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从鱼缸中跳出、蜻蜓漫天飞……这是冯小刚导演《唐山大地震》镜头里,震前的一种异常现象。日前,市地震局在全市设立的123个地震宏观测报点正式挂牌“上岗”,这些测报点的“主角”涉及鱼塘里的鱼、养殖场里的鸡羊猪、动物园里的野生动物、洞穴里的青蛙等。地震宏观监测是怎么回事?记者昨日对此进行了采访。
养殖场成地震宏观测报点
中站区龙翔街道河口村村民孔同意家已搞养殖多年。一周前,他家门口又增加了一个新门牌———地震宏观测报点。他也有了新的职务——地震宏观测报点测报员。孔同意家是我市日前设立的123个以动物异常观测为主的地震宏观测报点之一。
昨日上午,记者与中站区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一同驱车来到该村村口,然后步行来到了位于北山半山腰处的孔同意家。孔家饲养的动物种类有鸡、鹅、羊等。
担任测报员一周多来,孔同意每天在鸡场、羊圈巡视时,除了观察动物的生长情况外,又多了一个心眼:观察动物的异常反应。“没有异常情况也要坚持登记。一旦有原因不明的动物异常现象,要立即上报区科技局。”孔同意告诉记者,不久前,他到市里参加了地震局举办的培训,掌握了很多地震监测知识。
“虽然地震测报员是兼职,基本上是义务来做这项工作,但我和家人很乐意承担。因为,经营养殖场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能为社会作贡献,一举两得。”孔同意笑着说。
细心的市民会发现,近日,市人民公园动物园门口也增加了一个新的门牌“地震宏观测报点”。饲养员魏师傅每天除了管好动物之外,也多了一项新工作:巡视动物有无异常。如无异常,定时上报;如有异常,则要立即电话上报。市地震局将在接到汇报后进行核实。
“虽说‘鸡飞狗跳蛇出洞’并非绝对是地震前兆,但确实有不少动物准确预报地震的先例。”市地震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地震监测双管齐下,在利用“高科技”的同时,也在利用养殖场动物、水井异常监测的“土方法”。大量地震宏观异常现象表明,强震发生前确实是有预兆的,这种预兆之一是动物生活习性和行为的异常表现,诸如出现惊恐不安、逃离、迁移等反常现象,或在活动状态下出现发呆、忧郁、不进食等情况。因此,监测动物“表情”可以让地震观测、分析、预测的信息来源更丰富。
近年来,我市地震宏观测报网的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地震宏观测报网点和测报人员逐年增加。截至今年7月,全市地震宏观测报网点已达123个,地震测报员达123人。各县市区科技局、地震办在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点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市建立地震群测群防体系
据市地震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地震的监测包括微观和宏观两种。通过精密仪器进行监测属微观;通过动物、植物、井水等反常现象进行监测则属宏观。
设立地震宏观测报点是群测群防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三网一员”(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防震减灾助理员)群测群防体系的基础。在我市的各个方位都设好地震监测点、建立地震宏观监测网后,希望能通过对动物异常行为、气象、井水的监测,搜集到更多的地震先兆资料,提高预测预报地震的水平,减少灾害给人们造成的损害。
目前,我市对地震宏观测报点实行分级管理,从全市地震宏观测报点中选取了50个作为广州市骨干地震宏观测报点,统一制作标牌、颁发聘书,给予经费补助。骨干和非骨干测报点的日常管理均由县市区负责,每年根据宏观测报点观测情况对骨干测报点进行调整。各宏观测报点测报员要严格按照工作制度,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如生物、地下水、电磁、气象等的变化,作好观测记录,及时报送地震宏观异常信息。
在此次宏观测报点的选点中,突出思维创新,在选择传统的动物观测点(如猪、牛、羊等)外,尽可能多地选择青蛙、蛇等穴居动物和高灵敏度动物密集区作为宏观测报点。选择的宏观测报点需要符合五项基本要求:具有固定观测场所、固定观测对象、固定观测人员、一定的观测规模、可靠的通信方式。
首次大规模培训基层测报员
我市属于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为让群测群防的地震宏观监测网真正发挥作用,市地震局把提升宏观测报员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人员选取上,要求测报员具备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同时,要让测报员学习和掌握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领会工作方法、明确工作职责。
日前,我市举办了防震减灾助理员培训班,首次大范围培训乡镇级防灾工作人员。此次培训特邀广东省地震局监测预报中心主任王文旭作专题讲座。来自全市6县5区的科技局局长、主管副局长、地震办主任及各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共150余人参加了培训。培训班安排了防震减灾基础知识、地震灾害的特点与地震趋势、防震减灾相关法规三个专题内容。
地震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后,要加强基层防震减灾队伍建设,构建完备的“三网一员”体系,针对目前我市防震减灾工作还存在的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薄弱、地震科普知识普及率不高、农村民居和村镇建筑抗震设防普遍较弱等问题,重点推进防震减灾基础知识和法律、法规进社区、进乡村。
上图 市人民公园动物园工作人员正在悬挂“地震宏观测报点”标志牌。
本报记者 赵林峰 实习生 程亚平 摄
链接:
什么是地震宏观前兆观测
大量地震观察事实表明,破坏性地震之前是有预兆的。人的感觉直接觉察到的各种前兆现象,主要有动物生活习性和行为的异常表现;井、泉、河水异乎寻常的涨落变化;地下深处突然传出来的隆隆巨响;晴朗夜空出现雷雨闪电不同的彩色地光;花卉、树木不合时令的开花结果;天气气候反常的冷、热、风、雨、雾、电等。
我国地震史料中,动物异常的记述很多。1966年邢台地震后,地震学家和动物学家开始联手对动物异常进行观测。1969年渤海湾7.4级地震前,天津动物园观测到了东北虎、牦牛、天鹅等多种动物的异常,在地震前两个多小时向市地震办报告,这是我国通过观察动物异常预报地震的最初尝试。
地震前动物肯定有异常,但动物异常却不必然导致地震。在地震重点监视地区,如出现大量包括动物异常在内的宏观异常信息,应视为“疑似震情”。捕捉“疑似震情”对防范实际发生的地震有极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