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新闻推荐
2014年12月14日,零下17度。李克强以罕见的皮毛帽子造型亮相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这本身就预示着此次访问将会有不同寻常的收获。
外面有多冷,双方的交流就有多“热”:李克强总理与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的会谈,从原定交互传译一小时,变成同声传译一个半小时。稍微了解一点外事翻译的人都懂得,这样的变化中,两国领导人谈的深度和广度,远不止以翻倍计!
“国际产能合作”倡议就此诞生。李克强紧扣哈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光明大道”计划,提出中国富裕且优质的产能可以与哈方对接,深度合作。因为找准了双方利益的最大契合点,揭示了包容性增长的广阔前景,不仅可以加速当地工业化进程,而且还会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所以当李克强的这一提议刚一抛出,纳扎尔巴耶夫当场不由自主拍了一下桌子,兴奋地说:“就这么定了!”随后,这位中亚地区举足轻重的政治家,将李克强提出的中哈产能合作一揽子计划命名为“李计划”。
一年来,中哈双方已经确定了数十个产能合作项目、超过200亿美元总投资,成为国际产能合作的示范。
如果说哈萨克斯坦的辽阔冰原奠定了国际产能合作的坚实起点,那么拉美的广袤雨林则见证了其茁壮成长。
2015年5月20日,当李克强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州长陪同下,登上中国北车长春客车公司为里约奥运专线制造的地铁列车时,这列“开往奥运的地铁”,似乎象征着国际产能合作这粒冬天播下的种子,乘上了“开往春天的地铁”。
正是在巴西,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中拉产能合作“3×3”新模式——被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所接受的国际产能合作,有了更明晰的阐述和更丰厚的内涵。
李克强指出,产能合作将为双方带来转型升级的契机,因为巴西及拉美不能止步于初级产品的“全球供应商”,中国也不能总是充当廉价产品的“世界工厂”,双方巨大的利益共同点,是合作的稳固基石。
拥有200多年历史的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内,墙上悬挂着精美的巨幅油画。这样的艺术氛围,似乎也为中法产能合作注入了新的灵感。2015年6月30日,李克强总理与奥朗德总统在这里举行会谈,就推进第三方合作达成深度共识——国际产能合作这一大手笔的“拼图”,自此填上了“发达国家”重要一块。
现场几乎不能再融洽了:李克强刚刚提出中法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并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的倡议,奥朗德就迅速作出积极响应。“我们已经做好准备了。”他说,“在非洲国家,包括总理亲自推动合作的拉美国家,中法两国共同开展第三方合作,向第三方提供新的产品服务,同时带动本国企业的发展。这样的倡议构想,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随后,中法两国政府共同发表了关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联合声明。这意味着,国际产能合作从“互利双赢”升级为“互利三赢”。目前中法第三方合作已成功破题,标志性的项目是双方企业将联合投资、建设、运行英国欣克利角核电站。
一整年过去了,冬季又至,然而在马来西亚却骄阳似火。这颇能契合国际产能合作一年来所取得的非凡进展——即便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大环境下,这一倡议依旧贡献了不少暖意。
这是一张亮眼的成绩单:中国已与哈萨克斯坦、巴西、马来西亚、埃塞俄比亚等几大洲的15个国家签订了开展产能合作的框架协议或谅解备忘录,并与33个国家正在进行磋商。多边合作方面,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提出的旨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投资重振欧盟经济的“容克计划”相对接,中欧共同投资基金正加紧设立;与非盟开展“三网一化”合作,制定了中非铁路合作规划;在中断3年后重启的第六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三方达成共识,在国际市场加强制造业和服务业产能合作。
合作中不乏令国际和区域瞩目的重大项目:中国企业联合体与印尼国企联合体正式签署协议,合作建设印尼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这标志着中国高铁“走出去”取得历史性突破;中老铁路成功举行开工奠基仪式;中泰双方签订政府间铁路合作框架文件,项目启动仪式即将举行;中国-中东欧合作的“旗舰项目”匈塞铁路也取得重要进展,中匈签署了政府间合作协议,中塞两国企业签署了项目总合同。
事实上,今年5月出访拉美四国期间,李克强总理在联合国拉美经委会发表演讲指出,要使世界经济复苏,需要发展实体经济。发展中国家要继续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发达国家也在加速再工业化进程,因此通过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带动装备制造业、基础原材料产业和相关服务业发展,是拉动经济增长、应对下行压力的良方。国际产能合作是工业化和再工业化的结合,也是金融和实体经济的结合,必将有力推进世界经济复苏进程。
马来西亚的阳光,似乎正可视为这剂“良方”的写照。2015年11月22日,李克强到访马六甲,登高眺望充满历史航道风云与现实战略意义的马六甲海峡。
在他身下这片土地上,广东省正同马六甲州积极对接发展规划,筹建集海洋高科技产业、深水码头、物流中心为一体的现代化临海工业园区。李克强再次现场“超级推销”,强调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所具有的国际竞争力,并表示中国政府愿为这样的地方间产能合作提供强有力支持。
此前一天,在吉隆坡出席第18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时,李克强表示中方愿将东盟作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方向。此后,在与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的会谈中,他又不失时机地倡议双方积极探讨开展马来西亚-新加坡高铁建设。
定格李克强的四个瞬间,就是见证国际产能合作从冰天雪地里的一粒种子,到今天茁壮成材的一年,某种程度上也概括了总理外交的一年。李克强奔波于各洲各国,密集上演“克强节奏”,所到之处几乎在每个外交场合都不遗余力地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向世界推销中国优质的富裕产能,同时也与各国分享中国工业化的经验和理念。这四个瞬间,浓缩着总理这一年之“忙”,也浓缩着他高端外交于国于民之“利”。
|
欧冠免责声明: | ||||||||
|
2014年12月14日,零下17度。李克强以罕见的皮毛帽子造型亮相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这本身就预示着此次访问将会有不同寻常的收获。
外面有多冷,双方的交流就有多“热”:李克强总理与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的会谈,从原定交互传译一小时,变成同声传译一个半小时。稍微了解一点外事翻译的人都懂得,这样的变化中,两国领导人谈的深度和广度,远不止以翻倍计!
“国际产能合作”倡议就此诞生。李克强紧扣哈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光明大道”计划,提出中国富裕且优质的产能可以与哈方对接,深度合作。因为找准了双方利益的最大契合点,揭示了包容性增长的广阔前景,不仅可以加速当地工业化进程,而且还会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所以当李克强的这一提议刚一抛出,纳扎尔巴耶夫当场不由自主拍了一下桌子,兴奋地说:“就这么定了!”随后,这位中亚地区举足轻重的政治家,将李克强提出的中哈产能合作一揽子计划命名为“李计划”。
一年来,中哈双方已经确定了数十个产能合作项目、超过200亿美元总投资,成为国际产能合作的示范。
如果说哈萨克斯坦的辽阔冰原奠定了国际产能合作的坚实起点,那么拉美的广袤雨林则见证了其茁壮成长。
2015年5月20日,当李克强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州长陪同下,登上中国北车长春客车公司为里约奥运专线制造的地铁列车时,这列“开往奥运的地铁”,似乎象征着国际产能合作这粒冬天播下的种子,乘上了“开往春天的地铁”。
正是在巴西,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中拉产能合作“3×3”新模式——被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所接受的国际产能合作,有了更明晰的阐述和更丰厚的内涵。
李克强指出,产能合作将为双方带来转型升级的契机,因为巴西及拉美不能止步于初级产品的“全球供应商”,中国也不能总是充当廉价产品的“世界工厂”,双方巨大的利益共同点,是合作的稳固基石。
拥有200多年历史的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内,墙上悬挂着精美的巨幅油画。这样的艺术氛围,似乎也为中法产能合作注入了新的灵感。2015年6月30日,李克强总理与奥朗德总统在这里举行会谈,就推进第三方合作达成深度共识——国际产能合作这一大手笔的“拼图”,自此填上了“发达国家”重要一块。
现场几乎不能再融洽了:李克强刚刚提出中法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并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的倡议,奥朗德就迅速作出积极响应。“我们已经做好准备了。”他说,“在非洲国家,包括总理亲自推动合作的拉美国家,中法两国共同开展第三方合作,向第三方提供新的产品服务,同时带动本国企业的发展。这样的倡议构想,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随后,中法两国政府共同发表了关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联合声明。这意味着,国际产能合作从“互利双赢”升级为“互利三赢”。目前中法第三方合作已成功破题,标志性的项目是双方企业将联合投资、建设、运行英国欣克利角核电站。
一整年过去了,冬季又至,然而在马来西亚却骄阳似火。这颇能契合国际产能合作一年来所取得的非凡进展——即便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大环境下,这一倡议依旧贡献了不少暖意。
这是一张亮眼的成绩单:中国已与哈萨克斯坦、巴西、马来西亚、埃塞俄比亚等几大洲的15个国家签订了开展产能合作的框架协议或谅解备忘录,并与33个国家正在进行磋商。多边合作方面,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提出的旨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投资重振欧盟经济的“容克计划”相对接,中欧共同投资基金正加紧设立;与非盟开展“三网一化”合作,制定了中非铁路合作规划;在中断3年后重启的第六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三方达成共识,在国际市场加强制造业和服务业产能合作。
合作中不乏令国际和区域瞩目的重大项目:中国企业联合体与印尼国企联合体正式签署协议,合作建设印尼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这标志着中国高铁“走出去”取得历史性突破;中老铁路成功举行开工奠基仪式;中泰双方签订政府间铁路合作框架文件,项目启动仪式即将举行;中国-中东欧合作的“旗舰项目”匈塞铁路也取得重要进展,中匈签署了政府间合作协议,中塞两国企业签署了项目总合同。
事实上,今年5月出访拉美四国期间,李克强总理在联合国拉美经委会发表演讲指出,要使世界经济复苏,需要发展实体经济。发展中国家要继续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发达国家也在加速再工业化进程,因此通过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带动装备制造业、基础原材料产业和相关服务业发展,是拉动经济增长、应对下行压力的良方。国际产能合作是工业化和再工业化的结合,也是金融和实体经济的结合,必将有力推进世界经济复苏进程。
马来西亚的阳光,似乎正可视为这剂“良方”的写照。2015年11月22日,李克强到访马六甲,登高眺望充满历史航道风云与现实战略意义的马六甲海峡。
在他身下这片土地上,广东省正同马六甲州积极对接发展规划,筹建集海洋高科技产业、深水码头、物流中心为一体的现代化临海工业园区。李克强再次现场“超级推销”,强调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所具有的国际竞争力,并表示中国政府愿为这样的地方间产能合作提供强有力支持。
此前一天,在吉隆坡出席第18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时,李克强表示中方愿将东盟作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方向。此后,在与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的会谈中,他又不失时机地倡议双方积极探讨开展马来西亚-新加坡高铁建设。
定格李克强的四个瞬间,就是见证国际产能合作从冰天雪地里的一粒种子,到今天茁壮成材的一年,某种程度上也概括了总理外交的一年。李克强奔波于各洲各国,密集上演“克强节奏”,所到之处几乎在每个外交场合都不遗余力地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向世界推销中国优质的富裕产能,同时也与各国分享中国工业化的经验和理念。这四个瞬间,浓缩着总理这一年之“忙”,也浓缩着他高端外交于国于民之“利”。
|
欧冠免责声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