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杯

欧冠杯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广东 欧冠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欧冠+”客户端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欧冠 > 新闻推荐 > 副头条 > 正文

新闻推荐

填报志愿:“热”专业,“冷”思考
更新时间:2016-6-27 8:45:05    来源:光明日报

  日前,2016年的高考成绩新鲜出炉,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同时,选专业填志愿的难题又摆在了考生、家长的面前。高校专业如何确定,影响专业冷热有哪些因素,专业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如何平衡?成为他们关注的问题。

  专业设置是如何确定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1987年第一次修订时,专业种数多达1300多种,经多轮合并裁撤,涵盖面最宽时,专业数量降至249种,后因扩招、专业雷同和出现目录外专业的问题,专业目录再次进行了扩展。在最近的2012年大规模调整中确定学科门类12个,专业类92个,专业506种。

  “其实专业与学科还是有所不同。学科是科研概念,而专业就是培养人的知识结构,与科技发展、社会需求、教育理念三者相关。计划经济时代,‘螺丝钉’思维导致专业越分越细。改革开放后,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打基础的作用,强调通识教育。宏观来看,是从单一重视科技发展到兼顾产业、行业需求。”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说。

  据了解,目前教育部的专业目录分为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基本专业是学科基础比较成熟、社会需求相对稳定、布点数量相对较多、继承性较好的专业;特设专业是针对不同高校办学特色,或适应近年来人才培养特殊需求设置的专业。基本专业每五年调整一次,特设专业每年动态调整,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提前部署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

  据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教育部对高校专业设置的指导以宏观为主,发展方向是支持高校的专业自主权。但对盲目开热门专业、一味求学科门类齐全、弃办优势“冷门专业”等现象,教育部也会予以限制。

  冷热背后的时代因素

  作为社会需求、行政调控和考生预判的产物,专业的冷热反映了时代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尚未分化,诗歌、文学以及思想讨论成为一代年轻人的追求。随着改革开放走向深化,涉及外贸和商业的外语、国际贸易等成为最受欢迎的专业。21世纪以来,计算机、互联网产业崛起,IT相关专业走过了大起大落又再度复兴的曲折历程。而最近十年,经济和金融行业的高额利润吸引了大批顶尖人才投身其中。同时,随着国人经济状况的改善,20年来大众选择中根深蒂固的“经济决定论”也出现了动摇,有更多的孩子追随自己的兴趣选择文史等“钱景黯淡”的专业。

  专业的冷热取决于行业产业的需求。“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工程相关专业也随着对趋势的预测火过一阵。虽然这个专业符合人类健康前景和科技发展的方向,可由于相关产业还没有发展起来,就业容量有限,一阵风过后迅速由热变冷。

  就业能否体面,也是考生和家长考虑的重要方面。地矿类、土建类专业虽收入尚可,但往往不在首选之列。厦门大学教授张亚群表示:“城乡、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与这些专业相对应的工作环境差异也大,如果想要吸引更多人才,还需要政策配套,提高生活质量,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发展。”

  作为每年的社会热点,各省区市文理科高考状元的去向引人注目,更是专业冷热的风向标。近些年,这些佼佼者多为金融、经济学专业录得,这不仅是时代潮流,更是体面高薪的就业前景决定的。马陆亭认为,状元、顶级人才追捧就业“香饽饽”存在很大的误区。“任何社会顶尖的人才都是不愁就业的,如果因此将自己限制在狭隘的领域,反而浪费了天赋。我倒建议他们往复合型的方向发展。”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说:“对于热门冷门的说法,我觉得大家一定要清楚,这永远是一个‘30年河东,30年河西’的现象,大概10年一个起伏是正常的,冷热在不断转换。能走多远不取决于你从事了什么行业,而是努力程度。”

  主修加辅修调节专业需求

  某在京高校大二学生王珲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学校对转专业要求很严格,只有现专业排名前5%的学生才能参加转专业考试。“热门转冷门容易,冷门转热门很难,想调专业的人往往没有资格,选专业最好一步到位。”

  面对供需之间的矛盾,马陆亭认为,英美高校主修(major)和辅修(minor)的做法可以借鉴。“除了主修外,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就业需求选择不同的辅修计划(minor programme)。学科的老师只负责自己的长项即提供课程,现有专业则可以由学校通过主修、选修、模块的方式加以调节,这就为学生根据市场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调整自己的学分、课程比重提供了保障。”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表示,过于狭窄的专业化思路不符合高端人才的培养规律,应继续推进大类招生,通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才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马陆亭则提倡不同高校选择符合自身特色的培养道路:“重专业和重能力都有道理,所有学校一律宽口径或者窄口径都不利于整体就业,理想状态是不同高校找到不同的培养方向,重理论还是重实务、复合型还是专业化取决于高校的自主选择。”

  (记者 刘博超)

文章编辑:刘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欧冠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填报志愿:“热”专业,“冷”思考
    2016-6-27 8:45:05    来源:光明日报

      日前,2016年的高考成绩新鲜出炉,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同时,选专业填志愿的难题又摆在了考生、家长的面前。高校专业如何确定,影响专业冷热有哪些因素,专业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如何平衡?成为他们关注的问题。

      专业设置是如何确定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1987年第一次修订时,专业种数多达1300多种,经多轮合并裁撤,涵盖面最宽时,专业数量降至249种,后因扩招、专业雷同和出现目录外专业的问题,专业目录再次进行了扩展。在最近的2012年大规模调整中确定学科门类12个,专业类92个,专业506种。

      “其实专业与学科还是有所不同。学科是科研概念,而专业就是培养人的知识结构,与科技发展、社会需求、教育理念三者相关。计划经济时代,‘螺丝钉’思维导致专业越分越细。改革开放后,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打基础的作用,强调通识教育。宏观来看,是从单一重视科技发展到兼顾产业、行业需求。”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说。

      据了解,目前教育部的专业目录分为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基本专业是学科基础比较成熟、社会需求相对稳定、布点数量相对较多、继承性较好的专业;特设专业是针对不同高校办学特色,或适应近年来人才培养特殊需求设置的专业。基本专业每五年调整一次,特设专业每年动态调整,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提前部署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

      据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教育部对高校专业设置的指导以宏观为主,发展方向是支持高校的专业自主权。但对盲目开热门专业、一味求学科门类齐全、弃办优势“冷门专业”等现象,教育部也会予以限制。

      冷热背后的时代因素

      作为社会需求、行政调控和考生预判的产物,专业的冷热反映了时代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尚未分化,诗歌、文学以及思想讨论成为一代年轻人的追求。随着改革开放走向深化,涉及外贸和商业的外语、国际贸易等成为最受欢迎的专业。21世纪以来,计算机、互联网产业崛起,IT相关专业走过了大起大落又再度复兴的曲折历程。而最近十年,经济和金融行业的高额利润吸引了大批顶尖人才投身其中。同时,随着国人经济状况的改善,20年来大众选择中根深蒂固的“经济决定论”也出现了动摇,有更多的孩子追随自己的兴趣选择文史等“钱景黯淡”的专业。

      专业的冷热取决于行业产业的需求。“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工程相关专业也随着对趋势的预测火过一阵。虽然这个专业符合人类健康前景和科技发展的方向,可由于相关产业还没有发展起来,就业容量有限,一阵风过后迅速由热变冷。

      就业能否体面,也是考生和家长考虑的重要方面。地矿类、土建类专业虽收入尚可,但往往不在首选之列。厦门大学教授张亚群表示:“城乡、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与这些专业相对应的工作环境差异也大,如果想要吸引更多人才,还需要政策配套,提高生活质量,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发展。”

      作为每年的社会热点,各省区市文理科高考状元的去向引人注目,更是专业冷热的风向标。近些年,这些佼佼者多为金融、经济学专业录得,这不仅是时代潮流,更是体面高薪的就业前景决定的。马陆亭认为,状元、顶级人才追捧就业“香饽饽”存在很大的误区。“任何社会顶尖的人才都是不愁就业的,如果因此将自己限制在狭隘的领域,反而浪费了天赋。我倒建议他们往复合型的方向发展。”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说:“对于热门冷门的说法,我觉得大家一定要清楚,这永远是一个‘30年河东,30年河西’的现象,大概10年一个起伏是正常的,冷热在不断转换。能走多远不取决于你从事了什么行业,而是努力程度。”

      主修加辅修调节专业需求

      某在京高校大二学生王珲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学校对转专业要求很严格,只有现专业排名前5%的学生才能参加转专业考试。“热门转冷门容易,冷门转热门很难,想调专业的人往往没有资格,选专业最好一步到位。”

      面对供需之间的矛盾,马陆亭认为,英美高校主修(major)和辅修(minor)的做法可以借鉴。“除了主修外,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就业需求选择不同的辅修计划(minor programme)。学科的老师只负责自己的长项即提供课程,现有专业则可以由学校通过主修、选修、模块的方式加以调节,这就为学生根据市场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调整自己的学分、课程比重提供了保障。”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表示,过于狭窄的专业化思路不符合高端人才的培养规律,应继续推进大类招生,通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才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马陆亭则提倡不同高校选择符合自身特色的培养道路:“重专业和重能力都有道理,所有学校一律宽口径或者窄口径都不利于整体就业,理想状态是不同高校找到不同的培养方向,重理论还是重实务、复合型还是专业化取决于高校的自主选择。”

      (记者 刘博超)

    文章编辑:刘佳 
     

    版权声明 | 欧冠日报社简介 | 欧冠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欧冠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欧冠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20-8397096 邮编:510000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397000 举报邮箱:rhgps@163.com
    广东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20-83598032 举报网站:
      
    41120180801
    地址:广州市广卫路19-1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欧冠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41120180801 电话:020-83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