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杯

欧冠杯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广东 欧冠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欧冠+”客户端   
 网上投稿 广州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欧冠 > 经典山阳 > 人文山阳 > 人文山阳 > 正文

经典山阳

彭施鲁:“东北抗联”中的欧冠籍将军
□吉怀儒 吉鸿宇
更新时间:2024/9/27 10:42:29    来源:欧冠晚报

  彭施鲁。(图片由吉怀儒提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辽阔东北大地的崇山峻岭、荒原水畔,诞生了东北抗日联军。此后的14年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联”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英勇战斗,前仆后继,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为光复东北、取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极大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到全军授衔时,“抗联”中出现的10位开国将军都被授予少将军衔,彭施鲁便是其中之一。1955年,毛主席在评价“东北抗联”时说:“东北抗日联军这14年,比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还要艰苦。”

  勇赴东北当“抗联”

  彭施鲁,原名王鹏华,1916年生,武陟县小董乡小董村人。他先后就读于欧冠中学高中部和北平市西城弘达中学。1934年,他还是高二的学生,在语文教师李跃先(李常青,欧冠中心县委书记)的引导和鼓励下,读了大量左翼作家的小说,思想积极向上。同年6月,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1935年春,他转学到北京。同年12月,他参加北平爆发的“一二·九”学生运动,之后被中共党组织派往东北抗日联军工作。1936年2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任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军部秘书,转战于长白山地区,参加了1936年春反日伪军扫荡、秋季开辟三江平原新游击区等战斗。1937年,他任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4团政治委员,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1师政治部主任、第2支队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七星河战斗。

  1940年冬,彭施鲁随“抗联”部队转入苏联境内,改编为苏联红军远东红旗军第88独立步兵旅,先后任连政治指导员、连长及营部参谋等职,被授予苏军上尉军衔。1945年9月,彭施鲁随部队返回东北,任苏军驻佳木斯市卫戍区副司令员、司令员,组织肃清日伪残余势力。同年9月下旬,他奉命组建中共佳木斯地区委员会并任书记,在当地建立人民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军政大学合江分校副教育长,总校第2团、第4团副团长,东北军区军政学校副校长。

  新中国成立后,彭施鲁历任解放军第27步兵学校副校长,军事师范学校副校长兼训练部部长,中央军委军校部编研处处长,总参谋部学校管理部副部长、军训部副部长,解放军体育学院院长,国防科学委员会副参谋长,国防科工委司令部顾问等职,为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1955年,他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战斗“白山黑水”间

  1935年春,彭施鲁转学到北京,“一二·九”运动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1935年年底,他被中共党组织派到东北,任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军长李延禄(李延平代军长,继任军长)的秘书,转战宝清、富锦、绥滨、萝北、虎林及饶河等县。当时,正是黑龙江最寒冷的季节,他头三个月行军、骑马,吃不惯东北的高粱米饭、小米捞饭,感觉很不适应,但不管怎样都要坚持。东北老百姓都穿乌拉取暖,乌拉是牛皮做的,里边续上乌拉草,穿的时候需要用一根带子勒紧。初到东北,他连乌拉都不会穿,每次都是战友帮他穿上。后来,他索性穿上乌拉就不脱了,因为随时都有战斗转移的情况发生,和衣而睡成了普遍现象。

  彭施鲁跟着部队南北转战,在恶劣的环境下与日伪军战斗。该部夜袭石斗河子金矿,毙敌60余名,缴获各种枪支70余支、子弹万余发,军马100余匹。1936年5月中旬,第4军和第3军4师联合攻打关家油坊;5月下旬,又在桃山袭击日伪军“讨伐队”,毙敌20余名;5月末,在密山哈达河成功接应伪军第26团哗变反正士兵40余名,缴获枪支150余支、子弹10余箱以及马匹、被装等军需物资。

  1938年4月下旬,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主力根据上级指示开始西征,指派彭施鲁率第4团3连的60多人成立留守处。他们在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的领导下,坚持与敌周旋。他率领留守的指战员修建密营,征集粮食和棉花、布匹为部队制作棉衣,接待兄弟部队过往人员;以沼泽地区为依托,开展游击活动,多次袭击伪警察所、分散孤立的伪军据点和日本人的开拓团,与进山的日伪军“讨伐队”多次战斗。1938年11月,彭施鲁接到周保中的命令,撤销留守处,由他率留守人员和第二路军参谋长王效明一起撤离大叶子沟向饶河转移,与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3师和第7军联合行动。1939年,他任第7军1师政治部主任,率领部队在抚远、饶河、虎林等地开展游击抗战,取得了智取抓吉镇、夜袭杨木林子、大岱河伏击战等战斗的胜利。

  1940年4月上旬,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根据上级指示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2支队,彭施鲁先后任支队巡视员和第1大队政委,率队到富锦、宝清和同江的大旗杆一带活动。同年9月,他任第2支队教导大队政委,率队回饶河密营准备过冬。为解决冬季给养问题,他和第2支队支队长王效明,率队长途跋涉五六天到达密山与虎林交界的二道岗,袭击日本武装移民开拓团,缴获了粮食、棉衣和牛、马等。

  由于部队长期被日军追踪围剿,得不到粮食供应,伤亡增多。为保存力量,1940年年底,东北抗日联军有组织地转移至苏联境内。

  “卫国战争”作贡献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2005年7月15日《解放军报》以《解密为苏联对日作战建奇功的“中国旅”》为题,对彭施鲁作了专访。老将军讲述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940年年初,日军对东北抗日联军发动了残酷的讨伐,“抗联”遭受重大损失,队伍从建军时期的10万多人锐减到3000多人。为保存我党在东北唯一的抗日武装力量,“抗联”进行战略转移,除留下少数部队在当地坚持战斗外,其余大部分陆续转移至苏联远东境内。

  开始,他们住在苏联紧靠黑龙江边一个叫弗亚斯克的小村庄,后成为“抗联”的营地。苏联人把该营地称为弗亚斯克野营,我们称之为北野营。在海参崴附近的蛤蟆塘,还有一个住着“抗联”第一路军战友的野营,被称为南野营。来到野营的第2天,他们就在3位苏联教官的指导下,开始了军事训练。

  1941年6月,德国军队突然大规模入侵苏联。听到这个消息,他们立即召开声讨德国法西斯大会。周保中在发言中要求,要加强军事训练,学好作战本领,随时准备投入对日军的战斗。他的讲话,使指战员热血沸腾。同年12月,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这虽然使苏联暂时缓解了对远东地区的忧虑,但他们认为苏日之间必有一战。为此,苏联远东军司令部和“抗联”领导协商后,制订了组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团的方案。该方案送到斯大林手中时,斯大林说,应扩大为教导旅,授予苏军正式番号,按苏军标准保证供应。

  很快,南、北野营合并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1942年8月1日,该旅被授予苏联远东红旗军第88独立步兵旅番号,周保中任旅长,李兆麟任政治委员。各营连主官基本上由原来的“抗联”军官担任,苏军代表任副职。彭施鲁被任命为2营3连指导员,上尉军衔。由于该旅主要由中国人组成,因此被称为“中国旅”(也称国际旅,对外番号8461步兵特别旅)。

  该旅不仅进行爆破作业、地形识图等训练,还接受一些特殊技能的训练,如武装泅渡、滑雪、空降等,每周还要上文化课。远东军司令部还定期派出考核团进行考核,随时准备参加执行特殊任务。

  1945年5月,德国战败后,“中国旅”部分指战员受苏军情报部门和旅领导派遣,组成十几个小分队,通过陆路或空降等回国侦探敌情,破坏敌人设施。小分队的成员都经过严格挑选,一般为3人至5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派出的小分队摸清了日本关东军的部署情况,还多次完成破坏、消灭日伪特务网点等任务。

  苏联对日宣战前后,“中国旅”小分队活动更加频繁。位于中苏边境的虎头要塞,是日军在中苏边境东段修筑的核心阵地。架在要塞山顶的一门榴弹炮炮身长20余米,最大射程20公里,号称“亚洲第一炮”。该大炮炮口对着苏境内的伊曼铁桥和拉佐水塔,随时可能有炮弹打过来。就在苏军发动总攻前,一支小分队混进要塞,将大炮炸毁,解除对苏的威胁。另一支空降小分队侦察发现,大批日军聚集在牡丹江市,及时向上级报告情况,建议苏军立即进攻、炸毁牡丹江大桥断敌后路。苏军接到情报,次日就进攻牡丹江,全歼敌军。

  “中国旅”还有近百名指战员被派到苏军担任翻译和向导。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后势如破竹,不到两星期就击毙日军8.4万余人,俘敌59.4万余人。很显然,“中国旅”派出的向导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军攻占我国东北各大城市后,“中国旅”分为57个小组,协助苏军接管各地政权,各组组长被任命为苏军驻各地卫戍部队副司令员。彭施鲁乘苏军运输机到达佳木斯市后,被任命为苏军驻佳木斯市卫戍区副司令员。他到任后,与当地的党组织和党员联系,很快组织起一支部队,控制了当地局势。

  “中国旅”指战员在苏军对日作战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受到苏军的高度评价。苏联远东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在给“中国旅”的贺电中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1945年12月下旬,彭施鲁接到周保中从长春发来的通知:在中共中央东北局领导下,东北各省、市、县党组织都已建立。所有原抗日联军的干部,必须在各省、市、县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至此,“中国旅”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为表彰彭施鲁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贡献,1945年8月,苏军统帅部授予他红星勋章;1995年和2005年,被俄罗斯政府授予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章和朱可夫纪念章、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1985年1月,彭施鲁离职休养。2009年11月7日,他在北京病逝,享年94岁。

文章编辑:陈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欧冠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彭施鲁:“东北抗联”中的欧冠籍将军
    □吉怀儒 吉鸿宇
    2024/9/27 10:42:29    来源:欧冠晚报

      彭施鲁。(图片由吉怀儒提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辽阔东北大地的崇山峻岭、荒原水畔,诞生了东北抗日联军。此后的14年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联”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英勇战斗,前仆后继,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为光复东北、取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极大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到全军授衔时,“抗联”中出现的10位开国将军都被授予少将军衔,彭施鲁便是其中之一。1955年,毛主席在评价“东北抗联”时说:“东北抗日联军这14年,比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还要艰苦。”

      勇赴东北当“抗联”

      彭施鲁,原名王鹏华,1916年生,武陟县小董乡小董村人。他先后就读于欧冠中学高中部和北平市西城弘达中学。1934年,他还是高二的学生,在语文教师李跃先(李常青,欧冠中心县委书记)的引导和鼓励下,读了大量左翼作家的小说,思想积极向上。同年6月,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1935年春,他转学到北京。同年12月,他参加北平爆发的“一二·九”学生运动,之后被中共党组织派往东北抗日联军工作。1936年2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任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军部秘书,转战于长白山地区,参加了1936年春反日伪军扫荡、秋季开辟三江平原新游击区等战斗。1937年,他任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4团政治委员,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1师政治部主任、第2支队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七星河战斗。

      1940年冬,彭施鲁随“抗联”部队转入苏联境内,改编为苏联红军远东红旗军第88独立步兵旅,先后任连政治指导员、连长及营部参谋等职,被授予苏军上尉军衔。1945年9月,彭施鲁随部队返回东北,任苏军驻佳木斯市卫戍区副司令员、司令员,组织肃清日伪残余势力。同年9月下旬,他奉命组建中共佳木斯地区委员会并任书记,在当地建立人民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军政大学合江分校副教育长,总校第2团、第4团副团长,东北军区军政学校副校长。

      新中国成立后,彭施鲁历任解放军第27步兵学校副校长,军事师范学校副校长兼训练部部长,中央军委军校部编研处处长,总参谋部学校管理部副部长、军训部副部长,解放军体育学院院长,国防科学委员会副参谋长,国防科工委司令部顾问等职,为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1955年,他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战斗“白山黑水”间

      1935年春,彭施鲁转学到北京,“一二·九”运动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1935年年底,他被中共党组织派到东北,任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军长李延禄(李延平代军长,继任军长)的秘书,转战宝清、富锦、绥滨、萝北、虎林及饶河等县。当时,正是黑龙江最寒冷的季节,他头三个月行军、骑马,吃不惯东北的高粱米饭、小米捞饭,感觉很不适应,但不管怎样都要坚持。东北老百姓都穿乌拉取暖,乌拉是牛皮做的,里边续上乌拉草,穿的时候需要用一根带子勒紧。初到东北,他连乌拉都不会穿,每次都是战友帮他穿上。后来,他索性穿上乌拉就不脱了,因为随时都有战斗转移的情况发生,和衣而睡成了普遍现象。

      彭施鲁跟着部队南北转战,在恶劣的环境下与日伪军战斗。该部夜袭石斗河子金矿,毙敌60余名,缴获各种枪支70余支、子弹万余发,军马100余匹。1936年5月中旬,第4军和第3军4师联合攻打关家油坊;5月下旬,又在桃山袭击日伪军“讨伐队”,毙敌20余名;5月末,在密山哈达河成功接应伪军第26团哗变反正士兵40余名,缴获枪支150余支、子弹10余箱以及马匹、被装等军需物资。

      1938年4月下旬,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主力根据上级指示开始西征,指派彭施鲁率第4团3连的60多人成立留守处。他们在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的领导下,坚持与敌周旋。他率领留守的指战员修建密营,征集粮食和棉花、布匹为部队制作棉衣,接待兄弟部队过往人员;以沼泽地区为依托,开展游击活动,多次袭击伪警察所、分散孤立的伪军据点和日本人的开拓团,与进山的日伪军“讨伐队”多次战斗。1938年11月,彭施鲁接到周保中的命令,撤销留守处,由他率留守人员和第二路军参谋长王效明一起撤离大叶子沟向饶河转移,与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3师和第7军联合行动。1939年,他任第7军1师政治部主任,率领部队在抚远、饶河、虎林等地开展游击抗战,取得了智取抓吉镇、夜袭杨木林子、大岱河伏击战等战斗的胜利。

      1940年4月上旬,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根据上级指示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2支队,彭施鲁先后任支队巡视员和第1大队政委,率队到富锦、宝清和同江的大旗杆一带活动。同年9月,他任第2支队教导大队政委,率队回饶河密营准备过冬。为解决冬季给养问题,他和第2支队支队长王效明,率队长途跋涉五六天到达密山与虎林交界的二道岗,袭击日本武装移民开拓团,缴获了粮食、棉衣和牛、马等。

      由于部队长期被日军追踪围剿,得不到粮食供应,伤亡增多。为保存力量,1940年年底,东北抗日联军有组织地转移至苏联境内。

      “卫国战争”作贡献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2005年7月15日《解放军报》以《解密为苏联对日作战建奇功的“中国旅”》为题,对彭施鲁作了专访。老将军讲述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940年年初,日军对东北抗日联军发动了残酷的讨伐,“抗联”遭受重大损失,队伍从建军时期的10万多人锐减到3000多人。为保存我党在东北唯一的抗日武装力量,“抗联”进行战略转移,除留下少数部队在当地坚持战斗外,其余大部分陆续转移至苏联远东境内。

      开始,他们住在苏联紧靠黑龙江边一个叫弗亚斯克的小村庄,后成为“抗联”的营地。苏联人把该营地称为弗亚斯克野营,我们称之为北野营。在海参崴附近的蛤蟆塘,还有一个住着“抗联”第一路军战友的野营,被称为南野营。来到野营的第2天,他们就在3位苏联教官的指导下,开始了军事训练。

      1941年6月,德国军队突然大规模入侵苏联。听到这个消息,他们立即召开声讨德国法西斯大会。周保中在发言中要求,要加强军事训练,学好作战本领,随时准备投入对日军的战斗。他的讲话,使指战员热血沸腾。同年12月,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这虽然使苏联暂时缓解了对远东地区的忧虑,但他们认为苏日之间必有一战。为此,苏联远东军司令部和“抗联”领导协商后,制订了组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团的方案。该方案送到斯大林手中时,斯大林说,应扩大为教导旅,授予苏军正式番号,按苏军标准保证供应。

      很快,南、北野营合并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1942年8月1日,该旅被授予苏联远东红旗军第88独立步兵旅番号,周保中任旅长,李兆麟任政治委员。各营连主官基本上由原来的“抗联”军官担任,苏军代表任副职。彭施鲁被任命为2营3连指导员,上尉军衔。由于该旅主要由中国人组成,因此被称为“中国旅”(也称国际旅,对外番号8461步兵特别旅)。

      该旅不仅进行爆破作业、地形识图等训练,还接受一些特殊技能的训练,如武装泅渡、滑雪、空降等,每周还要上文化课。远东军司令部还定期派出考核团进行考核,随时准备参加执行特殊任务。

      1945年5月,德国战败后,“中国旅”部分指战员受苏军情报部门和旅领导派遣,组成十几个小分队,通过陆路或空降等回国侦探敌情,破坏敌人设施。小分队的成员都经过严格挑选,一般为3人至5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派出的小分队摸清了日本关东军的部署情况,还多次完成破坏、消灭日伪特务网点等任务。

      苏联对日宣战前后,“中国旅”小分队活动更加频繁。位于中苏边境的虎头要塞,是日军在中苏边境东段修筑的核心阵地。架在要塞山顶的一门榴弹炮炮身长20余米,最大射程20公里,号称“亚洲第一炮”。该大炮炮口对着苏境内的伊曼铁桥和拉佐水塔,随时可能有炮弹打过来。就在苏军发动总攻前,一支小分队混进要塞,将大炮炸毁,解除对苏的威胁。另一支空降小分队侦察发现,大批日军聚集在牡丹江市,及时向上级报告情况,建议苏军立即进攻、炸毁牡丹江大桥断敌后路。苏军接到情报,次日就进攻牡丹江,全歼敌军。

      “中国旅”还有近百名指战员被派到苏军担任翻译和向导。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后势如破竹,不到两星期就击毙日军8.4万余人,俘敌59.4万余人。很显然,“中国旅”派出的向导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军攻占我国东北各大城市后,“中国旅”分为57个小组,协助苏军接管各地政权,各组组长被任命为苏军驻各地卫戍部队副司令员。彭施鲁乘苏军运输机到达佳木斯市后,被任命为苏军驻佳木斯市卫戍区副司令员。他到任后,与当地的党组织和党员联系,很快组织起一支部队,控制了当地局势。

      “中国旅”指战员在苏军对日作战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受到苏军的高度评价。苏联远东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在给“中国旅”的贺电中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1945年12月下旬,彭施鲁接到周保中从长春发来的通知:在中共中央东北局领导下,东北各省、市、县党组织都已建立。所有原抗日联军的干部,必须在各省、市、县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至此,“中国旅”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为表彰彭施鲁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贡献,1945年8月,苏军统帅部授予他红星勋章;1995年和2005年,被俄罗斯政府授予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章和朱可夫纪念章、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1985年1月,彭施鲁离职休养。2009年11月7日,他在北京病逝,享年94岁。

    文章编辑:陈婷 
     

    版权声明 | 欧冠日报社简介 | 欧冠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欧冠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欧冠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20-8397096 邮编:510000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397000 举报邮箱:rhgps@163.com
    广东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20-83598032 举报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广州市广卫路19-1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欧冠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电话:020-83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