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杯

欧冠杯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广东 欧冠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欧冠+”客户端   
 网上投稿 广州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欧冠 > 新闻中心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增绿就是增优势——大兴安岭筑牢最北生态屏障
更新时间:2024/8/26 10:23:25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新华社哈尔滨8月25日电 题:增绿就是增优势——大兴安岭筑牢最北生态屏障

  新华社记者王春雨、徐凯鑫、张玥

  岭积千秋雪,花飞六月霜。沉睡千年的莽莽大兴安岭,曾是难以涉足的高寒禁区。

  60年前,嘹亮的“伐木号子”叫醒了林海雪原,大兴安岭成为国家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

  10年前,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让森林静了、绿了,大兴安岭现已成为我国北疆重要生态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要树立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的理念,在保护的前提下让老百姓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收入。

  从1964年开发建设,到2014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再到如今林下经济和旅游业并举,大兴安岭正加速把生态优势变为发展优势,在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路上阔步前行。

  

      生态优先 从“一木独大”到多业并举

  

  “住帐篷房,睡小杆床,吃红高粱,喝‘三省汤’(省油、盐、菜)”,一句顺口溜还原了1964年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初期的真实情景。为了支援国家建设,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者突破万难,累计生产优质木材1.26亿立方米。

  铁道兵第九师四十五团一营退伍军人周汝山感慨,在他们的埋头苦干下,加格达奇至塔河段的铁路很快就通了车,良材流转各地,化作万千广厦,有力支援国家建设。

  但由于长期高强度采伐,这片林区森林资源大幅减少,一度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境地。2014年,大兴安岭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林区生态由此出现转机。

  停伐后怎么办?林区人给出了答案。

  “特产蓝莓干、沙棘汁、偃松仁,进来瞧一瞧啦……”走在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的街头,一个个浆坚果商户的高声吆喝让人应接不暇。在县城边上,一家名为大兴安岭益康野生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的企业格外醒目,多个大型厂房在此规整分布。

  “小时候就吃着蓝莓和松子等野生浆坚果长大的。”益康公司董事长喻在林告诉记者,大兴安岭森林里的“好东西”不少,早些年由于地处偏远,有些资源没能利用好,“现在政府大力支持我们建厂、搞深加工,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家乡的特产卖向了全国。”

  大兴安岭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力勇说,大兴安岭共分布野生经济植物资源达49种,他们最大程度整合用好生态产品资源,林产品加工厂、北药种植园在大兴安岭遍地开花,发展模式也从“一木独大”向以森林食品、药材加工等为主导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转变。近两年来,生态旅游更是在全国爆火出圈。

  “这里气候格外凉爽,最北的地理位置也很有意义。”初次来到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的上海游客陈丽感慨,她和家人一路过来,途中的森林和界江风景无不令人赞叹,当地一些关联“最北”的景点和文创产品也别具匠心,“既避了暑,还‘找了北’,明年还想来。”

  夏有凉风冬有雪,捧出绿色就醉人。近年来,北极珍品汇、龙江第一湾等各类旅游景点如雨后春笋般在大兴安岭涌现。“今年入夏以来景区天天爆满。”大兴安岭图强林业局生态旅游发展公司总经理安石春说,除了打造新景点,他们还不断完善餐饮、住宿等旅游配套产业,景区年收入从开始的几万元提升至千万元。

  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大兴安岭地区共接待游客218.92万人次,旅游花费19.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57%、88.48%。大兴安岭地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杨影表示,大兴安岭地区下一步将持续提升服务质效,深化文旅融合,构建全域全季旅游发展新格局。

      

      全力守护 筑牢北疆生态屏障

  

  “独自守在塔尖,瞭望着眼前一座座青山,为了国家森林资源,守好每分每秒时间……”一首由大兴安岭集团呼中林业局瞭望员柯明伟自创的歌曲,将林区群众十年如一日地悉心守护最北生态屏障的护林工作娓娓道来。

  柯明伟的工作地点在位于大兴安岭腹地海拔1404米的04号瞭望塔上。“通常每半个小时用望远镜瞭望一次。”柯明伟说,如果处于防火紧要期,干燥和大风天气增多,为了能及时发现火情,每隔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就会瞭望一次。

  “对林子肯定有感情,但时间长了难免会寂寞。”在过去十几年的守塔岁月里,为了消解孤独,柯明伟将对工作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思念化作一句句歌词、一段段旋律,在层峦叠翠间唱出护林人的坚守与坚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造林与护林并重,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决不能让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之功毁于一旦。

  为了确保发生火情后,能“打在早、灭在小”,每年进入防火期,大兴安岭各地都会组织扑火队员进行集训。“除了每日体能训练,还会不定时进行扑火演练,锻炼实战能力。”漠河市漠河林场党委书记徐柏林说,通过不懈努力,当地已连续多年实现“人为火不发生,雷击火不过夜”。

  2014年全面“禁伐”以来,大兴安岭通过停、管、抚、造等各项措施,让森林得以休养生息。

  一手抓护林,一手抓育林。抚育对于林区生态的恢复也尤为关键。“春季我们会将培育好的优质树苗带上山进行补植补造,冬季则要耐着极寒深入林间进行中幼林抚育。”徐柏林告诉记者,抚育是利用森林休眠期,集中清理病倒枯死木,从而增强森林透光性,促进林木生长。

  十年前,从塔上远眺,是明晃晃的城镇和稀稀拉拉的树林,如今再看,建筑已被繁茂的树木遮蔽,目之所及,尽是绿意。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总经济师胡守庆说,自2014年停伐以来,活立木总蓄积、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实现“三增长”,分别达到6.44亿立方米、688.52万公顷、86.26%。

  据介绍,大兴安岭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年服务功能总价值已达7975.03亿元。中国最北森林屏障得以重筑,野生动物也纷纷重返家园。憨憨的狍子在路边和游客对视、成群的绿头鸭在河水中嬉戏……莽莽林海焕发出勃勃生机。

      富民强边 坚持林下经济和旅游业两业并举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翻山越岭打猎巡逻护呀护山林……”一首鄂伦春小调带我们穿越至世居于大兴安岭的少数民族鄂伦春族几十年前的生活场景。

  随着大兴安岭生态持续恢复和产业转型发展,有着大兴安岭“最后猎人”之称的鄂伦春族也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走出深山,实现了从居无定所到安居乐业。

  走进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在森林的怀抱中,一座座五颜六色的小屋整齐排列。“刚下山时,住的是用圆木盖成的‘木刻楞’房子;后来,政府为我们盖了砖瓦房、楼房和特色新居。”鄂伦春族老人孟淑卿说,她生在传统的游动性住所“撮罗子”里,她的女儿在“木刻楞”房子里出生,到外孙出生时,全家都已经住进了砖瓦房。

  漫步白银纳鄂伦春族乡,规整的水泥路面上不时行驶过几辆来旅游的自驾房车。“听说前面有鄂伦春民俗博物馆,我们特地来看看。”跟着游客一道,刚走进博物馆,身着鄂伦春族服饰的大姐孟彩红便热情地迎了上来:“欢迎来到民俗博物馆参观,感受我们鄂伦春族民族的文化和技艺。”

  孟彩红是鄂伦春传统桦树皮手工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博物馆运营后她主动来这里为游客介绍情况,展示手艺。“我想让我们民族的文化、技艺能够被更多同胞看到、学到、用到。”孟彩红说,她一有空闲,就带着村里妇女学习制作民族手工艺品,带动更多村民靠自己的双手增收。

  “鄂伦春文化也为乡亲们开辟了一条致富新路。”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副乡长方娜说,近两年,乡里围绕鄂伦春族文化创新宣传策划,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文旅热点,吸引不少游客来此参观、打卡,新修缮的博物馆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还提供了创业机遇。

  “从前,一年到头都见不到一个外地人,近十年来,生态变好了,文化丰富了,游客也变多了。”白银纳鄂伦春族乡一民宿老板感慨,从前他靠伐木养家糊口,停伐后原本只能靠采山货维持生计,后来伴随乡里交通条件逐渐向好,政府鼓励支持,他便开起了民宿,“现在旺季时经常满房,我想着来年再新建几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随着“生态家底”越来越厚,“致富路子”也越走越宽,勤劳质朴的林区人,正在富民强边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新闻编辑:杨铭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没有了
  • 欧冠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增绿就是增优势——大兴安岭筑牢最北生态屏障
    2024/8/26 10:23:25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新华社哈尔滨8月25日电 题:增绿就是增优势——大兴安岭筑牢最北生态屏障

      新华社记者王春雨、徐凯鑫、张玥

      岭积千秋雪,花飞六月霜。沉睡千年的莽莽大兴安岭,曾是难以涉足的高寒禁区。

      60年前,嘹亮的“伐木号子”叫醒了林海雪原,大兴安岭成为国家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

      10年前,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让森林静了、绿了,大兴安岭现已成为我国北疆重要生态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要树立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的理念,在保护的前提下让老百姓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收入。

      从1964年开发建设,到2014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再到如今林下经济和旅游业并举,大兴安岭正加速把生态优势变为发展优势,在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路上阔步前行。

      

          生态优先 从“一木独大”到多业并举

      

      “住帐篷房,睡小杆床,吃红高粱,喝‘三省汤’(省油、盐、菜)”,一句顺口溜还原了1964年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初期的真实情景。为了支援国家建设,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者突破万难,累计生产优质木材1.26亿立方米。

      铁道兵第九师四十五团一营退伍军人周汝山感慨,在他们的埋头苦干下,加格达奇至塔河段的铁路很快就通了车,良材流转各地,化作万千广厦,有力支援国家建设。

      但由于长期高强度采伐,这片林区森林资源大幅减少,一度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境地。2014年,大兴安岭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林区生态由此出现转机。

      停伐后怎么办?林区人给出了答案。

      “特产蓝莓干、沙棘汁、偃松仁,进来瞧一瞧啦……”走在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的街头,一个个浆坚果商户的高声吆喝让人应接不暇。在县城边上,一家名为大兴安岭益康野生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的企业格外醒目,多个大型厂房在此规整分布。

      “小时候就吃着蓝莓和松子等野生浆坚果长大的。”益康公司董事长喻在林告诉记者,大兴安岭森林里的“好东西”不少,早些年由于地处偏远,有些资源没能利用好,“现在政府大力支持我们建厂、搞深加工,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家乡的特产卖向了全国。”

      大兴安岭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力勇说,大兴安岭共分布野生经济植物资源达49种,他们最大程度整合用好生态产品资源,林产品加工厂、北药种植园在大兴安岭遍地开花,发展模式也从“一木独大”向以森林食品、药材加工等为主导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转变。近两年来,生态旅游更是在全国爆火出圈。

      “这里气候格外凉爽,最北的地理位置也很有意义。”初次来到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的上海游客陈丽感慨,她和家人一路过来,途中的森林和界江风景无不令人赞叹,当地一些关联“最北”的景点和文创产品也别具匠心,“既避了暑,还‘找了北’,明年还想来。”

      夏有凉风冬有雪,捧出绿色就醉人。近年来,北极珍品汇、龙江第一湾等各类旅游景点如雨后春笋般在大兴安岭涌现。“今年入夏以来景区天天爆满。”大兴安岭图强林业局生态旅游发展公司总经理安石春说,除了打造新景点,他们还不断完善餐饮、住宿等旅游配套产业,景区年收入从开始的几万元提升至千万元。

      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大兴安岭地区共接待游客218.92万人次,旅游花费19.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57%、88.48%。大兴安岭地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杨影表示,大兴安岭地区下一步将持续提升服务质效,深化文旅融合,构建全域全季旅游发展新格局。

          

          全力守护 筑牢北疆生态屏障

      

      “独自守在塔尖,瞭望着眼前一座座青山,为了国家森林资源,守好每分每秒时间……”一首由大兴安岭集团呼中林业局瞭望员柯明伟自创的歌曲,将林区群众十年如一日地悉心守护最北生态屏障的护林工作娓娓道来。

      柯明伟的工作地点在位于大兴安岭腹地海拔1404米的04号瞭望塔上。“通常每半个小时用望远镜瞭望一次。”柯明伟说,如果处于防火紧要期,干燥和大风天气增多,为了能及时发现火情,每隔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就会瞭望一次。

      “对林子肯定有感情,但时间长了难免会寂寞。”在过去十几年的守塔岁月里,为了消解孤独,柯明伟将对工作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思念化作一句句歌词、一段段旋律,在层峦叠翠间唱出护林人的坚守与坚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造林与护林并重,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决不能让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之功毁于一旦。

      为了确保发生火情后,能“打在早、灭在小”,每年进入防火期,大兴安岭各地都会组织扑火队员进行集训。“除了每日体能训练,还会不定时进行扑火演练,锻炼实战能力。”漠河市漠河林场党委书记徐柏林说,通过不懈努力,当地已连续多年实现“人为火不发生,雷击火不过夜”。

      2014年全面“禁伐”以来,大兴安岭通过停、管、抚、造等各项措施,让森林得以休养生息。

      一手抓护林,一手抓育林。抚育对于林区生态的恢复也尤为关键。“春季我们会将培育好的优质树苗带上山进行补植补造,冬季则要耐着极寒深入林间进行中幼林抚育。”徐柏林告诉记者,抚育是利用森林休眠期,集中清理病倒枯死木,从而增强森林透光性,促进林木生长。

      十年前,从塔上远眺,是明晃晃的城镇和稀稀拉拉的树林,如今再看,建筑已被繁茂的树木遮蔽,目之所及,尽是绿意。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总经济师胡守庆说,自2014年停伐以来,活立木总蓄积、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实现“三增长”,分别达到6.44亿立方米、688.52万公顷、86.26%。

      据介绍,大兴安岭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年服务功能总价值已达7975.03亿元。中国最北森林屏障得以重筑,野生动物也纷纷重返家园。憨憨的狍子在路边和游客对视、成群的绿头鸭在河水中嬉戏……莽莽林海焕发出勃勃生机。

          富民强边 坚持林下经济和旅游业两业并举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翻山越岭打猎巡逻护呀护山林……”一首鄂伦春小调带我们穿越至世居于大兴安岭的少数民族鄂伦春族几十年前的生活场景。

      随着大兴安岭生态持续恢复和产业转型发展,有着大兴安岭“最后猎人”之称的鄂伦春族也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走出深山,实现了从居无定所到安居乐业。

      走进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在森林的怀抱中,一座座五颜六色的小屋整齐排列。“刚下山时,住的是用圆木盖成的‘木刻楞’房子;后来,政府为我们盖了砖瓦房、楼房和特色新居。”鄂伦春族老人孟淑卿说,她生在传统的游动性住所“撮罗子”里,她的女儿在“木刻楞”房子里出生,到外孙出生时,全家都已经住进了砖瓦房。

      漫步白银纳鄂伦春族乡,规整的水泥路面上不时行驶过几辆来旅游的自驾房车。“听说前面有鄂伦春民俗博物馆,我们特地来看看。”跟着游客一道,刚走进博物馆,身着鄂伦春族服饰的大姐孟彩红便热情地迎了上来:“欢迎来到民俗博物馆参观,感受我们鄂伦春族民族的文化和技艺。”

      孟彩红是鄂伦春传统桦树皮手工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博物馆运营后她主动来这里为游客介绍情况,展示手艺。“我想让我们民族的文化、技艺能够被更多同胞看到、学到、用到。”孟彩红说,她一有空闲,就带着村里妇女学习制作民族手工艺品,带动更多村民靠自己的双手增收。

      “鄂伦春文化也为乡亲们开辟了一条致富新路。”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副乡长方娜说,近两年,乡里围绕鄂伦春族文化创新宣传策划,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文旅热点,吸引不少游客来此参观、打卡,新修缮的博物馆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还提供了创业机遇。

      “从前,一年到头都见不到一个外地人,近十年来,生态变好了,文化丰富了,游客也变多了。”白银纳鄂伦春族乡一民宿老板感慨,从前他靠伐木养家糊口,停伐后原本只能靠采山货维持生计,后来伴随乡里交通条件逐渐向好,政府鼓励支持,他便开起了民宿,“现在旺季时经常满房,我想着来年再新建几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随着“生态家底”越来越厚,“致富路子”也越走越宽,勤劳质朴的林区人,正在富民强边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新闻编辑:杨铭 
     

    版权声明 | 欧冠日报社简介 | 欧冠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欧冠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欧冠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20-8397096 邮编:510000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397000 举报邮箱:rhgps@163.com
    广东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20-83598032 举报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广州市广卫路19-1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欧冠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电话:020-83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