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代表从没翻开过预算草案
拿到附有表格的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后,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律师协会名誉会长陈舒觉得“比较粗糙,不太满意”。比如,她发现,草案中的社会保障支出只有一个数字,但我国的社会保障层次很多,有公务员的三险一金,有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还有“新农合”等,光看这个草案,根本不知道这些钱到底用在哪一部分人群的社会保障上,每一部分的比例是多少。
3月8日,陈舒将参与审议去年预算执行情况和今年预算草案报告。人大代表如何看紧纳税人的“钱袋子”?3月7日晚,她与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蒋洪一同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和搜狐网联合访谈,共同探讨。
在每年两会讨论预算草案报告时,身为财政专家的蒋洪最怕人家请他解释。“实际上我很尴尬,”蒋洪说,“我只知道这个数字和去年不一样了,数字背后到底代表着什么实质内容?我一无所知。”
2010年,曾经有全国人大代表说,预算报告审议遭遇冷场,自己所在的小组审议讨论中,几乎没有代表就预算报告草案发表意见,报告放在很多代表的文件袋里,从来没有翻开过。
对于这种现象,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人大代表对审议预算不感兴趣,是因为审议时间较短,同时预算专业性太强,不一定每个人大代表都能看懂。
陈舒和蒋洪都不赞同这种说法,陈舒认为,看懂政府预算一点都不难,关键是编制预算要把每个项目要写清楚,每个部门的办公经费是多少?按人头算的工资支出是多少?今年要搞培训,培训费用需要多少?
但是,现在我们编制预算的方式让陈舒感到不解。比如,水利支出会列出一个总数字,但“水利概念很大,治理大江大河是水利,农村买排灌设备、修一条灌渠也是水利”。
“不存在人大代表看不懂的问题,就是有关部门想不想让人大代表看懂。”陈舒道。
蒋洪也举例说,预算中的基本建设支出就是个很笼统的概念,建桥梁和修公路都是基本建设,究竟指的什么项目?越具体才能看得懂。
蒋洪介绍,预算编制对支出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按功能分类,一是按经济分类。目前每年提交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预算草案,支出分类都是按功能分类,分为一般公共服务、国防、外交、教育、卫生、环境等;而经济分类是财政部安排的预算收支科目当中规定的分类方法,每个单位、部门平时运行时,都按照这个分类编制预算,它表示资金具体投入的要素,比如工资、奖金、福利、办公经费、业务费、招待费、差旅费、会务费等有多少。无论是人大代表,还是普通公众,从经济分类中都能看出多少钱用在了公务员的工资支出上,多少钱用来发奖金,差旅费、接待费有多少采用这种分类方法,公众普遍关心的三公消费支出就可以看出来。
陈洪介绍,这种预算编制方法在技术上不存在任何困难,任何一个单位、部门运行都要详细记录这些收支数据资料,在会计电算化已经普及的今天,实行起来很方便。但至今,这种分类方法在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编制中从没出现过。
此外,陈洪觉得预算中的政府支出编制方法也应改革,目前的预算草案报告中,政府支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基本支出,即维持政府部门的运转所需花费,这部分支出是按照人头算的,弹性不大;另一部分是项目支出,比如开两会要花多少钱,就是花费项目支出。项目支出很有弹性,每个年头的数字差别很大,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政府项目支出,只是列出个总数,看不出来究竟做的什么事情。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审议讨论预算,就是要把政府花得不当的钱识别出来,然后人大代表通过行使预算修正权,把它砍掉,但是政府的项目支出,人大代表只是看到总数,怎样行使监督权?”蒋洪说。
“每年的中央预算动辄成百上千亿,如果做不到逐一列举,可以把最重要的一些项目列出来,应该每一个重要项目支出都要写清楚,这个项目要达到什么目的?要花多少钱,钱是怎么花的,不一定在开人大会时,但是有人想查的时候能够查到,应该作为经常性的工作。”蒋洪表示。
本报北京3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