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杯

欧冠杯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广东 欧冠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欧冠+”客户端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欧冠 > 辟谣平台 > 权威发布 > 正文

辟谣平台

差点就信了!谣言为何能击破人的认知免疫屏障?
更新时间:2023-2-10 16:24:05    来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江西惊现1888万天价彩礼”“年后离婚队伍排到民政局门外”“XBB攻击心血管和拉肚子,提醒囤蒙脱石散等药物”“胡某宇被光头老师杀害”……

  这样的网络谣言您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还在朋友圈转发过?是不是在朋友聚会时还曾作为谈资?

  说实话,当这些网络谣言在没被辟谣前,有些我还真相信了,一些还真差点信了,个别的还立即在朋友圈转发了。

  作为一个网络舆论研究者,感到汗颜!

  但同时也在思考我为什么会相信这些网络谣言?这些网络谣言究竟是用什么击破我的认知免疫屏障的?

  痛定思痛,我尝试着找到谣言的真相。

  真相一

  谣言往往能满足我们想急于获得答案的心理。

  当一个热点事件发生时,我们都会急于想获得答案,尤其是有关公共安全的事件。

  这些事件从调查到结果的公布需要时间,有些甚至需要较为长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我们对原因探究的急迫心理和相关部门的调查之间存在着“空窗期”,谣言制造者就会利用这个时间及时向提供多种“产品”,这些“产品”说不定就有一款适合我们。比如围绕胡某宇事件中的系列谣言。

  真相二

  谣言往往具有比新闻报道更强的新奇性。

  汗牛充栋的研究成果表明,好奇是人类的天性,所以人们具有了对新奇性事件和信息的偏好,这就是为什么新奇性为新闻报道的三大要素之一,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而对大量谣言的分析研究表明,新奇性也是谣言的一大要素,但普遍具有比新闻报道更强的新奇性,因为新闻报道需要严格的事实核查,但事实又往往缺乏戏剧性或不能充分满足人的好奇心。比如“江西惊现1888万天价彩礼”“年后离婚队伍排到民政局门外”等。

  真相三

  谣言往往营造恐慌氛围来消解我们警惕性。

  制造恐慌是谣言的一大特征,也是其能获得大量传播的一大动因。大量研究表明,在恐慌的情绪和氛围下,我们的质疑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大大下降,也更愿意将这种信息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谣言制造者就抓住了我们这一弱点,通过营造恐慌情绪和氛围来攻击我们的信息免疫屏障。

  在去年底的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期内,在权威信息较为有限、抗疫物资匮乏、染疫信息充斥舆论场的情况下,“XBB攻击心血管和拉肚子,提醒囤蒙脱石散等药物”“多地发现XBB感染者”等谣言就获得了大规模的传播。

  真相四

  谣言在算法的加持下会加剧我们的自我怀疑。

  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理性抱有自信心,认为不会轻易被人蛊惑。

  但当你在手机上“无意”间看到一个谣言,或主动搜索到一个谣言时,社交媒体的算法会向你推荐一连串的相关谣言,形成了“回音壁效应”并将你包裹了信息的“过滤汽包中”。
三人成虎,即使刚看到的时候你嗤之以鼻,在面对这么多的相关信息时,不明真相的你有可能开始在心里打鼓“万一这要是真的呢?”只要你这样自我怀疑,你的心理防线就开始崩溃,信谣甚至传谣就是必然的!

 真相五

  谣言契合了我们与生俱来的负面信息偏好。

  人类在进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变化和无数的生存威胁,造就了我们面对外部威胁的敏感性和警惕性。

  所以我们对悲观的、残酷的、不公的消息会更加关注,无论这些信息是不是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它是真的。

  同时,负面信息偏好在我们头脑中植入了“阴谋论”的特性。通过对大量谣言的观察和研究发现,绝大多数谣言是负面的,并具有“阴谋论”的特点。如胡某宇案事件中的系列谣言,其“阴谋论”特征就很明显。

  通过以上初步的分析,知道了为什么谣言会像病毒一样击破我们的免疫屏障,并可能会使我们从“感染者”变成“传染者”。

  那么,作为普通网民的我们应如何尽可能地避免呢?

  一是在接触到惊悚的、颠覆我们认知的、负面性较强的信息时,保持定力,让“子弹飞一会儿”,静等官方的、权威的信息披露。

  二是对信息进行事实核查,对信源进行分辨。一般来说,谣言大多来自自媒体,其没有对事实调查和核实基本能力,在叙述上也缺乏对基本事实的描述或叙述。

  三是培养自己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在面对一个令你“眼前一亮”的信息时,想想它听起来是否不切实际或令人难以置信,同时不断反思自己是否受到情绪或偏见的影响。

文章编辑:杨铭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欧冠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差点就信了!谣言为何能击破人的认知免疫屏障?
    2023-2-10 16:24:05    来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江西惊现1888万天价彩礼”“年后离婚队伍排到民政局门外”“XBB攻击心血管和拉肚子,提醒囤蒙脱石散等药物”“胡某宇被光头老师杀害”……

      这样的网络谣言您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还在朋友圈转发过?是不是在朋友聚会时还曾作为谈资?

      说实话,当这些网络谣言在没被辟谣前,有些我还真相信了,一些还真差点信了,个别的还立即在朋友圈转发了。

      作为一个网络舆论研究者,感到汗颜!

      但同时也在思考我为什么会相信这些网络谣言?这些网络谣言究竟是用什么击破我的认知免疫屏障的?

      痛定思痛,我尝试着找到谣言的真相。

      真相一

      谣言往往能满足我们想急于获得答案的心理。

      当一个热点事件发生时,我们都会急于想获得答案,尤其是有关公共安全的事件。

      这些事件从调查到结果的公布需要时间,有些甚至需要较为长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我们对原因探究的急迫心理和相关部门的调查之间存在着“空窗期”,谣言制造者就会利用这个时间及时向提供多种“产品”,这些“产品”说不定就有一款适合我们。比如围绕胡某宇事件中的系列谣言。

      真相二

      谣言往往具有比新闻报道更强的新奇性。

      汗牛充栋的研究成果表明,好奇是人类的天性,所以人们具有了对新奇性事件和信息的偏好,这就是为什么新奇性为新闻报道的三大要素之一,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而对大量谣言的分析研究表明,新奇性也是谣言的一大要素,但普遍具有比新闻报道更强的新奇性,因为新闻报道需要严格的事实核查,但事实又往往缺乏戏剧性或不能充分满足人的好奇心。比如“江西惊现1888万天价彩礼”“年后离婚队伍排到民政局门外”等。

      真相三

      谣言往往营造恐慌氛围来消解我们警惕性。

      制造恐慌是谣言的一大特征,也是其能获得大量传播的一大动因。大量研究表明,在恐慌的情绪和氛围下,我们的质疑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大大下降,也更愿意将这种信息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谣言制造者就抓住了我们这一弱点,通过营造恐慌情绪和氛围来攻击我们的信息免疫屏障。

      在去年底的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期内,在权威信息较为有限、抗疫物资匮乏、染疫信息充斥舆论场的情况下,“XBB攻击心血管和拉肚子,提醒囤蒙脱石散等药物”“多地发现XBB感染者”等谣言就获得了大规模的传播。

      真相四

      谣言在算法的加持下会加剧我们的自我怀疑。

      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理性抱有自信心,认为不会轻易被人蛊惑。

      但当你在手机上“无意”间看到一个谣言,或主动搜索到一个谣言时,社交媒体的算法会向你推荐一连串的相关谣言,形成了“回音壁效应”并将你包裹了信息的“过滤汽包中”。
    三人成虎,即使刚看到的时候你嗤之以鼻,在面对这么多的相关信息时,不明真相的你有可能开始在心里打鼓“万一这要是真的呢?”只要你这样自我怀疑,你的心理防线就开始崩溃,信谣甚至传谣就是必然的!

     真相五

      谣言契合了我们与生俱来的负面信息偏好。

      人类在进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变化和无数的生存威胁,造就了我们面对外部威胁的敏感性和警惕性。

      所以我们对悲观的、残酷的、不公的消息会更加关注,无论这些信息是不是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它是真的。

      同时,负面信息偏好在我们头脑中植入了“阴谋论”的特性。通过对大量谣言的观察和研究发现,绝大多数谣言是负面的,并具有“阴谋论”的特点。如胡某宇案事件中的系列谣言,其“阴谋论”特征就很明显。

      通过以上初步的分析,知道了为什么谣言会像病毒一样击破我们的免疫屏障,并可能会使我们从“感染者”变成“传染者”。

      那么,作为普通网民的我们应如何尽可能地避免呢?

      一是在接触到惊悚的、颠覆我们认知的、负面性较强的信息时,保持定力,让“子弹飞一会儿”,静等官方的、权威的信息披露。

      二是对信息进行事实核查,对信源进行分辨。一般来说,谣言大多来自自媒体,其没有对事实调查和核实基本能力,在叙述上也缺乏对基本事实的描述或叙述。

      三是培养自己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在面对一个令你“眼前一亮”的信息时,想想它听起来是否不切实际或令人难以置信,同时不断反思自己是否受到情绪或偏见的影响。

    文章编辑:杨铭 
     

    版权声明 | 欧冠日报社简介 | 欧冠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欧冠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欧冠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20-8397096 邮编:510000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397000 举报邮箱:rhgps@163.com
    广东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20-83598032 举报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广州市广卫路19-1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欧冠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电话:020-83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