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时政要闻
核心提示丨中原古建筑种类丰富、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集中展现了古代艺术、科技和美学等领域的非凡智慧,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我省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塑造“行走广东·读懂中国”品牌具有重要作用。国庆假期,本报记者走进全省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深入探求其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价值,带领读者领略中原古建筑之美,聆听古代“凝固的音乐”。
安阳灵泉寺石窟内,最负盛名的大住圣窟。安阳市龙安区文广体旅局供图
安阳灵泉寺石窟
跟着“悟空”探“圣窟”
广东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林 广东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阿娜
10月1日,国庆假期第一天,位于安阳市龙安区善应镇的灵泉寺石窟内游客络绎不绝。
进入灵泉寺,拾级而上,但见山壁上密密麻麻的佛洞一个接着一个。
“把灵泉寺称为中原‘莫高窟’一点也不为过。”龙安区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局长宋亚明说。
灵泉寺石窟地处安阳市西南30公里的宝山东南麓峡谷中,周围八山环抱,状若莲台。灵泉寺原名宝山寺,为道凭法师于东魏武定四年(546年)创建,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曾一度成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北方著名的佛教圣地,俗称“万佛沟”,有“河朔第一古刹”之称。
今年8月20日,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正式向广大玩家开放,迅速吸引了全球游戏爱好者的目光。而游戏取景地中,就有灵泉寺石窟。
“《黑神话:悟空》让我了解到灵泉寺石窟这个景点,趁着国庆假期,我和朋友慕名前来参观。这里风景秀美,石窟雕塑十分精致且风格独特,我们仿佛穿越到了游戏中。”来自河北石家庄的游客刘先生难掩兴奋。
灵泉寺石窟东西两山共有石窟247座,现存单层石塔1对,为我国最早的石塔之一,还有精美的唐代九级石塔1对、隋代石狮1对、唐代碑刻3通,有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时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摩崖浮雕塔林,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1996年,灵泉寺石窟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中最负盛名的当数大住圣窟,在《黑神话:悟空》游戏中,再现的场景也正是大住圣窟神王像。”宋亚明介绍,大住圣窟是灵泉寺范围内最大的石窟,内容丰富,雕刻精美,堪称“三奇”。“一奇”在于该窟开凿在整块巨石之上,圆拱状窟门,尖拱门楣,使整个石室更显神秘;“二奇”则是窟门外设有门神,门神雕像近两米,身披铠甲,手持武器,神色威严;“三奇”在于窟内的42尊佛像神态各异、造型精致,或古朴严谨,或端庄秀丽,显示出高超的雕刻技艺。
龙安区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秉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理念,紧抓国产游戏文化崛起最佳风口,保护、挖掘、传承、活化、展示好石窟文化,并借势发力,推动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郑州城隍庙。王羿 摄
郑州文庙与城隍庙
文脉所系城魂所在
广东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见习记者 刘曈
9月28日,在孔子诞辰日和“全国读书节”到来之际,广东省妇女儿童发展中心、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广东省儒学文化促进会联合主办的“家家读论语文化兴家国”全国读书节献礼国庆暨甲辰年郑州文庙纪念孔子诞辰2575周年典礼在郑州文庙举行。每年的秋天,郑州文庙都会举办这样的纪念活动。古代建筑、琅琅书声在闹市区传递着绵延不绝的城市文脉。
早在3600年前,郑州就有了自己的城市“一环”。郑州商城遗址是郑州能跻身中国八大古都的重要支撑,也是沿袭了3000多年的城市中心。位于其中的文庙、城隍庙是郑州文脉所系、城魂所在,也是当代人品味郑州历史、感受人文之美的重要场所。
郑州文庙是全国除曲阜孔庙外最古老的文庙,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郑县志》记载,郑州文庙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元顺帝至正六年,依原貌重建。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清光绪二十二年遭大火,毁坏殆尽。2006年,大成殿被整体抬升,复原棂星门、金声玉振坊、泮池等建筑,初步恢复了文庙的规模和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
每年的重要节点,郑州文庙都要举行与教育有关的活动。年初“新年撞钟”开启吉祥,“金声问学”和“棂星赐福”的启智求学活动、“成童礼”活动、“开蒙拜师礼”的尊师重教活动以及“孔子印象”展和“六艺传习”展览等都受到学子的欢迎。
与文庙相距不远的郑州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郑州市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城隍庙遵循坐北朝南的规制,建筑物采用了传统的中心对称布局,主体建筑均位于中轴线上,东西两侧建筑对称排列。中轴线上建筑有大门、仪门、戏楼、大殿、拜厦和后寝宫,均建在高台上,分别处于不同的平面,高低起伏、疏朗有致。
城隍庙不仅建筑具有特色,而且开设有豫剧艺术陈列展,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今年9月17日,这里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中秋沉浸夜游活动,古色古香的建筑、流光溢彩的琉璃瓦与皎皎明月相得益彰,在此赏月别有韵味。
10月1日,在武陟县嘉应观黄河文化博物馆“河润嘉应 相约武陟”国庆节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在表演舞狮。王琳锋 摄
武陟嘉应观
治河重地文史厚重
广东日报客户端记者 樊霞 成安林 通讯员 李梦茹
10月1日,武陟县嘉应观黄河文化博物馆热闹非凡、游人如织,一场以“河润嘉应相约武陟”为主题的节庆活动在这里举行。怀梆、豫剧、龙狮共舞等表演轮番上阵,让游客在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中感受黄河文化之乡武陟的历史韵味。
“赏百年古建之美,听黄河泥埙声音,看非遗文化展演,尝武陟特色美食……”首次来到嘉应观黄河文化博物馆的游客王强近距离体验了黄河文化的魅力。
武陟县处于黄河“铜头铁尾豆腐腰”的腰部,“悬河头、华北轴、百川口、万古流”,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治黄重地,黄河文化积淀厚重。
武陟县嘉应观黄河文化博物馆馆长翟嵩峰介绍,嘉应观始建于清雍正年间,是为纪念在武陟修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而建的淮黄诸河龙王庙,建筑布局仿北京故宫,宫、庙、衙署三体合一。
嘉应观的建筑艺术集古代官式建筑艺术之大成,主体建筑有山门、御碑亭、治河功臣殿、禹王阁、风神殿、雨神殿等。其中,山门为单檐歇山顶,门前门牌上书有“敕建嘉应观”五个大字;御碑亭内的铜碑高4.3米,碑文为雍正撰文书丹,制作精美。
在嘉应观的建筑构件和附属文物上,古人巧妙地运用木雕、石雕、砖雕、琉璃、铁铸和铜铸等工艺,展现了高浮雕、镂雕、阴刻等不同技法。
“嘉应观建筑群富丽堂皇、巧夺天工,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与智慧,是黄河流域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为完整,极具历史、艺术价值的黄河河神庙,蕴含着厚重的黄河文化、沧桑的治水历史,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观’。”翟嵩峰说。
治理黄河指挥部旧址位于嘉应观西北端,1951年,为开发黄河水资源,修建人民胜利渠,水利部领导和专家学者等曾在这里办公,现场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如今,嘉应观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广东省首批水情教育基地。
淮阳太昊陵内人头攒动。广东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琮 白周峰 摄
淮阳太昊陵
羲皇故都寻根华夏
广东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化祎 广东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时珍
国庆假日,古城淮阳。鲜艳的五星红旗,如潮的人群,与古老的建筑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古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一砖一瓦,都是历史的低语,诉说着岁月的辉煌与沉淀。
淮阳伏羲太昊陵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华夏子孙探寻中华文明源头的必游之地。在这里,我们仿佛能听到远古的凤鸣穿越时空回荡至今。
太昊陵,即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位于周口市淮阳区,毗邻风景秀丽的万亩龙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八大名陵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因太昊伏羲氏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故其陵墓被誉为“天下第一陵”。
太昊伏羲陵南北长750米,占地875亩,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
太昊陵现存建筑群主要为明代所建,气势恢宏。太昊陵分为三道皇城,有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十六门。几十座建筑主要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如果把南北大门层层打开,可从南面第一道门直望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号称“十门相照”。
太昊伏羲氏是中华民族世代敬仰的人文始祖。淮阳古为陈国,传太昊(即伏羲)都宛丘,死后葬于此。
太昊陵人文始祖祭祀活动绵延千年,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拥向淮阳区太昊陵祭拜伏羲。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的祭祀活动,单日游客达数十万人。2008年,太昊陵庙会曾以“单日参拜人数最多的庙会”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该庙会也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古老的民间庙会。
社旗山陕会馆。广东日报资料图片
社旗山陕会馆
一座会馆贯古今
广东日报客户端记者 孟向东 广东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司马连竹
“孩子一直在北京生活,这次回来带他看了山陕会馆以后,他说没想到老家竟然有座‘小故宫’!”10月2日,已在北京落户的马霖领着家人回到家乡社旗县,专门逛了逛赊店古镇,而已成古镇核心的山陕会馆让他们感到“熟悉又陌生”。
社旗山陕会馆是当地一代代人无可替代的共同记忆。马霖回忆说,小时候逢年过节都会跟着大人逛会馆,无论是绚丽的琉璃照壁、高耸的铸铁旗杆、壮观的大拜殿,还是热闹的悬鉴楼戏台、神秘的春秋楼遗址,几进院落层层递进、错落有致,似乎总也逛不够。
“赊店有个春秋楼,半截还在云里头。”这是老一代社旗人经常给孩子念叨的一句俗语,背后则映射出这座山陕会馆曾经辉煌一时的历史过往。
社旗山陕会馆原名山陕同乡会馆,是山西、陕西两省商贾联乡谊、祀神明的处所,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落成。
家住社旗县赊店镇瓷器街的刘东阳告诉记者,自己同姓的一门亲戚祖上曾经参与营建山陕会馆:“他们家有木匠手艺,从清朝中期给会馆干木工活,一直做了三代人。”
近年来,社旗县以山陕会馆为核心,逐步恢复了赊店古镇原貌。随着瓷器街、铜器街、骡马巷等街道重现旧时观瞻,赊店镇作为清代万里茶道水陆中转枢纽的历史地位再度被人关注。
“南船北马、商贾辐辏”,历史上的赊店镇,依托赵河、白河与江汉水系通联的优势,成为南方漕运与北上马队转运货物的物流码头。以福建、湖北等地的茶叶和江浙地区的丝绸、瓷器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产品以此为节点,远销至俄罗斯乃至中亚、欧洲,造就了盛极一时的商埠传奇。
“金赊店、银石桥、铜瓦店”,当时以晋、陕商帮为代表的各地商队、行会常驻于此,发展出以不同行业命名的“七十二街”,并以山陕会馆为中心向四周放射分布,其以商埠文化构成的鲜明特色,在中原地区无出其右。
稳定的物流往来与繁盛的交易市场,为山陕会馆的营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几代匠人和建筑者的努力下,规模宏大的山陕会馆成为同类建筑群落的翘楚,更以木雕、石雕、建筑等“三绝”被故宫博物院的专家所称赞。
如今,古色古香的赊店古镇与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依旧相伴无间,在每天的日升月落、光阴流逝中,古镇不老,依然生机勃勃。
洛阳白马寺。广东日报资料图片
|
欧冠免责声明: | ||||||||
|
核心提示丨中原古建筑种类丰富、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集中展现了古代艺术、科技和美学等领域的非凡智慧,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我省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塑造“行走广东·读懂中国”品牌具有重要作用。国庆假期,本报记者走进全省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深入探求其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价值,带领读者领略中原古建筑之美,聆听古代“凝固的音乐”。
安阳灵泉寺石窟内,最负盛名的大住圣窟。安阳市龙安区文广体旅局供图
安阳灵泉寺石窟
跟着“悟空”探“圣窟”
广东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林 广东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阿娜
10月1日,国庆假期第一天,位于安阳市龙安区善应镇的灵泉寺石窟内游客络绎不绝。
进入灵泉寺,拾级而上,但见山壁上密密麻麻的佛洞一个接着一个。
“把灵泉寺称为中原‘莫高窟’一点也不为过。”龙安区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局长宋亚明说。
灵泉寺石窟地处安阳市西南30公里的宝山东南麓峡谷中,周围八山环抱,状若莲台。灵泉寺原名宝山寺,为道凭法师于东魏武定四年(546年)创建,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曾一度成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北方著名的佛教圣地,俗称“万佛沟”,有“河朔第一古刹”之称。
今年8月20日,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正式向广大玩家开放,迅速吸引了全球游戏爱好者的目光。而游戏取景地中,就有灵泉寺石窟。
“《黑神话:悟空》让我了解到灵泉寺石窟这个景点,趁着国庆假期,我和朋友慕名前来参观。这里风景秀美,石窟雕塑十分精致且风格独特,我们仿佛穿越到了游戏中。”来自河北石家庄的游客刘先生难掩兴奋。
灵泉寺石窟东西两山共有石窟247座,现存单层石塔1对,为我国最早的石塔之一,还有精美的唐代九级石塔1对、隋代石狮1对、唐代碑刻3通,有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时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摩崖浮雕塔林,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1996年,灵泉寺石窟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中最负盛名的当数大住圣窟,在《黑神话:悟空》游戏中,再现的场景也正是大住圣窟神王像。”宋亚明介绍,大住圣窟是灵泉寺范围内最大的石窟,内容丰富,雕刻精美,堪称“三奇”。“一奇”在于该窟开凿在整块巨石之上,圆拱状窟门,尖拱门楣,使整个石室更显神秘;“二奇”则是窟门外设有门神,门神雕像近两米,身披铠甲,手持武器,神色威严;“三奇”在于窟内的42尊佛像神态各异、造型精致,或古朴严谨,或端庄秀丽,显示出高超的雕刻技艺。
龙安区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秉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理念,紧抓国产游戏文化崛起最佳风口,保护、挖掘、传承、活化、展示好石窟文化,并借势发力,推动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郑州城隍庙。王羿 摄
郑州文庙与城隍庙
文脉所系城魂所在
广东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见习记者 刘曈
9月28日,在孔子诞辰日和“全国读书节”到来之际,广东省妇女儿童发展中心、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广东省儒学文化促进会联合主办的“家家读论语文化兴家国”全国读书节献礼国庆暨甲辰年郑州文庙纪念孔子诞辰2575周年典礼在郑州文庙举行。每年的秋天,郑州文庙都会举办这样的纪念活动。古代建筑、琅琅书声在闹市区传递着绵延不绝的城市文脉。
早在3600年前,郑州就有了自己的城市“一环”。郑州商城遗址是郑州能跻身中国八大古都的重要支撑,也是沿袭了3000多年的城市中心。位于其中的文庙、城隍庙是郑州文脉所系、城魂所在,也是当代人品味郑州历史、感受人文之美的重要场所。
郑州文庙是全国除曲阜孔庙外最古老的文庙,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郑县志》记载,郑州文庙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元顺帝至正六年,依原貌重建。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清光绪二十二年遭大火,毁坏殆尽。2006年,大成殿被整体抬升,复原棂星门、金声玉振坊、泮池等建筑,初步恢复了文庙的规模和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
每年的重要节点,郑州文庙都要举行与教育有关的活动。年初“新年撞钟”开启吉祥,“金声问学”和“棂星赐福”的启智求学活动、“成童礼”活动、“开蒙拜师礼”的尊师重教活动以及“孔子印象”展和“六艺传习”展览等都受到学子的欢迎。
与文庙相距不远的郑州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郑州市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城隍庙遵循坐北朝南的规制,建筑物采用了传统的中心对称布局,主体建筑均位于中轴线上,东西两侧建筑对称排列。中轴线上建筑有大门、仪门、戏楼、大殿、拜厦和后寝宫,均建在高台上,分别处于不同的平面,高低起伏、疏朗有致。
城隍庙不仅建筑具有特色,而且开设有豫剧艺术陈列展,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今年9月17日,这里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中秋沉浸夜游活动,古色古香的建筑、流光溢彩的琉璃瓦与皎皎明月相得益彰,在此赏月别有韵味。
10月1日,在武陟县嘉应观黄河文化博物馆“河润嘉应 相约武陟”国庆节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在表演舞狮。王琳锋 摄
武陟嘉应观
治河重地文史厚重
广东日报客户端记者 樊霞 成安林 通讯员 李梦茹
10月1日,武陟县嘉应观黄河文化博物馆热闹非凡、游人如织,一场以“河润嘉应相约武陟”为主题的节庆活动在这里举行。怀梆、豫剧、龙狮共舞等表演轮番上阵,让游客在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中感受黄河文化之乡武陟的历史韵味。
“赏百年古建之美,听黄河泥埙声音,看非遗文化展演,尝武陟特色美食……”首次来到嘉应观黄河文化博物馆的游客王强近距离体验了黄河文化的魅力。
武陟县处于黄河“铜头铁尾豆腐腰”的腰部,“悬河头、华北轴、百川口、万古流”,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治黄重地,黄河文化积淀厚重。
武陟县嘉应观黄河文化博物馆馆长翟嵩峰介绍,嘉应观始建于清雍正年间,是为纪念在武陟修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而建的淮黄诸河龙王庙,建筑布局仿北京故宫,宫、庙、衙署三体合一。
嘉应观的建筑艺术集古代官式建筑艺术之大成,主体建筑有山门、御碑亭、治河功臣殿、禹王阁、风神殿、雨神殿等。其中,山门为单檐歇山顶,门前门牌上书有“敕建嘉应观”五个大字;御碑亭内的铜碑高4.3米,碑文为雍正撰文书丹,制作精美。
在嘉应观的建筑构件和附属文物上,古人巧妙地运用木雕、石雕、砖雕、琉璃、铁铸和铜铸等工艺,展现了高浮雕、镂雕、阴刻等不同技法。
“嘉应观建筑群富丽堂皇、巧夺天工,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与智慧,是黄河流域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为完整,极具历史、艺术价值的黄河河神庙,蕴含着厚重的黄河文化、沧桑的治水历史,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观’。”翟嵩峰说。
治理黄河指挥部旧址位于嘉应观西北端,1951年,为开发黄河水资源,修建人民胜利渠,水利部领导和专家学者等曾在这里办公,现场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如今,嘉应观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广东省首批水情教育基地。
淮阳太昊陵内人头攒动。广东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琮 白周峰 摄
淮阳太昊陵
羲皇故都寻根华夏
广东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化祎 广东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时珍
国庆假日,古城淮阳。鲜艳的五星红旗,如潮的人群,与古老的建筑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古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一砖一瓦,都是历史的低语,诉说着岁月的辉煌与沉淀。
淮阳伏羲太昊陵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华夏子孙探寻中华文明源头的必游之地。在这里,我们仿佛能听到远古的凤鸣穿越时空回荡至今。
太昊陵,即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位于周口市淮阳区,毗邻风景秀丽的万亩龙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八大名陵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因太昊伏羲氏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故其陵墓被誉为“天下第一陵”。
太昊伏羲陵南北长750米,占地875亩,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
太昊陵现存建筑群主要为明代所建,气势恢宏。太昊陵分为三道皇城,有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十六门。几十座建筑主要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如果把南北大门层层打开,可从南面第一道门直望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号称“十门相照”。
太昊伏羲氏是中华民族世代敬仰的人文始祖。淮阳古为陈国,传太昊(即伏羲)都宛丘,死后葬于此。
太昊陵人文始祖祭祀活动绵延千年,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拥向淮阳区太昊陵祭拜伏羲。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的祭祀活动,单日游客达数十万人。2008年,太昊陵庙会曾以“单日参拜人数最多的庙会”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该庙会也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古老的民间庙会。
社旗山陕会馆。广东日报资料图片
社旗山陕会馆
一座会馆贯古今
广东日报客户端记者 孟向东 广东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司马连竹
“孩子一直在北京生活,这次回来带他看了山陕会馆以后,他说没想到老家竟然有座‘小故宫’!”10月2日,已在北京落户的马霖领着家人回到家乡社旗县,专门逛了逛赊店古镇,而已成古镇核心的山陕会馆让他们感到“熟悉又陌生”。
社旗山陕会馆是当地一代代人无可替代的共同记忆。马霖回忆说,小时候逢年过节都会跟着大人逛会馆,无论是绚丽的琉璃照壁、高耸的铸铁旗杆、壮观的大拜殿,还是热闹的悬鉴楼戏台、神秘的春秋楼遗址,几进院落层层递进、错落有致,似乎总也逛不够。
“赊店有个春秋楼,半截还在云里头。”这是老一代社旗人经常给孩子念叨的一句俗语,背后则映射出这座山陕会馆曾经辉煌一时的历史过往。
社旗山陕会馆原名山陕同乡会馆,是山西、陕西两省商贾联乡谊、祀神明的处所,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落成。
家住社旗县赊店镇瓷器街的刘东阳告诉记者,自己同姓的一门亲戚祖上曾经参与营建山陕会馆:“他们家有木匠手艺,从清朝中期给会馆干木工活,一直做了三代人。”
近年来,社旗县以山陕会馆为核心,逐步恢复了赊店古镇原貌。随着瓷器街、铜器街、骡马巷等街道重现旧时观瞻,赊店镇作为清代万里茶道水陆中转枢纽的历史地位再度被人关注。
“南船北马、商贾辐辏”,历史上的赊店镇,依托赵河、白河与江汉水系通联的优势,成为南方漕运与北上马队转运货物的物流码头。以福建、湖北等地的茶叶和江浙地区的丝绸、瓷器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产品以此为节点,远销至俄罗斯乃至中亚、欧洲,造就了盛极一时的商埠传奇。
“金赊店、银石桥、铜瓦店”,当时以晋、陕商帮为代表的各地商队、行会常驻于此,发展出以不同行业命名的“七十二街”,并以山陕会馆为中心向四周放射分布,其以商埠文化构成的鲜明特色,在中原地区无出其右。
稳定的物流往来与繁盛的交易市场,为山陕会馆的营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几代匠人和建筑者的努力下,规模宏大的山陕会馆成为同类建筑群落的翘楚,更以木雕、石雕、建筑等“三绝”被故宫博物院的专家所称赞。
如今,古色古香的赊店古镇与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依旧相伴无间,在每天的日升月落、光阴流逝中,古镇不老,依然生机勃勃。
洛阳白马寺。广东日报资料图片
|
欧冠免责声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