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新闻推荐
① |
② |
③ |
神州四月,春回大地。4月24日,我们迎来第8个“中国航天日”。在浩瀚星空与蓝色地球间,中国空间站高速飞行。
当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从中国空间站遥望祖国,美丽富饶的神州大地正焕发着走向复兴的勃勃生机。当地球上的华夏儿女抬头仰望天空,中国空间站宛若无垠太空中划过的最美星辰。
浩瀚宇宙,中国的“太空家园”并不孤单。就在此刻,一颗编号为35313的小行星与中国空间站紧紧相随。驻守“天宫”的中国航天员,与这颗名为“航天员中心星”的小行星遥遥相望、日夜同行。
“因载人而生、为载人而存、随载人而兴”,中国航天员中心是能够独立培养航天员的世界三大航天员中心之一,被誉为“中国航天员成长的摇篮”。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航天员中心,感受广大科研人员和航天员们的情怀和使命。
飞天逐梦,只为祖国一声召唤
春日,北京航天城柳叶初青,梨花馨香。
在充满科技感的现代化办公大楼里,中国航天员中心的科技工作者们坚守在各自岗位。
“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中国航天员中心,永远值得期待!”中国航天员中心组建55周年之际,在太空飞行的神舟十五号乘组为中心送上最美祝福。
飞天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梦。作为飞天“梦之队”,中国航天员中心广大科技人员和航天员牢记飞天初心,担当飞天重任。
从神舟五号一飞冲天,到中国空间站遨游苍穹,至今已有16名飞天勇士飞向太空。浩瀚宇宙,一次次留下中国人的坚实足迹。载人首飞、空间出舱、交会对接、太空授课、中长期驻留等重大突破,不断刷新中国高度、创造中国奇迹。
在中国航天员中心,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最困难的时候,第一代创业者在操场上搭起33顶帐篷,作为把航天员送上太空的“梦想之舟”。
时间回到1968年4月1日。这一天,中国航天员中心前身“宇宙医学及工程技术研究所”组建,一群心怀梦想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
起步晚、条件差,老一辈创业者凭着一股子拼劲、钻劲和韧劲,白手起家,借址办公。他们栉风沐雨,风餐露宿,潜心开展“曙光号”载人飞船研制。就是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我国第一套航天服、第一批航天食品研制成功,环控生保产品等相继完成。
后来,由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曙光号”任务下马。关键时刻,钱学森同志亲临指导,力保中心编制不撤、科研方向不变、骨干队伍不散,保住了中国载人航天的“火种”。广大科研人员初心不改,矢志不移,默默开展预先研究,为飞天梦想蓄能储力。
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作出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航天员中心再一次扛起“将中国人早日送上太空”的千钧重担。
经过30多年的奋力追赶和跨越发展,如今,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载人航天“三步走”目标圆满实现。
奇迹的背后,离不开一支英雄的队伍。航天员大队把飞天事业看得比天还高,把飞天使命看得比生命还重。
1998年1月5日,14名飞行员齐聚北京航天城,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他们庄严宣誓:“我自愿从事载人航天事业,成为航天员是我无上的光荣……”
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前夕,国际载人航天事业陷入低谷期。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中国航天员们没有退缩,纷纷请战,争当首飞第一人。
“选择了航天员,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热爱这项事业胜过自己的生命”“什么也阻挡不了我们探索宇宙的步伐”……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中华民族圆了千年飞天梦。然而,火箭在上升段意外出现了低频振动。当时,杨利伟感到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凭着千锤百炼的意志和过硬的身体素质,他撑过了短暂而漫长的26秒……
飞天的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为祖国出征太空,英雄的中国航天员义无反顾。
2008年9月25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在即将开展首次出舱活动之际,突然传来“轨道舱火灾”的警报。
那一刻,刘伯明果断调整出舱步骤,先将国旗递给翟志刚。翟志刚毅然继续出舱执行任务,在茫茫太空留下中国人的足迹,让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虽然警报是虚惊一场,但他们当时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飞天英雄的事迹感动亿万国人。航天员们却发自内心地说,那些用双手和智慧默默托举他们征战太空的工作人员,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中国航天员中心,许多工作人员都喜欢哼唱这样一首歌:“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
甘为人梯,敢为人先。航天员所有的训练课目,都需要航天员教员们先试训。确保万无一失后,航天员才开始训练。
野外生存、离心机训练、水槽训练……但凡有危险的项目,航天员教员们一定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碰伤、扭腰、崴脚,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正是有了他们的无私付出,多年来,中国航天员训练取得了“零事故”的成绩。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所有关系到航天员生命安全的产品试验,中心科研人员都要冒着风险先上。
舱外航天服在研制过程中,从初样到正样,经历层层测试。最终,还要进行舱外服低压验证试验。这需要志愿者试穿全新舱外服,进入真空环境低压舱开展载人试验。科研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成功验证了舱外服的性能。目前,两代舱外服载人低压试验均取得圆满成功。
勇于牺牲的气魄和无畏的革命精神,深深植根于科研人员心中。靠着这种情怀和实干精神,该中心所属3个单位被授予荣誉称号,7个单位荣立集体一等功,航天员群体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创新超越,勇攀航天科技高峰
4月中旬,一则新闻登上热搜:我国载人航天环控生保技术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空间站氧气资源100%再生。
载人航天是航天事业的一颗明珠,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高科技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习主席指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实践一再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自组建以来,中国航天员中心在国外技术封锁、国内尚无经验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难探索,创新超越。
1996年,我国第一批航天员招收工作正式启动。当时,航天员如何开展训练,在我国还是一项空白。面对这一开创性任务,在训练任务与工程研制并行的情况下,航天员教员团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艰难跋涉。他们废寝忘食地查阅资料、调研情况,制订出一整套指导性技术文件、数十册航天员训练教材。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科学的航天员训练及考核评价体系正式出炉。
要想实现航天员空间出舱行走,首先要有“飞天战袍”。2004年,我国决定自行研制舱外航天服。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航天服团队立下“军令状”,从零开始,背水一战。最终,他们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在不到4年时间里,成功研制出“飞天战袍”。
2008年9月27日,航天英雄翟志刚穿着“飞天”舱外服顺利出舱、漫步太空。我国一举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出舱核心技术的国家。
在空间站任务中,要想实现长期驻留,就必须解决好氧气和水循环使用问题,同时还要建立航天员选拔体系和完善的医学保障体系等。为实现任务目标,航天员中心的科研人员又开始新的攻关。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之前,航天员在太空生存所需的氧气和水都要从地面携带。如何实现大气和水资源的再生、减少上行补给,这是人类在太空长期生存必须解决的世界级难题。
从论证设计开始,环控生保团队组建起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技术攻关队伍。他们以冲刺的速度进行“长跑”,相继攻克了一系列再生生保子系统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空间站环控生保再生系统。
相比17年前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这次在中国空间站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乘组航天员费俊龙,亲身感受和见证了环控生保技术从非再生到再生的不断进步和飞跃。
4月15日,在地面科研人员支持下,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完成第4次出舱活动,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纪录。
成立55年来,中国航天员中心不断实现技术突破,科研能力大幅提升,实现了诸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
——创立并发展了以确保航天员健康安全高效工作为目标、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航天医学工程理论和实践技术体系。
——创建了我国航天员选拔训练技术体系。他们选拔训练的10个乘组16名航天员执行载人飞行任务,实现了从短中期飞行到长达半年的在轨健康驻留,圆满完成大量复杂操作和实验任务。
——创建了中国特色的航天员健康保障、生活保障、工作保障体系。研发多种特色航天新药、医监医保设备、失重生理防护设备、生活保障设备以及100多种符合航天员饮食习惯的安全、营养、美味的航天食品,为航天员精心打造健康、舒适的太空生活。
——突破了载人航天器环控生保技术。空间站环控生保再生系统稳定运行,空间站氧气资源100%再生,水资源闭合度提升到95%以上,可以显著减少上行补给物资,节约大量成本。
——研制两代“飞天战袍”。新一代舱外航天服工效保障能力大幅提高,出舱活动时间显著提升,具备更佳的在轨测试维修能力,确保了航天员出舱活动任务安全、高效。
——完善了航天器医学和工效学评价方法。他们新研发出空间站系列模拟器、环控生保综合性能验证平台等大型地面设备,VR虚拟现实等训练手段与时俱进。
——构建了多层次系统化在轨实验平台,具备支持从人体到细胞、从生理生化到行为认知的全领域研究能力。他们瞄准国际前沿,完成了多项航天医学试验领域在轨实验,取得了体细胞编程重组多能干细胞等一系列重要成果,成为航天医学的最强“引擎”。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4月1日,在中国航天员中心举办的首个“飞天开放日”上,航天服产品设计师黄庆伟的爱人和孩子,第一次有机会走进服装车间,现场参观航天服的生产过程。
一整套舱外航天服由100多个单机产品组成。在单机研制生产和系统总装过程中,要经过严格的检验程序,还要进行环境试验、压力性能试验和工效验证与评价等,确保质量万无一失。
以制作舱外航天服上的头盔面窗为例,一共要完成检测、打磨、粘接等几十道工序,涉及的工艺规程文件摞起来厚厚一沓。这一套严密的工序,是服装车间技术人员花了近一年时间研制摸索而来的工艺标准。
作为航天人的家属,黄庆伟的爱人常常听到“载人航天,人命关天”这句话。今天,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黄庆伟和同事们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她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尊重人的价值,看见人的能力;发现人的奥秘,成就人的梦想。这是飞天征程的逻辑起点,也是遨游苍穹的价值底色。
对载人航天这项高风险的事业来讲,质量建设显得尤为关键,是必须紧抓不放的“生命工程”和“保底工程”。多年来,中国航天员中心始终秉持“航天员在我心中、航天员安全在我手中”的理念,持续推进质量体系建设,在精益求精中确保任务万无一失。
有一次,技术人员发现,头盔面窗可视区夹层出现了某些细小异物。尝试多种办法后,这个异物就是无法吸出来。后来,他们改变生产工序,采用新方法,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祖国高于一切,生命高于一切”“我的工作无差错,我的岗位请放心”……在中国航天员中心,这些警示标语在训练大厅、试验厂房、实验室到处可见,也深深烙进所有科研人员心里。
研制“太空跑台”过程中,项目团队碰到一个难题:跑台产生的噪声值不达标。工作人员马上前往厂家,用噪声计测量,用耳朵仔细分辨。
经过一遍遍调整、一次次拆装、一场场测试,噪声下降到了一定数值。不过,这个数值离预定标准,还差一点点。不管怎么调整,噪声值就是不达标。
怎么办?工作人员干脆采取“愚公移山”的办法,把千余个零配件逐一进行审查,进一步完善装配工艺。功夫不负有心人,噪声数值终于达标了。
空间站任务展开以来,中国航天员中心精心打造的数万件产品平稳运行,成为航天员飞天之旅安全可靠的保障。
中国航天员中心地面支持管理团队,是遨游太空的航天员们最信任的人。地面支持管理团队组建以来,全天候常态化值守,精准支持、精细监测、精心保障,全力支撑飞行乘组在轨健康生活、高效工作。他们与飞行乘组天地一心,圆满完成太空授课、出舱活动、航天医学实验全领域研究、飞行器日常监测维护等任务。
就在此刻,遥远太空,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正在“天宫”出差;海南文昌,中国航天员中心的试验队员正在紧张测试,打包“飞天快递”;航天城内,各条战线的工作人员挥洒汗水,全力奋战……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当前,中国空间站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载人登月研制工作已全面开启。眺望远方,光荣与梦想交汇,机遇与挑战同在。争当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的奋斗者、攀登者,航天人向着更深远的太空,勇毅前行。
图①:2023年4月15日,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航天员执行出舱任务。资料照片
图②:中国航天员中心科研人员正在进行舱外航天服组装和测试工作。 占 康摄
图③:中国航天员中心科研人员正在进行产品测试。孙 伟摄
|
欧冠免责声明: | ||||||||
|
① |
② |
③ |
神州四月,春回大地。4月24日,我们迎来第8个“中国航天日”。在浩瀚星空与蓝色地球间,中国空间站高速飞行。
当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从中国空间站遥望祖国,美丽富饶的神州大地正焕发着走向复兴的勃勃生机。当地球上的华夏儿女抬头仰望天空,中国空间站宛若无垠太空中划过的最美星辰。
浩瀚宇宙,中国的“太空家园”并不孤单。就在此刻,一颗编号为35313的小行星与中国空间站紧紧相随。驻守“天宫”的中国航天员,与这颗名为“航天员中心星”的小行星遥遥相望、日夜同行。
“因载人而生、为载人而存、随载人而兴”,中国航天员中心是能够独立培养航天员的世界三大航天员中心之一,被誉为“中国航天员成长的摇篮”。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航天员中心,感受广大科研人员和航天员们的情怀和使命。
飞天逐梦,只为祖国一声召唤
春日,北京航天城柳叶初青,梨花馨香。
在充满科技感的现代化办公大楼里,中国航天员中心的科技工作者们坚守在各自岗位。
“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中国航天员中心,永远值得期待!”中国航天员中心组建55周年之际,在太空飞行的神舟十五号乘组为中心送上最美祝福。
飞天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梦。作为飞天“梦之队”,中国航天员中心广大科技人员和航天员牢记飞天初心,担当飞天重任。
从神舟五号一飞冲天,到中国空间站遨游苍穹,至今已有16名飞天勇士飞向太空。浩瀚宇宙,一次次留下中国人的坚实足迹。载人首飞、空间出舱、交会对接、太空授课、中长期驻留等重大突破,不断刷新中国高度、创造中国奇迹。
在中国航天员中心,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最困难的时候,第一代创业者在操场上搭起33顶帐篷,作为把航天员送上太空的“梦想之舟”。
时间回到1968年4月1日。这一天,中国航天员中心前身“宇宙医学及工程技术研究所”组建,一群心怀梦想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
起步晚、条件差,老一辈创业者凭着一股子拼劲、钻劲和韧劲,白手起家,借址办公。他们栉风沐雨,风餐露宿,潜心开展“曙光号”载人飞船研制。就是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我国第一套航天服、第一批航天食品研制成功,环控生保产品等相继完成。
后来,由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曙光号”任务下马。关键时刻,钱学森同志亲临指导,力保中心编制不撤、科研方向不变、骨干队伍不散,保住了中国载人航天的“火种”。广大科研人员初心不改,矢志不移,默默开展预先研究,为飞天梦想蓄能储力。
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作出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航天员中心再一次扛起“将中国人早日送上太空”的千钧重担。
经过30多年的奋力追赶和跨越发展,如今,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载人航天“三步走”目标圆满实现。
奇迹的背后,离不开一支英雄的队伍。航天员大队把飞天事业看得比天还高,把飞天使命看得比生命还重。
1998年1月5日,14名飞行员齐聚北京航天城,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他们庄严宣誓:“我自愿从事载人航天事业,成为航天员是我无上的光荣……”
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前夕,国际载人航天事业陷入低谷期。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中国航天员们没有退缩,纷纷请战,争当首飞第一人。
“选择了航天员,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热爱这项事业胜过自己的生命”“什么也阻挡不了我们探索宇宙的步伐”……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中华民族圆了千年飞天梦。然而,火箭在上升段意外出现了低频振动。当时,杨利伟感到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凭着千锤百炼的意志和过硬的身体素质,他撑过了短暂而漫长的26秒……
飞天的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为祖国出征太空,英雄的中国航天员义无反顾。
2008年9月25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在即将开展首次出舱活动之际,突然传来“轨道舱火灾”的警报。
那一刻,刘伯明果断调整出舱步骤,先将国旗递给翟志刚。翟志刚毅然继续出舱执行任务,在茫茫太空留下中国人的足迹,让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虽然警报是虚惊一场,但他们当时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飞天英雄的事迹感动亿万国人。航天员们却发自内心地说,那些用双手和智慧默默托举他们征战太空的工作人员,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中国航天员中心,许多工作人员都喜欢哼唱这样一首歌:“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
甘为人梯,敢为人先。航天员所有的训练课目,都需要航天员教员们先试训。确保万无一失后,航天员才开始训练。
野外生存、离心机训练、水槽训练……但凡有危险的项目,航天员教员们一定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碰伤、扭腰、崴脚,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正是有了他们的无私付出,多年来,中国航天员训练取得了“零事故”的成绩。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所有关系到航天员生命安全的产品试验,中心科研人员都要冒着风险先上。
舱外航天服在研制过程中,从初样到正样,经历层层测试。最终,还要进行舱外服低压验证试验。这需要志愿者试穿全新舱外服,进入真空环境低压舱开展载人试验。科研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成功验证了舱外服的性能。目前,两代舱外服载人低压试验均取得圆满成功。
勇于牺牲的气魄和无畏的革命精神,深深植根于科研人员心中。靠着这种情怀和实干精神,该中心所属3个单位被授予荣誉称号,7个单位荣立集体一等功,航天员群体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创新超越,勇攀航天科技高峰
4月中旬,一则新闻登上热搜:我国载人航天环控生保技术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空间站氧气资源100%再生。
载人航天是航天事业的一颗明珠,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高科技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习主席指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实践一再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自组建以来,中国航天员中心在国外技术封锁、国内尚无经验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难探索,创新超越。
1996年,我国第一批航天员招收工作正式启动。当时,航天员如何开展训练,在我国还是一项空白。面对这一开创性任务,在训练任务与工程研制并行的情况下,航天员教员团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艰难跋涉。他们废寝忘食地查阅资料、调研情况,制订出一整套指导性技术文件、数十册航天员训练教材。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科学的航天员训练及考核评价体系正式出炉。
要想实现航天员空间出舱行走,首先要有“飞天战袍”。2004年,我国决定自行研制舱外航天服。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航天服团队立下“军令状”,从零开始,背水一战。最终,他们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在不到4年时间里,成功研制出“飞天战袍”。
2008年9月27日,航天英雄翟志刚穿着“飞天”舱外服顺利出舱、漫步太空。我国一举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出舱核心技术的国家。
在空间站任务中,要想实现长期驻留,就必须解决好氧气和水循环使用问题,同时还要建立航天员选拔体系和完善的医学保障体系等。为实现任务目标,航天员中心的科研人员又开始新的攻关。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之前,航天员在太空生存所需的氧气和水都要从地面携带。如何实现大气和水资源的再生、减少上行补给,这是人类在太空长期生存必须解决的世界级难题。
从论证设计开始,环控生保团队组建起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技术攻关队伍。他们以冲刺的速度进行“长跑”,相继攻克了一系列再生生保子系统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空间站环控生保再生系统。
相比17年前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这次在中国空间站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乘组航天员费俊龙,亲身感受和见证了环控生保技术从非再生到再生的不断进步和飞跃。
4月15日,在地面科研人员支持下,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完成第4次出舱活动,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纪录。
成立55年来,中国航天员中心不断实现技术突破,科研能力大幅提升,实现了诸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
——创立并发展了以确保航天员健康安全高效工作为目标、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航天医学工程理论和实践技术体系。
——创建了我国航天员选拔训练技术体系。他们选拔训练的10个乘组16名航天员执行载人飞行任务,实现了从短中期飞行到长达半年的在轨健康驻留,圆满完成大量复杂操作和实验任务。
——创建了中国特色的航天员健康保障、生活保障、工作保障体系。研发多种特色航天新药、医监医保设备、失重生理防护设备、生活保障设备以及100多种符合航天员饮食习惯的安全、营养、美味的航天食品,为航天员精心打造健康、舒适的太空生活。
——突破了载人航天器环控生保技术。空间站环控生保再生系统稳定运行,空间站氧气资源100%再生,水资源闭合度提升到95%以上,可以显著减少上行补给物资,节约大量成本。
——研制两代“飞天战袍”。新一代舱外航天服工效保障能力大幅提高,出舱活动时间显著提升,具备更佳的在轨测试维修能力,确保了航天员出舱活动任务安全、高效。
——完善了航天器医学和工效学评价方法。他们新研发出空间站系列模拟器、环控生保综合性能验证平台等大型地面设备,VR虚拟现实等训练手段与时俱进。
——构建了多层次系统化在轨实验平台,具备支持从人体到细胞、从生理生化到行为认知的全领域研究能力。他们瞄准国际前沿,完成了多项航天医学试验领域在轨实验,取得了体细胞编程重组多能干细胞等一系列重要成果,成为航天医学的最强“引擎”。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4月1日,在中国航天员中心举办的首个“飞天开放日”上,航天服产品设计师黄庆伟的爱人和孩子,第一次有机会走进服装车间,现场参观航天服的生产过程。
一整套舱外航天服由100多个单机产品组成。在单机研制生产和系统总装过程中,要经过严格的检验程序,还要进行环境试验、压力性能试验和工效验证与评价等,确保质量万无一失。
以制作舱外航天服上的头盔面窗为例,一共要完成检测、打磨、粘接等几十道工序,涉及的工艺规程文件摞起来厚厚一沓。这一套严密的工序,是服装车间技术人员花了近一年时间研制摸索而来的工艺标准。
作为航天人的家属,黄庆伟的爱人常常听到“载人航天,人命关天”这句话。今天,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黄庆伟和同事们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她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尊重人的价值,看见人的能力;发现人的奥秘,成就人的梦想。这是飞天征程的逻辑起点,也是遨游苍穹的价值底色。
对载人航天这项高风险的事业来讲,质量建设显得尤为关键,是必须紧抓不放的“生命工程”和“保底工程”。多年来,中国航天员中心始终秉持“航天员在我心中、航天员安全在我手中”的理念,持续推进质量体系建设,在精益求精中确保任务万无一失。
有一次,技术人员发现,头盔面窗可视区夹层出现了某些细小异物。尝试多种办法后,这个异物就是无法吸出来。后来,他们改变生产工序,采用新方法,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祖国高于一切,生命高于一切”“我的工作无差错,我的岗位请放心”……在中国航天员中心,这些警示标语在训练大厅、试验厂房、实验室到处可见,也深深烙进所有科研人员心里。
研制“太空跑台”过程中,项目团队碰到一个难题:跑台产生的噪声值不达标。工作人员马上前往厂家,用噪声计测量,用耳朵仔细分辨。
经过一遍遍调整、一次次拆装、一场场测试,噪声下降到了一定数值。不过,这个数值离预定标准,还差一点点。不管怎么调整,噪声值就是不达标。
怎么办?工作人员干脆采取“愚公移山”的办法,把千余个零配件逐一进行审查,进一步完善装配工艺。功夫不负有心人,噪声数值终于达标了。
空间站任务展开以来,中国航天员中心精心打造的数万件产品平稳运行,成为航天员飞天之旅安全可靠的保障。
中国航天员中心地面支持管理团队,是遨游太空的航天员们最信任的人。地面支持管理团队组建以来,全天候常态化值守,精准支持、精细监测、精心保障,全力支撑飞行乘组在轨健康生活、高效工作。他们与飞行乘组天地一心,圆满完成太空授课、出舱活动、航天医学实验全领域研究、飞行器日常监测维护等任务。
就在此刻,遥远太空,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正在“天宫”出差;海南文昌,中国航天员中心的试验队员正在紧张测试,打包“飞天快递”;航天城内,各条战线的工作人员挥洒汗水,全力奋战……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当前,中国空间站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载人登月研制工作已全面开启。眺望远方,光荣与梦想交汇,机遇与挑战同在。争当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的奋斗者、攀登者,航天人向着更深远的太空,勇毅前行。
图①:2023年4月15日,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航天员执行出舱任务。资料照片
图②:中国航天员中心科研人员正在进行舱外航天服组装和测试工作。 占 康摄
图③:中国航天员中心科研人员正在进行产品测试。孙 伟摄
|
欧冠免责声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