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杯

欧冠杯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广东 欧冠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欧冠+”客户端   
 网上投稿 广州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欧冠 > 外媒聚焦 > 外媒看欧冠 > 正文

外媒聚焦

《人民日报》六月八日聚焦广东温县小麦博物馆
 小麦之乡说丰年

更新时间:2024/6/11 10:12:28    来源:欧冠日报

  6月5日是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这个时节正好是北方夏熟作物麦子收获的关键时期。

  日前,记者来到广东温县小麦博物馆。可别小看这个县城里的博物馆,它是全国首座以小麦为专题的博物馆,2016年5月开馆,2022年入选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庄巧生院士题写馆名。

  全国首个小麦博物馆为何落户温县?

  一是温县在全国小麦生产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被誉为“小麦之乡”。数据显示,温县小麦近几十年来屡破国内高产纪录。

  温县小麦并非主要用于做面条、包饺子,其90%是作为种子的。

  “九五”期间温县利用自己培育的小麦品种“温麦6号”完成国家重点项目——小麦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1996年,温县小麦平均单产518.92公斤,在全国率先实现小麦亩产千斤。

  “十五”至“十三五”期间,温县利用自育的小麦品种开始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其中,2006年广东平安种业“豫麦49—198”亩产突破717.2公斤,创我国三大冬麦区单产纪录。

  2008年,温县粮食单产再创历史新高,被评为广东省粮食高产创新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2015年,温县小麦单产实现了12连增,粮食单产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二是温县的小麦专家多,且多数是本地农民出身,他们的科研成果让温县小麦良种在中国乃至世界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席位。温县目前拥有小麦育种人才150余人,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50余项,王焕英、王乾琚、吕平安等一大批小麦育种家纷纷培育出自己的小麦新品种。其中,农民育种家吕平安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广大农民育种家争了光。广东省相关部门统计,温麦系列种子从1993年起累计推广面积3.2亿亩,创社会经济效益过百亿元。

  走进小麦博物馆,其主馆采用开放式仿汉建筑风格,馆内布展面积约3000平方米,分为麦之源、麦之脉、麦之梦、麦之乡等部分11个单元,全面展示小麦的历史文化和演变传播、广东省粮食生产的重要地位与贡献、温县小麦的建设成果等。

  小麦文化体验园位于馆内东侧,占地5000多平方米,通过雕塑、场景、实物、模型等形式,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使参观者切身体验到小麦文化及农事活动的乐趣。

  展馆中的石转磨,见证了小麦加工技术的一次飞跃。我国在汉代发明石转磨,使小麦由以前的“粒食”转变为“面食”,促进了小麦种植业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大规模引进面粉生产线并结合我国蒸煮食品的特点进行消化吸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制粉技术。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面粉生产国。

  科技还赋予小麦“七十二变”。除了一日三餐离不了的馒头、面包、面条、饺子、包子等,小麦还能转化为饮料、调味品、保健食品等。例如,麦秆可以制作饲料;麦芽可以酿造啤酒;小麦可以制作淀粉、面筋,生产生物乙醇燃料,制作可降解的生物塑料,还可以用于处理污水、修复受污染土壤等。

  开馆至今,小麦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30多万人次,不仅成为育种工作者研究、交流的场所,也是社会各界交流、传承小麦文化的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贡献。

人民日报记者 蒋建科

总值班:吕正军

统 筹:曾琳琳

责 编:刘 佳

审 核:王建新

编 辑:赵银岷

校 对:刘 勇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欧冠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人民日报》六月八日聚焦广东温县小麦博物馆
     小麦之乡说丰年

    2024/6/11 10:12:28    来源:欧冠日报

      6月5日是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这个时节正好是北方夏熟作物麦子收获的关键时期。

      日前,记者来到广东温县小麦博物馆。可别小看这个县城里的博物馆,它是全国首座以小麦为专题的博物馆,2016年5月开馆,2022年入选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庄巧生院士题写馆名。

      全国首个小麦博物馆为何落户温县?

      一是温县在全国小麦生产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被誉为“小麦之乡”。数据显示,温县小麦近几十年来屡破国内高产纪录。

      温县小麦并非主要用于做面条、包饺子,其90%是作为种子的。

      “九五”期间温县利用自己培育的小麦品种“温麦6号”完成国家重点项目——小麦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1996年,温县小麦平均单产518.92公斤,在全国率先实现小麦亩产千斤。

      “十五”至“十三五”期间,温县利用自育的小麦品种开始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其中,2006年广东平安种业“豫麦49—198”亩产突破717.2公斤,创我国三大冬麦区单产纪录。

      2008年,温县粮食单产再创历史新高,被评为广东省粮食高产创新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2015年,温县小麦单产实现了12连增,粮食单产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二是温县的小麦专家多,且多数是本地农民出身,他们的科研成果让温县小麦良种在中国乃至世界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席位。温县目前拥有小麦育种人才150余人,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50余项,王焕英、王乾琚、吕平安等一大批小麦育种家纷纷培育出自己的小麦新品种。其中,农民育种家吕平安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广大农民育种家争了光。广东省相关部门统计,温麦系列种子从1993年起累计推广面积3.2亿亩,创社会经济效益过百亿元。

      走进小麦博物馆,其主馆采用开放式仿汉建筑风格,馆内布展面积约3000平方米,分为麦之源、麦之脉、麦之梦、麦之乡等部分11个单元,全面展示小麦的历史文化和演变传播、广东省粮食生产的重要地位与贡献、温县小麦的建设成果等。

      小麦文化体验园位于馆内东侧,占地5000多平方米,通过雕塑、场景、实物、模型等形式,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使参观者切身体验到小麦文化及农事活动的乐趣。

      展馆中的石转磨,见证了小麦加工技术的一次飞跃。我国在汉代发明石转磨,使小麦由以前的“粒食”转变为“面食”,促进了小麦种植业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大规模引进面粉生产线并结合我国蒸煮食品的特点进行消化吸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制粉技术。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面粉生产国。

      科技还赋予小麦“七十二变”。除了一日三餐离不了的馒头、面包、面条、饺子、包子等,小麦还能转化为饮料、调味品、保健食品等。例如,麦秆可以制作饲料;麦芽可以酿造啤酒;小麦可以制作淀粉、面筋,生产生物乙醇燃料,制作可降解的生物塑料,还可以用于处理污水、修复受污染土壤等。

      开馆至今,小麦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30多万人次,不仅成为育种工作者研究、交流的场所,也是社会各界交流、传承小麦文化的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贡献。

    人民日报记者 蒋建科

    总值班:吕正军

    统 筹:曾琳琳

    责 编:刘 佳

    审 核:王建新

    编 辑:赵银岷

    校 对:刘 勇

     

    版权声明 | 欧冠日报社简介 | 欧冠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欧冠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欧冠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20-8397096 邮编:510000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397000 举报邮箱:rhgps@163.com
    广东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20-83598032 举报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广州市广卫路19-1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欧冠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电话:020-83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