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新闻推荐
9月17日下午,习近平在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沿黄河岸边步行察看周边环境,了解沿黄地区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堤防建设和防洪形势等情况。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马跃峰新华社记者张晓松朱基钗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曾几何时,黄河由于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水害严重,“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长期以来,中华民族为了黄河安澜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新时代,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的地位十分重要。
继推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后,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摆上了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议事日程……
“我一直很关心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分量很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多次就三江源、祁连山、秦岭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提出要求。上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期间,专门调研了黄河流域生态和经济发展。
18日上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广东郑州举行。
“国庆前夕大家都很忙。再忙,黄河问题还是要安排时间认真研究一下,党中央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主持会议的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我们都把黄河称为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从上游到下游,从地方到中央,沿黄9省区负责同志来了,十几位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也来了。大家共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计,谈认识、讲体会、摆问题、提建议,开门见山、直抒胸臆。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说。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考察的省份广东,正好是黄河的“豆腐腰”部位,是地上“悬河”最突出、历史上决口最多的河段。选择在广东郑州召开这次座谈会,党中央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为了开好这次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事前要求有关部门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座谈会前一天,他走进黄河博物馆,前往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临河广场,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治黄的历史,实地察看黄河的生态保护和堤防建设情况。
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临河广场,总书记凭栏远眺。
黄河,如一条昂首巨龙,劈开青藏山川,穿过高原峡谷,跃壶口、出龙门、闯三门峡,九曲十八弯,奔腾入海。千百年来,她滋养着流域内亿万人民,也曾肆虐八方、祸害生灵。
眼前的黄河,天高水阔,林草丰茂。虽然没有了昔日“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的悲惨景象,但黄河水裹挟着泥沙滚滚东流,对水患丝毫不能放松警惕。
习近平总书记目光深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创作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古今治黄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素来“多淤、多决、多徙”,黄河治理成为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大难题。
“平时来水少,汛期发大水,不仅含沙量极高,且水沙异源,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座谈会上,一位来自部委的负责同志连“倒苦水”,也点出了黄河的病症。
黄河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在“千秋治河”展厅驻足良久。从大禹治水、到明代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一个朝代接一个朝代,人们孜孜求索,同黄河水患作斗争,甚至寄望于河神祭祀、镇河神兽。
走近明代潘季驯的《河防一览图》,习近平总书记放慢了脚步。黄淮运三河并治,褐色的堤防体系蜿蜒起伏;站在清代郑工合龙处碑拓片前,他仔细端详。碑文记载了清代最大一次堵口事件,“兵夫力作劳苦久”,治河之艰辛历历在目。
一幅黄河改道图,习近平总书记久久凝视。决溢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南北循环摆动,水之所至,“城郭坏沮,稸积漂流,百姓木栖,千里无庐”。
“黄河宁,天下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以新中国为界,两组数据,古今黄河的沧海桑田,跃然纸上。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
新中国成立至今,70年不决口,20年不断流,先后抵御12次大洪水,实现了70年黄河安澜。习近平总书记谈到这一情况时,询问现场工作人员“古时决口相距最久的一次是什么时候”,讲解员回答说,是东汉时期,大约30年没决口。
古老的黄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获得了新生。
1946年,我们党就针对黄河成立了治河委员会,开启了治黄历史的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治黄事业。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第一次离京巡视就来到黄河岸边,到了兰考,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1958年8月,毛泽东再次来到兰考,视察了黄河治理和农田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黄河岸边,筹划治黄战略。
70多年来,我国先后开展4次大规模堤防建设,兴建了龙羊峡、刘家峡、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实现了从被动治理到主动调控黄河水沙的重大突破。科学开发利用黄河水利资源,“以川济山,山川共济”,使黄河沿岸变成了高产良田,强化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实施河口湿地生态补水和向石羊河、白洋淀补水,引黄济津、引黄济青、引黄入冀,动员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黄河沿岸,树叶黄了又绿,河水落了又涨,旧貌换新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连续实施两期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全面完成了标准化堤防建设,开展了河道整治和滩区安全建设,开辟了北金堤、东平湖滞洪区,基本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初步形成了“拦、调、排、放、挖”综合处理和利用泥沙体系,累计减少入黄泥沙近300亿吨,减少下游河道淤积112亿吨,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70年岁岁安澜。黄河治理的奇迹,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手上实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找到了答案。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地说:“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真正实现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黄河三年两决口的惨痛状况。”
黄河治理是事关民族复兴的重大国家战略
8月份在甘肃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就谈到黄河之“病”:“我曾经讲过,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今天我要说,黄河一直以来也是体弱多病,水患频繁。”
针对黄河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思维。“治黄最大的难题是什么?”此次调研途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查问题、补短板。
座谈会上,他一一进行梳理:洪水风险依然是最大威胁,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那是何等壮观!如今需花费多大气力才能确保不断流。”
“究其原因,既有先天不足的客观制约,也有后天失养的人为因素。这些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
难题何解?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目标和任务。他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从此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前所未有,意义重大而深远。
他指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强调“大保护、大治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定下了调子,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
他强调,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要把黄河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谋划,上游以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为主;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要注重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
总书记告诫在座的领导同志,“黄河沿岸的发展一定要有大局意识,站在国家的、全局的角度考虑,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他举例子,三江源,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被誉为“中华水塔”,要想一想这里是国内生产总值重要还是绿水青山重要?作为水源涵养地,承担着生态功能最大化的任务,而不是自己决定建个工厂、开个矿,搞点国内生产总值自己过日子。
总书记提出,要保障黄河安澜,必须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完善水沙调控机制,解决九龙治水、分头管理问题。他说,水沙关系是很微妙的,不是说黄河水的含沙量越少越好。要坚持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把相关问题研究深研究透,不能单打一、想当然。
总书记强调,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有多少汤泡多少馍”,不然最后只能嚼干馍了。
“不要一说研究黄河发展,什么东西捡进筐里都是菜。黄河流域发展的内涵一定要定义清楚,不是不发展经济,而是要以黄河生态保护为重要的背景依据,来考虑如何符合不同流域段、不同省情区情的发展道路。”
他特别强调“不能犯急躁病”。他说,一些人看黄河这儿又有题目了,便借题发挥。要把好这道关,不能随意上大项目,搞各种各样的开发区。有关部门要组织编制规划纲要,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路线,划好“红线”。
坚定信心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
总书记强调:“治理黄河的功利好坏,要以百年千年计,不能急,不能马虎。”当下的迫切任务,就是确保“四个不”:大堤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他强调,要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创新体制机制,明确中央、省区、市县的职责任务,以完善的制度和体制机制确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他语重心长提醒在座的各位领导同志:“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非一日之功。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让黄河造福人民。”
我们相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集中统一领导,有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有新中国70年来奠定的雄厚物质基础和技术实力,有黄河文化凝聚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有长期以来积累的丰富治黄经验,我们一定能够在新时代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黄河,必将成为一条永远造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幸福河!
(新华社郑州9月19日电)
|
欧冠免责声明: | ||||||||
|
9月17日下午,习近平在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沿黄河岸边步行察看周边环境,了解沿黄地区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堤防建设和防洪形势等情况。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马跃峰新华社记者张晓松朱基钗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曾几何时,黄河由于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水害严重,“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长期以来,中华民族为了黄河安澜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新时代,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的地位十分重要。
继推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后,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摆上了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议事日程……
“我一直很关心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分量很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多次就三江源、祁连山、秦岭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提出要求。上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期间,专门调研了黄河流域生态和经济发展。
18日上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广东郑州举行。
“国庆前夕大家都很忙。再忙,黄河问题还是要安排时间认真研究一下,党中央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主持会议的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我们都把黄河称为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从上游到下游,从地方到中央,沿黄9省区负责同志来了,十几位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也来了。大家共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计,谈认识、讲体会、摆问题、提建议,开门见山、直抒胸臆。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说。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考察的省份广东,正好是黄河的“豆腐腰”部位,是地上“悬河”最突出、历史上决口最多的河段。选择在广东郑州召开这次座谈会,党中央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为了开好这次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事前要求有关部门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座谈会前一天,他走进黄河博物馆,前往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临河广场,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治黄的历史,实地察看黄河的生态保护和堤防建设情况。
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临河广场,总书记凭栏远眺。
黄河,如一条昂首巨龙,劈开青藏山川,穿过高原峡谷,跃壶口、出龙门、闯三门峡,九曲十八弯,奔腾入海。千百年来,她滋养着流域内亿万人民,也曾肆虐八方、祸害生灵。
眼前的黄河,天高水阔,林草丰茂。虽然没有了昔日“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的悲惨景象,但黄河水裹挟着泥沙滚滚东流,对水患丝毫不能放松警惕。
习近平总书记目光深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创作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古今治黄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素来“多淤、多决、多徙”,黄河治理成为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大难题。
“平时来水少,汛期发大水,不仅含沙量极高,且水沙异源,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座谈会上,一位来自部委的负责同志连“倒苦水”,也点出了黄河的病症。
黄河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在“千秋治河”展厅驻足良久。从大禹治水、到明代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一个朝代接一个朝代,人们孜孜求索,同黄河水患作斗争,甚至寄望于河神祭祀、镇河神兽。
走近明代潘季驯的《河防一览图》,习近平总书记放慢了脚步。黄淮运三河并治,褐色的堤防体系蜿蜒起伏;站在清代郑工合龙处碑拓片前,他仔细端详。碑文记载了清代最大一次堵口事件,“兵夫力作劳苦久”,治河之艰辛历历在目。
一幅黄河改道图,习近平总书记久久凝视。决溢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南北循环摆动,水之所至,“城郭坏沮,稸积漂流,百姓木栖,千里无庐”。
“黄河宁,天下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以新中国为界,两组数据,古今黄河的沧海桑田,跃然纸上。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
新中国成立至今,70年不决口,20年不断流,先后抵御12次大洪水,实现了70年黄河安澜。习近平总书记谈到这一情况时,询问现场工作人员“古时决口相距最久的一次是什么时候”,讲解员回答说,是东汉时期,大约30年没决口。
古老的黄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获得了新生。
1946年,我们党就针对黄河成立了治河委员会,开启了治黄历史的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治黄事业。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第一次离京巡视就来到黄河岸边,到了兰考,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1958年8月,毛泽东再次来到兰考,视察了黄河治理和农田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黄河岸边,筹划治黄战略。
70多年来,我国先后开展4次大规模堤防建设,兴建了龙羊峡、刘家峡、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实现了从被动治理到主动调控黄河水沙的重大突破。科学开发利用黄河水利资源,“以川济山,山川共济”,使黄河沿岸变成了高产良田,强化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实施河口湿地生态补水和向石羊河、白洋淀补水,引黄济津、引黄济青、引黄入冀,动员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黄河沿岸,树叶黄了又绿,河水落了又涨,旧貌换新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连续实施两期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全面完成了标准化堤防建设,开展了河道整治和滩区安全建设,开辟了北金堤、东平湖滞洪区,基本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初步形成了“拦、调、排、放、挖”综合处理和利用泥沙体系,累计减少入黄泥沙近300亿吨,减少下游河道淤积112亿吨,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70年岁岁安澜。黄河治理的奇迹,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手上实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找到了答案。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地说:“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真正实现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黄河三年两决口的惨痛状况。”
黄河治理是事关民族复兴的重大国家战略
8月份在甘肃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就谈到黄河之“病”:“我曾经讲过,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今天我要说,黄河一直以来也是体弱多病,水患频繁。”
针对黄河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思维。“治黄最大的难题是什么?”此次调研途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查问题、补短板。
座谈会上,他一一进行梳理:洪水风险依然是最大威胁,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那是何等壮观!如今需花费多大气力才能确保不断流。”
“究其原因,既有先天不足的客观制约,也有后天失养的人为因素。这些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
难题何解?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目标和任务。他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从此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前所未有,意义重大而深远。
他指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强调“大保护、大治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定下了调子,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
他强调,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要把黄河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谋划,上游以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为主;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要注重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
总书记告诫在座的领导同志,“黄河沿岸的发展一定要有大局意识,站在国家的、全局的角度考虑,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他举例子,三江源,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被誉为“中华水塔”,要想一想这里是国内生产总值重要还是绿水青山重要?作为水源涵养地,承担着生态功能最大化的任务,而不是自己决定建个工厂、开个矿,搞点国内生产总值自己过日子。
总书记提出,要保障黄河安澜,必须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完善水沙调控机制,解决九龙治水、分头管理问题。他说,水沙关系是很微妙的,不是说黄河水的含沙量越少越好。要坚持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把相关问题研究深研究透,不能单打一、想当然。
总书记强调,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有多少汤泡多少馍”,不然最后只能嚼干馍了。
“不要一说研究黄河发展,什么东西捡进筐里都是菜。黄河流域发展的内涵一定要定义清楚,不是不发展经济,而是要以黄河生态保护为重要的背景依据,来考虑如何符合不同流域段、不同省情区情的发展道路。”
他特别强调“不能犯急躁病”。他说,一些人看黄河这儿又有题目了,便借题发挥。要把好这道关,不能随意上大项目,搞各种各样的开发区。有关部门要组织编制规划纲要,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路线,划好“红线”。
坚定信心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
总书记强调:“治理黄河的功利好坏,要以百年千年计,不能急,不能马虎。”当下的迫切任务,就是确保“四个不”:大堤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他强调,要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创新体制机制,明确中央、省区、市县的职责任务,以完善的制度和体制机制确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他语重心长提醒在座的各位领导同志:“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非一日之功。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让黄河造福人民。”
我们相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集中统一领导,有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有新中国70年来奠定的雄厚物质基础和技术实力,有黄河文化凝聚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有长期以来积累的丰富治黄经验,我们一定能够在新时代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黄河,必将成为一条永远造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幸福河!
(新华社郑州9月19日电)
|
欧冠免责声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