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杯

欧冠杯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广东 欧冠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欧冠+”客户端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欧冠 > 辟谣平台 > 媒体求证 > 正文

辟谣平台

破除“舌尖上的谣言” 亟须补上“食育”这一课
更新时间:2020-4-22 10:02:20    来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塑料紫菜、棉花肉松、橡胶面条……每隔一段时间,食品安全谣言就会卷土重来。有关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舌尖上的谣言”占45%。

  17日,2018食品安全宣传周在京启幕。正如民众关心的一样,食品安全谣言治理也成为与会专家关注的焦点。

  “十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取得重大进步是有充分依据和数据的,但是,广大消费者仍然对食品安全很担心。我认为问题出在沟通交流不够,科学传播不够。”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说。

  陈君石表示,自媒体由于传播力度强,已成为谣言和不实信息的“放大器”。的确,有专家指出,食品谣言之所以能在社交平台上广为流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招”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副主任何凌南此前表示,由于中老年人尤其在意健康问题,而且他们的媒介素养和科学判断能力不足,很容易相信食品谣言。

  对此,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在食品药品问题上,中国老百姓更容易跟风。譬如十几年前“非典”时囤积板蓝根,几年前为防辐射抢盐。再如,电视台养生节目泛滥,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的盲从盲信。

  “跟风是不可避免的。我国人口众多,科学素质高低不一,而且绝大多数对食品药品不具有专业知识。事关人身健康,为了规避风险,百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上述人士说。

  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正荣看来,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食品安全人人关注,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事件的模糊性主要指的是信息不对称,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会加剧信息传播的不顺畅,进而滋生谣言和消费者的不信任感。而当前消费者对食品行业整体的不信任感则加剧了这种“信息真空”。

  “打击谣言,需要食品科技专业人士积极主动出击。”陈君石说,比如在今年的咖啡致癌风波中,有微信公众号肆无忌惮、夸大其词,仅微信平台的点击就超千万,引起了消费者的极大担忧。然而,几位食品科普专家果断出击,通过微信、微博等多个平台进行科学解读,并经过主流媒体的扩大传播,谣言很快得以平息,并直接导致该造谣公众号被封杀。

  尽管如此,陈君石认为,打击谣言是必要的,但根本的办法是提高公众知识水平,使谣言不能发挥作用。“以食品添加剂为例,有多少人知道,最常见的防腐剂苯甲酸,其实在植物中普遍存在;又有多少人知道,食品中经常见到的增稠剂很多都是可溶性膳食纤维;如果科技工作者能够很好的将这些有趣的知识传播给消费者,消费者就不会谈添加剂色变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认为,只有做好“食育”,即食品安全方面相关知识的教育,才能有效抵制谣言。

  “做好‘食育’工作首先要强调科学意识。”张永建进一步解释,食品中的谣言绝大多数是反科学的,是伪科学。食品生产和消费中有很多科学的内容,“食育”工作就是要将这些传递给公众,为消费奠定一个科学的基础,例如,如何看待食品中的有害物质,不仅要关注食物本身的营养和搭配结构,还要关心摄入量等。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使科学家们能更踊跃地参与到科普中来。(记者 付丽丽)

  专家点评

  近年来,食品领域的谣言以各种形式顽固地存在和传播,扰乱了市场,甚至食品生产和社会稳定。治理食品谣言刻不容缓。我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这里的智,不仅仅是指智慧,更重要的是指健康素养,这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包括健康的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还有基本技能。调查发现,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不断提升,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这是食品等领域谣言得以生存和传播的原因之一。因此,政府、学术团体、媒体等各方面需联合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才是抵御食品谣言的“良药”。

文章编辑:杨铭 
欧冠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破除“舌尖上的谣言” 亟须补上“食育”这一课
2020-4-22 10:02:20    来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塑料紫菜、棉花肉松、橡胶面条……每隔一段时间,食品安全谣言就会卷土重来。有关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舌尖上的谣言”占45%。

  17日,2018食品安全宣传周在京启幕。正如民众关心的一样,食品安全谣言治理也成为与会专家关注的焦点。

  “十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取得重大进步是有充分依据和数据的,但是,广大消费者仍然对食品安全很担心。我认为问题出在沟通交流不够,科学传播不够。”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说。

  陈君石表示,自媒体由于传播力度强,已成为谣言和不实信息的“放大器”。的确,有专家指出,食品谣言之所以能在社交平台上广为流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招”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副主任何凌南此前表示,由于中老年人尤其在意健康问题,而且他们的媒介素养和科学判断能力不足,很容易相信食品谣言。

  对此,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在食品药品问题上,中国老百姓更容易跟风。譬如十几年前“非典”时囤积板蓝根,几年前为防辐射抢盐。再如,电视台养生节目泛滥,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的盲从盲信。

  “跟风是不可避免的。我国人口众多,科学素质高低不一,而且绝大多数对食品药品不具有专业知识。事关人身健康,为了规避风险,百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上述人士说。

  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正荣看来,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食品安全人人关注,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事件的模糊性主要指的是信息不对称,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会加剧信息传播的不顺畅,进而滋生谣言和消费者的不信任感。而当前消费者对食品行业整体的不信任感则加剧了这种“信息真空”。

  “打击谣言,需要食品科技专业人士积极主动出击。”陈君石说,比如在今年的咖啡致癌风波中,有微信公众号肆无忌惮、夸大其词,仅微信平台的点击就超千万,引起了消费者的极大担忧。然而,几位食品科普专家果断出击,通过微信、微博等多个平台进行科学解读,并经过主流媒体的扩大传播,谣言很快得以平息,并直接导致该造谣公众号被封杀。

  尽管如此,陈君石认为,打击谣言是必要的,但根本的办法是提高公众知识水平,使谣言不能发挥作用。“以食品添加剂为例,有多少人知道,最常见的防腐剂苯甲酸,其实在植物中普遍存在;又有多少人知道,食品中经常见到的增稠剂很多都是可溶性膳食纤维;如果科技工作者能够很好的将这些有趣的知识传播给消费者,消费者就不会谈添加剂色变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认为,只有做好“食育”,即食品安全方面相关知识的教育,才能有效抵制谣言。

  “做好‘食育’工作首先要强调科学意识。”张永建进一步解释,食品中的谣言绝大多数是反科学的,是伪科学。食品生产和消费中有很多科学的内容,“食育”工作就是要将这些传递给公众,为消费奠定一个科学的基础,例如,如何看待食品中的有害物质,不仅要关注食物本身的营养和搭配结构,还要关心摄入量等。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使科学家们能更踊跃地参与到科普中来。(记者 付丽丽)

  专家点评

  近年来,食品领域的谣言以各种形式顽固地存在和传播,扰乱了市场,甚至食品生产和社会稳定。治理食品谣言刻不容缓。我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这里的智,不仅仅是指智慧,更重要的是指健康素养,这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包括健康的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还有基本技能。调查发现,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不断提升,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这是食品等领域谣言得以生存和传播的原因之一。因此,政府、学术团体、媒体等各方面需联合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才是抵御食品谣言的“良药”。

文章编辑:杨铭 
 

版权声明 | 欧冠日报社简介 | 欧冠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欧冠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欧冠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20-8397096 邮编:510000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397000 举报邮箱:rhgps@163.com
广东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20-83598032 举报网站:
  
地址:广州市广卫路19-1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欧冠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电话:020-83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