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记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新闻推荐
三年来,从海地、智利到日本,大地震不断突袭世界,看着那些残垣断壁、骨肉分离的惨景,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的一幕幕不禁浮现在眼前。回首四川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苦难与坚韧,悲壮与豪迈,感慨之情油然而生。
崛起危难的三年之约
三年前,特大地震撕裂巴蜀大地。在山河破碎的1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痛失家园的上千万群众何以为家,何以为业?“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沧海桑田,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这是我们对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一诺千金,决战决胜的一场场硬仗在灾区打响。安置群众百日攻坚,仅3个多月就解决了530万户、1200万人的过渡住所问题,以最快的速度让受灾群众恢复了家庭生活;灾后重建千日奋战,克服重重困难,“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如期实现;发展振兴万米长跑,统筹推进发展产业、扩大就业、扶贫帮困和地质灾害防治,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因为有约,坚定坚强的力量在灾区汇集。灾区群众从废墟上站立起来,一砖一瓦建设家园。党员干部奋战在困难最多、危险最大的地方,用冲锋在前、舍生忘死的行动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在艰苦异常的极重灾区,18个省市的援建工作者不分昼夜、不知疲倦地奋战在一线,有的战友甚至永远长眠在这里。多少鞠躬尽瘁的情怀,多少夙兴夜寐的艰辛,多少披荆斩棘的坚毅,就这样创造了人间奇迹!
三年之约,既是一份承诺,更是一份责任。今天,我们可以欣慰地向祖国和人民报告:灾后恢复重建基本完成,灾区经济社会迅速恢复,正在科学发展道路上阔步向前。
脱胎换骨的涅槃重生
重建的确创造了奇迹,在昔日山河破碎的地震灾区,现在已难以看到灾害的痕迹,处处是新面貌、新景象。这个“新”,不是原样复制的“新”,而是脱胎换骨的变化,是浴火之后的涅槃重生。
曾经遭受重创的38个城镇,变成了魅力各具的风情城镇。异地重建的北川新县城,在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命名的永昌镇拔地而起,文化广场上的《新生》雕塑传递着坚韧和希望。震中映秀镇已建成抗震减灾建筑博物馆,安德鲁、贝聿铭、周福元、何镜堂、吴良镛等国内外建筑大师在这里留下了精彩之作。茶马古道上的汶川水磨镇如诗似梦,被誉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成为今年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的开幕地,中外嘉宾无不为之赞叹,为之震撼。
灾后新建的川西林盘、川北民居,与青山绿水和谐共邻。北川吉娜羌寨、茂县牟托村、绵竹年画村,凸显浓郁的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村庄新布局,村落新规划,民居新设计,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风貌与功能的完美统一,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景象,走出了一条现代化的乡村发展之路。
科学重建,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跨越发展。各类建筑不仅更加精彩,功能也更加完善。震后新建的3000多所学校、1300多座医院,设计科学、设施完善、设备现代,抗震标准一般都在8级以上。都江堰到映秀的高速公路震后一年建成通车,震后开工建设的成灌高铁已投入运营,成都到兰州、成都到贵阳、成都到昆明、成都到西安铁路和川藏铁路加快建设,“蜀道难”的历史正在改变。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等产业在震后迅速崛起,搬迁重建的新东汽蓬勃发展,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灾区重建不仅实现了“原地起立”,而且实现了“发展起跳”。一位台湾同胞说,四川救灾和重建,是“打断胳膊颠倒勇”。当地的群众讲,如今的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百姓”。
凤凰涅槃,是更高质量的重生,是壮美生命的新旅。矗立在灾区的不仅是有形的建筑,更有无比的信心和力量。重生的天府依然美丽,震后的四川更加安全,正迎来更新更大的发展!
焕然一新的幸福生活
救灾,生命重于一切;重建,民生高于一切。失所者已安居,老幼者已有养,孤残者已得助,求学者已获教。这最令人欣慰!
生活,在重建中重燃希望。“地震宝宝”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将迎来三周岁生日。2860多名“再生育婴儿”平安降生,新的生命给失去孩子的家庭带来新的希望。地震造成的1400多名孤儿、孤老、孤残人员,生活也有了妥善安排,他们衣食无忧,快乐生活。一些在地震中破碎的家庭重组在一起,妻子有了丈夫,孩子有了妈妈,千百个重组的新家庭开始了新生活。
生活,在重建中选择坚强。“芭蕾女孩”李月,在轮椅上实现自己的舞蹈梦想。青川“标语人家”石光武,用独臂挑起新的生活。被地震夺去双腿和左臂的黄莉,创办了“心启程”心理援助电话热线,用真情鼓舞他人的信念和勇气。还有灾区许许多多普通人,他们的坚定、坚强、坚韧,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伟大和生活的意义。
生活,在重建中更加美好。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灾区群众有了新的就业机会,找到了新的生活出路。走进淳朴好客的桃坪羌寨,与篝火相映的是羌族儿女的灿烂笑容。走进游人如织的绵竹九龙镇,和桃李齐放的是乡村旅游的红火场景。走进茶尖吐翠的邛崃南宝山,随炊烟升起的是异地安置群众的幸福生活。三年重建,灾区群众不仅住上了好房子,正逐步过上好日子。
穿越灾难,在创造中生活常青,未来生活也充满了希望,这正是我们所看到的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追求。这种乐观、自信和豁达,让人们更加热爱生活、尊重生命,更加珍惜现在、憧憬未来。
根深叶茂的精神家园
多难兴邦,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一次次从灾难中崛起,伟大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相伴相生的,是四川人精神的成长和品格的再造,我们不仅重建了一个物质家园,更是重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精神家园。
在重建家园中,我们感受到了无疆大爱,得到了八方援助,同时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熠熠闪光。“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青川受灾群众自建住房上的两条标语,喊出了灾区人民不等不靠、用勤劳双手重建家园的自信与豪情,是灾区以至整个四川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
特大地震无法阻滞文化传承的脚步。我们有选择地保留了部分饱含悲情的地震遗址展示后人,努力将都江堰二王庙修葺如初,碉楼、羌寨等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文化产业带和藏羌文化走廊加快建设,内容丰富的各类文化活动,昭示着精神与文化重建的最新成果,也充分体现了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感恩奋进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今日巴蜀大地,处处涌动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人民子弟兵、感恩全国人民的浓浓深情。灾区群众把感恩之情镶嵌在重建住房、学校、医院、道路的名字中,谱写在《因为有你》的歌曲里,镌刻在所有四川人的心坎上。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山东大旱,四川人民感同身受、千里驰援。感恩奋进,知恩报恩,已深深融进四川人的血脉之中。
灾后重建的伟大胜利,是一段信念铸成的历史,是民族精神的标识。四川灾区,已经成为了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基地和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勃勃生机的窗口。
三年间,四川从悲壮走向豪迈,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坚强的党,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有一个伟大的民族,还有一群坚韧不拔的四川人民!
在震后三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谨以此寄托对逝者的无限追思,送上对生者的美好祝福。
(作者为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
欧冠免责声明: | ||||||||
|
三年来,从海地、智利到日本,大地震不断突袭世界,看着那些残垣断壁、骨肉分离的惨景,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的一幕幕不禁浮现在眼前。回首四川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苦难与坚韧,悲壮与豪迈,感慨之情油然而生。
崛起危难的三年之约
三年前,特大地震撕裂巴蜀大地。在山河破碎的1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痛失家园的上千万群众何以为家,何以为业?“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沧海桑田,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这是我们对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一诺千金,决战决胜的一场场硬仗在灾区打响。安置群众百日攻坚,仅3个多月就解决了530万户、1200万人的过渡住所问题,以最快的速度让受灾群众恢复了家庭生活;灾后重建千日奋战,克服重重困难,“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如期实现;发展振兴万米长跑,统筹推进发展产业、扩大就业、扶贫帮困和地质灾害防治,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因为有约,坚定坚强的力量在灾区汇集。灾区群众从废墟上站立起来,一砖一瓦建设家园。党员干部奋战在困难最多、危险最大的地方,用冲锋在前、舍生忘死的行动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在艰苦异常的极重灾区,18个省市的援建工作者不分昼夜、不知疲倦地奋战在一线,有的战友甚至永远长眠在这里。多少鞠躬尽瘁的情怀,多少夙兴夜寐的艰辛,多少披荆斩棘的坚毅,就这样创造了人间奇迹!
三年之约,既是一份承诺,更是一份责任。今天,我们可以欣慰地向祖国和人民报告:灾后恢复重建基本完成,灾区经济社会迅速恢复,正在科学发展道路上阔步向前。
脱胎换骨的涅槃重生
重建的确创造了奇迹,在昔日山河破碎的地震灾区,现在已难以看到灾害的痕迹,处处是新面貌、新景象。这个“新”,不是原样复制的“新”,而是脱胎换骨的变化,是浴火之后的涅槃重生。
曾经遭受重创的38个城镇,变成了魅力各具的风情城镇。异地重建的北川新县城,在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命名的永昌镇拔地而起,文化广场上的《新生》雕塑传递着坚韧和希望。震中映秀镇已建成抗震减灾建筑博物馆,安德鲁、贝聿铭、周福元、何镜堂、吴良镛等国内外建筑大师在这里留下了精彩之作。茶马古道上的汶川水磨镇如诗似梦,被誉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成为今年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的开幕地,中外嘉宾无不为之赞叹,为之震撼。
灾后新建的川西林盘、川北民居,与青山绿水和谐共邻。北川吉娜羌寨、茂县牟托村、绵竹年画村,凸显浓郁的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村庄新布局,村落新规划,民居新设计,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风貌与功能的完美统一,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景象,走出了一条现代化的乡村发展之路。
科学重建,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跨越发展。各类建筑不仅更加精彩,功能也更加完善。震后新建的3000多所学校、1300多座医院,设计科学、设施完善、设备现代,抗震标准一般都在8级以上。都江堰到映秀的高速公路震后一年建成通车,震后开工建设的成灌高铁已投入运营,成都到兰州、成都到贵阳、成都到昆明、成都到西安铁路和川藏铁路加快建设,“蜀道难”的历史正在改变。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等产业在震后迅速崛起,搬迁重建的新东汽蓬勃发展,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灾区重建不仅实现了“原地起立”,而且实现了“发展起跳”。一位台湾同胞说,四川救灾和重建,是“打断胳膊颠倒勇”。当地的群众讲,如今的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百姓”。
凤凰涅槃,是更高质量的重生,是壮美生命的新旅。矗立在灾区的不仅是有形的建筑,更有无比的信心和力量。重生的天府依然美丽,震后的四川更加安全,正迎来更新更大的发展!
焕然一新的幸福生活
救灾,生命重于一切;重建,民生高于一切。失所者已安居,老幼者已有养,孤残者已得助,求学者已获教。这最令人欣慰!
生活,在重建中重燃希望。“地震宝宝”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将迎来三周岁生日。2860多名“再生育婴儿”平安降生,新的生命给失去孩子的家庭带来新的希望。地震造成的1400多名孤儿、孤老、孤残人员,生活也有了妥善安排,他们衣食无忧,快乐生活。一些在地震中破碎的家庭重组在一起,妻子有了丈夫,孩子有了妈妈,千百个重组的新家庭开始了新生活。
生活,在重建中选择坚强。“芭蕾女孩”李月,在轮椅上实现自己的舞蹈梦想。青川“标语人家”石光武,用独臂挑起新的生活。被地震夺去双腿和左臂的黄莉,创办了“心启程”心理援助电话热线,用真情鼓舞他人的信念和勇气。还有灾区许许多多普通人,他们的坚定、坚强、坚韧,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伟大和生活的意义。
生活,在重建中更加美好。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灾区群众有了新的就业机会,找到了新的生活出路。走进淳朴好客的桃坪羌寨,与篝火相映的是羌族儿女的灿烂笑容。走进游人如织的绵竹九龙镇,和桃李齐放的是乡村旅游的红火场景。走进茶尖吐翠的邛崃南宝山,随炊烟升起的是异地安置群众的幸福生活。三年重建,灾区群众不仅住上了好房子,正逐步过上好日子。
穿越灾难,在创造中生活常青,未来生活也充满了希望,这正是我们所看到的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追求。这种乐观、自信和豁达,让人们更加热爱生活、尊重生命,更加珍惜现在、憧憬未来。
根深叶茂的精神家园
多难兴邦,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一次次从灾难中崛起,伟大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相伴相生的,是四川人精神的成长和品格的再造,我们不仅重建了一个物质家园,更是重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精神家园。
在重建家园中,我们感受到了无疆大爱,得到了八方援助,同时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熠熠闪光。“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青川受灾群众自建住房上的两条标语,喊出了灾区人民不等不靠、用勤劳双手重建家园的自信与豪情,是灾区以至整个四川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
特大地震无法阻滞文化传承的脚步。我们有选择地保留了部分饱含悲情的地震遗址展示后人,努力将都江堰二王庙修葺如初,碉楼、羌寨等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文化产业带和藏羌文化走廊加快建设,内容丰富的各类文化活动,昭示着精神与文化重建的最新成果,也充分体现了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感恩奋进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今日巴蜀大地,处处涌动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人民子弟兵、感恩全国人民的浓浓深情。灾区群众把感恩之情镶嵌在重建住房、学校、医院、道路的名字中,谱写在《因为有你》的歌曲里,镌刻在所有四川人的心坎上。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山东大旱,四川人民感同身受、千里驰援。感恩奋进,知恩报恩,已深深融进四川人的血脉之中。
灾后重建的伟大胜利,是一段信念铸成的历史,是民族精神的标识。四川灾区,已经成为了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基地和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勃勃生机的窗口。
三年间,四川从悲壮走向豪迈,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坚强的党,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有一个伟大的民族,还有一群坚韧不拔的四川人民!
在震后三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谨以此寄托对逝者的无限追思,送上对生者的美好祝福。
(作者为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
欧冠免责声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