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新闻中心首页
“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
近年来,博爱县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树牢大抓基层导向,着力提高基层组织力建设,凝聚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抓头雁树典型
搭建干事创业平台
该县强力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储备三年行动,推出以鸿昌街道下期城村王小圈、月山镇图王村杨应芬、磨头镇南十字村刘伟杰等为代表的先进党组织书记群体,增强“头雁”矩阵效应。
磨头镇南十字村党支部书记刘伟杰放弃年薪50万元的工作,返乡跟种植能手等学习种菜技巧,高效节约管理村级土地、资源,带动周边4个村流转村集体土地1500亩,推广蔬菜、粮食规模化种植,年收益达到100余万元,让村民共同走上致富路。鸿昌街道下期城村党总支书记王小圈发出“我们所干的,就是群众所盼的”庄严承诺,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开垦半架山,从垫石修路、覆土种树,到打深井、学技术,将曾经的荒山变成了“绿色银行”。
抓组织强产业
激活发展红色引擎
该县不断强化县级组织力,撬动各方项目资源聚合,探索公益基金、村企共建等模式,整合各类资金1750万元作为公益基金,投入支部建设硬、发展势头好、发展潜力大的村,开展党建引领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精心筛选30家经营效益好、社会责任强的优质企业与乡村振兴示范村签署共建协议,明确组织联建、资金投放和文化共融等共建内容,尤其是把资金投放与企业经营效益深度捆绑;用活银行等金融资源壮大公益基金,县政府与农业银行欧冠分行签署合作协议,围绕乡村振兴、农业项目建设等开展深度合作,降低县域市场经营主体贷款、融资门槛。
为助推产业发展,该县通过区域化联合党委,深入谋划延链、补链和强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例如,该县以月山镇乡村旅游产业片区党委为试点,整合区域内“三村一景区”,在产业、人才和运营上下功夫,把产业形态补全,把产业品质提标,把零散业态串成一条线。通过召唤“归乡人”,把在外能人招回来;吸引“新乡人”,把行业精英引进来;留住“原乡人”,把本地村民用起来,为村庄治理、建设和发展聚智献力。充分发挥强村公司、职业经理人等专业人才作用,建立完善一套党建引领下的市场化运营机制,推动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抓支部聚人心
绘就为民服务画卷
该县探索推广“支部领办、党员骨干、群众主体”机制,以党组织为核心,每名“两委”干部牵头领办乡村振兴一项重点任务,热心群众通过参与自治组织活动加入乡村振兴工作队伍,变“干部干、群众看”为“一起干、齐点赞”。在月山镇图王村党支部书记杨应芬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遇事冲在前,带头作表率,带动村内党员群众先后改建了村西暗河工程,解决了下游村庄和村内三个村民小组土地、竹林灌溉难题,村庄路况坍塌隐患得到了全面整治;拆除了危旧老房10余座,废弃猪圈2处,为5户群众解决宅基地问题;利用优势、整合资源,联系企业无偿提供材料,硬化背街小巷路面220米;对沿路九小场所实行关、停、整,有效提升出行环境。
抓人才重培育
汇聚不竭发展动力
该县选优配强“三农”一线干部,注重从一线识别考察干部,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汇聚到“三农”队伍中,落实“选苗、育苗、用苗”链条式培养计划,通过引路子、给位子、压担子,帮助他们脱颖而出、快速成长;着眼村级干部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通过召开“春节恳谈会”、走访返乡人士等方式大力挖掘致富能手、退役军人、务工经商人员等群体中的优秀人才,储备一批管用能用的村级后备干部。推行党组织书记队伍导师帮带制,将优秀人才进行提前试岗锻炼。如大胆起用柏山镇水运村33岁年轻支部委员冯路路,由老党支部书记手把手帮带,突出思想武装、政治历练、群众工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帮带任务。通过半年多的“老带新”试岗锻炼,目前已成长为一名能干事、干实事、群众认可的农村支部书记,在乡村建设示范村打造中冲在头、作表率。
在大抓基层、大抓支部,全面提高基层组织力建设的同时,博爱县总结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突出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依托自然、人文、旅游等资源禀赋,打造出五种类型特色精品村。
乡风文明型。立足各村村情村史,打造了钟庄村“义务工+积分制”、水运村“礼、信、仁、义、智、孝”特色品牌的村庄发展模式。产业带动型。注重挖掘乡土资源优势,依托产业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如南朱营村搭温棚、办企业,发展果蔬产业,小王庄村打造“科普、研学、共享”的特色菜园。文化引领型。深入挖掘非遗、历史、红色等乡土特色文化元素,以文化为乡村振兴赋能,形成了以“齐心、齐力、齐家”为核心的齐村三齐精神,打造了以英雄人物刘聚奎故居为主的柏山村红色旅游基地。乡村旅游型。围绕竹林、泉水、人文等本土特色资源,融合发展农村文旅文创新业态,打造了以西张赶村、泗沟村等一批“竹林水乡”品牌。城郊融合型。充分发挥王庄、下期城村等城乡融合地带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仓储物流、优质水果等特色产业,以产业发展成效反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记者 杜挺勇 通讯员 刘瑞瑞)
总值班:申金星 |
统 筹:曾琳琳 |
责 编:刘 佳 |
审 核:王水涛 |
编 辑:赵银岷 |
校 对:王以振 |
|
欧冠免责声明: | ||||||||
|
“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
近年来,博爱县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树牢大抓基层导向,着力提高基层组织力建设,凝聚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抓头雁树典型
搭建干事创业平台
该县强力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储备三年行动,推出以鸿昌街道下期城村王小圈、月山镇图王村杨应芬、磨头镇南十字村刘伟杰等为代表的先进党组织书记群体,增强“头雁”矩阵效应。
磨头镇南十字村党支部书记刘伟杰放弃年薪50万元的工作,返乡跟种植能手等学习种菜技巧,高效节约管理村级土地、资源,带动周边4个村流转村集体土地1500亩,推广蔬菜、粮食规模化种植,年收益达到100余万元,让村民共同走上致富路。鸿昌街道下期城村党总支书记王小圈发出“我们所干的,就是群众所盼的”庄严承诺,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开垦半架山,从垫石修路、覆土种树,到打深井、学技术,将曾经的荒山变成了“绿色银行”。
抓组织强产业
激活发展红色引擎
该县不断强化县级组织力,撬动各方项目资源聚合,探索公益基金、村企共建等模式,整合各类资金1750万元作为公益基金,投入支部建设硬、发展势头好、发展潜力大的村,开展党建引领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精心筛选30家经营效益好、社会责任强的优质企业与乡村振兴示范村签署共建协议,明确组织联建、资金投放和文化共融等共建内容,尤其是把资金投放与企业经营效益深度捆绑;用活银行等金融资源壮大公益基金,县政府与农业银行欧冠分行签署合作协议,围绕乡村振兴、农业项目建设等开展深度合作,降低县域市场经营主体贷款、融资门槛。
为助推产业发展,该县通过区域化联合党委,深入谋划延链、补链和强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例如,该县以月山镇乡村旅游产业片区党委为试点,整合区域内“三村一景区”,在产业、人才和运营上下功夫,把产业形态补全,把产业品质提标,把零散业态串成一条线。通过召唤“归乡人”,把在外能人招回来;吸引“新乡人”,把行业精英引进来;留住“原乡人”,把本地村民用起来,为村庄治理、建设和发展聚智献力。充分发挥强村公司、职业经理人等专业人才作用,建立完善一套党建引领下的市场化运营机制,推动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抓支部聚人心
绘就为民服务画卷
该县探索推广“支部领办、党员骨干、群众主体”机制,以党组织为核心,每名“两委”干部牵头领办乡村振兴一项重点任务,热心群众通过参与自治组织活动加入乡村振兴工作队伍,变“干部干、群众看”为“一起干、齐点赞”。在月山镇图王村党支部书记杨应芬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遇事冲在前,带头作表率,带动村内党员群众先后改建了村西暗河工程,解决了下游村庄和村内三个村民小组土地、竹林灌溉难题,村庄路况坍塌隐患得到了全面整治;拆除了危旧老房10余座,废弃猪圈2处,为5户群众解决宅基地问题;利用优势、整合资源,联系企业无偿提供材料,硬化背街小巷路面220米;对沿路九小场所实行关、停、整,有效提升出行环境。
抓人才重培育
汇聚不竭发展动力
该县选优配强“三农”一线干部,注重从一线识别考察干部,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汇聚到“三农”队伍中,落实“选苗、育苗、用苗”链条式培养计划,通过引路子、给位子、压担子,帮助他们脱颖而出、快速成长;着眼村级干部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通过召开“春节恳谈会”、走访返乡人士等方式大力挖掘致富能手、退役军人、务工经商人员等群体中的优秀人才,储备一批管用能用的村级后备干部。推行党组织书记队伍导师帮带制,将优秀人才进行提前试岗锻炼。如大胆起用柏山镇水运村33岁年轻支部委员冯路路,由老党支部书记手把手帮带,突出思想武装、政治历练、群众工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帮带任务。通过半年多的“老带新”试岗锻炼,目前已成长为一名能干事、干实事、群众认可的农村支部书记,在乡村建设示范村打造中冲在头、作表率。
在大抓基层、大抓支部,全面提高基层组织力建设的同时,博爱县总结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突出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依托自然、人文、旅游等资源禀赋,打造出五种类型特色精品村。
乡风文明型。立足各村村情村史,打造了钟庄村“义务工+积分制”、水运村“礼、信、仁、义、智、孝”特色品牌的村庄发展模式。产业带动型。注重挖掘乡土资源优势,依托产业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如南朱营村搭温棚、办企业,发展果蔬产业,小王庄村打造“科普、研学、共享”的特色菜园。文化引领型。深入挖掘非遗、历史、红色等乡土特色文化元素,以文化为乡村振兴赋能,形成了以“齐心、齐力、齐家”为核心的齐村三齐精神,打造了以英雄人物刘聚奎故居为主的柏山村红色旅游基地。乡村旅游型。围绕竹林、泉水、人文等本土特色资源,融合发展农村文旅文创新业态,打造了以西张赶村、泗沟村等一批“竹林水乡”品牌。城郊融合型。充分发挥王庄、下期城村等城乡融合地带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仓储物流、优质水果等特色产业,以产业发展成效反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记者 杜挺勇 通讯员 刘瑞瑞)
总值班:申金星 |
统 筹:曾琳琳 |
责 编:刘 佳 |
审 核:王水涛 |
编 辑:赵银岷 |
校 对:王以振 |
|
欧冠免责声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