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杯

欧冠杯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广东 欧冠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欧冠+”客户端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欧冠 > 辟谣平台 > 媒体求证 > 正文

辟谣平台

这4种蔬菜被卫生组织拉入“致癌名单”?真相看这里
更新时间:2020-5-6 10:20:56    来源: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近日,一篇题为《卫生组织曝:4种蔬菜已被拉入致癌名单,记得劝家人少碰》的文章在朋友圈热传。文章称,娃娃菜、蕨菜、西葫芦和红凤菜这四种蔬菜被卫生组织列入致癌名单,以后都不能吃了。

传言截图

  这是真的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核实发现:

  第一,世卫组织公布的致癌分类中并不包括上述四种蔬菜,网帖以貌似权威组织的名义来吸引眼球。

  第二,这四种蔬菜中,红凤菜和蕨的确被证明有一定毒性和致癌性,需要引起警惕。

  (一)娃娃菜

  “娃娃菜含有甲醛”的传言来源于此前热传的一条新闻暗访视频,有记者调查了山东市场上销售的娃娃菜,发现存在不法商家用甲醛浸泡娃娃菜的现象。

  资料显示,甲醛是一种有特殊刺激气味的有机化合物,无色,对眼、鼻有刺激作用,世界卫生组织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把甲醛列为1类致癌物。不过,有不法商家用甲醛泡娃娃菜并不意味着市场上的娃娃菜都泡了甲醛。娃娃菜本身并不会致癌,需要注意的是不法商贩是否使用了违法添加剂。此前,我国公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中就包括了甲醛,国家明令禁止将工业甲醛用于食品加工中。在娃娃菜中的甲醛属于非法添加剂,用甲醛浸泡蔬菜是一种违法行为。

  食品工程博士、科普作家云无心表示,对于消费者来说,只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从正规超市购买的蔬菜是可以放心吃的;二是如果闻不到蔬菜上的刺鼻气味,那么即便娃娃菜“泡过甲醛”,其浓度和残留量也会很低,由于甲醛易溶于水,将娃娃菜充分清洗之后,也不用太过担心。

  (二)蕨菜

  上海辰山植物园蕨类植物多样性研究组组长严岳鸿介绍,我国可食用的蕨类植物有100多种,其中仅有“蕨(Pteridium spp)”这一属有毒性,其他诸如荚果蕨、乌毛蕨、菜蕨、紫萁等常被食用的蕨菜都没有被报道具有致癌物质。就地区分布来说,长江流域人们采食的蕨、紫萁等蕨菜中,仅蕨有毒;而东北地区人们常采食的荚果蕨和猴腿蹄盖蕨、华南地区常采食的乌毛蕨和菜蕨、台湾地区常采食的鸟巢蕨和菜蕨,均没有报道过对人体有毒性。

  网上流传“蕨菜致癌”中的“蕨菜”指的也是“蕨”。严岳鸿表示,有学者从欧洲蕨(Pteridium aquilinum)中分离到一种叫原蕨苷的成分,原蕨苷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2B类致癌物,能增加致癌风险。严岳鸿提醒,中国传统制作蕨菜的工艺需要经过多次焯水,在加热烹饪处理后,蕨菜中的原蕨苷很容易被破坏,可以大大降低蕨菜的致癌性。如果真的喜欢食用蕨菜,吃之前需要用沸水将蕨菜焯几遍,烹饪至熟透,且要尽量少吃凉拌类的蕨菜,也不要当做主食一样大量食用。

  (三)西葫芦

  传言中所说的“西葫芦经过高温爆炒会释放致癌物丙烯酰胺”确实有一定依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丙烯酰胺是食物发生“美拉德反应”时的一个副产物,只要食物中同时含有碳水化合物(淀粉、糖)或脂肪,以及蛋白质(氨基酸或氨基酸降解产生的胺类),那么无论是煎、烤、红烧、油炸等烹调操作,还是食品加工时的加温处理,都可能会发生“美拉德反应”。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丙烯酰胺列为第二类致癌物,不过目前人类中的研究尚未确认丙烯酰胺的摄入量、相关生化标志物水平与多种癌症风险之间的关联。因此,还不能说只要摄入丙烯酰胺,就一定会增加人类的致癌危险。

  据卫生部2005年发布的公告,我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监测结果显示,油炸薯类、大麦茶、速溶咖啡、玉米茶、谷类油炸食品、谷类烘烤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较高。同时,丙烯酰胺在食品中含量取决于食品加工、烹调方式,特别是食品种类和油炸温度与时间。

  需要明确的是,西葫芦本身并不含致癌物质,丙烯酰胺是食物在烧制过程中的产物。如果平时能注意烧菜时的烹饪手法,那么丙烯酰胺的危害并不需要太过担心。专家建议,平时烧制蔬菜时要尽量快速翻炒,及时出锅。有必要时,可以事先把蔬菜烫一下,预处理后再短时翻炒。整个制作过程避免过久,炒焦的蔬菜也要坚决弃食。

  (四)红凤菜

  红凤菜作为我国的传统野菜,很多人都很熟悉,由于其煮熟后的颜色鲜红,被许多人误认为具有补血功效,因此又被称为血皮菜。

  事实上,红凤菜对人体确实有一定的毒性,并不适合食用。研究表明,红凤菜中含有一类叫作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简称PA)的物质,这类物质中大约有60多种化合物,其中一些化合物具有潜在的肝毒性,或经由动物实验表明具有一定致癌性。若长期大量的食用红凤菜,很有可能损害肝脏,严重的则会诱发肝癌。

  专家建议,原则上应避免食用红凤菜,因为尽管高温可以破坏红凤菜中的一部分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但不能将其完全去除。若一定要吃,则一定要选择焯水后大火爆炒的烹饪方法,同时每次食用量不宜过多。

文章编辑:杨铭 
欧冠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这4种蔬菜被卫生组织拉入“致癌名单”?真相看这里
2020-5-6 10:20:56    来源: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近日,一篇题为《卫生组织曝:4种蔬菜已被拉入致癌名单,记得劝家人少碰》的文章在朋友圈热传。文章称,娃娃菜、蕨菜、西葫芦和红凤菜这四种蔬菜被卫生组织列入致癌名单,以后都不能吃了。

传言截图

  这是真的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核实发现:

  第一,世卫组织公布的致癌分类中并不包括上述四种蔬菜,网帖以貌似权威组织的名义来吸引眼球。

  第二,这四种蔬菜中,红凤菜和蕨的确被证明有一定毒性和致癌性,需要引起警惕。

  (一)娃娃菜

  “娃娃菜含有甲醛”的传言来源于此前热传的一条新闻暗访视频,有记者调查了山东市场上销售的娃娃菜,发现存在不法商家用甲醛浸泡娃娃菜的现象。

  资料显示,甲醛是一种有特殊刺激气味的有机化合物,无色,对眼、鼻有刺激作用,世界卫生组织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把甲醛列为1类致癌物。不过,有不法商家用甲醛泡娃娃菜并不意味着市场上的娃娃菜都泡了甲醛。娃娃菜本身并不会致癌,需要注意的是不法商贩是否使用了违法添加剂。此前,我国公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中就包括了甲醛,国家明令禁止将工业甲醛用于食品加工中。在娃娃菜中的甲醛属于非法添加剂,用甲醛浸泡蔬菜是一种违法行为。

  食品工程博士、科普作家云无心表示,对于消费者来说,只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从正规超市购买的蔬菜是可以放心吃的;二是如果闻不到蔬菜上的刺鼻气味,那么即便娃娃菜“泡过甲醛”,其浓度和残留量也会很低,由于甲醛易溶于水,将娃娃菜充分清洗之后,也不用太过担心。

  (二)蕨菜

  上海辰山植物园蕨类植物多样性研究组组长严岳鸿介绍,我国可食用的蕨类植物有100多种,其中仅有“蕨(Pteridium spp)”这一属有毒性,其他诸如荚果蕨、乌毛蕨、菜蕨、紫萁等常被食用的蕨菜都没有被报道具有致癌物质。就地区分布来说,长江流域人们采食的蕨、紫萁等蕨菜中,仅蕨有毒;而东北地区人们常采食的荚果蕨和猴腿蹄盖蕨、华南地区常采食的乌毛蕨和菜蕨、台湾地区常采食的鸟巢蕨和菜蕨,均没有报道过对人体有毒性。

  网上流传“蕨菜致癌”中的“蕨菜”指的也是“蕨”。严岳鸿表示,有学者从欧洲蕨(Pteridium aquilinum)中分离到一种叫原蕨苷的成分,原蕨苷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2B类致癌物,能增加致癌风险。严岳鸿提醒,中国传统制作蕨菜的工艺需要经过多次焯水,在加热烹饪处理后,蕨菜中的原蕨苷很容易被破坏,可以大大降低蕨菜的致癌性。如果真的喜欢食用蕨菜,吃之前需要用沸水将蕨菜焯几遍,烹饪至熟透,且要尽量少吃凉拌类的蕨菜,也不要当做主食一样大量食用。

  (三)西葫芦

  传言中所说的“西葫芦经过高温爆炒会释放致癌物丙烯酰胺”确实有一定依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丙烯酰胺是食物发生“美拉德反应”时的一个副产物,只要食物中同时含有碳水化合物(淀粉、糖)或脂肪,以及蛋白质(氨基酸或氨基酸降解产生的胺类),那么无论是煎、烤、红烧、油炸等烹调操作,还是食品加工时的加温处理,都可能会发生“美拉德反应”。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丙烯酰胺列为第二类致癌物,不过目前人类中的研究尚未确认丙烯酰胺的摄入量、相关生化标志物水平与多种癌症风险之间的关联。因此,还不能说只要摄入丙烯酰胺,就一定会增加人类的致癌危险。

  据卫生部2005年发布的公告,我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监测结果显示,油炸薯类、大麦茶、速溶咖啡、玉米茶、谷类油炸食品、谷类烘烤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较高。同时,丙烯酰胺在食品中含量取决于食品加工、烹调方式,特别是食品种类和油炸温度与时间。

  需要明确的是,西葫芦本身并不含致癌物质,丙烯酰胺是食物在烧制过程中的产物。如果平时能注意烧菜时的烹饪手法,那么丙烯酰胺的危害并不需要太过担心。专家建议,平时烧制蔬菜时要尽量快速翻炒,及时出锅。有必要时,可以事先把蔬菜烫一下,预处理后再短时翻炒。整个制作过程避免过久,炒焦的蔬菜也要坚决弃食。

  (四)红凤菜

  红凤菜作为我国的传统野菜,很多人都很熟悉,由于其煮熟后的颜色鲜红,被许多人误认为具有补血功效,因此又被称为血皮菜。

  事实上,红凤菜对人体确实有一定的毒性,并不适合食用。研究表明,红凤菜中含有一类叫作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简称PA)的物质,这类物质中大约有60多种化合物,其中一些化合物具有潜在的肝毒性,或经由动物实验表明具有一定致癌性。若长期大量的食用红凤菜,很有可能损害肝脏,严重的则会诱发肝癌。

  专家建议,原则上应避免食用红凤菜,因为尽管高温可以破坏红凤菜中的一部分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但不能将其完全去除。若一定要吃,则一定要选择焯水后大火爆炒的烹饪方法,同时每次食用量不宜过多。

文章编辑:杨铭 
 

版权声明 | 欧冠日报社简介 | 欧冠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欧冠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欧冠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20-8397096 邮编:510000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397000 举报邮箱:rhgps@163.com
广东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20-83598032 举报网站:
  
地址:广州市广卫路19-1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欧冠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电话:020-83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