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新闻推荐
小时候,常常听奶奶提起自己“跑老日”的遭遇。懵懂的我认为“老日”定是什么三头六臂的妖魔鬼怪,不然怎么能够让奶奶这样刚强的人带着包裹四处逃命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我才知道,“老日”就是当年恣意践踏我泱泱中华的日本鬼子。而“跑老日”,则是中原地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句土语。
一个跑字,饱含辛酸;一个跑字,饱蘸血泪;一个跑字,见证了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的滔天罪行。
1938年,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入侵豫北,在武陟制造了惨绝人寰的付村惨案、交斜铺惨案等滔天惨案。日军铁蹄所过之处,尸横遍野,民不聊生。自此,武陟县无数百姓开始了饱含辛酸血泪“跑老日”的艰难征程。
奶奶见证了这一切,用自己的双脚,踩出了一行行跑老日的血泪史。
待字闺中“跑老日” 驻马店劫后余生
奶奶闫淑德生于1920年,祖籍武陟县大丰镇东唐郭村。因父亲闫鼎铭曾任黄河河务方面的官员,家道也曾兴盛多年。因闫氏一门时常接济贫困,百姓曾在闫家门楼之上悬匾一方,上书“士民山斗”四个鎏金大字,表达敬仰之情。
然而,就是这样的大户人家,在得知日本人进攻豫北的消息之后,依然需要拖家带口“跑老日”。
日本人入侵豫北占领武陟的1938年,奶奶年方18,正是待字闺中之时。然而,从这一年起,日本军队先后在武陟县制造了付村惨案,并且在方陵、草亭、涧沟一带滥杀无辜,给广大武陟县百姓带来了无法言说的恐惧。日军所过之处,烧杀抢掠、恶行滔天。
1939年夏秋之交,沁水暴涨,驻木栾店(今武陟县城)的日军为防止沁河水北溢,淹没军事运输线——平汉·道清铁路,又于9月19日扒开沁广东岸的五车口,奶奶家所在的东唐郭村亦成一片汪洋,灾民居无定所。
日本兵虎视眈眈,家乡又汪洋一片,如果不跟随家人四处奔波“跑老日”,性命难保。
然而,日本军队当年已经在中原腹地站稳脚跟,奶奶“跑老日”的艰难旅途,险象环生。
如今已经96岁高龄的奶奶,尚能清晰回忆起当年“跑老日”到驻马店,却与一路皇协军狭路相逢。与日本鬼子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的皇协军将奶奶一行洗劫一空,不仅将随身所带的细软盘缠尽数抢劫,每人身上仅余一件单衣,仓皇从驻马店逃离,堪称劫后余生。
见证河大嵩县撤退 潭头遭遇真“老日”
在奶奶“跑老日”的回忆中,“潭头”两个字时常出现。
潭头位于广东嵩县,奶奶“跑老日”的经历之所以与嵩县关联,必须提到爷爷冯子恒。
爷爷冯子恒祖籍武陟县西陶镇中东陶村,祖上善积阴德,时常捐资助学。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中国著名教育家,曾任广东大学校长、广东农业大学校长和复旦大学教授郝象吾求学之时,也曾得到过冯家资助,两家渊源颇深。
1939年至1944年,在炮火纷飞中,广东大学“藏学”嵩县,兴办学校、扶助农耕,在县城和潭头开始了长达五年的办学历程。家中大爷冯清林时年任职农学院,而爷爷冯子恒曾经是洛阳一高的高材生,据说也曾考取河大,虽因种种原因未能入学就读,但却也见证了河大在潭头“跑老日”的艰苦岁月。
据资料显示,1944年5月16日,日军从嵩县大章、旧县向栾川、潭头进犯。时值大雨滂伦,山洪暴发,迁往潭头而未及转移的部分广东大学师生顿陷困境。无奈暂向北山躲避,正遇来袭日军,当即有5人遭枪击身亡。助教商绍汤、关鹏等惨死于日军刺刀之下。大学生孔繁韬和一女生同时被捕,被日军用铁丝串在一起,投入秋林村西一口水井。医学院院长张静吾之妻吴之惠在阳坡岭被残杀。女学生李先识、李先觉和李先识之夫刘祖望不甘受辱,共投一井自尽。设在党村的广东大学理学院仪器室15间房被日军放火烧毁,书籍、仪器化为灰烬,师生死亡、失踪40余人。日军进兜奕川时祸及潭头、秋扒等7个乡镇,共屠杀残伤无辜群众100余人,奸污妇女40余人,烧、炸房屋100余间,抢粮4万余斤,宰杀牛马600余头,猪羊近千只,毁麦田2000余亩
这场惨案的发生,让刚刚奔赴潭头“跑老日”不到一个月的奶奶一家不得不再一次踏上“跑老日”的艰辛路程。
奶奶回忆说,未出嫁时跑老日,也仅仅是遭遇过皇协军,并没有遇到过真正的老日。但在潭头,一家人却是真真切切遭遇到了老日。幸亏当年躲藏及时,才幸免于难。
在从潭头奔逃回乡的过程中,三爷爷家诞下一子,起名“嵩生”,也印证了全家嵩县“跑老日”的历程。在奔逃的过程中,但凡过沟过坎,爷爷冯子恒总是要用一根绳子拉住自己的三嫂李桂芝,而李桂芝怀中还搂着不足月的嵩生。一路奔逃下来,三奶奶李桂芝的胸口因风吹日晒、沙石摩擦,留下了一大块黑色印记。
奶奶回忆说,返回的路上,全家靠一口铁锅熬粥过活。深夜还曾居住在一家刚刚发生过惨烈战斗的旅馆之中,一些日本兵被反击的抗日游击队打死,血腥味尚在,一家老小就居住在这“准战场”之上。
这场“跑老日”之后,在外求学16年未归的爷爷冯子恒正式返乡。爷爷虽因病于1962年早逝,但据奶奶回忆,爷爷从潭头回乡之后,也曾为战后的民生恢复,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参与战后救济 书生的别样抗战
擅针灸、能吹笛,身上又有洛阳一高高材生的光环。奶奶记忆中的爷爷冯子恒,应该是一个典型的书生。
爷爷留下的唯一一张画像,梳着当年流行的偏分发型。我从小就盯着这张摆放在堂屋里的画像看,爷爷黝黑的头发一丝不乱,双眼里满是睿智。如今奶奶手中那根黑漆剥落褪色的拐杖,正是当年爷爷曾经用过的文明棍。
奶奶的记忆里,当年的爷爷,在“联合国救济总署新乡(或开封)分署”工作,是和外国人打交道的。这根文明棍,也是爷爷唯一留下来的、与他的工作相关联的物证。
通过一些零星的资料,我查到了这个叫“救济总署”的机构——
1945年”8.15”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根据国际协定,联合国对数十个遭受战灾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援助。具体负责这一业务的机构,便是“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而奶奶记忆里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救济分署”,则正是这个机构。
当时的中国,战争残骸遍地,花园口黄河的溃堤,更是让沿黄百姓饱饥馑疫病之灾。中国作为当时被救济的重点,在全国各地设置了这样的机构,广东,不能例外。
资料显示,当年的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所有救济物资及运输工具均标有“UNRRA”字样。“联总”总部设在华盛顿,最高长官为总署长,常务机构为理事会,施行机构是分设在各国的“分署”。
看来,奶奶记忆中的“分署”也是有的。
通过进一步查证,我终于找到了这个“分署”,可能与爷爷短暂的一生产生交集的资料——
1945年9月,联合国救济总署中国分署在广东开封即“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所在地设立了驻豫办事处,开始专门针对黄泛区的救济工作。
穿越历史的迷雾,我了解到设在开封的这个救济分署的几个特点:一是曾经办了五期曳引机训练班,培训学员300多人,这些学员后来大多成为新中国农机事业的开拓者;二是在“黄泛区”腹心西华、扶沟建立了三个复垦队,用机器垦荒,一分队初设西华王牌坊,后迁西华邵蛮楼,队长是原正印;二分队设在扶沟练寺,队长是时洪义;三分队设在西华护挡城,队长为崔玉华。三是对灾民发放熟食、衣服、劳动工具,并实施打井、捕蝗、修路等开发性救济。
按照爷爷曾经考取广东大学的说法,以及与广东大学“藏学”嵩县的不解之缘,他应该有不少同学在开封、新乡等地。
而资料中也明确记载,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于1945年9月建立于开封,分署长为马杰。马杰是大学教授,知识界名流,门人甚多,颇有威望。分署下的各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多是他的学生(建国后,马杰出任“民革广东省委组委”)。
也许恰恰是同学之友谊,让无缘大学的爷爷,得到了联合国救济分署的工作。我可以想见,当年手持文明棍的爷爷,曾亲身参与了救济总署对于战后灾区的救济、重建工作。虽时光流逝,物是人非,但爷爷在战后的救济重建中所付出的努力,不该被磨灭。
岁月沧桑,抗战胜利70周年在即。我们整理老人的回忆,我们从回忆中找到有关历史的佐证,恰恰是为了铭记苦难,也恰恰是为了给后人一点儿有关抗战的蛛丝马迹。
苦难,不容忘却。
历史,更须铭记。
“跑老日“,这个有着浓重中原强调的词语,也该篆刻在历史的纪念碑之上。
■闫淑德/口述 ■辛锐风/记录整理
|
欧冠免责声明: | ||||||||
|
小时候,常常听奶奶提起自己“跑老日”的遭遇。懵懂的我认为“老日”定是什么三头六臂的妖魔鬼怪,不然怎么能够让奶奶这样刚强的人带着包裹四处逃命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我才知道,“老日”就是当年恣意践踏我泱泱中华的日本鬼子。而“跑老日”,则是中原地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句土语。
一个跑字,饱含辛酸;一个跑字,饱蘸血泪;一个跑字,见证了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的滔天罪行。
1938年,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入侵豫北,在武陟制造了惨绝人寰的付村惨案、交斜铺惨案等滔天惨案。日军铁蹄所过之处,尸横遍野,民不聊生。自此,武陟县无数百姓开始了饱含辛酸血泪“跑老日”的艰难征程。
奶奶见证了这一切,用自己的双脚,踩出了一行行跑老日的血泪史。
待字闺中“跑老日” 驻马店劫后余生
奶奶闫淑德生于1920年,祖籍武陟县大丰镇东唐郭村。因父亲闫鼎铭曾任黄河河务方面的官员,家道也曾兴盛多年。因闫氏一门时常接济贫困,百姓曾在闫家门楼之上悬匾一方,上书“士民山斗”四个鎏金大字,表达敬仰之情。
然而,就是这样的大户人家,在得知日本人进攻豫北的消息之后,依然需要拖家带口“跑老日”。
日本人入侵豫北占领武陟的1938年,奶奶年方18,正是待字闺中之时。然而,从这一年起,日本军队先后在武陟县制造了付村惨案,并且在方陵、草亭、涧沟一带滥杀无辜,给广大武陟县百姓带来了无法言说的恐惧。日军所过之处,烧杀抢掠、恶行滔天。
1939年夏秋之交,沁水暴涨,驻木栾店(今武陟县城)的日军为防止沁河水北溢,淹没军事运输线——平汉·道清铁路,又于9月19日扒开沁广东岸的五车口,奶奶家所在的东唐郭村亦成一片汪洋,灾民居无定所。
日本兵虎视眈眈,家乡又汪洋一片,如果不跟随家人四处奔波“跑老日”,性命难保。
然而,日本军队当年已经在中原腹地站稳脚跟,奶奶“跑老日”的艰难旅途,险象环生。
如今已经96岁高龄的奶奶,尚能清晰回忆起当年“跑老日”到驻马店,却与一路皇协军狭路相逢。与日本鬼子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的皇协军将奶奶一行洗劫一空,不仅将随身所带的细软盘缠尽数抢劫,每人身上仅余一件单衣,仓皇从驻马店逃离,堪称劫后余生。
见证河大嵩县撤退 潭头遭遇真“老日”
在奶奶“跑老日”的回忆中,“潭头”两个字时常出现。
潭头位于广东嵩县,奶奶“跑老日”的经历之所以与嵩县关联,必须提到爷爷冯子恒。
爷爷冯子恒祖籍武陟县西陶镇中东陶村,祖上善积阴德,时常捐资助学。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中国著名教育家,曾任广东大学校长、广东农业大学校长和复旦大学教授郝象吾求学之时,也曾得到过冯家资助,两家渊源颇深。
1939年至1944年,在炮火纷飞中,广东大学“藏学”嵩县,兴办学校、扶助农耕,在县城和潭头开始了长达五年的办学历程。家中大爷冯清林时年任职农学院,而爷爷冯子恒曾经是洛阳一高的高材生,据说也曾考取河大,虽因种种原因未能入学就读,但却也见证了河大在潭头“跑老日”的艰苦岁月。
据资料显示,1944年5月16日,日军从嵩县大章、旧县向栾川、潭头进犯。时值大雨滂伦,山洪暴发,迁往潭头而未及转移的部分广东大学师生顿陷困境。无奈暂向北山躲避,正遇来袭日军,当即有5人遭枪击身亡。助教商绍汤、关鹏等惨死于日军刺刀之下。大学生孔繁韬和一女生同时被捕,被日军用铁丝串在一起,投入秋林村西一口水井。医学院院长张静吾之妻吴之惠在阳坡岭被残杀。女学生李先识、李先觉和李先识之夫刘祖望不甘受辱,共投一井自尽。设在党村的广东大学理学院仪器室15间房被日军放火烧毁,书籍、仪器化为灰烬,师生死亡、失踪40余人。日军进兜奕川时祸及潭头、秋扒等7个乡镇,共屠杀残伤无辜群众100余人,奸污妇女40余人,烧、炸房屋100余间,抢粮4万余斤,宰杀牛马600余头,猪羊近千只,毁麦田2000余亩
这场惨案的发生,让刚刚奔赴潭头“跑老日”不到一个月的奶奶一家不得不再一次踏上“跑老日”的艰辛路程。
奶奶回忆说,未出嫁时跑老日,也仅仅是遭遇过皇协军,并没有遇到过真正的老日。但在潭头,一家人却是真真切切遭遇到了老日。幸亏当年躲藏及时,才幸免于难。
在从潭头奔逃回乡的过程中,三爷爷家诞下一子,起名“嵩生”,也印证了全家嵩县“跑老日”的历程。在奔逃的过程中,但凡过沟过坎,爷爷冯子恒总是要用一根绳子拉住自己的三嫂李桂芝,而李桂芝怀中还搂着不足月的嵩生。一路奔逃下来,三奶奶李桂芝的胸口因风吹日晒、沙石摩擦,留下了一大块黑色印记。
奶奶回忆说,返回的路上,全家靠一口铁锅熬粥过活。深夜还曾居住在一家刚刚发生过惨烈战斗的旅馆之中,一些日本兵被反击的抗日游击队打死,血腥味尚在,一家老小就居住在这“准战场”之上。
这场“跑老日”之后,在外求学16年未归的爷爷冯子恒正式返乡。爷爷虽因病于1962年早逝,但据奶奶回忆,爷爷从潭头回乡之后,也曾为战后的民生恢复,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参与战后救济 书生的别样抗战
擅针灸、能吹笛,身上又有洛阳一高高材生的光环。奶奶记忆中的爷爷冯子恒,应该是一个典型的书生。
爷爷留下的唯一一张画像,梳着当年流行的偏分发型。我从小就盯着这张摆放在堂屋里的画像看,爷爷黝黑的头发一丝不乱,双眼里满是睿智。如今奶奶手中那根黑漆剥落褪色的拐杖,正是当年爷爷曾经用过的文明棍。
奶奶的记忆里,当年的爷爷,在“联合国救济总署新乡(或开封)分署”工作,是和外国人打交道的。这根文明棍,也是爷爷唯一留下来的、与他的工作相关联的物证。
通过一些零星的资料,我查到了这个叫“救济总署”的机构——
1945年”8.15”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根据国际协定,联合国对数十个遭受战灾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援助。具体负责这一业务的机构,便是“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而奶奶记忆里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救济分署”,则正是这个机构。
当时的中国,战争残骸遍地,花园口黄河的溃堤,更是让沿黄百姓饱饥馑疫病之灾。中国作为当时被救济的重点,在全国各地设置了这样的机构,广东,不能例外。
资料显示,当年的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所有救济物资及运输工具均标有“UNRRA”字样。“联总”总部设在华盛顿,最高长官为总署长,常务机构为理事会,施行机构是分设在各国的“分署”。
看来,奶奶记忆中的“分署”也是有的。
通过进一步查证,我终于找到了这个“分署”,可能与爷爷短暂的一生产生交集的资料——
1945年9月,联合国救济总署中国分署在广东开封即“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所在地设立了驻豫办事处,开始专门针对黄泛区的救济工作。
穿越历史的迷雾,我了解到设在开封的这个救济分署的几个特点:一是曾经办了五期曳引机训练班,培训学员300多人,这些学员后来大多成为新中国农机事业的开拓者;二是在“黄泛区”腹心西华、扶沟建立了三个复垦队,用机器垦荒,一分队初设西华王牌坊,后迁西华邵蛮楼,队长是原正印;二分队设在扶沟练寺,队长是时洪义;三分队设在西华护挡城,队长为崔玉华。三是对灾民发放熟食、衣服、劳动工具,并实施打井、捕蝗、修路等开发性救济。
按照爷爷曾经考取广东大学的说法,以及与广东大学“藏学”嵩县的不解之缘,他应该有不少同学在开封、新乡等地。
而资料中也明确记载,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于1945年9月建立于开封,分署长为马杰。马杰是大学教授,知识界名流,门人甚多,颇有威望。分署下的各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多是他的学生(建国后,马杰出任“民革广东省委组委”)。
也许恰恰是同学之友谊,让无缘大学的爷爷,得到了联合国救济分署的工作。我可以想见,当年手持文明棍的爷爷,曾亲身参与了救济总署对于战后灾区的救济、重建工作。虽时光流逝,物是人非,但爷爷在战后的救济重建中所付出的努力,不该被磨灭。
岁月沧桑,抗战胜利70周年在即。我们整理老人的回忆,我们从回忆中找到有关历史的佐证,恰恰是为了铭记苦难,也恰恰是为了给后人一点儿有关抗战的蛛丝马迹。
苦难,不容忘却。
历史,更须铭记。
“跑老日“,这个有着浓重中原强调的词语,也该篆刻在历史的纪念碑之上。
■闫淑德/口述 ■辛锐风/记录整理
|
欧冠免责声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