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杯

欧冠杯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广东 欧冠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欧冠+”客户端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欧冠 > 新闻推荐 > 副头条 > 正文

新闻推荐

7月份不少城市在暴雨中“看海” 北京为何有惊无险
更新时间:2016-8-8 10:06:50    来源:人民日报

北京暴雨时,北京市延庆区市政管理处工人正在应对局部积水。

  贾德勇摄

  刚刚过去的7月,暴雨在中国转了一个圈,一个个城市接连“看海”。

  此轮暴雨考验,北京的答卷还不错:7月19日突降大雨,一下就是将近50个小时,全市总雨量超过了2012年“7·21”那场特大暴雨,尽管仍有局部地区出现积水,但城区基本没有重现“7·21”“看海”场景,也未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7·21”后,北京采取了哪些管用措施缓解城市内涝?防治城市内涝,下一步还应该做些什么?记者冒雨进行了实地采访。

  改造70多座泵站,桥区防汛能力从两年一遇提高到十年一遇

  北京7月19日暴雨,记者最先想到的是去广渠门桥看看。4年前那场暴雨,广渠门桥排水系统几近瘫痪,桥底下一片“汪洋”,一名司机在积水中不幸溺亡。

  “4年前广渠门桥积水严重,是因为河水倒灌到排水方沟,抽出去的水又流回桥区。当时井盖都被倒灌的水顶起了1米多高!”7月20日18时许,负责广渠门桥区排水的夕照寺泵站总工程师王洪江在工作现场告诉记者。

  城市排水管网能力不足,是城市“看海”的罪魁祸首。2011年住建部调查显示,我国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暴雨重现期小于1年。2014年我国开始实施新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提高了城镇内涝防治设计标准,规定特大城市中心城区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为3年至5年,即最低应能抵御三年一遇的暴雨;大城市中心城区为2年至5年,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中心城区为2年至3年。

  而北京“7·21”之前的现状是:城区管网排水标准一般是干线一年一遇,城市环路一至两年一遇,落后于新标准中最低三年一遇的要求。新标准出台后,北京在部分有条件的城市新区进行了雨水管网改造,提高了行洪能力。比如,通州玉带河大街以前的排水方沟只有1.5米宽、1米高,常被淤泥堵塞。改造后,地下行洪道增宽至5.2米,增高至2.8米,可以容纳两辆车并排行驶。

  然而,城区大规模的排水管网改造并不现实。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树坤曾组织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城市洪涝灾害对策研究”,他告诉记者:“雨水管网深埋地下,改造起来马路要‘开膛破肚’,投资大不说,还会影响居民出行,并伴随噪音扰民。而且,越是内涝隐患大的老城区,建筑间距越窄,地下管线越复杂,排水管网改造越困难。有些地方根本没有加粗排水管道的地下空间。”

  北京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今年这场暴雨就再次暴露出南部城区排水设施建设滞后。”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总指挥、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潘安君坦言,还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改计划。

  不过,从今年广渠门桥的情况看,提高重点区域雨水泵站排水能力,也能起到提高城市排涝能力的效果。记者看到,积水不断通过3台大型水泵向外排,未见当年那种井盖被顶起来形成涌泉的景象。“为了防止河水倒灌,我们在广渠门桥附近新建了蓄水池,蓄水池南还增加了10台大功率水泵,带压强排了22万立方米雨水。”北京排水集团第一管网运营分公司副经理姜明洁说,北京对70多座泵站进行了排水能力改造,经过改造的桥区,防汛能力从两年一遇提高到十年一遇。

  强力排水泵和大容量调蓄水池并肩作战,有效增强了城市应对积水的能力。北京排水集团防汛办公室主任夹尚宽介绍,从2012年起,北京分3期启动了城区75座下凹式立交桥泵站的升级改造,按计划今年底全部完成。此举效果明显:2012年“7·21”特大暴雨时,北京中心城区形成了91处积水点,其中84处为下凹式立交桥;今年中心城区主要道路积水断路点减少到了17处。

  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就地消纳和利用雨水

  缓解城市内涝,排的同时还要蓄。

  住建部2014年1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99%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快排。

  “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只靠排水是不科学的。”刘树坤说,“地面硬化,水渗不下去,只能在地面流动,就会出现内涝。如果水能渗到地下,不仅能减小排水管道压力,而且还能补充地下水,一举两得。”

  国务院去年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海绵城市建设不仅能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而且对居民生活影响低,还能美化城市。”刘树坤说。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赵锂介绍,目前海绵城市工程城区常用措施主要有三种:一是将水泥硬化路面改成透水铺装,有些地方还会在绿地下埋入蓄水模块。二是把高于地面的草坪改为低于地面的下沉绿地,将雨水引至渗水能力更强的泥土中。三是建设雨水蓄水池。

  从北京的情况看,海绵城市工程起到了多大作用?

  位于西五环晋元桥东南角的西郊砂石坑,是北京目前最大的一块“海绵”。北京市水务局建管中心主任薛文政介绍说,此次暴雨中,这里一举蓄水300多万立方米,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心河道的排水压力。

  此外,北京很多人行道都换成了透水铺装,这也提高了雨水下渗能力。以双紫园小区为例,通过铺设5000平方米透水砖、建设5700米下凹式绿地、设置可蓄水600立方米的蓄水池,实现了日最大降水量144毫米的雨水不需外排。

  北京市节水办负责人介绍,今年6月1日入汛以来,全市1178处城镇雨水利用工程累计收集利用雨水量达1276万立方米,其中蓄水池蓄水1119万立方米,其余为透水地面铺装和下凹式绿地收集雨水利用量。

  “海绵城市建设应成为下一步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手段和发力点。”刘树坤说。

  未雨绸缪,加强中小河道治理,疏通城市排水路

  加强城市排涝能力,提升河道行洪能力是重要一环。

  2012年“7·21”特大暴雨,北京房山区境内的拒马河、大石河等都出现了较大洪水。特别是雨季才能见水的大石河,由于河道两岸长期被各种农家乐、砂石厂、鱼塘、围堰等违建挤占,“7·21”那天洪水从山上倾泻而下,在河道中遇到阻碍,冲毁河堤,冲上河岸,涌进村庄……

  今年暴雨,大石河瞬时流量峰值达到了惊人的每秒1080立方米。不过,暴雨后,记者在大件路南侧看到,大石河畔已没了违建,疏浚过的河道十分宽阔,水面波澜不惊。房山区水务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经过治理,大石河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了二十年一遇。

  “河道是防汛抗洪的生命线。”刘树坤说,“郊区河道不通,城市雨水排不出,就容易发生倒灌。一旦河道溃堤,周围农田受损,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也难以保证。因此,加强城市排涝能力,疏通城市周围河道是重要一环。”

  “7·21”后,北京市未雨绸缪提出2012年到2016年底前,分4个阶段完成1460公里中小河道治理。从这次暴雨看效果不错:除大石河外,朝阳区大羊坊沟治理缓解了十里河桥、十八里店桥周边的积水问题;石景山区人民渠治理缓解了阜石路、鲁谷大街等积水问题;东小口沟、小龙河、小清河等跨区县河道的治理,使附近城乡结合部排水能力得到提高……

  提高城市排涝能力,下一步如何更好发力?刘树坤结合北京情况建议,“可将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排水系统改造统筹安排,形成点、线、面、空间统一的雨洪蓄排系统。排水泵站做点,把雨水强力排离危险区域;排水沟和排水管网是线,把收集到的雨水输送到下游或蓄水池;面是指湿地、低洼绿地、屋顶等可以蓄积雨水的区域,空间是指地下水库、大型地下河等地下雨洪调蓄设施,这些也是排涝主力军。”不过,他也提醒,这是项长期的综合性工程,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指望一劳永逸。(记者 贺 勇)

文章编辑:殷爱萍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欧冠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7月份不少城市在暴雨中“看海” 北京为何有惊无险
    2016-8-8 10:06:50    来源:人民日报

    北京暴雨时,北京市延庆区市政管理处工人正在应对局部积水。

      贾德勇摄

      刚刚过去的7月,暴雨在中国转了一个圈,一个个城市接连“看海”。

      此轮暴雨考验,北京的答卷还不错:7月19日突降大雨,一下就是将近50个小时,全市总雨量超过了2012年“7·21”那场特大暴雨,尽管仍有局部地区出现积水,但城区基本没有重现“7·21”“看海”场景,也未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7·21”后,北京采取了哪些管用措施缓解城市内涝?防治城市内涝,下一步还应该做些什么?记者冒雨进行了实地采访。

      改造70多座泵站,桥区防汛能力从两年一遇提高到十年一遇

      北京7月19日暴雨,记者最先想到的是去广渠门桥看看。4年前那场暴雨,广渠门桥排水系统几近瘫痪,桥底下一片“汪洋”,一名司机在积水中不幸溺亡。

      “4年前广渠门桥积水严重,是因为河水倒灌到排水方沟,抽出去的水又流回桥区。当时井盖都被倒灌的水顶起了1米多高!”7月20日18时许,负责广渠门桥区排水的夕照寺泵站总工程师王洪江在工作现场告诉记者。

      城市排水管网能力不足,是城市“看海”的罪魁祸首。2011年住建部调查显示,我国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暴雨重现期小于1年。2014年我国开始实施新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提高了城镇内涝防治设计标准,规定特大城市中心城区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为3年至5年,即最低应能抵御三年一遇的暴雨;大城市中心城区为2年至5年,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中心城区为2年至3年。

      而北京“7·21”之前的现状是:城区管网排水标准一般是干线一年一遇,城市环路一至两年一遇,落后于新标准中最低三年一遇的要求。新标准出台后,北京在部分有条件的城市新区进行了雨水管网改造,提高了行洪能力。比如,通州玉带河大街以前的排水方沟只有1.5米宽、1米高,常被淤泥堵塞。改造后,地下行洪道增宽至5.2米,增高至2.8米,可以容纳两辆车并排行驶。

      然而,城区大规模的排水管网改造并不现实。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树坤曾组织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城市洪涝灾害对策研究”,他告诉记者:“雨水管网深埋地下,改造起来马路要‘开膛破肚’,投资大不说,还会影响居民出行,并伴随噪音扰民。而且,越是内涝隐患大的老城区,建筑间距越窄,地下管线越复杂,排水管网改造越困难。有些地方根本没有加粗排水管道的地下空间。”

      北京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今年这场暴雨就再次暴露出南部城区排水设施建设滞后。”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总指挥、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潘安君坦言,还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改计划。

      不过,从今年广渠门桥的情况看,提高重点区域雨水泵站排水能力,也能起到提高城市排涝能力的效果。记者看到,积水不断通过3台大型水泵向外排,未见当年那种井盖被顶起来形成涌泉的景象。“为了防止河水倒灌,我们在广渠门桥附近新建了蓄水池,蓄水池南还增加了10台大功率水泵,带压强排了22万立方米雨水。”北京排水集团第一管网运营分公司副经理姜明洁说,北京对70多座泵站进行了排水能力改造,经过改造的桥区,防汛能力从两年一遇提高到十年一遇。

      强力排水泵和大容量调蓄水池并肩作战,有效增强了城市应对积水的能力。北京排水集团防汛办公室主任夹尚宽介绍,从2012年起,北京分3期启动了城区75座下凹式立交桥泵站的升级改造,按计划今年底全部完成。此举效果明显:2012年“7·21”特大暴雨时,北京中心城区形成了91处积水点,其中84处为下凹式立交桥;今年中心城区主要道路积水断路点减少到了17处。

      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就地消纳和利用雨水

      缓解城市内涝,排的同时还要蓄。

      住建部2014年1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99%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快排。

      “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只靠排水是不科学的。”刘树坤说,“地面硬化,水渗不下去,只能在地面流动,就会出现内涝。如果水能渗到地下,不仅能减小排水管道压力,而且还能补充地下水,一举两得。”

      国务院去年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海绵城市建设不仅能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而且对居民生活影响低,还能美化城市。”刘树坤说。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赵锂介绍,目前海绵城市工程城区常用措施主要有三种:一是将水泥硬化路面改成透水铺装,有些地方还会在绿地下埋入蓄水模块。二是把高于地面的草坪改为低于地面的下沉绿地,将雨水引至渗水能力更强的泥土中。三是建设雨水蓄水池。

      从北京的情况看,海绵城市工程起到了多大作用?

      位于西五环晋元桥东南角的西郊砂石坑,是北京目前最大的一块“海绵”。北京市水务局建管中心主任薛文政介绍说,此次暴雨中,这里一举蓄水300多万立方米,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心河道的排水压力。

      此外,北京很多人行道都换成了透水铺装,这也提高了雨水下渗能力。以双紫园小区为例,通过铺设5000平方米透水砖、建设5700米下凹式绿地、设置可蓄水600立方米的蓄水池,实现了日最大降水量144毫米的雨水不需外排。

      北京市节水办负责人介绍,今年6月1日入汛以来,全市1178处城镇雨水利用工程累计收集利用雨水量达1276万立方米,其中蓄水池蓄水1119万立方米,其余为透水地面铺装和下凹式绿地收集雨水利用量。

      “海绵城市建设应成为下一步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手段和发力点。”刘树坤说。

      未雨绸缪,加强中小河道治理,疏通城市排水路

      加强城市排涝能力,提升河道行洪能力是重要一环。

      2012年“7·21”特大暴雨,北京房山区境内的拒马河、大石河等都出现了较大洪水。特别是雨季才能见水的大石河,由于河道两岸长期被各种农家乐、砂石厂、鱼塘、围堰等违建挤占,“7·21”那天洪水从山上倾泻而下,在河道中遇到阻碍,冲毁河堤,冲上河岸,涌进村庄……

      今年暴雨,大石河瞬时流量峰值达到了惊人的每秒1080立方米。不过,暴雨后,记者在大件路南侧看到,大石河畔已没了违建,疏浚过的河道十分宽阔,水面波澜不惊。房山区水务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经过治理,大石河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了二十年一遇。

      “河道是防汛抗洪的生命线。”刘树坤说,“郊区河道不通,城市雨水排不出,就容易发生倒灌。一旦河道溃堤,周围农田受损,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也难以保证。因此,加强城市排涝能力,疏通城市周围河道是重要一环。”

      “7·21”后,北京市未雨绸缪提出2012年到2016年底前,分4个阶段完成1460公里中小河道治理。从这次暴雨看效果不错:除大石河外,朝阳区大羊坊沟治理缓解了十里河桥、十八里店桥周边的积水问题;石景山区人民渠治理缓解了阜石路、鲁谷大街等积水问题;东小口沟、小龙河、小清河等跨区县河道的治理,使附近城乡结合部排水能力得到提高……

      提高城市排涝能力,下一步如何更好发力?刘树坤结合北京情况建议,“可将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排水系统改造统筹安排,形成点、线、面、空间统一的雨洪蓄排系统。排水泵站做点,把雨水强力排离危险区域;排水沟和排水管网是线,把收集到的雨水输送到下游或蓄水池;面是指湿地、低洼绿地、屋顶等可以蓄积雨水的区域,空间是指地下水库、大型地下河等地下雨洪调蓄设施,这些也是排涝主力军。”不过,他也提醒,这是项长期的综合性工程,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指望一劳永逸。(记者 贺 勇)

    文章编辑:殷爱萍 
     

    版权声明 | 欧冠日报社简介 | 欧冠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欧冠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欧冠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20-8397096 邮编:510000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397000 举报邮箱:rhgps@163.com
    广东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20-83598032 举报网站:
      
    41120180801
    地址:广州市广卫路19-1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欧冠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41120180801 电话:020-83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