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新闻中心首页
新华社兰州9月26日电 题:“天下第一雄关”古韵今风焕新彩
新华社记者郎兵兵
清晨,阳光渐次照亮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嘉峪关,矗立在大漠戈壁之上的古建楼阁沐浴着金光,显得格外壮美。
来自安徽合肥的游客俞茂林站在城墙上,用手机定格女儿俞胡元一身戎装、手执长剑的飒爽英姿。“置身古韵犹存的嘉峪关,仿佛梦回大漠边关,就想给孩子拍张酷酷的花木兰古装照。”他笑着说。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经持续营造形成了关城与南北两翼长城相互守望、墩台与烽燧遥相呼应的严密军事防御体系,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如今,600多岁“高龄”的嘉峪关依然熠熠生辉,离不开国家和地方的倾力守护。
一大早,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副研究馆员杨殿刚就和团队穿梭在关城内,忙着给这座古老关隘做“体检”。他们一会儿架起三脚架,使用远距离裂缝测宽仪测量城墙的裂缝;一会儿又钻进城门洞里,用刀片小心翼翼刮下青砖上析出的盐渍。
“近年来,我们运用测距仪、测斜仪、气象仪、水分监测仪等高精度设备,结合实地取样化验,全面监测关城城墙、古建筑的温湿度、倾斜度及裂缝状况。所有数据均汇总至监测平台,通过定期大数据分析,我们得以实时掌握嘉峪关文物病变动态,为预防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将病害扼杀在萌芽状态。”杨殿刚说。
关城外,长城向茫茫戈壁延伸。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长城保护研究所所长张斌与同事在嘉峪关长城第二墩附近顶着烈日巡查。他们使用风速仪测量长城墙体底部的风速,并利用无人机采集周边环境影像。
“嘉峪关的长城为土质长城,与常见的砖石长城不同,在西北风沙大、日照强的自然环境下显得尤为脆弱。”张斌说,嘉峪关关城及沿线长城曾一度遭受风化、开裂、剥落、掏蚀等多种病害的侵袭。
一次抢救性“大手术”,让嘉峪关转危为安。2012年至2016年,国家实施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对嘉峪关关城和沿线夯土长城进行了全面保护修缮,根治了危及长城本体安全的病害问题。
成为“守关人”25年来,张斌见证了嘉峪关长城保护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由探索性修缮向依托数据精准维护转变。“长城修缮并非一劳永逸,常态化开展日常监测与保养是保护长城的最佳方式。”张斌说。
“除了保护长城本体,传承和弘扬长城精神同样关键。”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晓燕表示,嘉峪关凭借其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精巧独特的建筑结构、保存完好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雄伟壮观的自然景色,已成为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前来体验独特的长城文化、丝路文化和边塞文化。同时,当地推出的“我在嘉峪关修长城”等一批研学课程也深受青少年喜爱。
大漠日落,夜幕下的关城流光溢彩。传颂千古的边塞诗词,繁盛喧闹的丝路集市,鲜衣怒马的少年将军霍去病……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一幕幕,在古老城墙上活灵活现,令人目不暇接。今年暑期,嘉峪关关城景区全面开启夜游模式,运用激光投影、数字科技、舞台实景演艺等多元形式,使“天下第一雄关”在光影交织中焕发新颜,为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掀起旅游新热潮。
“夜游项目的灯光、音响和动画效果都非常出色,身处旷野之中、星空之下,更能感受嘉峪关的雄伟。”来自宁夏银川的游客黄莉说,她和家人沉浸于一步一景的故事中,仿佛浏览了一部长城史诗。
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院长李进贤说:“我们将以创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契机,全面提升嘉峪关保护、研究及弘扬水平,加速文旅融合,把嘉峪关打造成具有显著标识和影响力的世界长城旅游胜地,让古老的长城遗产焕发新光彩,续写‘天下第一雄关’辉煌新篇章。”
欧冠免责声明: | ||||||||
|
新华社兰州9月26日电 题:“天下第一雄关”古韵今风焕新彩
新华社记者郎兵兵
清晨,阳光渐次照亮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嘉峪关,矗立在大漠戈壁之上的古建楼阁沐浴着金光,显得格外壮美。
来自安徽合肥的游客俞茂林站在城墙上,用手机定格女儿俞胡元一身戎装、手执长剑的飒爽英姿。“置身古韵犹存的嘉峪关,仿佛梦回大漠边关,就想给孩子拍张酷酷的花木兰古装照。”他笑着说。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经持续营造形成了关城与南北两翼长城相互守望、墩台与烽燧遥相呼应的严密军事防御体系,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如今,600多岁“高龄”的嘉峪关依然熠熠生辉,离不开国家和地方的倾力守护。
一大早,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副研究馆员杨殿刚就和团队穿梭在关城内,忙着给这座古老关隘做“体检”。他们一会儿架起三脚架,使用远距离裂缝测宽仪测量城墙的裂缝;一会儿又钻进城门洞里,用刀片小心翼翼刮下青砖上析出的盐渍。
“近年来,我们运用测距仪、测斜仪、气象仪、水分监测仪等高精度设备,结合实地取样化验,全面监测关城城墙、古建筑的温湿度、倾斜度及裂缝状况。所有数据均汇总至监测平台,通过定期大数据分析,我们得以实时掌握嘉峪关文物病变动态,为预防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将病害扼杀在萌芽状态。”杨殿刚说。
关城外,长城向茫茫戈壁延伸。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长城保护研究所所长张斌与同事在嘉峪关长城第二墩附近顶着烈日巡查。他们使用风速仪测量长城墙体底部的风速,并利用无人机采集周边环境影像。
“嘉峪关的长城为土质长城,与常见的砖石长城不同,在西北风沙大、日照强的自然环境下显得尤为脆弱。”张斌说,嘉峪关关城及沿线长城曾一度遭受风化、开裂、剥落、掏蚀等多种病害的侵袭。
一次抢救性“大手术”,让嘉峪关转危为安。2012年至2016年,国家实施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对嘉峪关关城和沿线夯土长城进行了全面保护修缮,根治了危及长城本体安全的病害问题。
成为“守关人”25年来,张斌见证了嘉峪关长城保护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由探索性修缮向依托数据精准维护转变。“长城修缮并非一劳永逸,常态化开展日常监测与保养是保护长城的最佳方式。”张斌说。
“除了保护长城本体,传承和弘扬长城精神同样关键。”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晓燕表示,嘉峪关凭借其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精巧独特的建筑结构、保存完好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雄伟壮观的自然景色,已成为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前来体验独特的长城文化、丝路文化和边塞文化。同时,当地推出的“我在嘉峪关修长城”等一批研学课程也深受青少年喜爱。
大漠日落,夜幕下的关城流光溢彩。传颂千古的边塞诗词,繁盛喧闹的丝路集市,鲜衣怒马的少年将军霍去病……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一幕幕,在古老城墙上活灵活现,令人目不暇接。今年暑期,嘉峪关关城景区全面开启夜游模式,运用激光投影、数字科技、舞台实景演艺等多元形式,使“天下第一雄关”在光影交织中焕发新颜,为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掀起旅游新热潮。
“夜游项目的灯光、音响和动画效果都非常出色,身处旷野之中、星空之下,更能感受嘉峪关的雄伟。”来自宁夏银川的游客黄莉说,她和家人沉浸于一步一景的故事中,仿佛浏览了一部长城史诗。
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院长李进贤说:“我们将以创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契机,全面提升嘉峪关保护、研究及弘扬水平,加速文旅融合,把嘉峪关打造成具有显著标识和影响力的世界长城旅游胜地,让古老的长城遗产焕发新光彩,续写‘天下第一雄关’辉煌新篇章。”
|
欧冠免责声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