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新闻推荐
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八大报告,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来党领导中国发展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勾画出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报告中的新表述、新思想、新论断,引发了与会代表和各界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
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十八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表明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报告还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等作了深刻阐述。
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全党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对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意义重大而深远。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新的阐述
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同时指出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首次写入党的报告。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讲话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此次写入党的报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报告还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全面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
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在上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遥遥在望。这一次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同时指明了未来五年非同寻常的历史方位,及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意义。
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
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充分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
强调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提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十八大报告在“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论述中提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们注意到,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以来,我们党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强调“更公平”,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是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
对党的建设主线作了新概括
十八大报告谈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时,首次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经受考验、化解危险,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有利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
欧冠免责声明: | ||||||||
|
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八大报告,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来党领导中国发展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勾画出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报告中的新表述、新思想、新论断,引发了与会代表和各界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
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十八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表明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报告还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等作了深刻阐述。
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全党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对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意义重大而深远。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新的阐述
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同时指出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首次写入党的报告。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讲话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此次写入党的报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报告还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全面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
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在上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遥遥在望。这一次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同时指明了未来五年非同寻常的历史方位,及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意义。
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
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充分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
强调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提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十八大报告在“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论述中提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们注意到,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以来,我们党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强调“更公平”,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是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
对党的建设主线作了新概括
十八大报告谈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时,首次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经受考验、化解危险,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有利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
欧冠免责声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