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杯

欧冠杯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广东 欧冠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欧冠+”客户端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欧冠 > 新闻推荐 > 副头条 > 正文

新闻推荐

今年开始,许多高校实施先接受大类培养,再进行专业分流
高考选专业,不再是一锤子买卖(解码·选专业)
更新时间:2016-7-5 8:23:2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日,湖北俩“学霸”邹英杰和王琛琪,因入学后所学专业并非自己兴趣所在,分别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退学,复读后再考入北大的消息引发不少讨论。

  有人感慨,为了理想的专业果断放弃不喜欢的方向,哪怕是承担重考失败的风险,当点赞。可也有人评价,“学霸”退学重考事件已非第一次发生,事件背后折射的是现行高考录取体系下,考生“志愿满意率”不高、考生填报志愿时盲目、不够审慎的现状。复读重考,其实是对考生宝贵时光及高校教学资源的浪费。

  如何提高考生填报志愿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一方面,需要在报考志愿之前,鼓励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学科潜质所在。另一方面,要在录取环节以及之后的课程设置、转专业限制等人才培养环节做出更多努力。

  考生:对专业和自己所长不够了解

  高校:减少专业数量,实施大类招生

  2013年,邹英杰被清华大学录取时,选择了精密仪器的相关专业。开始接触专业课后,他发现所学与自己的兴趣相差很远。去年3月,实在坚持不住的他向学校提出了退学申请。

  类似的困惑其实曾困扰过许多考生:高考之前,一直为了高考而努力,对于自己的兴趣特长只有一个朦胧的认知,对高校名目众多、又有着明确细分的专业了解也不够充分,填报一个真正感兴趣又适合自己的专业很困难。

  “一部分考生填报专业时很盲目,被所谓热门专业、就业率高的专业所吸引和裹挟,还有一部分考生,尤其是高分考生,‘待分而沽’,不是认真思考自己的兴趣和志向,而是考虑‘这样的分数上哪个专业才值’,这都是不科学、不理性的。”采访中,不少高校招生负责人这样反映。山东大学本科招生办主任助理徐志全表示,过去的学生只能从招生办等地方获得招生信息,现在,在互联网上也能找到历年招生信息。“但是,再权威的数据也不能替考生做出完全正确的决定,毕竟每年都会有新情况,不可预测性很高,所以不要过度迷信数据。”

  引导考生理性填报专业,不仅需要考生尽早明确自身兴趣所长和学科潜质,也需要高校在招生和选拔机制上做出更大胆的创新。为此,在近些年来探索的基础上,不少高校今年全校推广大类招生和培养。

  今年,北京交通大学除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和艺术类专业外,全校49个专业或方向按学院统一招生,全校本科减少到13个专业(类)招生。绝大部分学生入学后按大类统一教学培养,第二学期到第四学期时,学生根据前期学习成绩、专业意向以及专业容纳情况,选择大类专业中所包含的一个专业方向继续学习。

  再以清华大学为例,2016年,机械工程学院下属的4个专业:机械工程(含机械工程实验班)、测控技术与仪器、车辆工程及能源与动力工程,合并为机械大类,统一进行招生工作。学生入学后第一年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大二才分流到各个专业。

  “机械学科是清华的传统优势学科,也是‘招生大户’,每年招收学生400多人,施行大类招生,对清华现行的教学培养方案、学生工作管理等工作都是巨大的挑战,也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多大类招生工作起到了引领作用。”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刘震介绍。

  武汉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薛童表示,武大今年也由多年前的近百个专业缩减为63个,而专业大类则增加为36个。

  之所以“实施大类招生和培养,就是打通相关学科内各专业低年级课程设置、加强专业认知教育,让学生对专业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便于学生在大类分流和跨大类转专业时理性选择专业。”北京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史贞军介绍。

  考生:发现所选专业并非自己的真爱

  高校:可以转专业,提供辅修、双学位

  在浙江大学温州招生组举办的志愿填报现场,许多考生和家长们都会问:“学生进入高校后,如果发现专业不适合能换吗?”

  “可申请转专业。学校在资源许可的情况下,将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专业选择需求。”浙江大学本科生招生处处长王东介绍,2016年开始,浙大将提供3次转专业的机会:入学时、一学期一学年后、三年级之内。浙江大学除10%的专业外,其余专业全部有空位。学生想去最热门的专业不一定能成功,但不想学哪门专业可以保证不去。

  武汉大学也不例外,学生入学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可以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申请转专业。

  除了转专业外,学生还能通过辅修等方式找到另外的可能。在浙大,辅修、双专业、双学位、交叉学科辅修等项目已经覆盖全校大部分专业。在武大,除了医学专业外,所有专业均提供辅修和双学位培养方案。同时,扩大任意选修课,取消指定选修课,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

  今年,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招生简章引起很高关注,原因是考进元培学院的学生入学后可以有两个方向的专业选择:一个是在整合科学专业,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专业,古生物专业,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等元培学院开设的专业中选择,另一个是可在全校各院系开设的所有专业中自由选择。学生在对北大的学科状况、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有进一步了解后,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志趣在全校范围自主选择专业。

  随着社会发展,复合类学科背景人才需求日渐旺盛,加之对于“大学究竟该培养怎样的人,是掌握某项技能的专业人才,还是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具有创新能力的通才”的反思,如今,关于通识教育、交叉培养的理念已经越来越为高校所接受。

  当然,自由转专业在未来或许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阻力。有高校负责人分析,随着未来部分省份探索取消录取批次和按照专业(类)或科目分组投档录取,同一学校各专业间生源结构、学科基础和录取分数差异化将更加明显,有可能会出现同一所大学内,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分数悬殊的情形。“如果不同专业的考生进入大学后,分数相差悬殊,是否还能自由转专业?如果还可以,是否会成为新的投机与寻租空间?”

  考生:如何为职业生涯打基础

  高校:培养学生对未知的兴趣

  一流大学首先需要培养一流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与招生密不可分。因此,从招生环节开始,高校就要认真思考该如何培养出高质量人才。

  “大学生活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一生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而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兴趣和能力的职业是这个任务的重中之重。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大都是那些对自己的工作和职业充满热情的人。所以,学校需要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思考空间:什么才是你最感兴趣的?什么才是你最擅长的?什么才是未来对于你最有前途的?”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鄂维南说,“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业是否成功,不仅在于他懂得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怎样面对他所不懂的。而后者不仅在于学会一门课、读懂一本书的能力,更在于是否善于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寻找出所需要的东西。要培养这种能力,最根本的是让学生从被动地服从详尽的教学计划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去主动地寻求他们所感兴趣的知识。”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北京大学进行了元培学院人才培养的探索,强调通识教育,打破专业藩篱。清华大学今年也开创了新雅书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通专融合、学科交叉为导向,探索“文理、古今、中外会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不满足单一学科培养并具有较大综合发展潜力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文理通识教育和富有弹性的、跨学科的专业教育。

  当然,这样的培养目标需要高校在招生与人才培养两个环节上贯通发力,缺一不可。“以往,院系都是被动接收学生,导致选才与育人两个环节存在不同程度脱节,考生的性格爱好、背景知识等个性化特征是否适合该专业无从得知,在未来的招生中需要逐步让院系成为招生的‘甲方’”,刘震认为,“这就要求高校从学科和专业层面上积极探讨招生选才与教育培养的衔接问题,在招生环节中引入院系意见,共同厘清选才标准和教育目标”。

  (刘涓溪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16年07月05日 12 版)

文章编辑:赵银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欧冠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今年开始,许多高校实施先接受大类培养,再进行专业分流
    高考选专业,不再是一锤子买卖(解码·选专业)
    2016-7-5 8:23:2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日,湖北俩“学霸”邹英杰和王琛琪,因入学后所学专业并非自己兴趣所在,分别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退学,复读后再考入北大的消息引发不少讨论。

      有人感慨,为了理想的专业果断放弃不喜欢的方向,哪怕是承担重考失败的风险,当点赞。可也有人评价,“学霸”退学重考事件已非第一次发生,事件背后折射的是现行高考录取体系下,考生“志愿满意率”不高、考生填报志愿时盲目、不够审慎的现状。复读重考,其实是对考生宝贵时光及高校教学资源的浪费。

      如何提高考生填报志愿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一方面,需要在报考志愿之前,鼓励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学科潜质所在。另一方面,要在录取环节以及之后的课程设置、转专业限制等人才培养环节做出更多努力。

      考生:对专业和自己所长不够了解

      高校:减少专业数量,实施大类招生

      2013年,邹英杰被清华大学录取时,选择了精密仪器的相关专业。开始接触专业课后,他发现所学与自己的兴趣相差很远。去年3月,实在坚持不住的他向学校提出了退学申请。

      类似的困惑其实曾困扰过许多考生:高考之前,一直为了高考而努力,对于自己的兴趣特长只有一个朦胧的认知,对高校名目众多、又有着明确细分的专业了解也不够充分,填报一个真正感兴趣又适合自己的专业很困难。

      “一部分考生填报专业时很盲目,被所谓热门专业、就业率高的专业所吸引和裹挟,还有一部分考生,尤其是高分考生,‘待分而沽’,不是认真思考自己的兴趣和志向,而是考虑‘这样的分数上哪个专业才值’,这都是不科学、不理性的。”采访中,不少高校招生负责人这样反映。山东大学本科招生办主任助理徐志全表示,过去的学生只能从招生办等地方获得招生信息,现在,在互联网上也能找到历年招生信息。“但是,再权威的数据也不能替考生做出完全正确的决定,毕竟每年都会有新情况,不可预测性很高,所以不要过度迷信数据。”

      引导考生理性填报专业,不仅需要考生尽早明确自身兴趣所长和学科潜质,也需要高校在招生和选拔机制上做出更大胆的创新。为此,在近些年来探索的基础上,不少高校今年全校推广大类招生和培养。

      今年,北京交通大学除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和艺术类专业外,全校49个专业或方向按学院统一招生,全校本科减少到13个专业(类)招生。绝大部分学生入学后按大类统一教学培养,第二学期到第四学期时,学生根据前期学习成绩、专业意向以及专业容纳情况,选择大类专业中所包含的一个专业方向继续学习。

      再以清华大学为例,2016年,机械工程学院下属的4个专业:机械工程(含机械工程实验班)、测控技术与仪器、车辆工程及能源与动力工程,合并为机械大类,统一进行招生工作。学生入学后第一年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大二才分流到各个专业。

      “机械学科是清华的传统优势学科,也是‘招生大户’,每年招收学生400多人,施行大类招生,对清华现行的教学培养方案、学生工作管理等工作都是巨大的挑战,也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多大类招生工作起到了引领作用。”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刘震介绍。

      武汉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薛童表示,武大今年也由多年前的近百个专业缩减为63个,而专业大类则增加为36个。

      之所以“实施大类招生和培养,就是打通相关学科内各专业低年级课程设置、加强专业认知教育,让学生对专业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便于学生在大类分流和跨大类转专业时理性选择专业。”北京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史贞军介绍。

      考生:发现所选专业并非自己的真爱

      高校:可以转专业,提供辅修、双学位

      在浙江大学温州招生组举办的志愿填报现场,许多考生和家长们都会问:“学生进入高校后,如果发现专业不适合能换吗?”

      “可申请转专业。学校在资源许可的情况下,将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专业选择需求。”浙江大学本科生招生处处长王东介绍,2016年开始,浙大将提供3次转专业的机会:入学时、一学期一学年后、三年级之内。浙江大学除10%的专业外,其余专业全部有空位。学生想去最热门的专业不一定能成功,但不想学哪门专业可以保证不去。

      武汉大学也不例外,学生入学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可以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申请转专业。

      除了转专业外,学生还能通过辅修等方式找到另外的可能。在浙大,辅修、双专业、双学位、交叉学科辅修等项目已经覆盖全校大部分专业。在武大,除了医学专业外,所有专业均提供辅修和双学位培养方案。同时,扩大任意选修课,取消指定选修课,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

      今年,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招生简章引起很高关注,原因是考进元培学院的学生入学后可以有两个方向的专业选择:一个是在整合科学专业,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专业,古生物专业,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等元培学院开设的专业中选择,另一个是可在全校各院系开设的所有专业中自由选择。学生在对北大的学科状况、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有进一步了解后,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志趣在全校范围自主选择专业。

      随着社会发展,复合类学科背景人才需求日渐旺盛,加之对于“大学究竟该培养怎样的人,是掌握某项技能的专业人才,还是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具有创新能力的通才”的反思,如今,关于通识教育、交叉培养的理念已经越来越为高校所接受。

      当然,自由转专业在未来或许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阻力。有高校负责人分析,随着未来部分省份探索取消录取批次和按照专业(类)或科目分组投档录取,同一学校各专业间生源结构、学科基础和录取分数差异化将更加明显,有可能会出现同一所大学内,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分数悬殊的情形。“如果不同专业的考生进入大学后,分数相差悬殊,是否还能自由转专业?如果还可以,是否会成为新的投机与寻租空间?”

      考生:如何为职业生涯打基础

      高校:培养学生对未知的兴趣

      一流大学首先需要培养一流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与招生密不可分。因此,从招生环节开始,高校就要认真思考该如何培养出高质量人才。

      “大学生活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一生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而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兴趣和能力的职业是这个任务的重中之重。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大都是那些对自己的工作和职业充满热情的人。所以,学校需要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思考空间:什么才是你最感兴趣的?什么才是你最擅长的?什么才是未来对于你最有前途的?”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鄂维南说,“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业是否成功,不仅在于他懂得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怎样面对他所不懂的。而后者不仅在于学会一门课、读懂一本书的能力,更在于是否善于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寻找出所需要的东西。要培养这种能力,最根本的是让学生从被动地服从详尽的教学计划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去主动地寻求他们所感兴趣的知识。”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北京大学进行了元培学院人才培养的探索,强调通识教育,打破专业藩篱。清华大学今年也开创了新雅书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通专融合、学科交叉为导向,探索“文理、古今、中外会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不满足单一学科培养并具有较大综合发展潜力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文理通识教育和富有弹性的、跨学科的专业教育。

      当然,这样的培养目标需要高校在招生与人才培养两个环节上贯通发力,缺一不可。“以往,院系都是被动接收学生,导致选才与育人两个环节存在不同程度脱节,考生的性格爱好、背景知识等个性化特征是否适合该专业无从得知,在未来的招生中需要逐步让院系成为招生的‘甲方’”,刘震认为,“这就要求高校从学科和专业层面上积极探讨招生选才与教育培养的衔接问题,在招生环节中引入院系意见,共同厘清选才标准和教育目标”。

      (刘涓溪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16年07月05日 12 版)

    文章编辑:赵银岷 
     

    版权声明 | 欧冠日报社简介 | 欧冠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欧冠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欧冠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20-8397096 邮编:510000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397000 举报邮箱:rhgps@163.com
    广东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20-83598032 举报网站:
      
    41120180801
    地址:广州市广卫路19-1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欧冠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41120180801 电话:020-83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