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新闻中心首页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 题:全国科普日活动火热开展 “科普中国”释放创新动能
新华社记者温竞华
让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征程中,“科普中国”创新不止步。
操控模拟“玉兔”号月球车执行月面采样任务,观看高动态人形机器人展示“十八般武艺”,在话剧《马兰花开》中感受“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科研报国人生……
9月15日至25日,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协力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的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全国各地火热开展,掀起一场广覆盖、高质量的科学浪潮,成为新时代以来我国科普工作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缩影。
今年全国科普日有何新看点?
“科学是科幻想象力的翅膀”“科研为科幻创作提供素材,科幻创作则为科研描绘可能”……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科普日主场系列活动上,科幻作家刘慈欣、中国“蛟龙号”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等齐聚一堂,探讨科学与科幻的“双向奔赴”。
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科普与科幻、艺术、文旅等融合创新。比如,上海发布了“科普地图”,为市民打造30分钟科普服务圈;江西通过科普剧、科普剧本杀等活动探索“文化+科技”的无限可能。
“今年全国科普日进一步强化社会参与度,实现科普活动广覆盖、多样化,各地开展各类活动20余万场,激发全社会的科学热情和创新自信。”中国科协相关负责人说。
当前,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科普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创造能力。
厚植科学素质沃土,科普如何向高质量发力?
——不断完善科普基础设施。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共有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1683个,各地建设命名各类科普教育基地3281个。已实行免费开放的科技馆1090座。现代科技馆体系服务线下公众超10亿人次。
基层科普努力“一个不掉队”。流动科技馆穿行全国1888个县级行政区,1809辆科普大篷车形成覆盖乡村的科普服务网络,把优质科普展览和课堂送到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促进科普公平普惠。
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新时代科普传播正由线下向线上拓展。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科普中国平台,用户规模超5500万,汇聚科普资源量80T,逐步成为我国权威科学传播品牌和重要的科普资源库。
——打造高素质的科普大军。
深耕科普的院士大咖,百万粉丝的科普网红,扎根乡村的科普教师,深入一线开展科技科普活动的科技志愿者……
科技部今年发布的2022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科普专、兼职人员达199.67万人。
开设科学教育相关专业,探索完善科普人才培养机制;开展科普职称评审试点,拓宽科普人才的晋升发展渠道……一系列政策举措加快落地,让越来越多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弘扬传承科学家精神。
全国科普日期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游人如织。“共和国脊梁——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中,周培源、王淦昌、钱三强……观众在一件件真实的展品和史料前驻足,感受科技巨擘们的辉煌成就与崇高精神。
今年是科技界特别的一年——恰逢大庆油田发现65周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中国科技馆集中推出“弘扬大庆精神展”“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展”“弘扬科学家精神展”“弘扬极地精神风貌展”4个展览,带公众走近那些光辉岁月,感悟“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和科学家精神。
激发创新活力,离不开精神支撑。
287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覆盖31个省区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科学家纪念邮票持续发行,科学家精神电影、话剧等文艺作品广受好评;各地通过组织科学家进校园等特色活动,以精神力量涵养创新生态。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2035年达到25%。
中国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加快促进科普服务公平化、精准化和科技成果科普化;完善科普机制,加快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
用科学点亮中国,让科普热起来,强起来!
欧冠免责声明: | ||||||||
|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 题:全国科普日活动火热开展 “科普中国”释放创新动能
新华社记者温竞华
让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征程中,“科普中国”创新不止步。
操控模拟“玉兔”号月球车执行月面采样任务,观看高动态人形机器人展示“十八般武艺”,在话剧《马兰花开》中感受“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科研报国人生……
9月15日至25日,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协力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的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全国各地火热开展,掀起一场广覆盖、高质量的科学浪潮,成为新时代以来我国科普工作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缩影。
今年全国科普日有何新看点?
“科学是科幻想象力的翅膀”“科研为科幻创作提供素材,科幻创作则为科研描绘可能”……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科普日主场系列活动上,科幻作家刘慈欣、中国“蛟龙号”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等齐聚一堂,探讨科学与科幻的“双向奔赴”。
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科普与科幻、艺术、文旅等融合创新。比如,上海发布了“科普地图”,为市民打造30分钟科普服务圈;江西通过科普剧、科普剧本杀等活动探索“文化+科技”的无限可能。
“今年全国科普日进一步强化社会参与度,实现科普活动广覆盖、多样化,各地开展各类活动20余万场,激发全社会的科学热情和创新自信。”中国科协相关负责人说。
当前,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科普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创造能力。
厚植科学素质沃土,科普如何向高质量发力?
——不断完善科普基础设施。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共有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1683个,各地建设命名各类科普教育基地3281个。已实行免费开放的科技馆1090座。现代科技馆体系服务线下公众超10亿人次。
基层科普努力“一个不掉队”。流动科技馆穿行全国1888个县级行政区,1809辆科普大篷车形成覆盖乡村的科普服务网络,把优质科普展览和课堂送到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促进科普公平普惠。
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新时代科普传播正由线下向线上拓展。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科普中国平台,用户规模超5500万,汇聚科普资源量80T,逐步成为我国权威科学传播品牌和重要的科普资源库。
——打造高素质的科普大军。
深耕科普的院士大咖,百万粉丝的科普网红,扎根乡村的科普教师,深入一线开展科技科普活动的科技志愿者……
科技部今年发布的2022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科普专、兼职人员达199.67万人。
开设科学教育相关专业,探索完善科普人才培养机制;开展科普职称评审试点,拓宽科普人才的晋升发展渠道……一系列政策举措加快落地,让越来越多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弘扬传承科学家精神。
全国科普日期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游人如织。“共和国脊梁——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中,周培源、王淦昌、钱三强……观众在一件件真实的展品和史料前驻足,感受科技巨擘们的辉煌成就与崇高精神。
今年是科技界特别的一年——恰逢大庆油田发现65周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中国科技馆集中推出“弘扬大庆精神展”“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展”“弘扬科学家精神展”“弘扬极地精神风貌展”4个展览,带公众走近那些光辉岁月,感悟“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和科学家精神。
激发创新活力,离不开精神支撑。
287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覆盖31个省区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科学家纪念邮票持续发行,科学家精神电影、话剧等文艺作品广受好评;各地通过组织科学家进校园等特色活动,以精神力量涵养创新生态。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2035年达到25%。
中国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加快促进科普服务公平化、精准化和科技成果科普化;完善科普机制,加快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
用科学点亮中国,让科普热起来,强起来!
|
欧冠免责声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