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辟谣平台
话说辟谣君这两天在自己的微信家庭群中收到这样一条消息“央视报道:最新通知”......
啥新通知?辟谣君咋不知道捏~出于职业习惯,辟谣君点开这条微信,文章内称:国家安全部提醒:请不要再传早安、晚安或节庆之类的图片、视频,在上海已经有好多人报案!以美国、日本、韩国、菲律宾为首的反华势力组建网络军团,利用黑客設計精美的图片、视频,暗藏钓鱼程序,发到网上让大家转,窃取个人信息和资料!电视57东森财经台已连播5集邀请受害人,在晚23:00描述受骗过程,受害者大约为20万人!
辟谣君留意了下发布这条消息的账号主体。
个人账号发布这样一条“言之凿凿”的信息,可信度应该值得大家怀疑,然而...... 家里大人们对此深信不疑!加之文内顶着“央视报道”“银行总行”“国家安全部”“公安系统”各大光环,让这条谣言迅速在朋友圈疯转,截止辟谣君收到时,该条谣言的阅读量竟然已经冲上了10万+!!!
为了挽救爸妈的朋友圈,辟谣君要郑重的提醒大家:这是一条不折不扣的谣言!
真相:
网络安全专家指出,在图片和视频中嵌入钓鱼程序,在技术上并不容易实现,因为在微信中的图片、动图或视频可以直接显示播放,如果是其他文件,则会文件或浮层的方式提醒用户,很容易区分!此外,所谓的"祝福图片、视频暗藏钓鱼程序造成20万人受害"、"在上海已有多人报案"均为虚构,内容中提及的"电视57东森财经台"仅为台湾地区电视台,也并无任何相关新闻报道。这则谣言实为各类借公安网监“紧急通知”名义来传播不实信息的内容变种之一,目的在于夸大渲染网络安全风险,吸引眼球。
怎样避免受此类谣言信息忽悠?辟谣君最后再教大家5个方法:
1、看微信公众号名字,准确率90%
打开微信文章,标题下面出现的就是发布者的名称,这是重要的第一关。媒体是一个专业度细分程度很高的行业,比如一个科学亲子的公众号,讨论一下儿童该不该吹空调是可以的,但是跑去讨论股市大盘就胡扯了。同样的,如果一个叫做什么“XX地产”、“XX通讯”、“XX硅藻泥”的公众号,发一篇《这些孩子最喜欢的食物都有毒》的文章,90%的可能是谣言。因为这些公众号是没有专业知识给出这样的建议的,你凭什么信一个地铁口贴膜的人给你的营养学建议呢。
2、看文章语气,准确率95%
区别专业建议和谣言的另外一个方法就是看语气。如果一篇文章是出自专业人士的手笔,语气会带着习以为常的平淡感。就跟医生看病一样,哪怕是绝症也不会大惊小怪。所以,如果一篇文章里面充斥着各种叹号、语气词、形容词,感觉跟刚丢了手机一样愤怒,那写这篇文章的人,八成不了解自己说的这个问题。
3、看排版,准确率80%
文章的排版是和语气类似的另外一个标准,专业人士的文章也不会有各种新奇特的排版修饰。对于专业型作者来说,加粗和下划线,再用点底色就不错了,不会用更多的修饰来弱化自己的专业形象。这是大学写论文落下的毛病,部分人是改不掉的。一篇花里胡哨的文章,发布者的专业性就是非常值得怀疑。
4、看证据和专家,准确率90%
当然最差劲的谣言贴是根本没有证据的,它只会告诉你“XXXX是剧毒”、“XXXX吃了就死人”。这种谣言贴会占据谣言总量的一大半。如果你看到一个只说有毒,却连有毒物质名称都说不出的,这就是最懒的谣言类型。稍微不那么懒的谣言,则会和科普贴、新闻一样,会有各种专家和研究报告作为证据来取信于人。如果你发现文章背后标上各种参考文献,这样的文章作者,八成以上就是一个被教授洗脑的学院派,文章可信度就会高很多。另外一种专家是“洋大人”,这个时候要看一下句子语法结构,不错的证据是这样的:“某年某国某大学的某某博士在某期刊某月号上发表了这样的论文”,这就跟参考文献的级别差不多了,上文中少一个某,就弱化一点可信度。如果只是说“法国科学家发现”,这就跟废话一样。如果证据是微博大V们的话,这样的文章也需要打问号。这种转了几手的证据,可信度不高。
5、看结论严重度,准确率95%
最后也最关键的一种方法是,牢记一点:所有吓唬你的文章,默认都是谣言。结论越是绝对、越吓人,越可能是谣言。这个世界上很难突然从石头里面跳出来一条爆炸性的吓人新闻,即便有,这条新闻你第一次看到是在微信上的可能性更低。看过美剧《新闻编辑室》的人会记得:一个负责的新闻媒体,都必须假设所有爆炸性新闻是虚假的。这是因为人都会下意识地支持自己的第一印象,如果你先默认一件事情是真实的,那么以后挑错就很难了。面对微信上吓人文章,也应该一律默认都是假的;用挑刺的眼光来看,看看能不能找出漏洞。这样,大部分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些文章是漏洞百出的。假如你先被吓住,那么再看文章内容,就会越看越像真的。
|
欧冠免责声明: | ||||||||
|
话说辟谣君这两天在自己的微信家庭群中收到这样一条消息“央视报道:最新通知”......
啥新通知?辟谣君咋不知道捏~出于职业习惯,辟谣君点开这条微信,文章内称:国家安全部提醒:请不要再传早安、晚安或节庆之类的图片、视频,在上海已经有好多人报案!以美国、日本、韩国、菲律宾为首的反华势力组建网络军团,利用黑客設計精美的图片、视频,暗藏钓鱼程序,发到网上让大家转,窃取个人信息和资料!电视57东森财经台已连播5集邀请受害人,在晚23:00描述受骗过程,受害者大约为20万人!
辟谣君留意了下发布这条消息的账号主体。
个人账号发布这样一条“言之凿凿”的信息,可信度应该值得大家怀疑,然而...... 家里大人们对此深信不疑!加之文内顶着“央视报道”“银行总行”“国家安全部”“公安系统”各大光环,让这条谣言迅速在朋友圈疯转,截止辟谣君收到时,该条谣言的阅读量竟然已经冲上了10万+!!!
为了挽救爸妈的朋友圈,辟谣君要郑重的提醒大家:这是一条不折不扣的谣言!
真相:
网络安全专家指出,在图片和视频中嵌入钓鱼程序,在技术上并不容易实现,因为在微信中的图片、动图或视频可以直接显示播放,如果是其他文件,则会文件或浮层的方式提醒用户,很容易区分!此外,所谓的"祝福图片、视频暗藏钓鱼程序造成20万人受害"、"在上海已有多人报案"均为虚构,内容中提及的"电视57东森财经台"仅为台湾地区电视台,也并无任何相关新闻报道。这则谣言实为各类借公安网监“紧急通知”名义来传播不实信息的内容变种之一,目的在于夸大渲染网络安全风险,吸引眼球。
怎样避免受此类谣言信息忽悠?辟谣君最后再教大家5个方法:
1、看微信公众号名字,准确率90%
打开微信文章,标题下面出现的就是发布者的名称,这是重要的第一关。媒体是一个专业度细分程度很高的行业,比如一个科学亲子的公众号,讨论一下儿童该不该吹空调是可以的,但是跑去讨论股市大盘就胡扯了。同样的,如果一个叫做什么“XX地产”、“XX通讯”、“XX硅藻泥”的公众号,发一篇《这些孩子最喜欢的食物都有毒》的文章,90%的可能是谣言。因为这些公众号是没有专业知识给出这样的建议的,你凭什么信一个地铁口贴膜的人给你的营养学建议呢。
2、看文章语气,准确率95%
区别专业建议和谣言的另外一个方法就是看语气。如果一篇文章是出自专业人士的手笔,语气会带着习以为常的平淡感。就跟医生看病一样,哪怕是绝症也不会大惊小怪。所以,如果一篇文章里面充斥着各种叹号、语气词、形容词,感觉跟刚丢了手机一样愤怒,那写这篇文章的人,八成不了解自己说的这个问题。
3、看排版,准确率80%
文章的排版是和语气类似的另外一个标准,专业人士的文章也不会有各种新奇特的排版修饰。对于专业型作者来说,加粗和下划线,再用点底色就不错了,不会用更多的修饰来弱化自己的专业形象。这是大学写论文落下的毛病,部分人是改不掉的。一篇花里胡哨的文章,发布者的专业性就是非常值得怀疑。
4、看证据和专家,准确率90%
当然最差劲的谣言贴是根本没有证据的,它只会告诉你“XXXX是剧毒”、“XXXX吃了就死人”。这种谣言贴会占据谣言总量的一大半。如果你看到一个只说有毒,却连有毒物质名称都说不出的,这就是最懒的谣言类型。稍微不那么懒的谣言,则会和科普贴、新闻一样,会有各种专家和研究报告作为证据来取信于人。如果你发现文章背后标上各种参考文献,这样的文章作者,八成以上就是一个被教授洗脑的学院派,文章可信度就会高很多。另外一种专家是“洋大人”,这个时候要看一下句子语法结构,不错的证据是这样的:“某年某国某大学的某某博士在某期刊某月号上发表了这样的论文”,这就跟参考文献的级别差不多了,上文中少一个某,就弱化一点可信度。如果只是说“法国科学家发现”,这就跟废话一样。如果证据是微博大V们的话,这样的文章也需要打问号。这种转了几手的证据,可信度不高。
5、看结论严重度,准确率95%
最后也最关键的一种方法是,牢记一点:所有吓唬你的文章,默认都是谣言。结论越是绝对、越吓人,越可能是谣言。这个世界上很难突然从石头里面跳出来一条爆炸性的吓人新闻,即便有,这条新闻你第一次看到是在微信上的可能性更低。看过美剧《新闻编辑室》的人会记得:一个负责的新闻媒体,都必须假设所有爆炸性新闻是虚假的。这是因为人都会下意识地支持自己的第一印象,如果你先默认一件事情是真实的,那么以后挑错就很难了。面对微信上吓人文章,也应该一律默认都是假的;用挑刺的眼光来看,看看能不能找出漏洞。这样,大部分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些文章是漏洞百出的。假如你先被吓住,那么再看文章内容,就会越看越像真的。
|
欧冠免责声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