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新闻推荐
记者 阚枫
16日,中国官方公布了国家层面的公车改革方案,徘徊20年的公车改革终于迎来全面启动之日,备受社会关切。在多地试水改革的基础上,国家统筹的车改进程能否真落地、见实效,伴随改革而来的车辆和人员如何妥善处理,改革前路,诸多难题仍待破解。
公车沉疴20年终破题 “车轮腐败”或迎釜底抽薪
7月16日,中国官方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规定中央和国家机关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改为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这意味着徘徊20年的公车改革终于全面启动。
“车轮上的腐败”,这一直是舆论对公车形象的注解。在近年来中央部门公布的“三公经费”中,公车消费都占据“三公”支出的大头。据财政部2011年公布的数据,目前中国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在20%以上,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超过千亿元。
除了庞大公车开支,近年来,在各地城市为治堵对私家车采取限牌、限行的背景下,庞大的公车总量,以及与之伴随的公车私用、超标配车等现象已成为众矢之的。去年以来,中纪委定期公布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中,“公车违规”亦成为官员被查处的重要原因。
然而,就公车治理来说,从1994年中办、国办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中国的公车改革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但一直以来,这项关乎“官员坐骑”的改革虽备受关注却举步维艰,难见实效。
2013年11月25日,《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公布。条例规定,“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并明确提出“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官方的这些表述,被专家解读为“公车改革方案终于尘埃落定”。
今年3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其首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而随着此次两个官方文件的面世,徘徊20年的公车改革终于全面开启了自上而下的改革进程。其中“取消一般公务用车”的改革措施,也被分析为,公车腐败或迎来釜底抽薪式的治理。
多地已起步探索改革路径 国家统筹助解地方困境
回顾20年的改革之路,公车改革一直处在“摸石头”的阶段,改革虽时断时续,但是改革进程并非无任何进展。
在中央发力推进公车改革进程的同时,近年来,包括广东惠州、云南昆明、浙江杭州温州等多地亦各自试水。今年以来,江西新余、四川五粮液集团的大规模公车拍卖引来舆论聚焦。
以杭州为例,自2009年以来,杭州实行所有局级领导干部全都取消专车,自行解决出行问题,市财政给予一定补贴。有媒体2012年的报道指出,据当地统计,车改后,公车费用连续三年减少财政支出30%以上。
从各地试点情况来看,公车改革路径不外乎三种:货币补贴、集中管理和加强监管。但是由于没有国家的统筹举措和标准,一些地方自行摸索的改革举措也遭到质疑甚至最终搁浅,地方的探索经验难以向全国推广。
2008年,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进行公车货币化改革,区委、区政府正职每年补贴8万元,区人大、政协正职每年补贴6.5万元,此举被指是“变相加薪”,改革在实行一年后被叫停。近年来,地方在试水公车改革的过程中,也有被公众质疑公车补贴款过高以及公车贱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对于地方公车改革面临的上述难题,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已被舆论呼吁多年。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国家版”车改方案,明确规定“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将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社会化的方式以及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此外,方案还明确,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为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这些规定无疑给全国的公车改革提供了统筹和标准。
“破冰容易融冰难” 诸多改革困局待破解
虽然,国家层面的公车改革总路径已经明晰,但是,“交通补贴会不会成为隐形福利”“公车拍卖会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公车司机如何安置”……网友对于全国范围展开的这场改革亦心存疑虑。
对于公车改革,民众最大的担心莫过于改革措施在落地时打折扣。其实,针对网友上述疑问,16日公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都有细致的制度回应。
其中,针对改革后的车补问题,《方案》明确了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而《意见》对地方补贴标准也规定了上限,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边远地区补贴标准不得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标准的150%,一般地区不高于130%。
针对改革涉及的司勤人员,官方明确指出,“对于因取消公车而失去岗位的司机和后勤人员,主要采用内部安置的办法,不能简单推向社会。可以安排转岗,提前退休,适当提高退休待遇。”
而对于改革过程中取消的车辆,官方还要求制定处置办法,公开招标评估、拍卖机构,通过公开拍卖等方式公开处置。此外,处置后的收入,扣除有关税费后全部上缴中央国库。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车辆处置收入,按国家有关财务管理制度执行。
尽管有上述诸多制度安排,但“破冰容易,融冰难”,公车改革,可谓一次官风的自我革新,当改革触及既得利益的时候,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障碍。改革方案在回应民众疑虑之后,改革进程能否层层落实、招招见效,亦需要在实践层面破解上述难题。
有评论分析,改革启动之后,要扫清前路障碍,需要有自上而下推进改革的决心,还要创造条件让群众监督公车。此外,国家层面的公车改革总路径规划后,各地各部分在操作层面的方案细则和监管措施,直接关系到改革探索的成败,值得观察。
改革已经起步,持续20年的“公车沉疴”能否迎来一场釜底抽薪式的改革,这不仅是民意期待,更关系到政府形象的塑建和公信力的提升。(完)
附:中国公车改革大事记
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明确要求:“部长级和省长级干部按一人一辆配备专车;现职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干部,保证工作用车和相对固定用车。”
1997年,广东省首开中国公车改革试点。
1998年9月,国家体改委制定《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启动部分中央机关车改试点,同时,浙江、江苏、湖南、重庆等省市的部分地区也启动车改试点。
2004年,中国印发《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标准的规定》。同年,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北、黑龙江等20多个省(区、市),以及国家审计署、国家宗教局等4个中央国家机关进行了公车改革试点。
2005年,杭州、北京等地公车改革相继搁浅。
2010年,公务车改革被列入国务院廉政工作计划,全国先后有14个省份的部分县市实行了公车改革试点。
201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明确“中央和国家机关一般公务用车编制按每20人不超过1辆”以及“一般公务用车配备排气量1.8升(含)以下、价格18万元以内”。
201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提出“取消一般公务用车”。
2014年7月16日,《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和《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中国公车改革全面推开。
|
欧冠免责声明: | ||||||||
|
记者 阚枫
16日,中国官方公布了国家层面的公车改革方案,徘徊20年的公车改革终于迎来全面启动之日,备受社会关切。在多地试水改革的基础上,国家统筹的车改进程能否真落地、见实效,伴随改革而来的车辆和人员如何妥善处理,改革前路,诸多难题仍待破解。
公车沉疴20年终破题 “车轮腐败”或迎釜底抽薪
7月16日,中国官方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规定中央和国家机关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改为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这意味着徘徊20年的公车改革终于全面启动。
“车轮上的腐败”,这一直是舆论对公车形象的注解。在近年来中央部门公布的“三公经费”中,公车消费都占据“三公”支出的大头。据财政部2011年公布的数据,目前中国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在20%以上,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超过千亿元。
除了庞大公车开支,近年来,在各地城市为治堵对私家车采取限牌、限行的背景下,庞大的公车总量,以及与之伴随的公车私用、超标配车等现象已成为众矢之的。去年以来,中纪委定期公布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中,“公车违规”亦成为官员被查处的重要原因。
然而,就公车治理来说,从1994年中办、国办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中国的公车改革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但一直以来,这项关乎“官员坐骑”的改革虽备受关注却举步维艰,难见实效。
2013年11月25日,《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公布。条例规定,“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并明确提出“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官方的这些表述,被专家解读为“公车改革方案终于尘埃落定”。
今年3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其首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而随着此次两个官方文件的面世,徘徊20年的公车改革终于全面开启了自上而下的改革进程。其中“取消一般公务用车”的改革措施,也被分析为,公车腐败或迎来釜底抽薪式的治理。
多地已起步探索改革路径 国家统筹助解地方困境
回顾20年的改革之路,公车改革一直处在“摸石头”的阶段,改革虽时断时续,但是改革进程并非无任何进展。
在中央发力推进公车改革进程的同时,近年来,包括广东惠州、云南昆明、浙江杭州温州等多地亦各自试水。今年以来,江西新余、四川五粮液集团的大规模公车拍卖引来舆论聚焦。
以杭州为例,自2009年以来,杭州实行所有局级领导干部全都取消专车,自行解决出行问题,市财政给予一定补贴。有媒体2012年的报道指出,据当地统计,车改后,公车费用连续三年减少财政支出30%以上。
从各地试点情况来看,公车改革路径不外乎三种:货币补贴、集中管理和加强监管。但是由于没有国家的统筹举措和标准,一些地方自行摸索的改革举措也遭到质疑甚至最终搁浅,地方的探索经验难以向全国推广。
2008年,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进行公车货币化改革,区委、区政府正职每年补贴8万元,区人大、政协正职每年补贴6.5万元,此举被指是“变相加薪”,改革在实行一年后被叫停。近年来,地方在试水公车改革的过程中,也有被公众质疑公车补贴款过高以及公车贱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对于地方公车改革面临的上述难题,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已被舆论呼吁多年。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国家版”车改方案,明确规定“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将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社会化的方式以及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此外,方案还明确,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为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这些规定无疑给全国的公车改革提供了统筹和标准。
“破冰容易融冰难” 诸多改革困局待破解
虽然,国家层面的公车改革总路径已经明晰,但是,“交通补贴会不会成为隐形福利”“公车拍卖会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公车司机如何安置”……网友对于全国范围展开的这场改革亦心存疑虑。
对于公车改革,民众最大的担心莫过于改革措施在落地时打折扣。其实,针对网友上述疑问,16日公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都有细致的制度回应。
其中,针对改革后的车补问题,《方案》明确了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而《意见》对地方补贴标准也规定了上限,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边远地区补贴标准不得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标准的150%,一般地区不高于130%。
针对改革涉及的司勤人员,官方明确指出,“对于因取消公车而失去岗位的司机和后勤人员,主要采用内部安置的办法,不能简单推向社会。可以安排转岗,提前退休,适当提高退休待遇。”
而对于改革过程中取消的车辆,官方还要求制定处置办法,公开招标评估、拍卖机构,通过公开拍卖等方式公开处置。此外,处置后的收入,扣除有关税费后全部上缴中央国库。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车辆处置收入,按国家有关财务管理制度执行。
尽管有上述诸多制度安排,但“破冰容易,融冰难”,公车改革,可谓一次官风的自我革新,当改革触及既得利益的时候,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障碍。改革方案在回应民众疑虑之后,改革进程能否层层落实、招招见效,亦需要在实践层面破解上述难题。
有评论分析,改革启动之后,要扫清前路障碍,需要有自上而下推进改革的决心,还要创造条件让群众监督公车。此外,国家层面的公车改革总路径规划后,各地各部分在操作层面的方案细则和监管措施,直接关系到改革探索的成败,值得观察。
改革已经起步,持续20年的“公车沉疴”能否迎来一场釜底抽薪式的改革,这不仅是民意期待,更关系到政府形象的塑建和公信力的提升。(完)
附:中国公车改革大事记
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明确要求:“部长级和省长级干部按一人一辆配备专车;现职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干部,保证工作用车和相对固定用车。”
1997年,广东省首开中国公车改革试点。
1998年9月,国家体改委制定《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启动部分中央机关车改试点,同时,浙江、江苏、湖南、重庆等省市的部分地区也启动车改试点。
2004年,中国印发《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标准的规定》。同年,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北、黑龙江等20多个省(区、市),以及国家审计署、国家宗教局等4个中央国家机关进行了公车改革试点。
2005年,杭州、北京等地公车改革相继搁浅。
2010年,公务车改革被列入国务院廉政工作计划,全国先后有14个省份的部分县市实行了公车改革试点。
201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明确“中央和国家机关一般公务用车编制按每20人不超过1辆”以及“一般公务用车配备排气量1.8升(含)以下、价格18万元以内”。
201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提出“取消一般公务用车”。
2014年7月16日,《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和《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中国公车改革全面推开。
|
欧冠免责声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