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新闻推荐
上图:江西省吉水县阜田镇育贤村小学的孩子们参加运动会。 |
扶贫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脱贫攻坚,教育一马当先;扶贫精准发力,教育政策要更细化、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对幼婴、儿童、少年等不同年龄段贫困人群的教育支持政策,需适应人的发展规律,突出阶段性重点,在营养补充、心理干预、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综合施策,让“教育扶贫”贯穿教育全程。同时也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扶贫一揽子计划,把教育扶贫手段和其他扶贫政策有机结合,发挥更大效用。
伴随脱贫攻坚的号角声,很多地方在教育扶贫方面蹚出了新路子。今年两会前夕,本报记者深入其中一些地区进行了探访。
——编 者
江西省吉水县阜田镇育贤村支书周顺根——
办好教育也是扶贫
本报记者 任江华
走进江西省吉水县阜田镇育贤村小学,一栋漂亮大气的三层教学楼映入记者眼帘,操场上是红白相间的标准塑胶跑道,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体育设施一应俱全,教学楼内教室、阅览室窗明几净,设施完备。
育贤村原来有两个村小学,在县里整合教学资源时,被改成教学点。办学年级不全,学生人数少,校舍破旧不堪、教学质量不高,村民都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镇上乃至县城小学去上学。一个小孩在镇上或县城读书,房租费需要近5000元,算上大人陪读,一年下来一个家庭花费近2万元。
“如果能就近入学,就能省下这笔开支。办好村小学也是一种扶贫。”2012年走马上任的育贤村支书周顺根当时想,建一所新学校迫在眉睫。
村小2014年动工开建,周顺根带领村两委班子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向在外创业成功的人士争取捐款,没花村民一分钱。
新校建成后,增加老师,提高师资素质,成了急茬。周顺根多次前往县教体局,请求增加教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县教体局一次性分配了5名年轻教师到育贤村小。
说起村小的变化,校长欧阳斌止不住内心的喜悦,掰起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4年,在育贤村老校区,3个年级,3名老师,39名学生。到2017年,在校学生增加到220名。不仅本村孩子纷纷返回村小,周边村的孩子也慕名而至。
73岁的袁秋苟,大孙子读六年级,小孙子读二年级。以前,大孙子每天到镇中心小学上学,有10公里路程,冬季天寒地冻,老人天天揪着心。如今孩子回村读书,袁秋苟放心多了。
“育贤小学无论是硬件还是老师教学水平,都不比城里的差。把孩子放在这里,我们放心!”邻村村民郭燕平说。
2015年建成投入使用一年内,该校教学成绩名列全镇前茅,各年级统考科目多学科次获全镇第一,成为吉水县乡村教育的一个标杆。
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老师宿舍有些紧张。该校计划投资125万元,新建一栋综合楼,其中基建计划70余万元,绿化、亮化、美化,加上附属设施计划50余万元。
当记者到达育贤村小学,期末考试结束后在家休息的学生们闻讯而至。五年级孙悦同学闪着明亮的眼睛说:“长大了,我要赚好多钱,把我们家乡建设得更好!”
“办好教育,也是扶贫。”周顺根说,未来,育贤小学还要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让教育扶贫之路在乡村走得更远。
记者感言
“落在实处”最可贵
采访育贤村小,孩子们乐观阳光的精神面貌,深深感染了记者。在这偏远贫困的小山村,孩子们心中的“小太阳”为啥这般光亮?我认为,“能量”来自三方面:
首先,育贤村小硬件设施完善,无论是教学楼,还是操场和文体设施、校园绿化都很好。环境整洁有序,增益孩子身心。
其次,这里有一批年轻、敬业、富有爱心且教学水平比较高的老师,教育资源不弱于城市。学校还注重用红色文化和历史教育学生,让他们心怀远大志向,憧憬大山之外更宽广的世界。
此外,村小面貌焕然一新,得益于村两委班子的积极运筹——村小新校舍的建设用地是原来两个临近村的争议用地,村干部们千方百计做通村民工作,拿来办学。他们还如实向上级部门反映困难,争取资金和师资支持,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多措并举,才绘就了村小这道“最美的风景”。可见,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关键在基层。
采访中,有一个细节令记者格外感动。最初,村小只建了一栋教学大楼,没有厨房和餐厅,师生生活有诸多不便。为此,广东客商袁满欢捐资10万元,本村乡贤捐资3万元,本地村民也一只鸡公四两力,纷纷解囊,办起了食堂,还为老师宿舍安装了空调和热水器。学校专门配备一辆小车,用于接送周末回家的老师。尊师重教的举措之周到,值得称赞。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办教育,是最好的扶贫。
湖南省宜章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欧阳娟——
职业培训给我本事闯四方
本报记者 颜 珂
湖南女孩欧阳娟嘴角时常挂着微笑。若不是3年前谢勋超的那次走访,这个娇小的身影或许至今仍在长沙某家餐馆,每天忙碌在厨房与餐桌之间。
那年她刚好初中毕业,面对的是年过花甲且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父亲,以及仍在读书的弟弟。欧阳娟除了早点打工挣钱,似乎没有其他选择。
谢勋超是宜章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党支部书记,2015年暑假,他正带着学校的老师“地毯式”走访贫困户,希望能给他们的子女另一种人生选择——到学校就读,掌握一技之长,从而找到更好、更稳定的工作,拿到更高的薪水。可听了他的话,欧阳娟的父亲只是一个劲儿地摇头:“哪来的钱读书?”
谢勋超耐心地解释国家对贫困户就读职业学校的种种优惠政策,最后甚至拍起了胸脯:“如果因为钱的事读不起书,学校来负责。”
拍这个胸脯,谢勋超是有底气的。欧阳娟的老家湖南省宜章县,地处罗霄山片区南段,是湖南省51个扶贫工作重点县之一。新一轮脱贫攻坚中,力度空前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向教育扶贫倾斜。作为县里唯一一所职校,宜章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自然成为教育扶贫的主要载体之一。
“2800元一年的学费全免,每年生活补贴3000元,雨露计划补贴每年2000元,后来还加了每年1万的特别补贴,专门用于贫困家庭学生。”谢勋超一一列举着贫困生专享的特惠“红包”。在学校提供的一份明细单上,建档立卡贫困生的费用开支列得更详细:学杂费、伙食费、床上用品、日用品、杂志、照相、服装费……他们还可以享受每学期400元的交通费,用于寒暑假探亲的往返。
“这样的条件下,能避免贫困生由于经济原因上不了学。”校长欧平凡告诉记者,2016年,学校招收贫困生115人,仅2人因特殊原因离开。
为了对接市场需求,学校班子成员几下广东,最终确定了酒店管理、旅游服务、手机维修、动漫设计等6大专业,还与31家企业开展合作办学。毕业生几乎不用为找工作而发愁,几年下来,就业率近百分之百。
从实习期开始,学生们就有了自己的工资收入。2016年,115名学生去步步高公司实习,时间两个月,报酬是1万元。
2016年,欧阳娟就曾在北京和天津的餐饮公司实习数月,除了自己的开销,还往家里寄去6000多元。回学校后,她又考取了导游证——有了一技傍身,未来的路越来越宽。
记者感言
职教改变贫困生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人们早已不再陌生。走访宜章,记者真切地感受到,对于大多数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来说,门槛更低、成本更小、就业通道更为直接的职业教育,不仅能改变他们自己,还能改变他们身后那个贫困家庭的命运轨迹。
囿于篇幅,报道中只选择了欧阳娟的故事。在宜章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类似故事还可以拉出一个长长的名单。一位名叫刘增强的贫困生,入学时已经18岁,毕业后成为湖南一家保险公司的高级培训师,月薪8000元。2017年,他成为学校历史上首次获得湖南省优秀学生称号的学生。这位明星学员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一次又一次淹没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让那些同样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们,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每个故事的背后,都是一次人生际遇的大转弯;每个故事的背后,也都凝结着各级政府对教育扶贫实打实的投入。一个个真金白银的政策大礼包,让每个贫困学生几乎能零门槛地轻松跨入职业学校的大门。他们可以不再为学费而无奈叹息,可以因为职业教育的锻炼而走上更好的职业平台,获得更高、更稳定的收入。令人欣喜的是,职业教育在稳定脱贫质量、阻隔贫困代际传递方面的重要作用,已渐成各方共识,仅从宜章这几年的投入力度便能窥其一斑。期待更多“地毯式”的宣传能够进村入户,期待更多的穷孩子“一技在手,终身受益”。他们拿到的,或许不仅仅是告别贫困的“车票”,还有打开出彩未来的“钥匙”。
贵州省惠水县长田乡龙泉村村民王艳——
营养餐让儿子长高啦
本报记者 黄 娴
最近这一年,贵州省惠水县长田乡龙泉村村民王艳对4岁儿子有时提出的一些要求不太适应。比如春节放假期间,儿子突然跟她说:“妈妈,我要喝牛奶、吃苹果。”家里一时没有准备,儿子竟然嚷嚷着要回幼儿园。“学校都有,为什么家里没有?”儿子的问题让王艳哭笑不得。
这种不适应,来自儿子生活的变化。从2017年春季学期起,惠水县开始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针对学前儿童身体发育成长需要,制定满足学生营养的午餐食谱,通过提供多种新鲜蔬菜、水果、鸡蛋、奶制品、肉类等食物,让孩子既能“吃得饱”,还能“吃得好”,提高营养健康水平。
儿子的变化让王艳打心眼里高兴。“个头长得比以往快,衣服很快就穿不下啦。”王艳笑道。
惠水县教育局营养办主任何玉祥说,以往农村孩子长期营养不良,孩子们身材偏瘦小,身高明显偏低,久而久之,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孩子们吃上营养餐,满足了营养需求,最直接的变化体现在脸上。”何玉祥说,“这一年下来,孩子们脸蛋都变得胖嘟嘟的。”
荔波县瑶山幼儿园园长覃亚丹告诉记者,自从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后,学校也会不定期为家长传授如何搭配食物让营养更均衡的知识。“以前在家都是我们吃什么,孩子就跟着吃什么,但从未考虑过大人吃的到底适不适合孩子。”家长陆丽琴说,现在有了营养改善计划,自己也有了学习的机会,今后会更加注意孩子的营养搭配和均衡。
2016年10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在总结提升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基础上,下发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在全国率先出台政策,当年秋季学期,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11个县及10个极贫乡镇14万农村学前教育儿童中,启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
目前贵州省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已实现66个贫困县全覆盖,惠及农村学前儿童近70万人。该计划向在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就读的儿童提供每人每天3元的营养膳食补助,以提高学前教育机构食堂供餐质量,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健康水平。
“食谱一周一换,每餐三菜一汤,饭后一个水果,还有营养师专门制定食谱,我们很放心。”每天午餐时,王艳总会准时收到孩子们的用餐图片。为了让家长们放心,学校的老师每天都会将学生的饮食情况发在家长微信群内,以便家长监督。
记者感言
早干预阻断“贫困基因”
早期营养状况决定孩子身体、智力和情感发育水平,对其一生发展影响深远。推动贫困地区营养改善计划,让孩子们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均衡”,是教育扶贫的重要手段。在贵州这样一个欠发达省份,能让学前儿童营养计划覆盖66个贫困县,对一个财政穷省来说,算得上“大手笔”,也体现了贵州省委省政府早干预、阻断“贫困基因”的决心。采访中,村民多次点赞:“在学校吃上热腾腾的午饭,家长省了不少心,孩子的营养也跟得上。”
近年来,贵州省对教育特别是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2年3月,贵州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近400万名农村中小学生。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贵州又将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延伸至农村学前教育,通过补齐教育这块短板,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孩子的饭食,要格外注意安全问题。记者采访得知,惠水县各校在食堂、保管室安装监控设备,对食物原料的具体来源、加工、炒制和配送全过程进行监控,校方还聘用了专职食材质检员,确保采购的食材规范、绿色、安全,让食品安全生产不留死角,做到资金上精打细算、材料上精挑细选、安全上精细管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希望这一关系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能整合政府、社会、家庭的力量,持续深入搞下去,不断提高儿童特别是贫困地区儿童的营养健康水平,让更多祖国的花朵绽放健康灿烂的笑颜。
|
欧冠免责声明: | ||||||||
|
上图:江西省吉水县阜田镇育贤村小学的孩子们参加运动会。 |
扶贫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脱贫攻坚,教育一马当先;扶贫精准发力,教育政策要更细化、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对幼婴、儿童、少年等不同年龄段贫困人群的教育支持政策,需适应人的发展规律,突出阶段性重点,在营养补充、心理干预、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综合施策,让“教育扶贫”贯穿教育全程。同时也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扶贫一揽子计划,把教育扶贫手段和其他扶贫政策有机结合,发挥更大效用。
伴随脱贫攻坚的号角声,很多地方在教育扶贫方面蹚出了新路子。今年两会前夕,本报记者深入其中一些地区进行了探访。
——编 者
江西省吉水县阜田镇育贤村支书周顺根——
办好教育也是扶贫
本报记者 任江华
走进江西省吉水县阜田镇育贤村小学,一栋漂亮大气的三层教学楼映入记者眼帘,操场上是红白相间的标准塑胶跑道,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体育设施一应俱全,教学楼内教室、阅览室窗明几净,设施完备。
育贤村原来有两个村小学,在县里整合教学资源时,被改成教学点。办学年级不全,学生人数少,校舍破旧不堪、教学质量不高,村民都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镇上乃至县城小学去上学。一个小孩在镇上或县城读书,房租费需要近5000元,算上大人陪读,一年下来一个家庭花费近2万元。
“如果能就近入学,就能省下这笔开支。办好村小学也是一种扶贫。”2012年走马上任的育贤村支书周顺根当时想,建一所新学校迫在眉睫。
村小2014年动工开建,周顺根带领村两委班子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向在外创业成功的人士争取捐款,没花村民一分钱。
新校建成后,增加老师,提高师资素质,成了急茬。周顺根多次前往县教体局,请求增加教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县教体局一次性分配了5名年轻教师到育贤村小。
说起村小的变化,校长欧阳斌止不住内心的喜悦,掰起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4年,在育贤村老校区,3个年级,3名老师,39名学生。到2017年,在校学生增加到220名。不仅本村孩子纷纷返回村小,周边村的孩子也慕名而至。
73岁的袁秋苟,大孙子读六年级,小孙子读二年级。以前,大孙子每天到镇中心小学上学,有10公里路程,冬季天寒地冻,老人天天揪着心。如今孩子回村读书,袁秋苟放心多了。
“育贤小学无论是硬件还是老师教学水平,都不比城里的差。把孩子放在这里,我们放心!”邻村村民郭燕平说。
2015年建成投入使用一年内,该校教学成绩名列全镇前茅,各年级统考科目多学科次获全镇第一,成为吉水县乡村教育的一个标杆。
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老师宿舍有些紧张。该校计划投资125万元,新建一栋综合楼,其中基建计划70余万元,绿化、亮化、美化,加上附属设施计划50余万元。
当记者到达育贤村小学,期末考试结束后在家休息的学生们闻讯而至。五年级孙悦同学闪着明亮的眼睛说:“长大了,我要赚好多钱,把我们家乡建设得更好!”
“办好教育,也是扶贫。”周顺根说,未来,育贤小学还要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让教育扶贫之路在乡村走得更远。
记者感言
“落在实处”最可贵
采访育贤村小,孩子们乐观阳光的精神面貌,深深感染了记者。在这偏远贫困的小山村,孩子们心中的“小太阳”为啥这般光亮?我认为,“能量”来自三方面:
首先,育贤村小硬件设施完善,无论是教学楼,还是操场和文体设施、校园绿化都很好。环境整洁有序,增益孩子身心。
其次,这里有一批年轻、敬业、富有爱心且教学水平比较高的老师,教育资源不弱于城市。学校还注重用红色文化和历史教育学生,让他们心怀远大志向,憧憬大山之外更宽广的世界。
此外,村小面貌焕然一新,得益于村两委班子的积极运筹——村小新校舍的建设用地是原来两个临近村的争议用地,村干部们千方百计做通村民工作,拿来办学。他们还如实向上级部门反映困难,争取资金和师资支持,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多措并举,才绘就了村小这道“最美的风景”。可见,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关键在基层。
采访中,有一个细节令记者格外感动。最初,村小只建了一栋教学大楼,没有厨房和餐厅,师生生活有诸多不便。为此,广东客商袁满欢捐资10万元,本村乡贤捐资3万元,本地村民也一只鸡公四两力,纷纷解囊,办起了食堂,还为老师宿舍安装了空调和热水器。学校专门配备一辆小车,用于接送周末回家的老师。尊师重教的举措之周到,值得称赞。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办教育,是最好的扶贫。
湖南省宜章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欧阳娟——
职业培训给我本事闯四方
本报记者 颜 珂
湖南女孩欧阳娟嘴角时常挂着微笑。若不是3年前谢勋超的那次走访,这个娇小的身影或许至今仍在长沙某家餐馆,每天忙碌在厨房与餐桌之间。
那年她刚好初中毕业,面对的是年过花甲且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父亲,以及仍在读书的弟弟。欧阳娟除了早点打工挣钱,似乎没有其他选择。
谢勋超是宜章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党支部书记,2015年暑假,他正带着学校的老师“地毯式”走访贫困户,希望能给他们的子女另一种人生选择——到学校就读,掌握一技之长,从而找到更好、更稳定的工作,拿到更高的薪水。可听了他的话,欧阳娟的父亲只是一个劲儿地摇头:“哪来的钱读书?”
谢勋超耐心地解释国家对贫困户就读职业学校的种种优惠政策,最后甚至拍起了胸脯:“如果因为钱的事读不起书,学校来负责。”
拍这个胸脯,谢勋超是有底气的。欧阳娟的老家湖南省宜章县,地处罗霄山片区南段,是湖南省51个扶贫工作重点县之一。新一轮脱贫攻坚中,力度空前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向教育扶贫倾斜。作为县里唯一一所职校,宜章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自然成为教育扶贫的主要载体之一。
“2800元一年的学费全免,每年生活补贴3000元,雨露计划补贴每年2000元,后来还加了每年1万的特别补贴,专门用于贫困家庭学生。”谢勋超一一列举着贫困生专享的特惠“红包”。在学校提供的一份明细单上,建档立卡贫困生的费用开支列得更详细:学杂费、伙食费、床上用品、日用品、杂志、照相、服装费……他们还可以享受每学期400元的交通费,用于寒暑假探亲的往返。
“这样的条件下,能避免贫困生由于经济原因上不了学。”校长欧平凡告诉记者,2016年,学校招收贫困生115人,仅2人因特殊原因离开。
为了对接市场需求,学校班子成员几下广东,最终确定了酒店管理、旅游服务、手机维修、动漫设计等6大专业,还与31家企业开展合作办学。毕业生几乎不用为找工作而发愁,几年下来,就业率近百分之百。
从实习期开始,学生们就有了自己的工资收入。2016年,115名学生去步步高公司实习,时间两个月,报酬是1万元。
2016年,欧阳娟就曾在北京和天津的餐饮公司实习数月,除了自己的开销,还往家里寄去6000多元。回学校后,她又考取了导游证——有了一技傍身,未来的路越来越宽。
记者感言
职教改变贫困生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人们早已不再陌生。走访宜章,记者真切地感受到,对于大多数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来说,门槛更低、成本更小、就业通道更为直接的职业教育,不仅能改变他们自己,还能改变他们身后那个贫困家庭的命运轨迹。
囿于篇幅,报道中只选择了欧阳娟的故事。在宜章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类似故事还可以拉出一个长长的名单。一位名叫刘增强的贫困生,入学时已经18岁,毕业后成为湖南一家保险公司的高级培训师,月薪8000元。2017年,他成为学校历史上首次获得湖南省优秀学生称号的学生。这位明星学员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一次又一次淹没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让那些同样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们,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每个故事的背后,都是一次人生际遇的大转弯;每个故事的背后,也都凝结着各级政府对教育扶贫实打实的投入。一个个真金白银的政策大礼包,让每个贫困学生几乎能零门槛地轻松跨入职业学校的大门。他们可以不再为学费而无奈叹息,可以因为职业教育的锻炼而走上更好的职业平台,获得更高、更稳定的收入。令人欣喜的是,职业教育在稳定脱贫质量、阻隔贫困代际传递方面的重要作用,已渐成各方共识,仅从宜章这几年的投入力度便能窥其一斑。期待更多“地毯式”的宣传能够进村入户,期待更多的穷孩子“一技在手,终身受益”。他们拿到的,或许不仅仅是告别贫困的“车票”,还有打开出彩未来的“钥匙”。
贵州省惠水县长田乡龙泉村村民王艳——
营养餐让儿子长高啦
本报记者 黄 娴
最近这一年,贵州省惠水县长田乡龙泉村村民王艳对4岁儿子有时提出的一些要求不太适应。比如春节放假期间,儿子突然跟她说:“妈妈,我要喝牛奶、吃苹果。”家里一时没有准备,儿子竟然嚷嚷着要回幼儿园。“学校都有,为什么家里没有?”儿子的问题让王艳哭笑不得。
这种不适应,来自儿子生活的变化。从2017年春季学期起,惠水县开始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针对学前儿童身体发育成长需要,制定满足学生营养的午餐食谱,通过提供多种新鲜蔬菜、水果、鸡蛋、奶制品、肉类等食物,让孩子既能“吃得饱”,还能“吃得好”,提高营养健康水平。
儿子的变化让王艳打心眼里高兴。“个头长得比以往快,衣服很快就穿不下啦。”王艳笑道。
惠水县教育局营养办主任何玉祥说,以往农村孩子长期营养不良,孩子们身材偏瘦小,身高明显偏低,久而久之,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孩子们吃上营养餐,满足了营养需求,最直接的变化体现在脸上。”何玉祥说,“这一年下来,孩子们脸蛋都变得胖嘟嘟的。”
荔波县瑶山幼儿园园长覃亚丹告诉记者,自从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后,学校也会不定期为家长传授如何搭配食物让营养更均衡的知识。“以前在家都是我们吃什么,孩子就跟着吃什么,但从未考虑过大人吃的到底适不适合孩子。”家长陆丽琴说,现在有了营养改善计划,自己也有了学习的机会,今后会更加注意孩子的营养搭配和均衡。
2016年10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在总结提升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基础上,下发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在全国率先出台政策,当年秋季学期,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11个县及10个极贫乡镇14万农村学前教育儿童中,启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
目前贵州省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已实现66个贫困县全覆盖,惠及农村学前儿童近70万人。该计划向在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就读的儿童提供每人每天3元的营养膳食补助,以提高学前教育机构食堂供餐质量,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健康水平。
“食谱一周一换,每餐三菜一汤,饭后一个水果,还有营养师专门制定食谱,我们很放心。”每天午餐时,王艳总会准时收到孩子们的用餐图片。为了让家长们放心,学校的老师每天都会将学生的饮食情况发在家长微信群内,以便家长监督。
记者感言
早干预阻断“贫困基因”
早期营养状况决定孩子身体、智力和情感发育水平,对其一生发展影响深远。推动贫困地区营养改善计划,让孩子们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均衡”,是教育扶贫的重要手段。在贵州这样一个欠发达省份,能让学前儿童营养计划覆盖66个贫困县,对一个财政穷省来说,算得上“大手笔”,也体现了贵州省委省政府早干预、阻断“贫困基因”的决心。采访中,村民多次点赞:“在学校吃上热腾腾的午饭,家长省了不少心,孩子的营养也跟得上。”
近年来,贵州省对教育特别是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2年3月,贵州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近400万名农村中小学生。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贵州又将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延伸至农村学前教育,通过补齐教育这块短板,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孩子的饭食,要格外注意安全问题。记者采访得知,惠水县各校在食堂、保管室安装监控设备,对食物原料的具体来源、加工、炒制和配送全过程进行监控,校方还聘用了专职食材质检员,确保采购的食材规范、绿色、安全,让食品安全生产不留死角,做到资金上精打细算、材料上精挑细选、安全上精细管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希望这一关系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能整合政府、社会、家庭的力量,持续深入搞下去,不断提高儿童特别是贫困地区儿童的营养健康水平,让更多祖国的花朵绽放健康灿烂的笑颜。
|
欧冠免责声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