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2021年专题区
2001年泸定县长征大道。
(泸定县委宣传部提供)
今日泸定县城。
罗楚凯 摄
初春时节,温婉的大渡河像一块弯曲的碧玉,河水静静地从泸定桥下流过,奔向远方。谁都不会想到,86年前,这片土地上曾经硝烟弥漫。
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壮举载入共和国史册,长征精神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红色名城泸定各族群众弘扬长征精神,打赢了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正以昂扬的斗志书写乡村振兴的辉煌篇章。
历史回声
大渡桥横铁索寒
清晨,65岁的姚先贵推开窗户,也推开了一段历史。
在距他家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举世闻名的泸定桥,桥上不停地有南来北往的游客走过。汇入游客的队伍洪流,性格开朗的姚先贵又开始了他“讲解员”的角色,兴致勃勃地向大家讲述起86年前,惊心动魄、震惊中外的飞夺泸定桥战役……
1935年5月25日,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为打通北上抗日通道,彻底粉碎蒋介石让朱毛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企图,26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决定,由左右两路军夹大渡河而上,夺取泸定桥。
接到命令的红四团官兵,昼夜行军120公里,于29日凌晨到达泸定桥西岸,并立即发起总攻。担任突击队的二连22位勇士,冒着东岸敌人的火力封锁,在铁索桥上边铺门板边匍匐前进。最后在两岸红军的夹击下,顺利夺取泸定桥。
“听爷爷说,住在泸定桥头西岸的十几户农户都给红军捐献过门板,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姚先贵说,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的广场上,矗立着22根方柱,分别代表着22位飞夺泸定桥的勇士。
飞夺泸定桥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中,就有七位元帅经过了泸定桥。毛泽东在他的长征诗中,留下了“大渡桥横铁索寒”的不朽名句。
忆苦思甜
泥水匠过上小康生活
“我家世代居住在泸定桥头。”姚先贵说,在艰难岁月,家里靠着经营铁匠铺子为生,日子过得清贫。为此,姚先贵学会了泥水匠,每天经过泸定桥到城里找活儿干。
县城商贾往来、游客众多,开客栈是个不错的营生。姚先贵又多了一个挣钱的门路,因为收费合理,他的客栈生意非常好。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看到全国各地来游览泸定桥的游客一天比一天多,我便购买了两匹马,添置了红军和藏族的服装,游客穿上红军或民族服装,骑上马,在泸定桥西岸拍照,每天等候拍照的游客很多。”依靠照相和经营客栈,姚先贵一年就能挣3万多元。
“我是送走了苦日子,过上了小康生活。”姚先贵感慨地说,泸定城一天天在变,他利用多年的积蓄,修建了5层楼高的“河景房”,新的客栈吸引了更多游客。
和姚先贵一样,曾经居住在泸定桥西岸的居民,早已告别了低矮潮湿的瓦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高楼,一起见证着泸定城日新月异的变迁。
红色名城
大渡河畔璀璨明珠
华灯初上,五彩斑斓的灯光,让泸定城梦幻迷离。正对泸定铁索桥头的便是4000余平方米的泸定桥广场。
“40年前,泸定县城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如今城市规划面积已达6.8平方公里,是过去的近7倍。”以泸定桥为中心的周边街道,宾馆、饭店林立,高楼鳞次栉比,瑞金路、成武路、元帅街、将军街、化林巷……一条条街道,均以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勇士、长征人物和长征时期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命名,红色基因已经融入泸定人的血脉。
近年来,泸定县着力打造泸定桥成为AAAA级旅游景区,沿着当年红军行进的路线,开辟了红军长征遗迹等大批景区,引来无数游客。距泸定桥不到10公里的杵坭村,有农家乐、民宿36家,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收入4000余万元。
泸定县委书记宋晓军说,近年来,泸定县深挖“红+绿”旅游资源,既抓红色旅游,又抓好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的生态游,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被列入“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泸定桥景区被纳入国家“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特别是近5年,泸定人民砥砺奋进,成功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大渡河涛声依旧,泸定桥历久弥新。泸定,一片充满传奇的土地,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正在续写着新的传奇。
(记者 马建华 周 燕)
|
欧冠免责声明: | ||||||||
|
2001年泸定县长征大道。
(泸定县委宣传部提供)
今日泸定县城。
罗楚凯 摄
初春时节,温婉的大渡河像一块弯曲的碧玉,河水静静地从泸定桥下流过,奔向远方。谁都不会想到,86年前,这片土地上曾经硝烟弥漫。
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壮举载入共和国史册,长征精神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红色名城泸定各族群众弘扬长征精神,打赢了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正以昂扬的斗志书写乡村振兴的辉煌篇章。
历史回声
大渡桥横铁索寒
清晨,65岁的姚先贵推开窗户,也推开了一段历史。
在距他家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举世闻名的泸定桥,桥上不停地有南来北往的游客走过。汇入游客的队伍洪流,性格开朗的姚先贵又开始了他“讲解员”的角色,兴致勃勃地向大家讲述起86年前,惊心动魄、震惊中外的飞夺泸定桥战役……
1935年5月25日,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为打通北上抗日通道,彻底粉碎蒋介石让朱毛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企图,26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决定,由左右两路军夹大渡河而上,夺取泸定桥。
接到命令的红四团官兵,昼夜行军120公里,于29日凌晨到达泸定桥西岸,并立即发起总攻。担任突击队的二连22位勇士,冒着东岸敌人的火力封锁,在铁索桥上边铺门板边匍匐前进。最后在两岸红军的夹击下,顺利夺取泸定桥。
“听爷爷说,住在泸定桥头西岸的十几户农户都给红军捐献过门板,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姚先贵说,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的广场上,矗立着22根方柱,分别代表着22位飞夺泸定桥的勇士。
飞夺泸定桥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中,就有七位元帅经过了泸定桥。毛泽东在他的长征诗中,留下了“大渡桥横铁索寒”的不朽名句。
忆苦思甜
泥水匠过上小康生活
“我家世代居住在泸定桥头。”姚先贵说,在艰难岁月,家里靠着经营铁匠铺子为生,日子过得清贫。为此,姚先贵学会了泥水匠,每天经过泸定桥到城里找活儿干。
县城商贾往来、游客众多,开客栈是个不错的营生。姚先贵又多了一个挣钱的门路,因为收费合理,他的客栈生意非常好。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看到全国各地来游览泸定桥的游客一天比一天多,我便购买了两匹马,添置了红军和藏族的服装,游客穿上红军或民族服装,骑上马,在泸定桥西岸拍照,每天等候拍照的游客很多。”依靠照相和经营客栈,姚先贵一年就能挣3万多元。
“我是送走了苦日子,过上了小康生活。”姚先贵感慨地说,泸定城一天天在变,他利用多年的积蓄,修建了5层楼高的“河景房”,新的客栈吸引了更多游客。
和姚先贵一样,曾经居住在泸定桥西岸的居民,早已告别了低矮潮湿的瓦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高楼,一起见证着泸定城日新月异的变迁。
红色名城
大渡河畔璀璨明珠
华灯初上,五彩斑斓的灯光,让泸定城梦幻迷离。正对泸定铁索桥头的便是4000余平方米的泸定桥广场。
“40年前,泸定县城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如今城市规划面积已达6.8平方公里,是过去的近7倍。”以泸定桥为中心的周边街道,宾馆、饭店林立,高楼鳞次栉比,瑞金路、成武路、元帅街、将军街、化林巷……一条条街道,均以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勇士、长征人物和长征时期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命名,红色基因已经融入泸定人的血脉。
近年来,泸定县着力打造泸定桥成为AAAA级旅游景区,沿着当年红军行进的路线,开辟了红军长征遗迹等大批景区,引来无数游客。距泸定桥不到10公里的杵坭村,有农家乐、民宿36家,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收入4000余万元。
泸定县委书记宋晓军说,近年来,泸定县深挖“红+绿”旅游资源,既抓红色旅游,又抓好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的生态游,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被列入“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泸定桥景区被纳入国家“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特别是近5年,泸定人民砥砺奋进,成功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大渡河涛声依旧,泸定桥历久弥新。泸定,一片充满传奇的土地,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正在续写着新的传奇。
(记者 马建华 周 燕)
|
欧冠免责声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