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杯

欧冠杯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广东 欧冠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欧冠+”客户端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欧冠 > 新闻推荐 > 头条 > 正文

新闻推荐

农超对接,让菜园子直通菜篮子
更新时间:2010-12-10 8:09:33    来源:欧冠日报
 
 

  核心提示:

  “种菜的不如倒菜的,倒菜的不如烧菜的”。在蔬菜从生产基地走上餐桌的过程中,层层加价的中间环节如何才能减少?老百姓的餐桌“搬”到田间地头还要经过几道坎?我市66.65万亩的蔬菜播种面积,显然在城市周边为市民搭建了天然的餐桌,但为何会出现“欧冠人吃山东菜,山西人吃欧冠菜”的奇怪现象?沉甸甸的菜篮子背后,破解之路究竟在哪里呢?

  奇怪现象

     守着菜园子却吃外地菜

  和北京蔬菜自给率仅10%的现状相比,我市的老百姓显然是足够幸福的:

  据今年4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市蔬菜播种面积达66.65万亩,除此之外,我市各县市区还拥有日光温室8000余座,蔬菜大棚2万座,设施较差的中小拱棚7万余亩。

  12月9日上午,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经师王金梁算了这样一笔账:

  按照我市现有的蔬菜播种面积,我市群众基本是五六个人“拥有”1亩菜园子,而再按照叶类蔬菜3000公斤的亩产,人均每天都能买到1.5公斤的新鲜蔬菜,菜价还不会太贵。

  “账却偏偏不能这样算,我市博爱县孝敬镇蒋村蔬菜批发市场的大量蔬菜都批量销售到了洛阳、山西太原,我市孟州3000余亩的韭菜也都销往了郑州、洛阳等地。距离这些蔬菜基地较近的我市市民餐桌上的蔬菜却多数来自山东、海南。”王金梁说。

  守着菜篮子,我市市民为何只能“望菜兴叹”,偏偏不能实现“就地取菜”呢?

  成本制约

       菜农偏爱卖得远

  在蔬菜价格沉沉浮浮的整个过程中,“菜农赚一毛,流通赚一元”的情况始终没有改变。

  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专门负责蔬菜种植的高级农艺师申玉龙说,多年来,我市并没有出台相对统一、比较稳定的蔬菜种植扶持政策,这也就导致了本地菜在种植环节成本较高。冒着技术风险、病虫害风险、市场风险的菜农辛辛苦苦种菜,最终的利润却不高。

  王金梁说:“在这种情况下,菜农选择将菜销售给收购价格相对较高的洛阳、山西等地的菜贩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据介绍,由于缺乏扶持,我市的设施蔬菜(依靠一定设施进行蔬菜生产,如日光温室等)整体水平不高。虽然我市目前也可以利用温室反季节栽培西红柿、黄瓜、青椒等细菜,但相对山东水平较高的设施蔬菜和海南的露天菜,种菜的成本很高,即便是省去运输环节,在当地市场上也不具备竞争力。

  在蔬菜市场大流通的格局之下,菜农将菜销售到哪里,显然是市场这个无形的手在起作用。那么,有没有什么措施可以引导蔬菜就近上市,将市民的餐桌“搬”到最近的田间地头呢?

  扶持菜农

  量大才能“顾远也及近”  

  12月4日到7日,本报记者在山东聊城采访期间了解到,当地政府部门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出台政策扶持菜农,不仅对自己愿意种菜的菜农提供补贴,政府还出资建设蔬菜大棚,免费让农民试种。

  正因为有这样的扶持政策,山东聊城才逐渐发展成为农业部规划的黄淮海与环渤海蔬菜重点区域之一,跻身为山东蔬菜生产“二当家的”,并在整个京九线及国内享誉盛名。

  而在销售阶段,山东聊城的重要蔬菜生产大县莘县更是每隔几公里就设置一个菜站,并采取一定的保护政策,保护了当地菜农的利益。

  申玉龙说:“山东不仅蔬菜种植面积大,在销售环节上也形成了大格局,如此一来,即便大量的蔬菜要供应到外地去,当地群众也不可能吃高价菜。所以,要想稳定我市的菜价,对蔬菜种植进行必要的扶持是关键的一步。”

  事实上,对蔬菜种植进行扶持,我市并非没有先例。近年来,正是因为博爱县连年制订发展奖励办法,才促进了当地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仅2009年,该县对新流转土地百亩以上发展蔬菜生产的,县财政每亩每年补贴200元,乡镇财政每亩每年补贴100元,连补2年;在流转土地百亩以上规模区内,每新建1座温室,县信用联社扶持贷款3000元,县政府贴息1年。在这种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博爱县蔬菜才得以走出欧冠,跑到了山西太原的餐桌上。

  王金梁认为,目前蔬菜生产已经发展到合作社、企业投资建设园区进行规模化发展的阶段。以博爱县为例,我市各县市区如果能出台一些政策对规模化的园区进行扶持,并支持农民发展零散种植,使设施蔬菜的规模继续扩大,我市市民同样也有望走出高菜价的困惑。因为只有蔬菜种植量上去了,成本降低了,菜农才能既顾及远处的市场,又不放弃近处的市场。

  “蔬菜种植量提高之后,销售环节的畅通无阻也很重要。”王金梁说,“我市周边菜农之所以不愿意将菜就近销售,除下成本因素,还受到销售不畅的制约。”

  菜农进城

  可否设置销售专区 

  多年来,一到瓜农进城的盛夏时节,我市交通、城管等部门都会出台一系列惠民政策,不仅保护了瓜农的利益,也使市民得以吃上低价瓜。

  “菜农进城为何不能也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优惠措施呢?”王金梁说,“交通部门应该让菜农进城享受一路绿灯的服务,农贸市场也可设置本地蔬菜的销售专区,减免相关摊位费等各种费税,让市民和菜农之间实现直接对接。”

  申玉龙也认为,鼓励菜农直接进城,让市民直接从农民手中购买蔬菜,不但蔬菜的新鲜度更高,而且减少了中间多个环节,必然大大降低蔬菜的价格。

  据了解,在这个菜价高涨的冬天,海南、山西等地均已开始鼓励菜农直接进城售菜,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扶持菜农种植,解决了供需之间的不平衡问题;鼓励菜农进城,可以有效减少蔬菜批发零售环节中的加价问题,但要想从根本上减少蔬菜在流通环节的加价,商务部、农业部自2008年启动的农超对接显然是个不错的办法。

  那么,我市各大超市目前是否可以实现农超对接?阻碍农超对接的瓶颈又在哪里呢?

     农超对接 

  让菜园子直通菜篮子

  农超对接,指的是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使菜园子直通菜篮子,把市民的餐桌真正搬到了田间地头。

  然而,我市目前的现状却和真正的农超对接有不小的距离。

  12月9日上午,我市太行路某超市一位负责人说,该超市内“农超对接”的蔬菜比例占到了全部蔬菜的60%。而60%还只是一个平均数,如果平时超市一次能进1000公斤蔬菜的话,那本地菜约占到600多公斤,但某些特殊时段,比如冬季白菜、萝卜等过冬菜需求量大时,超市一天就会从本地进上万公斤,这样农超对接的比例算起来会更大。

  乍一听,这样的数据让人欣喜,因为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农超对接的比例达到80%,而我国的平均水平只有15%左右。那么,我市的农超对接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农超对接?对菜价又能起到多大的抑制作用呢?

  该超市负责人介绍说,超市农超对接的菜大多数都购自博爱县孝敬镇蒋村,超市已经和当地一些种植规模比较大的菜农建立了长期合作,超市只要提前和菜农通电话,菜农就会把蔬菜准备好。而一些种植规模较小的菜农也会把蔬菜直接送到大菜农手中。超市购菜车只需要开到田间,简单转几个地方,就能装满一车菜。

  然而,记者经过调查后发现,该超市负责人眼里的农超对接每500克蔬菜的批发价却只比批发市场的价格便宜0.02~0.03元。而在价格方面,超市里的蔬菜价格一般每500克仅仅比外边便宜0.01元,即便是比较贵的蔬菜,也和农贸市场差别不大。而在省去流通环节的相关费用之后,超市同样在销售的最后一环大量提价,外面菜贩如果每500克加价0.8元,超市就加价0.5元,外面如果加价0.3元,超市就加价0.1元。超市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靠量大取胜。

  如此的农超对接,和天津等地有政府部门专门投资建设的专供基地动辄菜价差距达50%的农超对接显然不可同日而语。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我市一些超市在销售蔬菜的环节中,仅仅相当于一个大销售商,未和农户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也不能实现蔬菜专供,采购蔬菜的价格也与批发市场价格相差不大,更与“农民增收、超市增效、市民得实惠”的农超对接目的差距甚远。

  王金梁认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超对接,减少了流通环节的成本,也能为我市本地蔬菜的销售搭建平台,是抑制菜价的有效手段。但超市和农户直接的对接则必须更加科学合理,操作应该更加规范,以真正实现商家、农民和消费者共赢。

  本报连续数天的报道,画出了菜价节节攀成的线路图。而扶持菜农、农超对接等举措如果能够实现,有可能促使菜价逐步走上平稳。但居高不下的蛋价,依然有走高趋势的肉价,却依然让市民的菜篮子沉甸甸的。鸡蛋价格持续居高不下的原因何在?请继续关注本报沉甸甸的菜篮子系列报道。  

 

文章编辑:石芳玲 
欧冠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农超对接,让菜园子直通菜篮子
2010-12-10 8:09:33    来源:欧冠日报
 
 

  核心提示:

  “种菜的不如倒菜的,倒菜的不如烧菜的”。在蔬菜从生产基地走上餐桌的过程中,层层加价的中间环节如何才能减少?老百姓的餐桌“搬”到田间地头还要经过几道坎?我市66.65万亩的蔬菜播种面积,显然在城市周边为市民搭建了天然的餐桌,但为何会出现“欧冠人吃山东菜,山西人吃欧冠菜”的奇怪现象?沉甸甸的菜篮子背后,破解之路究竟在哪里呢?

  奇怪现象

     守着菜园子却吃外地菜

  和北京蔬菜自给率仅10%的现状相比,我市的老百姓显然是足够幸福的:

  据今年4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市蔬菜播种面积达66.65万亩,除此之外,我市各县市区还拥有日光温室8000余座,蔬菜大棚2万座,设施较差的中小拱棚7万余亩。

  12月9日上午,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经师王金梁算了这样一笔账:

  按照我市现有的蔬菜播种面积,我市群众基本是五六个人“拥有”1亩菜园子,而再按照叶类蔬菜3000公斤的亩产,人均每天都能买到1.5公斤的新鲜蔬菜,菜价还不会太贵。

  “账却偏偏不能这样算,我市博爱县孝敬镇蒋村蔬菜批发市场的大量蔬菜都批量销售到了洛阳、山西太原,我市孟州3000余亩的韭菜也都销往了郑州、洛阳等地。距离这些蔬菜基地较近的我市市民餐桌上的蔬菜却多数来自山东、海南。”王金梁说。

  守着菜篮子,我市市民为何只能“望菜兴叹”,偏偏不能实现“就地取菜”呢?

  成本制约

       菜农偏爱卖得远

  在蔬菜价格沉沉浮浮的整个过程中,“菜农赚一毛,流通赚一元”的情况始终没有改变。

  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专门负责蔬菜种植的高级农艺师申玉龙说,多年来,我市并没有出台相对统一、比较稳定的蔬菜种植扶持政策,这也就导致了本地菜在种植环节成本较高。冒着技术风险、病虫害风险、市场风险的菜农辛辛苦苦种菜,最终的利润却不高。

  王金梁说:“在这种情况下,菜农选择将菜销售给收购价格相对较高的洛阳、山西等地的菜贩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据介绍,由于缺乏扶持,我市的设施蔬菜(依靠一定设施进行蔬菜生产,如日光温室等)整体水平不高。虽然我市目前也可以利用温室反季节栽培西红柿、黄瓜、青椒等细菜,但相对山东水平较高的设施蔬菜和海南的露天菜,种菜的成本很高,即便是省去运输环节,在当地市场上也不具备竞争力。

  在蔬菜市场大流通的格局之下,菜农将菜销售到哪里,显然是市场这个无形的手在起作用。那么,有没有什么措施可以引导蔬菜就近上市,将市民的餐桌“搬”到最近的田间地头呢?

  扶持菜农

  量大才能“顾远也及近”  

  12月4日到7日,本报记者在山东聊城采访期间了解到,当地政府部门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出台政策扶持菜农,不仅对自己愿意种菜的菜农提供补贴,政府还出资建设蔬菜大棚,免费让农民试种。

  正因为有这样的扶持政策,山东聊城才逐渐发展成为农业部规划的黄淮海与环渤海蔬菜重点区域之一,跻身为山东蔬菜生产“二当家的”,并在整个京九线及国内享誉盛名。

  而在销售阶段,山东聊城的重要蔬菜生产大县莘县更是每隔几公里就设置一个菜站,并采取一定的保护政策,保护了当地菜农的利益。

  申玉龙说:“山东不仅蔬菜种植面积大,在销售环节上也形成了大格局,如此一来,即便大量的蔬菜要供应到外地去,当地群众也不可能吃高价菜。所以,要想稳定我市的菜价,对蔬菜种植进行必要的扶持是关键的一步。”

  事实上,对蔬菜种植进行扶持,我市并非没有先例。近年来,正是因为博爱县连年制订发展奖励办法,才促进了当地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仅2009年,该县对新流转土地百亩以上发展蔬菜生产的,县财政每亩每年补贴200元,乡镇财政每亩每年补贴100元,连补2年;在流转土地百亩以上规模区内,每新建1座温室,县信用联社扶持贷款3000元,县政府贴息1年。在这种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博爱县蔬菜才得以走出欧冠,跑到了山西太原的餐桌上。

  王金梁认为,目前蔬菜生产已经发展到合作社、企业投资建设园区进行规模化发展的阶段。以博爱县为例,我市各县市区如果能出台一些政策对规模化的园区进行扶持,并支持农民发展零散种植,使设施蔬菜的规模继续扩大,我市市民同样也有望走出高菜价的困惑。因为只有蔬菜种植量上去了,成本降低了,菜农才能既顾及远处的市场,又不放弃近处的市场。

  “蔬菜种植量提高之后,销售环节的畅通无阻也很重要。”王金梁说,“我市周边菜农之所以不愿意将菜就近销售,除下成本因素,还受到销售不畅的制约。”

  菜农进城

  可否设置销售专区 

  多年来,一到瓜农进城的盛夏时节,我市交通、城管等部门都会出台一系列惠民政策,不仅保护了瓜农的利益,也使市民得以吃上低价瓜。

  “菜农进城为何不能也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优惠措施呢?”王金梁说,“交通部门应该让菜农进城享受一路绿灯的服务,农贸市场也可设置本地蔬菜的销售专区,减免相关摊位费等各种费税,让市民和菜农之间实现直接对接。”

  申玉龙也认为,鼓励菜农直接进城,让市民直接从农民手中购买蔬菜,不但蔬菜的新鲜度更高,而且减少了中间多个环节,必然大大降低蔬菜的价格。

  据了解,在这个菜价高涨的冬天,海南、山西等地均已开始鼓励菜农直接进城售菜,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扶持菜农种植,解决了供需之间的不平衡问题;鼓励菜农进城,可以有效减少蔬菜批发零售环节中的加价问题,但要想从根本上减少蔬菜在流通环节的加价,商务部、农业部自2008年启动的农超对接显然是个不错的办法。

  那么,我市各大超市目前是否可以实现农超对接?阻碍农超对接的瓶颈又在哪里呢?

     农超对接 

  让菜园子直通菜篮子

  农超对接,指的是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使菜园子直通菜篮子,把市民的餐桌真正搬到了田间地头。

  然而,我市目前的现状却和真正的农超对接有不小的距离。

  12月9日上午,我市太行路某超市一位负责人说,该超市内“农超对接”的蔬菜比例占到了全部蔬菜的60%。而60%还只是一个平均数,如果平时超市一次能进1000公斤蔬菜的话,那本地菜约占到600多公斤,但某些特殊时段,比如冬季白菜、萝卜等过冬菜需求量大时,超市一天就会从本地进上万公斤,这样农超对接的比例算起来会更大。

  乍一听,这样的数据让人欣喜,因为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农超对接的比例达到80%,而我国的平均水平只有15%左右。那么,我市的农超对接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农超对接?对菜价又能起到多大的抑制作用呢?

  该超市负责人介绍说,超市农超对接的菜大多数都购自博爱县孝敬镇蒋村,超市已经和当地一些种植规模比较大的菜农建立了长期合作,超市只要提前和菜农通电话,菜农就会把蔬菜准备好。而一些种植规模较小的菜农也会把蔬菜直接送到大菜农手中。超市购菜车只需要开到田间,简单转几个地方,就能装满一车菜。

  然而,记者经过调查后发现,该超市负责人眼里的农超对接每500克蔬菜的批发价却只比批发市场的价格便宜0.02~0.03元。而在价格方面,超市里的蔬菜价格一般每500克仅仅比外边便宜0.01元,即便是比较贵的蔬菜,也和农贸市场差别不大。而在省去流通环节的相关费用之后,超市同样在销售的最后一环大量提价,外面菜贩如果每500克加价0.8元,超市就加价0.5元,外面如果加价0.3元,超市就加价0.1元。超市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靠量大取胜。

  如此的农超对接,和天津等地有政府部门专门投资建设的专供基地动辄菜价差距达50%的农超对接显然不可同日而语。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我市一些超市在销售蔬菜的环节中,仅仅相当于一个大销售商,未和农户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也不能实现蔬菜专供,采购蔬菜的价格也与批发市场价格相差不大,更与“农民增收、超市增效、市民得实惠”的农超对接目的差距甚远。

  王金梁认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超对接,减少了流通环节的成本,也能为我市本地蔬菜的销售搭建平台,是抑制菜价的有效手段。但超市和农户直接的对接则必须更加科学合理,操作应该更加规范,以真正实现商家、农民和消费者共赢。

  本报连续数天的报道,画出了菜价节节攀成的线路图。而扶持菜农、农超对接等举措如果能够实现,有可能促使菜价逐步走上平稳。但居高不下的蛋价,依然有走高趋势的肉价,却依然让市民的菜篮子沉甸甸的。鸡蛋价格持续居高不下的原因何在?请继续关注本报沉甸甸的菜篮子系列报道。  

 

文章编辑:石芳玲 
 

版权声明 | 欧冠日报社简介 | 欧冠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欧冠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欧冠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20-8397096 邮编:510000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397000 举报邮箱:rhgps@163.com
广东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20-83598032 举报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广州市广卫路19-1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欧冠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电话:020-83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