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新闻推荐
京津冀、川滇交界等地区已开展地震预警试点;将开展京张、京雄高铁、京津城际铁路地震预警试验
图中黄色圆点表示3.0级以上地震,红色圆点表示4.0级以上地震。圆点越大,震级越强。 中国地震局 供图
昨日,为期两天的2019年全国地震局长会议在京落幕。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在会议工作报告中提出,2018年,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全面实施,京津冀、川滇交界和福建地区地震预警示范网建成,台湾海峡6.2级地震和四川兴文5.7级地震预警服务初显成效。
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将着力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加快全国地震台网升级规划设计,启动2022年冬奥会地震安保监测台点建设。同时,将推动与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高铁地震预警的战略合作协议落地,开展京张、京雄高铁和京津城际铁路地震预警试验。
国内地震自动速报平均用时缩至2分钟
记者从会上获悉,2018年,我国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明显提高。会议工作报告指出,去年,我国地震监测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在川西、西藏新建测震台110个。地震速报时间进一步缩短,国内地震自动速报平均用时从2017年的3分钟缩短到2分钟,正式测报平均用时从2017年的15分钟缩短到10分钟。
同时,抗震防灾能力也得到提升。2018年,在房屋设施抗震设防方面,1300余项新建工程应用了减隔震技术,并支持190多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中国地震局在深圳、南京等17个城市开展了活动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完成宜宾、兰州新区等13个市县地震小区划,四川省地震巨灾保险已覆盖16个市州。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阴朝民在采访中介绍,2018年我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呈现三个特征:第一是地震的频次低。去年发生5级以上地震16次,低于1950年以来年均24次5级以上地震的平均水平。第二是强度弱,没有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第三是灾害小,没有造成死亡。总体来讲,去年中国内地的地震灾害较轻,直接经济损失在30亿元左右,同比2017年减少了80%。“应急管理部成立以后,形成了我国救灾新的机制,对国内几次5级以上地震,通过及时高效地组织应急、地震、消防形成合力,有力有序地开展了救灾行动。”
四川等地将试点预警信息服务到村到户
郑国光在工作报告中提出,2019年,要稳步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加快全国地震台网升级规划设计,实施青藏高原监测能力提升项目,着力提升观测覆盖率、精准度和时效性。同时,加快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项目建设步伐,尽快在四川等地区形成地震预警能力,开展地震速报预警信息服务到村到户试点示范。
据了解,我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项目自去年7月20日正式启动实施,计划于2020年在部分地区率先形成地震烈度速报能力,2023年在全国形成地震预警能力。目前,已在京津冀、福建和川滇交界等地区开展了试点示范。阴朝民介绍,“从总的情况来看,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进展,效果显著。今年,将加大整个项目的实施力度,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
推进地震预警工作有哪些关键点?阴朝民认为,这项工作是三大环节的结合,“哪个都不能缺”。一是专业技术环节,地震预警的核心是第一时间快速、准确地判断地震的位置和能量的大小。二是要把信息传递出去,这就要结合现代技术,整个信息渠道平台要能够快速畅通。三是广大的行业和公众平常加强演练,知道地震以后怎么快速响应,重点行业怎么紧急制动等。“实际上我们在这三个方面都采取了相应措施,例如在福建的试点示范,这三个环节我们都在打通,包括发送预警信息的终端,公众能从手机APP、电视、广播等多种渠道收到预警信息。未来福建将布设超过一万个地震预警信息终端。”
关注1
冬奥地震安保监测今年启动台点建设
会议报告指出,今年将启动2022年冬奥会地震安保监测台点建设,并强化滑坡、矿山塌陷、爆炸等强地面震动事件监测业务能力建设。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阴朝民介绍,保证此类重大活动的地震安全是一项重要任务,“实际上我们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就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总体效果不错。”
他介绍,围绕重大活动地震安全保障,将对相关区域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进一步提升该地区的监测能力,加强对该地区地震活动的监测。二是对该地区地震危险性的基础工作进行摸底,强化相关措施,以增强风险防控。三是对重大活动期间的安全保障要提前做好预案工作,“把这些准备工作做充分,然后在活动举办期间对其进行细化,真正把地震安保工作做到位。”
关注2
开展京张、京雄高铁和京津城际铁路地震预警试验
今年,高铁地震预警工作也将有新进展。去年10月,中国地震局与中国铁路总公司就高铁地震预警进行战略合作签约,根据计划2021年开始提供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信息服务。此次会议指出,2019年将推动与铁路总公司战略合作协议落地见效,开展京张、京雄高铁和京津城际铁路地震预警试验。
“地震预警工作要发挥作用,必须和重点行业结合起来,比如核电、油气管道、生命线工程等,都是我们今后要辐射的行业,其中高铁是重中之重。”阴朝民介绍,中国地震局和铁路部门的合作已经开展多年,已取得初步成果,包括联合研制高铁地震预警系统,出台5项高铁监测预警技术标准等。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将重点推进高铁预警系统在京张、京雄高铁等几条新建线路上的试验和应用。
关注3
研制电磁监测02星助力地震机理研究
2018年2月,我国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计划的首发试验星“张衡一号”成功发射入轨,通过观测全球空间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现象,为地震机理研究、空间环境监测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本次会议报告则提到,今年将“推进电磁监测02星研制”。
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司(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满达介绍,目前,“张衡一号”卫星运行正常。在这颗卫星的基础上,团队正开展电磁监测02星的初步设计和研制。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12月,“张衡一号”卫星数据共享网站正式揭幕。“在这个网站注册、通过审核之后,就可以查询下载去年8月1日到31日所有卫星载荷的二级标准数据产品。”王满达介绍,下一步计划通过比测和校验,确保卫星数据的质量,同时进一步优化数据处理方法,开展空间环境监测和地球系统的科学研究。此外还将提升数据共享服务,拓展数据应用范围和效率。“我们希望把它做成一个数据共享的示范性项目,开展国际合作,鼓励其他国家的用户合法合规使用这些数据”。
王满达介绍,相比“张衡一号”,电磁监测02星的载荷性能,特别是观测的动态范围及一些技术手段的应用将更加稳定、可靠。同时,两颗卫星相互配合,将提高数据的时空分辨率,能更好地捕捉到地球的地磁场、电磁场变化。“未来,在电磁卫星的基础上,还将发展重力卫星等其他观测卫星,构成中国地震局‘从天到地’的地球物理探测星座。”
(记者 周依)
|
欧冠免责声明: | ||||||||
|
京津冀、川滇交界等地区已开展地震预警试点;将开展京张、京雄高铁、京津城际铁路地震预警试验
图中黄色圆点表示3.0级以上地震,红色圆点表示4.0级以上地震。圆点越大,震级越强。 中国地震局 供图
昨日,为期两天的2019年全国地震局长会议在京落幕。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在会议工作报告中提出,2018年,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全面实施,京津冀、川滇交界和福建地区地震预警示范网建成,台湾海峡6.2级地震和四川兴文5.7级地震预警服务初显成效。
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将着力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加快全国地震台网升级规划设计,启动2022年冬奥会地震安保监测台点建设。同时,将推动与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高铁地震预警的战略合作协议落地,开展京张、京雄高铁和京津城际铁路地震预警试验。
国内地震自动速报平均用时缩至2分钟
记者从会上获悉,2018年,我国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明显提高。会议工作报告指出,去年,我国地震监测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在川西、西藏新建测震台110个。地震速报时间进一步缩短,国内地震自动速报平均用时从2017年的3分钟缩短到2分钟,正式测报平均用时从2017年的15分钟缩短到10分钟。
同时,抗震防灾能力也得到提升。2018年,在房屋设施抗震设防方面,1300余项新建工程应用了减隔震技术,并支持190多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中国地震局在深圳、南京等17个城市开展了活动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完成宜宾、兰州新区等13个市县地震小区划,四川省地震巨灾保险已覆盖16个市州。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阴朝民在采访中介绍,2018年我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呈现三个特征:第一是地震的频次低。去年发生5级以上地震16次,低于1950年以来年均24次5级以上地震的平均水平。第二是强度弱,没有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第三是灾害小,没有造成死亡。总体来讲,去年中国内地的地震灾害较轻,直接经济损失在30亿元左右,同比2017年减少了80%。“应急管理部成立以后,形成了我国救灾新的机制,对国内几次5级以上地震,通过及时高效地组织应急、地震、消防形成合力,有力有序地开展了救灾行动。”
四川等地将试点预警信息服务到村到户
郑国光在工作报告中提出,2019年,要稳步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加快全国地震台网升级规划设计,实施青藏高原监测能力提升项目,着力提升观测覆盖率、精准度和时效性。同时,加快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项目建设步伐,尽快在四川等地区形成地震预警能力,开展地震速报预警信息服务到村到户试点示范。
据了解,我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项目自去年7月20日正式启动实施,计划于2020年在部分地区率先形成地震烈度速报能力,2023年在全国形成地震预警能力。目前,已在京津冀、福建和川滇交界等地区开展了试点示范。阴朝民介绍,“从总的情况来看,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进展,效果显著。今年,将加大整个项目的实施力度,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
推进地震预警工作有哪些关键点?阴朝民认为,这项工作是三大环节的结合,“哪个都不能缺”。一是专业技术环节,地震预警的核心是第一时间快速、准确地判断地震的位置和能量的大小。二是要把信息传递出去,这就要结合现代技术,整个信息渠道平台要能够快速畅通。三是广大的行业和公众平常加强演练,知道地震以后怎么快速响应,重点行业怎么紧急制动等。“实际上我们在这三个方面都采取了相应措施,例如在福建的试点示范,这三个环节我们都在打通,包括发送预警信息的终端,公众能从手机APP、电视、广播等多种渠道收到预警信息。未来福建将布设超过一万个地震预警信息终端。”
关注1
冬奥地震安保监测今年启动台点建设
会议报告指出,今年将启动2022年冬奥会地震安保监测台点建设,并强化滑坡、矿山塌陷、爆炸等强地面震动事件监测业务能力建设。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阴朝民介绍,保证此类重大活动的地震安全是一项重要任务,“实际上我们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就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总体效果不错。”
他介绍,围绕重大活动地震安全保障,将对相关区域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进一步提升该地区的监测能力,加强对该地区地震活动的监测。二是对该地区地震危险性的基础工作进行摸底,强化相关措施,以增强风险防控。三是对重大活动期间的安全保障要提前做好预案工作,“把这些准备工作做充分,然后在活动举办期间对其进行细化,真正把地震安保工作做到位。”
关注2
开展京张、京雄高铁和京津城际铁路地震预警试验
今年,高铁地震预警工作也将有新进展。去年10月,中国地震局与中国铁路总公司就高铁地震预警进行战略合作签约,根据计划2021年开始提供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信息服务。此次会议指出,2019年将推动与铁路总公司战略合作协议落地见效,开展京张、京雄高铁和京津城际铁路地震预警试验。
“地震预警工作要发挥作用,必须和重点行业结合起来,比如核电、油气管道、生命线工程等,都是我们今后要辐射的行业,其中高铁是重中之重。”阴朝民介绍,中国地震局和铁路部门的合作已经开展多年,已取得初步成果,包括联合研制高铁地震预警系统,出台5项高铁监测预警技术标准等。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将重点推进高铁预警系统在京张、京雄高铁等几条新建线路上的试验和应用。
关注3
研制电磁监测02星助力地震机理研究
2018年2月,我国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计划的首发试验星“张衡一号”成功发射入轨,通过观测全球空间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现象,为地震机理研究、空间环境监测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本次会议报告则提到,今年将“推进电磁监测02星研制”。
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司(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满达介绍,目前,“张衡一号”卫星运行正常。在这颗卫星的基础上,团队正开展电磁监测02星的初步设计和研制。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12月,“张衡一号”卫星数据共享网站正式揭幕。“在这个网站注册、通过审核之后,就可以查询下载去年8月1日到31日所有卫星载荷的二级标准数据产品。”王满达介绍,下一步计划通过比测和校验,确保卫星数据的质量,同时进一步优化数据处理方法,开展空间环境监测和地球系统的科学研究。此外还将提升数据共享服务,拓展数据应用范围和效率。“我们希望把它做成一个数据共享的示范性项目,开展国际合作,鼓励其他国家的用户合法合规使用这些数据”。
王满达介绍,相比“张衡一号”,电磁监测02星的载荷性能,特别是观测的动态范围及一些技术手段的应用将更加稳定、可靠。同时,两颗卫星相互配合,将提高数据的时空分辨率,能更好地捕捉到地球的地磁场、电磁场变化。“未来,在电磁卫星的基础上,还将发展重力卫星等其他观测卫星,构成中国地震局‘从天到地’的地球物理探测星座。”
(记者 周依)
|
欧冠免责声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