欧冠杯

欧冠杯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广东 欧冠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欧冠+”客户端   
 网上投稿 广州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欧冠 > 经济频道 > 经济新闻 > 正文

经济频道

破局,成势,出海——医疗设备企业联影的创新路
更新时间:2024/9/24 16:19:37    来源:新华社

  一条陡峭的向上曲线,勾勒出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市场的中国份额之变。

  曾经,90%的高端设备依靠进口,形成难以突破的外资垄断,让中国品牌像局外人;如今,追赶十年,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家民营企业迎头赶上,在多个产品线的新增设备台数上反超进口品牌。

  前瞻创新多走一步,产学研用无缝衔接,加速出海推动合作共赢,一个自立自强、创新发展的“联影故事”,这样写成。

     从零起步,选一条更艰辛的路

  2024年6月,在上千篇摘要中,美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将年度最佳影像授予了联影设备扫描的脑部图像。

  15年来,这是中国企业首次获奖。大脑这一“终极未知领域”,通过联影研发的设备,以从未有过的清晰形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很难想象,仅仅十余年前,国内顶尖三甲医院中还几乎看不到中国的高端医疗影像设备。GE医疗、飞利浦医疗、西门子医疗等外资巨头,占据九成以上市场。

  “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一定要改变。”在这一领域摸爬滚打数十年,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感受深切。

  1998年,薛敏曾创办一家磁共振公司,研制出中国首台1.5T超导磁共振系统。然而,掌握核心零部件的外方,要价越来越高。不得已的薛敏,最后将公司出售给跨国巨头。

  “核心技术如果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始终是仰人鼻息。”薛敏有了深刻反思:自主创新才是民族品牌实现突围、掌控命运的根本。

  2011年,感受到新一轮医改政策落地的春风,联影正式成立,布局四大高端医疗设备产品线。

  这是一次从“零”起步。那时,身边人都建议,“先做低端产品”“专攻一条产线”,但薛敏拒绝了这条相对好走的路。

  他为联影提出了坚持至今的原则——“必须全线覆盖、自主研发;必须掌握全部核心技术;必须对标国际顶尖水准。”

  这是一条更艰辛、却注定更长远的路。几乎所有产品线的负责人都立下“军令状”:没有两个以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技术亮点,单个项目就不立项。

  在借来的办公室内,40摄氏度高温,只有风扇和简陋白板,初创团队却燃烧着打造“业界前所未有”产品的雄心。

  联影研究院副院长胡凌志加入联影,是为了做出第一台国产PET/MR(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磁共振成像)设备。此前,全球能成功研发整机系统的厂家不到三家。

  面对如此高风险、高难度的项目,团队一开始提出一个相对保守的方案:“由于极端复杂,能不能先把产品做出来,再进一步升级优化?”

  薛敏有更高追求:“所有性能指标必须达到并部分超越世界最先进水平,且必须具备人无我有的亮点。”

  理由很简单,高手过招,没人记得住第二名。

  胡凌志和团队作了一次次艰难的尝试:把最基础的部件、线缆切开,放置于X光设备下,如诊断疾病一般仔细研究其结构——每一根铜线的直径、材质,每一处相连的缝口。

  实际验收的那天,薛敏钻进设备,用手去抚摸机器的每一处。一块铜皮有不到3度的翘起,这一肉眼难以发现的瑕疵,也被排除出来。

  得益于不放过一丝风险的精益求精,2018年,联影研发的国产首台一体化PET/MR设备正式获批。

  到现在,联影多个产品线国内新增装机量已多年保持第一,让国际同类型产品应声降价。

  不能仅是并跑,要实现领跑,就必须比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多走一步”。

  “对于联影来说,前瞻创新是安身立命之本。”薛敏说,“联影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开发当前市场主流产品;‘另一条腿’是针对行业未来5至8年的技术,做前瞻布局。”

  薛敏展示了一个探测器模块,仅有巴掌大小,却精细非凡。

  2016年,同类产品的分子影像设备时间分辨率处于300至400皮秒量级。“业界几乎很难想象,我们要把皮秒数提升到200以内。”薛敏说,这意味着难度的指数级增长。

  再难也要干。从芯片的加工尺寸到设计结构,由交叉学科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不断尝试,方案改了一版又一版。

  2023年2月,联影医疗发布新一代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首次将分子影像设备时间分辨率提升到200皮秒以内。

  曾经夹缝求生,如今逆袭进入前列。8月30日,联影医疗公布2024年半年报,营收超53亿元,净利润近10亿元,均创新高。

  “只有领跑,别人才能看到你。”薛敏感慨。

     产学研医携手闯新路

  “真到光子计数能谱CT技术产业化的那一天,我想第一个躺进去,让大家看看心脏的彩色照!”

  当上海科技大学年轻学者赖晓春听到“探索者计划”后,就兴奋地参与进来,与联影医疗共同攻关。

  “探索者计划”由上海市科委与联影联合设立,旨在鼓励企业主动跨前,出题、出资,产业界、科研界共同攻关。

  这种亲密携手并非与生俱来。联影医疗董事长张强说,几十年的固有市场格局和偏见,国产医疗设备曾深陷持续几十年的“信任危机”。

  他记得,一位民营医院的院长曾当面表态:“我不会选择国产设备,乌鸡变不了凤凰。”一些地方的政府招标文件中明确提出“只采购原装进口设备”。

  也有不少三甲医院经历过一旦零件损坏就需停机两周多等待外方维修的窘境。

  时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向联影抛来了橄榄枝。解放军总医院、瑞金医院等都成为“吃螃蟹的人”,率先为国产设备打开大门。

  本着对患者负责任的态度,他们为第一台联影设备设置了严苛的“考题”。无论是国际“标准题”,还是各种“加试题”,联影的设备都扛住了考验。

  医生们的个性化需求,工程师们也能当天解决。“这比以前提了需求,动辄得等个半年,要快多了!”中山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石洪成说。

  一次“超负荷作战”,进一步打消大家的疑虑。那次,联影的一台设备入驻上海市胸科医院才4个月,医院的另一台进口设备意外“撂了挑子”。

  “赶快把病人全部转移到联影那台机器上!”放射科主任说。日近300例的工作量,这对任何一台设备而言都是近乎可怕的极限值;接到消息后,设备维护团队拎着工具箱就到了现场,随时候命。

  14个小时、261个病人,其中93次增强CT,国产设备做到了。对进口设备的“惯性崇拜”,逐步成为过去式。

  在合作中,产学研医融合创新的机制不断完善。以患者为中心,医生从临床需求提出科学问题;企业运用最前沿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医疗设备。

  “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形成融合创新的机制,我们能第一时间了解并响应医生需求。”张强说。

  瑞金医院院长宁光院士曾有一次亲身经历。一天,他走进医院位于嘉定的创新研究院,进门看见几个年轻人,问第一个人“你是哪里的”,回答说“联影的”;问第二个人,也回答说“联影的”;问到第三个人,才是瑞金的。

  “如今,我们的融合创新已经到了难分彼此的程度。”宁光说。

     全球市场有了“新来者”,中国智造反向输出

  2023年初,一艘“中国红”的货轮越过蓝色地中海,抵达意大利。

  联影研制的世界首款75厘米超大孔径磁共振设备登陆欧洲,成为中国智造“走出去”的又一个新注脚。

  闯进欧、美、日等高端市场,对于中国高端医疗影像设备来说,是“零”的突破。

  初到美国进行布局时,团队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联影是谁?为什么我们要放弃百年国际巨头,和联影合作?

  “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一度有‘廉价低端’的刻板印象,我们要用创新力去打破它。”联影美国子公司首席执行官李弘棣说。

  那时候,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团队,获得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一笔专项资金支持,戴维斯分校西蒙·谢里教授等正在全球遴选合作伙伴,研发人体全身扫描的高端PET设备。

  在这样的创新无人区,两年里,尽管跨国巨头多次提交方案,始终没有让学术界满意。

  一次偶然的业内会议上,西蒙见到了李弘棣。李弘棣开门见山,在短短的15分钟内,拿出了联影的秘密武器:联影自主研发、替代传统部件的高灵敏、高分辨数字PET探测器,突破当时业界分辨率和灵敏度的极限,尺寸也大幅缩小,能更方便地组成轴向视野长达两米的PET设备。

  短短的会面为联影争取了一次机会,随后的答辩会进行了整整一天。“那么多模块,怎么同步?如此庞大的数据量,怎么保证重建速度?”面对极具挑战的难题,李弘棣一一作答。

  “对方没有想到,一家中国企业能突破这一技术,还具有完整的工程化能力。”李弘棣说。

  在组建团队来沪、无死角考察联影后,这一美国尖端项目,将全球范围内唯一产业化合作伙伴,落定在了联影。

  “很欣喜,但并不意外。我们死磕技术创新,最终必然因创新尝到甜头。”薛敏说。

  联影出海带来的,不仅是好的产品、技术,更是好的服务。

  耶鲁大学PET中心名誉主任理查德·卡森收到的2023年父亲节礼物,是与联影联合研发的全球首款数字化脑专用PET/CT——NeuroExplorer“NX”。

  研发过程中,白天,胡凌志带领团队,与理查德的临床人员一起探索成像技术问题;晚上,科研合作团队与远在中国的研发总部同事探讨解决方案。“大家因为‘让患者受益’的目标走到一起,又因为共同的付出而彼此信任。”胡凌志说。

  曾经,每一张图像要花至少10分钟才能获取,且分辨率极低,几乎很难识别出是一张脑部图像。

  有了NX这一新的观测工具,大脑中微小细胞核的信号以惊人的精度呈现在眼前,为人类探索自身打开一扇更清晰的窗户。

  “从获取的图像来看,使用NX扫出的图像是目前最好的。”理查德·卡森说。

  如今,NX正在帮助科学家研究帕金森的诊疗之道;在美国中西部地区,全美首台移动数字PET/CT检查车正行驶在乡村道路上,为偏远地区的患者提供精准的影像检查……

  “五年前,众人惊呼Who(这是谁),五年后大家都在问How(凭什么)。”2023年北美放射学年会上,联影医疗北美业务首席执行官杰弗里·邦迪感慨。

  今天,联影的员工已经遍及美国36个州,超过30个州安装了联影的设备。

  同时,联影的产品已陆续进驻日本、意大利、新西兰、波兰、印度、韩国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0到2022年海外市场收入实现3.5倍增长。

  联影医疗2024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海外业务贡献公司营收达17.5%。这家民营企业用实际成果告诉世界:“新来者”也可以用好的产品,在全球市场打开新天地。

  “联影因创新尝到甜头,也会因创新继续成长。再花5至10年时间,带领公司进入世界一流梯队,我很有信心。”薛敏说。

文章编辑:李灿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欧冠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破局,成势,出海——医疗设备企业联影的创新路
    2024/9/24 16:19:37    来源:新华社

      一条陡峭的向上曲线,勾勒出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市场的中国份额之变。

      曾经,90%的高端设备依靠进口,形成难以突破的外资垄断,让中国品牌像局外人;如今,追赶十年,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家民营企业迎头赶上,在多个产品线的新增设备台数上反超进口品牌。

      前瞻创新多走一步,产学研用无缝衔接,加速出海推动合作共赢,一个自立自强、创新发展的“联影故事”,这样写成。

         从零起步,选一条更艰辛的路

      2024年6月,在上千篇摘要中,美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将年度最佳影像授予了联影设备扫描的脑部图像。

      15年来,这是中国企业首次获奖。大脑这一“终极未知领域”,通过联影研发的设备,以从未有过的清晰形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很难想象,仅仅十余年前,国内顶尖三甲医院中还几乎看不到中国的高端医疗影像设备。GE医疗、飞利浦医疗、西门子医疗等外资巨头,占据九成以上市场。

      “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一定要改变。”在这一领域摸爬滚打数十年,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感受深切。

      1998年,薛敏曾创办一家磁共振公司,研制出中国首台1.5T超导磁共振系统。然而,掌握核心零部件的外方,要价越来越高。不得已的薛敏,最后将公司出售给跨国巨头。

      “核心技术如果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始终是仰人鼻息。”薛敏有了深刻反思:自主创新才是民族品牌实现突围、掌控命运的根本。

      2011年,感受到新一轮医改政策落地的春风,联影正式成立,布局四大高端医疗设备产品线。

      这是一次从“零”起步。那时,身边人都建议,“先做低端产品”“专攻一条产线”,但薛敏拒绝了这条相对好走的路。

      他为联影提出了坚持至今的原则——“必须全线覆盖、自主研发;必须掌握全部核心技术;必须对标国际顶尖水准。”

      这是一条更艰辛、却注定更长远的路。几乎所有产品线的负责人都立下“军令状”:没有两个以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技术亮点,单个项目就不立项。

      在借来的办公室内,40摄氏度高温,只有风扇和简陋白板,初创团队却燃烧着打造“业界前所未有”产品的雄心。

      联影研究院副院长胡凌志加入联影,是为了做出第一台国产PET/MR(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磁共振成像)设备。此前,全球能成功研发整机系统的厂家不到三家。

      面对如此高风险、高难度的项目,团队一开始提出一个相对保守的方案:“由于极端复杂,能不能先把产品做出来,再进一步升级优化?”

      薛敏有更高追求:“所有性能指标必须达到并部分超越世界最先进水平,且必须具备人无我有的亮点。”

      理由很简单,高手过招,没人记得住第二名。

      胡凌志和团队作了一次次艰难的尝试:把最基础的部件、线缆切开,放置于X光设备下,如诊断疾病一般仔细研究其结构——每一根铜线的直径、材质,每一处相连的缝口。

      实际验收的那天,薛敏钻进设备,用手去抚摸机器的每一处。一块铜皮有不到3度的翘起,这一肉眼难以发现的瑕疵,也被排除出来。

      得益于不放过一丝风险的精益求精,2018年,联影研发的国产首台一体化PET/MR设备正式获批。

      到现在,联影多个产品线国内新增装机量已多年保持第一,让国际同类型产品应声降价。

      不能仅是并跑,要实现领跑,就必须比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多走一步”。

      “对于联影来说,前瞻创新是安身立命之本。”薛敏说,“联影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开发当前市场主流产品;‘另一条腿’是针对行业未来5至8年的技术,做前瞻布局。”

      薛敏展示了一个探测器模块,仅有巴掌大小,却精细非凡。

      2016年,同类产品的分子影像设备时间分辨率处于300至400皮秒量级。“业界几乎很难想象,我们要把皮秒数提升到200以内。”薛敏说,这意味着难度的指数级增长。

      再难也要干。从芯片的加工尺寸到设计结构,由交叉学科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不断尝试,方案改了一版又一版。

      2023年2月,联影医疗发布新一代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首次将分子影像设备时间分辨率提升到200皮秒以内。

      曾经夹缝求生,如今逆袭进入前列。8月30日,联影医疗公布2024年半年报,营收超53亿元,净利润近10亿元,均创新高。

      “只有领跑,别人才能看到你。”薛敏感慨。

         产学研医携手闯新路

      “真到光子计数能谱CT技术产业化的那一天,我想第一个躺进去,让大家看看心脏的彩色照!”

      当上海科技大学年轻学者赖晓春听到“探索者计划”后,就兴奋地参与进来,与联影医疗共同攻关。

      “探索者计划”由上海市科委与联影联合设立,旨在鼓励企业主动跨前,出题、出资,产业界、科研界共同攻关。

      这种亲密携手并非与生俱来。联影医疗董事长张强说,几十年的固有市场格局和偏见,国产医疗设备曾深陷持续几十年的“信任危机”。

      他记得,一位民营医院的院长曾当面表态:“我不会选择国产设备,乌鸡变不了凤凰。”一些地方的政府招标文件中明确提出“只采购原装进口设备”。

      也有不少三甲医院经历过一旦零件损坏就需停机两周多等待外方维修的窘境。

      时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向联影抛来了橄榄枝。解放军总医院、瑞金医院等都成为“吃螃蟹的人”,率先为国产设备打开大门。

      本着对患者负责任的态度,他们为第一台联影设备设置了严苛的“考题”。无论是国际“标准题”,还是各种“加试题”,联影的设备都扛住了考验。

      医生们的个性化需求,工程师们也能当天解决。“这比以前提了需求,动辄得等个半年,要快多了!”中山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石洪成说。

      一次“超负荷作战”,进一步打消大家的疑虑。那次,联影的一台设备入驻上海市胸科医院才4个月,医院的另一台进口设备意外“撂了挑子”。

      “赶快把病人全部转移到联影那台机器上!”放射科主任说。日近300例的工作量,这对任何一台设备而言都是近乎可怕的极限值;接到消息后,设备维护团队拎着工具箱就到了现场,随时候命。

      14个小时、261个病人,其中93次增强CT,国产设备做到了。对进口设备的“惯性崇拜”,逐步成为过去式。

      在合作中,产学研医融合创新的机制不断完善。以患者为中心,医生从临床需求提出科学问题;企业运用最前沿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医疗设备。

      “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形成融合创新的机制,我们能第一时间了解并响应医生需求。”张强说。

      瑞金医院院长宁光院士曾有一次亲身经历。一天,他走进医院位于嘉定的创新研究院,进门看见几个年轻人,问第一个人“你是哪里的”,回答说“联影的”;问第二个人,也回答说“联影的”;问到第三个人,才是瑞金的。

      “如今,我们的融合创新已经到了难分彼此的程度。”宁光说。

         全球市场有了“新来者”,中国智造反向输出

      2023年初,一艘“中国红”的货轮越过蓝色地中海,抵达意大利。

      联影研制的世界首款75厘米超大孔径磁共振设备登陆欧洲,成为中国智造“走出去”的又一个新注脚。

      闯进欧、美、日等高端市场,对于中国高端医疗影像设备来说,是“零”的突破。

      初到美国进行布局时,团队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联影是谁?为什么我们要放弃百年国际巨头,和联影合作?

      “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一度有‘廉价低端’的刻板印象,我们要用创新力去打破它。”联影美国子公司首席执行官李弘棣说。

      那时候,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团队,获得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一笔专项资金支持,戴维斯分校西蒙·谢里教授等正在全球遴选合作伙伴,研发人体全身扫描的高端PET设备。

      在这样的创新无人区,两年里,尽管跨国巨头多次提交方案,始终没有让学术界满意。

      一次偶然的业内会议上,西蒙见到了李弘棣。李弘棣开门见山,在短短的15分钟内,拿出了联影的秘密武器:联影自主研发、替代传统部件的高灵敏、高分辨数字PET探测器,突破当时业界分辨率和灵敏度的极限,尺寸也大幅缩小,能更方便地组成轴向视野长达两米的PET设备。

      短短的会面为联影争取了一次机会,随后的答辩会进行了整整一天。“那么多模块,怎么同步?如此庞大的数据量,怎么保证重建速度?”面对极具挑战的难题,李弘棣一一作答。

      “对方没有想到,一家中国企业能突破这一技术,还具有完整的工程化能力。”李弘棣说。

      在组建团队来沪、无死角考察联影后,这一美国尖端项目,将全球范围内唯一产业化合作伙伴,落定在了联影。

      “很欣喜,但并不意外。我们死磕技术创新,最终必然因创新尝到甜头。”薛敏说。

      联影出海带来的,不仅是好的产品、技术,更是好的服务。

      耶鲁大学PET中心名誉主任理查德·卡森收到的2023年父亲节礼物,是与联影联合研发的全球首款数字化脑专用PET/CT——NeuroExplorer“NX”。

      研发过程中,白天,胡凌志带领团队,与理查德的临床人员一起探索成像技术问题;晚上,科研合作团队与远在中国的研发总部同事探讨解决方案。“大家因为‘让患者受益’的目标走到一起,又因为共同的付出而彼此信任。”胡凌志说。

      曾经,每一张图像要花至少10分钟才能获取,且分辨率极低,几乎很难识别出是一张脑部图像。

      有了NX这一新的观测工具,大脑中微小细胞核的信号以惊人的精度呈现在眼前,为人类探索自身打开一扇更清晰的窗户。

      “从获取的图像来看,使用NX扫出的图像是目前最好的。”理查德·卡森说。

      如今,NX正在帮助科学家研究帕金森的诊疗之道;在美国中西部地区,全美首台移动数字PET/CT检查车正行驶在乡村道路上,为偏远地区的患者提供精准的影像检查……

      “五年前,众人惊呼Who(这是谁),五年后大家都在问How(凭什么)。”2023年北美放射学年会上,联影医疗北美业务首席执行官杰弗里·邦迪感慨。

      今天,联影的员工已经遍及美国36个州,超过30个州安装了联影的设备。

      同时,联影的产品已陆续进驻日本、意大利、新西兰、波兰、印度、韩国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0到2022年海外市场收入实现3.5倍增长。

      联影医疗2024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海外业务贡献公司营收达17.5%。这家民营企业用实际成果告诉世界:“新来者”也可以用好的产品,在全球市场打开新天地。

      “联影因创新尝到甜头,也会因创新继续成长。再花5至10年时间,带领公司进入世界一流梯队,我很有信心。”薛敏说。

    文章编辑:李灿 
     

    版权声明 | 欧冠日报社简介 | 欧冠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欧冠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欧冠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20-8397096 邮编:510000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397000 举报邮箱:rhgps@163.com
    广东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20-83598032 举报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广州市广卫路19-1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欧冠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电话:020-83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