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新闻推荐
中共二十大开幕前,俄罗斯国际事务理事会网站和《印度快报》网站不约而同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共二十大,为什么国际社会热切期待这一盛事?
约2500名中外记者采访报道开幕会盛况,路透社、塔斯社、彭博新闻社等国际媒体持续跟踪报道,巴基斯坦8家主流媒体同时推出中共二十大专刊……从一封封发往北京的贺电贺信,到一篇篇聚焦中国的解读文章;从一份份酝酿之中的投资中国新计划,到一场场正在筹备的中共二十大学术对话会……金秋十月的这场中国盛会,不但刷屏了中国人的“朋友圈”,更在国际上掀起了新一轮“中国热”。
刚刚过去的一周,世界“留心倾听着中国就未来几年内政外交政策愿景发出的信息”,时刻关注着此次会议“带来什么启示、经验、期待和见解”,更全面深刻理解了“一个全球大国的自我认知和抱负”。墨西哥学者埃赫卡特·拉萨罗说,中国是对21世纪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中共二十大作出的决策影响全世界。《哈萨克斯坦实业报》总编辑谢里克·科尔茹姆巴耶夫感言:“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大环境下,中共二十大给世界注入了强大的稳定预期。”
今日之中国,在人类发展进步和世界格局演进的坐标系下思索方位、谋划方略、宣示抉择,中共二十大将如何被历史标注?
——走过百年奋斗历程,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的淬炼,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为各国政党建设和世界政党发展带来了怎样的中国启示,又为实现现代社会的良政善治贡献了怎样的中国智慧?
——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新时代中国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开拓了怎样的中国路径,又为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怎样的中国动力?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起云涌,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胸怀天下的东方大国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展现了怎样的中国担当,又为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提供了怎样的中国方案?
在时代激流中奏响人类发展进步新乐章,世界坐标中的中共二十大,意义非凡。
政党责任之维度:“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在数千件展品中,每一件展品就像一块马赛克瓷砖,共同拼贴出一个繁荣昌盛之国的亮丽图景,而这个国家如今正准备勾画出下一个飞跃高度。”参观“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后,乌兹别克斯坦《人民言论报》副总编鲁斯兰·肯扎耶夫在关于中共二十大的报道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新时代十年创造的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新奇迹吸引着越来越多海外观察家走进中国、解码中国。不久前,墨西哥电视六台记者弗朗西斯·马丁内斯在中国展开了一段“发现的旅程”,希望“像当年埃德加·斯诺在延安一样,探寻真实的中国”。所见所闻让她更加确信:“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中国,拥有超过9600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这是政治光谱中前所未有的现象。”
一个诞生于满目疮痍国土之上、成立之初只有50多名成员的小党,不断发展壮大,将曾是“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组织起来,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这在世界政党发展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事。中国共产党是什么、中国共产党要干什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国际社会通过中共二十大找到了越来越明确的答案。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人民”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在做过扶贫“洋志愿者”的卢森堡人汉森·勒内看来,这并不令人意外。2018年至2021年,勒内在广西北部乍洞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助理”,与基层干部一道帮助村民种植农作物、改善基础设施,见证了小山村实现整村脱贫的蝶变。回忆这段特殊经历,勒内有一个强烈感受:“当地人民的美好愿望,很快就会成为党员干部惦记在心的责任。”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高川乡茅香村群众林兴聪(右二)、李芸香(右三)和家中的老人、孩子在重建中的住房前留影(2009年1月25日,新华社记者江毅摄);下图为林兴聪(后右三)、李芸香(后右四)一大家13口人在房前留影(2021年5月4日,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新华社发
“中共对人民高度负责,致力于为推动国家发展进步而奉献”“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之间是一种互相依靠、紧密结合的‘共生关系’”“面对困难和灾害,永远是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人民”与“责任”成为海外观察家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关键词。认真研读中共二十大报告相关报道后,巴西经济学家罗尼·林斯感慨:“中国共产党将造福人民作为首要目标,制定了符合人民意愿的可行计划并将严格按承诺执行。在许多国家,民众期盼他们的政治家也能如此担负起政治责任。”
有外国学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西方政党政治面临种种困境之时,中国共产党却展现出蓬勃生机和强大韧性,能够破解超大规模共同体的治理难题、团结带领人民向着民族复兴的目标不断前行?
中共就二十大相关工作向公众公开征求意见;参与大会报告征求意见人数超过4700人;2296名大会代表来自各行各业、各个方面;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党外人士意见建议;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分团讨论,密切联系党员群众……观察中国共产党的运行机制,巴西“其他声音”网站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共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拥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组织动员能力以及让中国社会绝大多数杰出人士加入的吸引力,这是其他任何政治组织都难以企及的优势。
明确党的中心任务,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对未来5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作出重点部署,阐明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中共二十大清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确立长期愿景并为之付诸行动”的执政逻辑。美国外交政策协会研究员萨瓦尔·卡什梅里说:“中共制定政策规划着眼长远,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连续性。事实证明,这卓有成效。”在卢旺达驻华大使詹姆斯·基莫尼奥看来,严格执行发展计划和改革方案,确保每一项计划、每一份方案都得到贯彻落实,正是中国共产党“与众不同之处”。
有万众一心的凝聚力、笃行不怠的行动力,也有自我革命的大勇气、守正创新的大智慧。
俄罗斯学者安德烈·卡尔涅耶夫长期关注中国。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必须永远吹冲锋号”的铿锵话语,让他作出这样的判断:“中国共产党决意沿‘自我革命’之路前行。”
因为工作关系,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报》总编辑万赛与中国同行交往密切。近10年来,万赛目睹了中华大地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践探索的进取精神。“中国共产党善于学习和总结,她在脱贫、反腐等方面形成的理论、积累的经验,老挝人革党不断借鉴,很有用。”
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这是“澜沧号”动车组通过中老友谊隧道内的两国边界(2021年10月15日摄)。新华社发(曹安宁 摄)
“中国人民逐梦征程上的真正领路人”“具有领导巨大多样性的能力”“不断适应人民的需要和世界的现实”“对党内治理高度重视”“有严格的选人制度,这是确保中国进步的基础之一”……中共二十大打开了一扇新窗,丰富着世界的“中共印象”。国际上,一个共识愈发强烈:正是中国共产党所坚守的理想信念、所展现的治理能力、所秉持的政治品格,使其在全球众多政党中脱颖而出,为各国政党建设和世界政党发展提供了“中国样本”。
巴基斯坦学者泽米尔·阿万感慨:“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治理难题,政党应起到引领发展、稳定民心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拥有百年辉煌,是全世界最大政党,她树立了榜样。”
民族复兴之维度:“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中共二十大开幕第二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所在的广西代表团,同大家一起讨论二十大报告。
抚今追昔,习近平总书记讲起当年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包子饺子肉丝肉片”。短短几十年,沧桑巨变,朴素的梦想早已成为平常的日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从“现代化迟到国”向“世界现代化增长极”的大跃迁。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在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推进。面向全国人民、面向全世界,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描绘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曾在现代化之路上艰难探索,依靠一代代人接续奋斗,中国开创了现代化的新道路,让人类社会发展的天地变得更加开阔。“以前的土路,如今成了高铁”“不久前还是贫穷村庄,再次到访时已建起摩天大楼”“我完全认不出上海浦东,那里曾是一片农田,如今是现代化的金融中心”……世界在中国发展的纵向视野里丈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速度、广度、深度,也在各国现代化建设的横向视野中思索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意义和时代价值。
上海浦东陆家嘴景色(2020年11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走访中国多地并目睹中国式现代化在“在最偏远地区结出的硕果”后,法国国际问题专家布鲁诺·吉格感慨:“中国为西方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有意思的问题,推动他们反思自己的既有观点,比如‘什么是发展’‘什么是民主’‘什么是好的治理’。我发现,对于这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问题,中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撰写《文明的追求》《东方的复兴》两部专著,在当地媒体发表数百篇文章,近年来,约旦作家萨米尔·艾哈迈德从未停止记录中国迈向民族复兴的笔触。在深入研究中国的过程中,他得到了这样的启示:盲目模仿过去和盲目照搬西方都是走不通的路,必须构建起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在艾哈迈德看来,“中国式现代化”是重大理论创新,将引领中国发展迈上新台阶,也将为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与复兴的重要参考。
“中国共产党为我们展示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之外的另一种选择,许多国家都在关注中国,借鉴中国成功经验。”中共二十大召开前夕,赞比亚社会主义党主席弗雷德·蒙贝来到中国,希望了解“中国正在发生什么”。蒙贝说,中国道路的巨大成功使赞比亚等国的进步力量深受鼓舞,也帮助非洲国家更加看清了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世界近代以来,现代化是强国富民的必然途径、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将中国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置于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坐标中,更能发现其之于文明与进步的重大意义。
迄今,人类开始现代化探索已有两个多世纪,全球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总和不超过10亿人。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中国式现代化是面向庞大人口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是对人类进步事业的巨大贡献。”肯尼亚学者卡文斯·阿德希尔如是说。
2022年10月4日,在山东省滕州市一家养老院,社会工作者为老人理发。新华社发(李志军 摄)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现代化难题、课题:如何解决贫富分化的问题?如何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张力?如何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契机,提升发展水平、实现发展赶超?……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世界得到了启迪。
“世界正在出现巨大的收入差距……各国都需要为更加公平的财富分配而努力。”在秘鲁学者卡洛斯·阿基诺看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使7.7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消除贫困方面树立了典范,而其促进共同富裕的努力“值得每个国家借鉴”。
空中俯瞰杭州市余杭区塘栖古镇丁山湖边的水上栈道和丁河村(2019年8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塞内加尔《太阳报》前驻华记者阿马杜·迪奥普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深有感触。2019年,他曾前往内蒙古库布齐沙漠实地考察,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植被在广袤黄沙中茁壮成长的场景令他颇为震撼。那次中国之行,迪奥普还参观了一座装机容量1000兆瓦的太阳能发电厂,“中国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举措同样激励着全世界”。
德国黑森州欧洲及国际事务司前司长博喜文关注到中共二十大报告分别用一整部分阐述高质量发展和科教兴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一观点无比重要。”10年间10余次到访中国,博喜文对中国在数字化、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迅猛发展印象深刻。
在《东方的复兴》一书中,艾哈迈德写道:“新时代的中国正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这种发展并不是对西方的模仿或照搬其产业模式,而是致力于自己创新能力的跨越与进步……中国正在其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稳步前进。”无独有偶,吉格在《开眼看中国》一书里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某些西方国家的责难不会迫使中国改变自己的政策,中国正迎风扬帆驶向现代化。
世界变局之维度:“共行天下大道”
时间的指针拨回至10年前。2012年12月,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习近平总书记同来自16个国家的20位外国专家座谈。这场座谈会上,英国东亚委员会秘书长麦启安听到了一个“新表达”——“命运共同体”。
工作人员在柬埔寨金边国际机场运输中国政府援助柬埔寨的科兴新冠疫苗(2021年10月14日摄)。新华社发(批隆 摄)
10年来,麦启安目睹了中国倡建亚投行、助力全球抗疫、支持联合国事业等一系列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努力,也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大背景下更深刻理解了中国理念的前瞻性和时代意义:“这是为应对共同的全球性挑战提供持久和可持续解决方案的唯一途径。”
这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标志(2021年10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在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阐述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词。报告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并郑重宣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黎巴嫩南部辛尼亚村的中国维和部队营区,中国维和部队官兵在受勋后通过观礼台(2022年7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宗亚 摄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向何处去?和平还是战争?发展还是衰退?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是摆在人类面前的时代之问。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抉择牵动着全球的目光、世界的未来。
“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这一郑重宣示给津巴布韦前驻华大使克里斯托弗·穆茨万古瓦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他看来,中国的成功基于国际合作,而不是剥削弱者。
“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这份责任担当让新加坡学者顾清扬对“中国贡献”有着更大期待。他说,中国已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扶贫开发、绿色发展等全球议题上作出重大贡献,未来会更加受到国际社会认可和期盼。
在斐济楠迪,中国专家和当地雇员检查菌菇生长情况(2018年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永兴 摄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开放合作、共同发展的胸襟气度让日本老牌制造企业不二越的中国总代表三浦昇更加看好中国大市场的前景。2018年,不二越成为首届进博会首家签约参展企业;如今,中国已超过北美,成为不二越在全球最大的销售市场。三浦昇正在筹备参展第五届进博会,希望在那里发现“更多共同发展的机会”。
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超大规模市场,“全球供应链的交汇点”……中国宛若一个巨大磁铁,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家、企业、个人加入到发展与合作的大事业中来,在世界上形成了与集团政治、阵营对抗迥然不同的风景。
这是在马尔代夫航拍的连接首都马累和机场岛的中马友谊大桥(2019年8月30日摄)。新华社发(王明亮 摄)
德国物流专家乌韦·贝伦斯在中国为多家公司工作,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项目。当德国《青年世界报》记者询问这位“中国通”中共二十大传递出什么样的外交政策信号时,贝伦斯给出的回答是“进一步发展全球多边合作”。在他看来,“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从中国到杜伊斯堡的火车班列”,还包括“使非洲、中亚、东南亚等地区的工业发展成为可能的多边合作”,这一“世界范围内的成功模式”最终目标是促进全球繁荣。
同样目睹了“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与繁荣,巴基斯坦《国家报》网站记者这样写道:“中国没有通过武器和战争去赢得世界尊重,而是通过帮助其他国家改善基础设施以及尊重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去赢得声誉。”著有《“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的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教授哈伊里·图尔克认为:“中国愿意分享中华文明的果实,讲情谊、讲道义,‘一带一路’就是明证。”
10月23日中午,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刚刚在中共二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和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亲切见面。“只要共行天下大道,各国就能够和睦相处、合作共赢,携手创造世界的美好未来”“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一番恳切之言,道出新时代中国处理与世界关系的行动遵循和基本逻辑。
在肯尼亚蒙巴萨,当地民众在中国承制的蒙内铁路首批内燃机车旁载歌载舞(2017年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瑞博 摄
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面对世界新现实,中国展现出因势而谋的智慧、勇于担当的气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海外观察家敏锐发现,近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外交新理念新倡议写入中共二十大报告。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在新冠大流行、战争、发达国家的不理性态度和气候紧急状况造成的不稳定形势的背景下,中国的这一提议就像一场及时雨。”多米尼加共和国科学院院士爱德华多·克林格在题为《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的文章中写道。作为经济学家,克林格认为,全球发展倡议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巨大助力不言自明,这一倡议将“促进全球均衡、协调和包容性增长”。
长期研究中国的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在更具整体性的框架下理解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取向与抉择。在他看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改善全球治理的伟大构想”,而“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个宏大倡议”,每个倡议都有具体的落实方案。“这表明中国愿为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承担更多全球责任”。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不久前,在国际空间站上执行驻留任务的意大利女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路过”中国上空时拍摄了一组中国照片并发在社交媒体上,正在学习中文的她配上了这样一段中国古文。
宇宙之中的共同家园、超越时空的共通情感,这个温暖的“太空故事”,全球网友纷纷转发点赞。
天下一家,命运与共。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国将携手世界各国共同建设美丽的地球家园,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欧冠免责声明: | ||||||||
|
中共二十大开幕前,俄罗斯国际事务理事会网站和《印度快报》网站不约而同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共二十大,为什么国际社会热切期待这一盛事?
约2500名中外记者采访报道开幕会盛况,路透社、塔斯社、彭博新闻社等国际媒体持续跟踪报道,巴基斯坦8家主流媒体同时推出中共二十大专刊……从一封封发往北京的贺电贺信,到一篇篇聚焦中国的解读文章;从一份份酝酿之中的投资中国新计划,到一场场正在筹备的中共二十大学术对话会……金秋十月的这场中国盛会,不但刷屏了中国人的“朋友圈”,更在国际上掀起了新一轮“中国热”。
刚刚过去的一周,世界“留心倾听着中国就未来几年内政外交政策愿景发出的信息”,时刻关注着此次会议“带来什么启示、经验、期待和见解”,更全面深刻理解了“一个全球大国的自我认知和抱负”。墨西哥学者埃赫卡特·拉萨罗说,中国是对21世纪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中共二十大作出的决策影响全世界。《哈萨克斯坦实业报》总编辑谢里克·科尔茹姆巴耶夫感言:“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大环境下,中共二十大给世界注入了强大的稳定预期。”
今日之中国,在人类发展进步和世界格局演进的坐标系下思索方位、谋划方略、宣示抉择,中共二十大将如何被历史标注?
——走过百年奋斗历程,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的淬炼,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为各国政党建设和世界政党发展带来了怎样的中国启示,又为实现现代社会的良政善治贡献了怎样的中国智慧?
——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新时代中国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开拓了怎样的中国路径,又为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怎样的中国动力?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起云涌,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胸怀天下的东方大国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展现了怎样的中国担当,又为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提供了怎样的中国方案?
在时代激流中奏响人类发展进步新乐章,世界坐标中的中共二十大,意义非凡。
政党责任之维度:“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在数千件展品中,每一件展品就像一块马赛克瓷砖,共同拼贴出一个繁荣昌盛之国的亮丽图景,而这个国家如今正准备勾画出下一个飞跃高度。”参观“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后,乌兹别克斯坦《人民言论报》副总编鲁斯兰·肯扎耶夫在关于中共二十大的报道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新时代十年创造的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新奇迹吸引着越来越多海外观察家走进中国、解码中国。不久前,墨西哥电视六台记者弗朗西斯·马丁内斯在中国展开了一段“发现的旅程”,希望“像当年埃德加·斯诺在延安一样,探寻真实的中国”。所见所闻让她更加确信:“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中国,拥有超过9600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这是政治光谱中前所未有的现象。”
一个诞生于满目疮痍国土之上、成立之初只有50多名成员的小党,不断发展壮大,将曾是“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组织起来,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这在世界政党发展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事。中国共产党是什么、中国共产党要干什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国际社会通过中共二十大找到了越来越明确的答案。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人民”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在做过扶贫“洋志愿者”的卢森堡人汉森·勒内看来,这并不令人意外。2018年至2021年,勒内在广西北部乍洞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助理”,与基层干部一道帮助村民种植农作物、改善基础设施,见证了小山村实现整村脱贫的蝶变。回忆这段特殊经历,勒内有一个强烈感受:“当地人民的美好愿望,很快就会成为党员干部惦记在心的责任。”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高川乡茅香村群众林兴聪(右二)、李芸香(右三)和家中的老人、孩子在重建中的住房前留影(2009年1月25日,新华社记者江毅摄);下图为林兴聪(后右三)、李芸香(后右四)一大家13口人在房前留影(2021年5月4日,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新华社发
“中共对人民高度负责,致力于为推动国家发展进步而奉献”“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之间是一种互相依靠、紧密结合的‘共生关系’”“面对困难和灾害,永远是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人民”与“责任”成为海外观察家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关键词。认真研读中共二十大报告相关报道后,巴西经济学家罗尼·林斯感慨:“中国共产党将造福人民作为首要目标,制定了符合人民意愿的可行计划并将严格按承诺执行。在许多国家,民众期盼他们的政治家也能如此担负起政治责任。”
有外国学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西方政党政治面临种种困境之时,中国共产党却展现出蓬勃生机和强大韧性,能够破解超大规模共同体的治理难题、团结带领人民向着民族复兴的目标不断前行?
中共就二十大相关工作向公众公开征求意见;参与大会报告征求意见人数超过4700人;2296名大会代表来自各行各业、各个方面;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党外人士意见建议;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分团讨论,密切联系党员群众……观察中国共产党的运行机制,巴西“其他声音”网站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共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拥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组织动员能力以及让中国社会绝大多数杰出人士加入的吸引力,这是其他任何政治组织都难以企及的优势。
明确党的中心任务,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对未来5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作出重点部署,阐明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中共二十大清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确立长期愿景并为之付诸行动”的执政逻辑。美国外交政策协会研究员萨瓦尔·卡什梅里说:“中共制定政策规划着眼长远,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连续性。事实证明,这卓有成效。”在卢旺达驻华大使詹姆斯·基莫尼奥看来,严格执行发展计划和改革方案,确保每一项计划、每一份方案都得到贯彻落实,正是中国共产党“与众不同之处”。
有万众一心的凝聚力、笃行不怠的行动力,也有自我革命的大勇气、守正创新的大智慧。
俄罗斯学者安德烈·卡尔涅耶夫长期关注中国。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必须永远吹冲锋号”的铿锵话语,让他作出这样的判断:“中国共产党决意沿‘自我革命’之路前行。”
因为工作关系,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报》总编辑万赛与中国同行交往密切。近10年来,万赛目睹了中华大地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践探索的进取精神。“中国共产党善于学习和总结,她在脱贫、反腐等方面形成的理论、积累的经验,老挝人革党不断借鉴,很有用。”
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这是“澜沧号”动车组通过中老友谊隧道内的两国边界(2021年10月15日摄)。新华社发(曹安宁 摄)
“中国人民逐梦征程上的真正领路人”“具有领导巨大多样性的能力”“不断适应人民的需要和世界的现实”“对党内治理高度重视”“有严格的选人制度,这是确保中国进步的基础之一”……中共二十大打开了一扇新窗,丰富着世界的“中共印象”。国际上,一个共识愈发强烈:正是中国共产党所坚守的理想信念、所展现的治理能力、所秉持的政治品格,使其在全球众多政党中脱颖而出,为各国政党建设和世界政党发展提供了“中国样本”。
巴基斯坦学者泽米尔·阿万感慨:“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治理难题,政党应起到引领发展、稳定民心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拥有百年辉煌,是全世界最大政党,她树立了榜样。”
民族复兴之维度:“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中共二十大开幕第二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所在的广西代表团,同大家一起讨论二十大报告。
抚今追昔,习近平总书记讲起当年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包子饺子肉丝肉片”。短短几十年,沧桑巨变,朴素的梦想早已成为平常的日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从“现代化迟到国”向“世界现代化增长极”的大跃迁。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在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推进。面向全国人民、面向全世界,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描绘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曾在现代化之路上艰难探索,依靠一代代人接续奋斗,中国开创了现代化的新道路,让人类社会发展的天地变得更加开阔。“以前的土路,如今成了高铁”“不久前还是贫穷村庄,再次到访时已建起摩天大楼”“我完全认不出上海浦东,那里曾是一片农田,如今是现代化的金融中心”……世界在中国发展的纵向视野里丈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速度、广度、深度,也在各国现代化建设的横向视野中思索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意义和时代价值。
上海浦东陆家嘴景色(2020年11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走访中国多地并目睹中国式现代化在“在最偏远地区结出的硕果”后,法国国际问题专家布鲁诺·吉格感慨:“中国为西方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有意思的问题,推动他们反思自己的既有观点,比如‘什么是发展’‘什么是民主’‘什么是好的治理’。我发现,对于这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问题,中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撰写《文明的追求》《东方的复兴》两部专著,在当地媒体发表数百篇文章,近年来,约旦作家萨米尔·艾哈迈德从未停止记录中国迈向民族复兴的笔触。在深入研究中国的过程中,他得到了这样的启示:盲目模仿过去和盲目照搬西方都是走不通的路,必须构建起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在艾哈迈德看来,“中国式现代化”是重大理论创新,将引领中国发展迈上新台阶,也将为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与复兴的重要参考。
“中国共产党为我们展示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之外的另一种选择,许多国家都在关注中国,借鉴中国成功经验。”中共二十大召开前夕,赞比亚社会主义党主席弗雷德·蒙贝来到中国,希望了解“中国正在发生什么”。蒙贝说,中国道路的巨大成功使赞比亚等国的进步力量深受鼓舞,也帮助非洲国家更加看清了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世界近代以来,现代化是强国富民的必然途径、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将中国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置于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坐标中,更能发现其之于文明与进步的重大意义。
迄今,人类开始现代化探索已有两个多世纪,全球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总和不超过10亿人。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中国式现代化是面向庞大人口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是对人类进步事业的巨大贡献。”肯尼亚学者卡文斯·阿德希尔如是说。
2022年10月4日,在山东省滕州市一家养老院,社会工作者为老人理发。新华社发(李志军 摄)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现代化难题、课题:如何解决贫富分化的问题?如何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张力?如何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契机,提升发展水平、实现发展赶超?……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世界得到了启迪。
“世界正在出现巨大的收入差距……各国都需要为更加公平的财富分配而努力。”在秘鲁学者卡洛斯·阿基诺看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使7.7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消除贫困方面树立了典范,而其促进共同富裕的努力“值得每个国家借鉴”。
空中俯瞰杭州市余杭区塘栖古镇丁山湖边的水上栈道和丁河村(2019年8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塞内加尔《太阳报》前驻华记者阿马杜·迪奥普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深有感触。2019年,他曾前往内蒙古库布齐沙漠实地考察,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植被在广袤黄沙中茁壮成长的场景令他颇为震撼。那次中国之行,迪奥普还参观了一座装机容量1000兆瓦的太阳能发电厂,“中国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举措同样激励着全世界”。
德国黑森州欧洲及国际事务司前司长博喜文关注到中共二十大报告分别用一整部分阐述高质量发展和科教兴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一观点无比重要。”10年间10余次到访中国,博喜文对中国在数字化、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迅猛发展印象深刻。
在《东方的复兴》一书中,艾哈迈德写道:“新时代的中国正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这种发展并不是对西方的模仿或照搬其产业模式,而是致力于自己创新能力的跨越与进步……中国正在其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稳步前进。”无独有偶,吉格在《开眼看中国》一书里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某些西方国家的责难不会迫使中国改变自己的政策,中国正迎风扬帆驶向现代化。
世界变局之维度:“共行天下大道”
时间的指针拨回至10年前。2012年12月,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习近平总书记同来自16个国家的20位外国专家座谈。这场座谈会上,英国东亚委员会秘书长麦启安听到了一个“新表达”——“命运共同体”。
工作人员在柬埔寨金边国际机场运输中国政府援助柬埔寨的科兴新冠疫苗(2021年10月14日摄)。新华社发(批隆 摄)
10年来,麦启安目睹了中国倡建亚投行、助力全球抗疫、支持联合国事业等一系列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努力,也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大背景下更深刻理解了中国理念的前瞻性和时代意义:“这是为应对共同的全球性挑战提供持久和可持续解决方案的唯一途径。”
这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标志(2021年10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在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阐述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词。报告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并郑重宣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黎巴嫩南部辛尼亚村的中国维和部队营区,中国维和部队官兵在受勋后通过观礼台(2022年7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宗亚 摄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向何处去?和平还是战争?发展还是衰退?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是摆在人类面前的时代之问。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抉择牵动着全球的目光、世界的未来。
“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这一郑重宣示给津巴布韦前驻华大使克里斯托弗·穆茨万古瓦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他看来,中国的成功基于国际合作,而不是剥削弱者。
“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这份责任担当让新加坡学者顾清扬对“中国贡献”有着更大期待。他说,中国已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扶贫开发、绿色发展等全球议题上作出重大贡献,未来会更加受到国际社会认可和期盼。
在斐济楠迪,中国专家和当地雇员检查菌菇生长情况(2018年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永兴 摄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开放合作、共同发展的胸襟气度让日本老牌制造企业不二越的中国总代表三浦昇更加看好中国大市场的前景。2018年,不二越成为首届进博会首家签约参展企业;如今,中国已超过北美,成为不二越在全球最大的销售市场。三浦昇正在筹备参展第五届进博会,希望在那里发现“更多共同发展的机会”。
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超大规模市场,“全球供应链的交汇点”……中国宛若一个巨大磁铁,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家、企业、个人加入到发展与合作的大事业中来,在世界上形成了与集团政治、阵营对抗迥然不同的风景。
这是在马尔代夫航拍的连接首都马累和机场岛的中马友谊大桥(2019年8月30日摄)。新华社发(王明亮 摄)
德国物流专家乌韦·贝伦斯在中国为多家公司工作,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项目。当德国《青年世界报》记者询问这位“中国通”中共二十大传递出什么样的外交政策信号时,贝伦斯给出的回答是“进一步发展全球多边合作”。在他看来,“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从中国到杜伊斯堡的火车班列”,还包括“使非洲、中亚、东南亚等地区的工业发展成为可能的多边合作”,这一“世界范围内的成功模式”最终目标是促进全球繁荣。
同样目睹了“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与繁荣,巴基斯坦《国家报》网站记者这样写道:“中国没有通过武器和战争去赢得世界尊重,而是通过帮助其他国家改善基础设施以及尊重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去赢得声誉。”著有《“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的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教授哈伊里·图尔克认为:“中国愿意分享中华文明的果实,讲情谊、讲道义,‘一带一路’就是明证。”
10月23日中午,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刚刚在中共二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和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亲切见面。“只要共行天下大道,各国就能够和睦相处、合作共赢,携手创造世界的美好未来”“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一番恳切之言,道出新时代中国处理与世界关系的行动遵循和基本逻辑。
在肯尼亚蒙巴萨,当地民众在中国承制的蒙内铁路首批内燃机车旁载歌载舞(2017年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瑞博 摄
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面对世界新现实,中国展现出因势而谋的智慧、勇于担当的气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海外观察家敏锐发现,近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外交新理念新倡议写入中共二十大报告。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在新冠大流行、战争、发达国家的不理性态度和气候紧急状况造成的不稳定形势的背景下,中国的这一提议就像一场及时雨。”多米尼加共和国科学院院士爱德华多·克林格在题为《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的文章中写道。作为经济学家,克林格认为,全球发展倡议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巨大助力不言自明,这一倡议将“促进全球均衡、协调和包容性增长”。
长期研究中国的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在更具整体性的框架下理解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取向与抉择。在他看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改善全球治理的伟大构想”,而“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个宏大倡议”,每个倡议都有具体的落实方案。“这表明中国愿为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承担更多全球责任”。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不久前,在国际空间站上执行驻留任务的意大利女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路过”中国上空时拍摄了一组中国照片并发在社交媒体上,正在学习中文的她配上了这样一段中国古文。
宇宙之中的共同家园、超越时空的共通情感,这个温暖的“太空故事”,全球网友纷纷转发点赞。
天下一家,命运与共。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国将携手世界各国共同建设美丽的地球家园,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
欧冠免责声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