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法律法规汇编
2021-4-15 9:36:53 来源:网信欧冠
目 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0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0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 …………………………057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09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1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123
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155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165
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181
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
~ 第二十九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已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
议于 2015 年 7 月 1 日通过,现予
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2015 年 7 月 1 日
002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
第三章 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责
第四章 国家安全制度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情报信息
第三节 风险预防、评估和预警
第四节 审查监管
第五节 危机管控
第五章 国家安全保障
第六章 公民、组织的义务和权利
第七章 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目 录
2015 年 7 月 1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
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
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
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
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第三条 国家安全工作应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
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
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
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
家安全道路。
第四条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建
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
第五条 中央国家安全领导机构负责国家安全工作的
决策和议事协调,研究制定、指导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和有
关重大方针政策,统筹协调国家安全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
推动国家安全法治建设。
第六条 国家制定并不断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全面评
004
估国际、国内安全形势,明确国家安全战略的指导方针、
中长期目标、重点领域的国家安全政策、工作任务和措施。
第七条 维护国家安全,应当遵守宪法和法律,坚持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护公民的权
利和自由。
第八条 维护国家安全,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国家安全工作应当统筹内部安全和外部安全、国土
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
同安全。
第九条 维护国家安全,应当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
治,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充分发挥专门机关和其
他有关机关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能作用,广泛动员公民和组
织,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第十条 维护国家安全,应当坚持互信、互利、平等、
协作,积极同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开展安全交流合作,履
行国际安全义务,促进共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第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
装力量、各政党和各人民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
组织,都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和分割。维护国家
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是包括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在内的
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
第十二条 国家对在维护国家安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
献的个人和组织给予表彰和奖励。
0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第十三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家安全工作和涉及
国家安全活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
法追究法律责任。
任何个人和组织违反本法和有关法律,不履行维护
国家安全义务或者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依法追究法
律责任。
第十四条 每年 4 月 15 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第二章 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
第十五条 国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
法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的各项权利。
国家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任何叛国、分裂国家、
煽动叛乱、颠覆或者煽动颠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行为;
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窃取、泄露国家秘密等危害国家安
全的行为;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境外势力的渗透、破坏、
颠覆、分裂活动。
第十六条 国家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保卫人民安全,创造良好生存发展条件和安定工作生活环
境,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其他合法权益。
第十七条 国家加强边防、海防和空防建设,采取一
切必要的防卫和管控措施,保卫领陆、内水、领海和领空
006
安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第十八条 国家加强武装力量革命化、现代化、正规
化建设,建设与保卫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需要相适应的武
装力量;实施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防备和抵御侵略,
制止武装颠覆和分裂;开展国际军事安全合作,实施联合
国维和、国际救援、海上护航和维护国家海外利益的军事
行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发展利益和世界
和平。
第十九条 国家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秩序,健全预防和化解经济安全风险的制度机制,
保障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产
业、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其他重大经济利益
安全。
第二十条 国家健全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和金融风险防
范、处置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基础能力建设,防范
和化解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抵御外部金融风
险的冲击。
第二十一条 国家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能源,有效管
控战略资源能源的开发,加强战略资源能源储备,完善资
源能源运输战略通道建设和安全保护措施,加强国际资源
能源合作,全面提升应急保障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
需的资源能源持续、可靠和有效供给。
第二十二条 国家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保护和提
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储备制度、流通体系和市
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场调控机制,健全粮食安全预警制度,保障粮食供给和质
量安全。
第二十三条 国家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防范和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掌握意识形态
领域主导权,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第二十四条 国家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发展
自主可控的战略高新技术和重要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加强
知识产权的运用、保护和科技保密能力建设,保障重大技
术和工程的安全。
第二十五条 国家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
升网络与信息安全保护能力,加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创新
研究和开发应用,实现网络和信息核心技术、关键基础设
施和重要领域信息系统及数据的安全可控;加强网络管理,
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网络攻击、网络入侵、网络窃密、
散布违法有害信息等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国家网络空
间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第二十六条 国家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
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各
民族一律平等,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防范、制止
和依法惩治民族分裂活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
会和谐,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第二十七条 国家依法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
宗教活动,坚持宗教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防范、制止和
008
依法惩治利用宗教名义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活
动,反对境外势力干涉境内宗教事务,维护正常宗教活动
秩序。
国家依法取缔邪教组织,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邪
教违法犯罪活动。
第二十八条 国家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和极端主
义,加强防范和处置恐怖主义的能力建设,依法开展情报、
调查、防范、处置以及资金监管等工作,依法取缔恐怖活
动组织和严厉惩治暴力恐怖活动。
第二十九条 国家健全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体
制机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积极预防、减少和化解社会
矛盾,妥善处置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影响国家安全和社
会稳定的突发事件,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
安定。
第三十条 国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加大生
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强化生态风
险的预警和防控,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赖以
生存发展的大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
破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三十一条 国家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和核技术,加强
国际合作,防止核扩散,完善防扩散机制,加强对核设施、
核材料、核活动和核废料处置的安全管理、监管和保护,
加强核事故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防止、控制和消除
核事故对公民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不断增强有效
00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应对和防范核威胁、核攻击的能力。
第三十二条 国家坚持和平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国
际海底区域和极地,增强安全进出、科学考察、开发利用
的能力,加强国际合作,维护我国在外层空间、国际海底
区域和极地的活动、资产和其他利益的安全。
第三十三条 国家依法采取必要措施,保护海外中国
公民、组织和机构的安全和正当权益,保护国家的海外利
益不受威胁和侵害。
第三十四条 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利益
的需要,不断完善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
第三章 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责
第三十五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宪法规定,决定
战争和和平的问题,行使宪法规定的涉及国家安全的其他
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宪法规定,决定
战争状态的宣布,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决定全
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行使宪法
规定的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涉及国家安全的其他职
权。
第三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宣布
进入紧急状态,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行使宪法规
010
定的涉及国家安全的其他职权。
第三十七条 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涉及国家
安全的行政法规,规定有关行政措施,发布有关决定和命
令;实施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依照法律规定决定省、
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行使宪
法法律规定的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授予的
涉及国家安全的其他职权。
第三十八条 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决
定军事战略和武装力量的作战方针,统一指挥维护国家安
全的军事行动,制定涉及国家安全的军事法规,发布有关
决定和命令。
第三十九条 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贯
彻执行国家安全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管理指导本系统、
本领域国家安全工作。
第四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
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国家安
全法律法规的遵守和执行。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管理本行政区
域内的国家安全工作。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应当履行维护国
家安全的责任。
第四十一条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行使审判权,人
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检察权,惩治危害国家安全的
犯罪。
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第四十二条 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搜集涉及
国家安全的情报信息,在国家安全工作中依法行使侦查、
拘留、预审和执行逮捕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职权。
有关军事机关在国家安全工作中依法行使相关职权。
第四十三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时,
应当贯彻维护国家安全的原则。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国家安全工作和涉及国家
安全活动中,应当严格依法履行职责,不得超越职权、滥
用职权,不得侵犯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四章 国家安全制度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四十四条 中央国家安全领导机构实行统分结合、
协调高效的国家安全制度与工作机制。
第四十五条 国家建立国家安全重点领域工作协调机
制,统筹协调中央有关职能部门推进相关工作。
第四十六条 国家建立国家安全工作督促检查和责任
追究机制,确保国家安全战略和重大部署贯彻落实。
第四十七条 各部门、各地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贯
彻实施国家安全战略。
第四十八条 国家根据维护国家安全工作需要,建立
跨部门会商工作机制,就维护国家安全工作的重大事项进
012
行会商研判,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四十九条 国家建立中央与地方之间、部门之间、
军地之间以及地区之间关于国家安全的协同联动机制。
第五十条 国家建立国家安全决策咨询机制,组织专
家和有关方面开展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分析研判,推进国家
安全的科学决策。
第二节 情报信息
第五十一条 国家健全统一归口、反应灵敏、准确高
效、运转顺畅的情报信息收集、研判和使用制度,建立情
报信息工作协调机制,实现情报信息的及时收集、准确研
判、有效使用和共享。
第五十二条 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有关军事机
关根据职责分工,依法搜集涉及国家安全的情报信息。
国家机关各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对于获取的涉
及国家安全的有关信息应当及时上报。
第五十三条 开展情报信息工作,应当充分运用现代
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对情报信息的鉴别、筛选、综合和研
判分析。
第五十四条 情报信息的报送应当及时、准确、客观,
不得迟报、漏报、瞒报和谎报。
0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第三节 风险预防、评估和预警
第五十五条 国家制定完善应对各领域国家安全风险
预案。
第五十六条 国家建立国家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定期
开展各领域国家安全风险调查评估。
有关部门应当定期向中央国家安全领导机构提交国
家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第五十七条 国家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制度,
根据国家安全风险程度,及时发布相应风险预警。
第五十八条 对可能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危害国
家安全的事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
应当立即按照规定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
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第四节 审查监管
第五十九条 国家建立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的制度和
机制,对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外商投资、特定物
项和关键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涉及国家安全
事项的建设项目,以及其他重大事项和活动,进行国家安
全审查,有效预防和化解国家安全风险。
第六十条 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
014
行使国家安全审查职责,依法作出国家安全审查决定或者
提出安全审查意见并监督执行。
第六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法负责本行政区
域内有关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工作。
第五节 危机管控
第六十二条 国家建立统一领导、协同联动、有序高
效的国家安全危机管控制度。
第六十三条 发生危及国家安全的重大事件,中央有
关部门和有关地方根据中央国家安全领导机构的统一部
署,依法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管控处置措施。
第六十四条 发生危及国家安全的特别重大事件,需
要进入紧急状态、战争状态或者进行全国总动员、局部动
员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或者国务院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决
定。
第六十五条 国家决定进入紧急状态、战争状态或者
实施国防动员后,履行国家安全危机管控职责的有关机关
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定,有
权采取限制公民和组织权利、增加公民和组织义务的特别
措施。
第六十六条 履行国家安全危机管控职责的有关机关
依法采取处置国家安全危机的管控措施,应当与国家安全
0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危机可能造成的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有多种
措施可供选择的,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保护公民、组
织权益的措施。
第六十七条 国家健全国家安全危机的信息报告和发
布机制。
国家安全危机事件发生后,履行国家安全危机管控
职责的有关机关,应当按照规定准确、及时报告,并依法
将有关国家安全危机事件发生、发展、管控处置及善后情
况统一向社会发布。
第六十八条 国家安全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
后,应当及时解除管控处置措施,做好善后工作。
第五章 国家安全保障
第六十九条 国家健全国家安全保障体系,增强维护
国家安全的能力。
第七十条 国家健全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推动国
家安全法治建设。
第七十一条 国家加大对国家安全各项建设的投入,
保障国家安全工作所需经费和装备。
第七十二条 承担国家安全战略物资储备任务的单
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对国家安全物资进行收
储、保管和维护,定期调整更换,保证储备物资的使用效
能和安全。
016
第七十三条 鼓励国家安全领域科技创新,发挥科技
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作用。
第七十四条 国家采取必要措施,招录、培养和管理
国家安全工作专门人才和特殊人才。
根据维护国家安全工作的需要,国家依法保护有关
机关专门从事国家安全工作人员的身份和合法权益,加大
人身保护和安置保障力度。
第七十五条 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有关军事机
关开展国家安全专门工作,可以依法采取必要手段和方式,
有关部门和地方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提供支持和配合。
第七十六条 国家加强国家安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
导,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将国家安
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增强全
民国家安全意识。
第六章 公民、组织的义务和权利
第七十七条 公民和组织应当履行下列维护国家安全
的义务:
(一)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关于国家安全的有关规定;
(二)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线索;
(三)如实提供所知悉的涉及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
证据;
(四)为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便利条件或者其他协助;
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五)向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和有关军事机关
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
(六)保守所知悉的国家秘密;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有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不得
向危害国家安全的个人或者组织提供任何资助或者协助。
第七十八条 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
社会组织应当对本单位的人员进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教育,
动员、组织本单位的人员防范、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第七十九条 企业事业组织根据国家安全工作的要
求,应当配合有关部门采取相关安全措施。
第八十条 公民和组织支持、协助国家安全工作的行
为受法律保护。
因支持、协助国家安全工作,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
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可以向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请
求予以保护,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应当会同有关部门
依法采取保护措施。
第八十一条 公民和组织因支持、协助国家安全工作
导致财产损失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偿;造成人身
伤害或者死亡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抚恤优待。
第八十二条 公民和组织对国家安全工作有向国家机
关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国家
安全工作中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提出申诉、控告和检举的权
利。
018
第八十三条 在国家安全工作中,需要采取限制公民
权利和自由的特别措施时,应当依法进行,并以维护国家
安全的实际需要为限度。
第七章 附则
第八十四条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
019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
~ 第二十八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
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于
2010 年 4 月 29 日修订通过,现将修
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
法》公布,自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
2010 年 4 月 29 日
020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国家秘密的范围和密级
第三章 保密制度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
目 录
1988 年 9 月 5 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2010 年 4 月 29 日第十一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
02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制定本
法。
第二条 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
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
项。
第三条 国家秘密受法律保护。
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
事业单位和公民都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任何危害国家秘密安全的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追
究。
第四条 保守国家秘密的工作(以下简称保密工作),
实行积极防范、突出重点、依法管理的方针,既确保国
家秘密安全,又便利信息资源合理利用。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应当依法公开。
第五条 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的保密工
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
域的保密工作。
第六条 国家机关和涉及国家秘密的单位(以下简称
机关、单位)管理本机关和本单位的保密工作。
022
中央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管理或者指导本系
统的保密工作。
第七条 机关、单位应当实行保密工作责任制,健全
保密管理制度,完善保密防护措施,开展保密宣传教育,
加强保密检查。
第八条 国家对在保守、保护国家秘密以及改进保密
技术、措施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 国家秘密的范围和密级
第九条 下列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事项,泄露后可
能损害国家在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等领域的安全和利
益的,应当确定为国家秘密:
(一)国家事务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
(二)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
(三)外交和外事活动中的秘密事项以及对外承担
保密义务的秘密事项;
(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
(五)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
(六)维护国家安全活动和追查刑事犯罪中的秘密
事项;
(七)经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的其他秘密事
项。
政党的秘密事项中符合前款规定的,属于国家秘密。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
023
第十条 国家秘密的密级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
绝密级国家秘密是最重要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
家安全和利益遭受特别严重的损害;机密级国家秘密是重
要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安全和利益遭受严重的损害;
秘密级国家秘密是一般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安全和
利益遭受损害。
第十一条 国家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由国家保
密行政管理部门分别会同外交、公安、国家安全和其他中
央有关机关规定。
军事方面的国家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由中央
军事委员会规定。
国家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的规定,应当在有关
范围内公布,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
第十二条 机关、单位负责人及其指定的人员为定密
责任人,负责本机关、本单位的国家秘密确定、变更和解
除工作。
机关、单位确定、变更和解除本机关、本单位的国
家秘密,应当由承办人提出具体意见,经定密责任人审核
批准。
第十三条 确定国家秘密的密级,应当遵守定密权限。
中央国家机关、省级机关及其授权的机关、单位可
以确定绝密级、机密级和秘密级国家秘密;设区的市、自
治州一级的机关及其授权的机关、单位可以确定机密级和
秘密级国家秘密。具体的定密权限、授权范围由国家保密
024
行政管理部门规定。
机关、单位执行上级确定的国家秘密事项,需要定
密的,根据所执行的国家秘密事项的密级确定。下级机关、
单位认为本机关、本单位产生的有关定密事项属于上级机
关、单位的定密权限,应当先行采取保密措施,并立即报
请上级机关、单位确定;没有上级机关、单位的,应当立
即提请有相应定密权限的业务主管部门或者保密行政管理
部门确定。
公安、国家安全机关在其工作范围内按照规定的权
限确定国家秘密的密级。
第十四条 机关、单位对所产生的国家秘密事项,应
当按照国家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的规定确定密级,同
时确定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
第十五条 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应当根据事项的性
质和特点,按照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限定在必要
的期限内;不能确定期限的,应当确定解密的条件。
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除另有规定外,绝密级不超
过三十年,机密级不超过二十年,秘密级不超过十年。
机关、单位应当根据工作需要,确定具体的保密期限、
解密时间或者解密条件。
机关、单位对在决定和处理有关事项工作过程中确
定需要保密的事项,根据工作需要决定公开的,正式公布
时即视为解密。
第十六条 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应当根据工作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
025
限定在最小范围。
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能够限定到具体人员的,限定
到具体人员;不能限定到具体人员的,限定到机关、单位,
由机关、单位限定到具体人员。
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以外的人员,因工作需要知悉
国家秘密的,应当经过机关、单位负责人批准。
第十七条 机关、单位对承载国家秘密的纸介质、光
介质、电磁介质等载体(以下简称国家秘密载体)以及属
于国家秘密的设备、产品,应当做出国家秘密标志。
不属于国家秘密的,不应当做出国家秘密标志。
第十八条 国家秘密的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
应当根据情况变化及时变更。国家秘密的密级、保密期限
和知悉范围的变更,由原定密机关、单位决定,也可以由
其上级机关决定。
国家秘密的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变更的,应
当及时书面通知知悉范围内的机关、单位或者人员。
第十九条 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已满的,自行解密。
机关、单位应当定期审核所确定的国家秘密。对在
保密期限内因保密事项范围调整不再作为国家秘密事项,
或者公开后不会损害国家安全和利益,不需要继续保密的,
应当及时解密;对需要延长保密期限的,应当在原保密期
限届满前重新确定保密期限。提前解密或者延长保密期限
的,由原定密机关、单位决定,也可以由其上级机关决定。
第二十条 机关、单位对是否属于国家秘密或者属于
026
何种密级不明确或者有争议的,由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
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
第三章 保密制度
第二十一条 国家秘密载体的制作、收发、传递、使用、
复制、保存、维修和销毁,应当符合国家保密规定。
绝密级国家秘密载体应当在符合国家保密标准的设
施、设备中保存,并指定专人管理;未经原定密机关、单
位或者其上级机关批准,不得复制和摘抄;收发、传递和
外出携带,应当指定人员负责,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第二十二条 属于国家秘密的设备、产品的研制、生
产、运输、使用、保存、维修和销毁,应当符合国家保密
规定。
第二十三条 存储、处理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以下简称涉密信息系统)按照涉密程度实行分级保护。
涉密信息系统应当按照国家保密标准配备保密设施、
设备。保密设施、设备应当与涉密信息系统同步规划,同
步建设,同步运行。
涉密信息系统应当按照规定,经检查合格后,方可
投入使用。
第二十四条 机关、单位应当加强对涉密信息系统的
管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将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接入互联网及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
027
其他公共信息网络;
(二)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涉密信息系
统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之间进行信息交换;
(三)使用非涉密计算机、非涉密存储设备存储、
处理国家秘密信息;
(四)擅自卸载、修改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程序、
管理程序;
(五)将未经安全技术处理的退出使用的涉密计算
机、涉密存储设备赠送、出售、丢弃或者改作其他用途。
第二十五条 机关、单位应当加强对国家秘密载体的
管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非法获取、持有国家秘密载体;
(二)买卖、转送或者私自销毁国家秘密载体;
(三)通过普通邮政、快递等无保密措施的渠道传
递国家秘密载体;
(四)邮寄、托运国家秘密载体出境;
(五)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携带、传递国家秘
密载体出境。
第二十六条 禁止非法复制、记录、存储国家秘密。
禁止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或者未采取保密
措施的有线和无线通信中传递国家秘密。
禁止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涉及国家秘密。
第二十七条 报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
编辑、出版、印制、发行,广播节目、电视节目、电影的
028
制作和播放,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公共信息网络及其他
传媒的信息编辑、发布,应当遵守有关保密规定。
第二十八条 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运营商、服
务商应当配合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检察机关对泄密
案件进行调查;发现利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发布
的信息涉及泄露国家秘密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保存有
关记录,向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或者保密行政管理部
门报告;应当根据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或者保密行政
管理部门的要求,删除涉及泄露国家秘密的信息。
第二十九条 机关、单位公开发布信息以及对涉及国
家秘密的工程、货物、服务进行采购时,应当遵守保密规定。
第三十条 机关、单位对外交往与合作中需要提供国
家秘密事项,或者任用、聘用的境外人员因工作需要知悉
国家秘密的,应当报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并与对方签订保密协
议。
第三十一条 举办会议或者其他活动涉及国家秘密
的,主办单位应当采取保密措施,并对参加人员进行保密
教育,提出具体保密要求。
第三十二条 机关、单位应当将涉及绝密级或者较多
机密级、秘密级国家秘密的机构确定为保密要害部门,将
集中制作、存放、保管国家秘密载体的专门场所确定为保
密要害部位,按照国家保密规定和标准配备、使用必要的
技术防护设施、设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
029
第三十三条 军事禁区和属于国家秘密不对外开放的
其他场所、部位,应当采取保密措施,未经有关部门批准,
不得擅自决定对外开放或者扩大开放范围。
第三十四条 从事国家秘密载体制作、复制、维修、
销毁,涉密信息系统集成,或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等涉及
国家秘密业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经过保密审查,具体
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机关、单位委托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前款规定的业务,
应当与其签订保密协议,提出保密要求,采取保密措施。
第三十五条 在涉密岗位工作的人员(以下简称涉密
人员),按照涉密程度分为核心涉密人员、重要涉密人员
和一般涉密人员,实行分类管理。
任用、聘用涉密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查。
涉密人员应当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品行,具有胜
任涉密岗位所要求的工作能力。
涉密人员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三十六条 涉密人员上岗应当经过保密教育培训,
掌握保密知识技能,签订保密承诺书,严格遵守保密规章
制度,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国家秘密。
第三十七条 涉密人员出境应当经有关部门批准,有
关机关认为涉密人员出境将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或者对国
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不得批准出境。
第三十八条 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实行脱密期管理。涉
密人员在脱密期内,应当按照规定履行保密义务,不得违
030
反规定就业,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国家秘密。
第三十九条 机关、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涉密人员管理
制度,明确涉密人员的权利、岗位责任和要求,对涉密人
员履行职责情况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
第四十条 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他公民发现国家秘密
已经泄露或者可能泄露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及时
报告有关机关、单位。机关、单位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
作出处理,并及时向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一条 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律、行政
法规的规定,制定保密规章和国家保密标准。
第四十二条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组织开展保密宣
传教育、保密检查、保密技术防护和泄密案件查处工作,
对机关、单位的保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四十三条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发现国家秘密确定、
变更或者解除不当的,应当及时通知有关机关、单位予以
纠正。
第四十四条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对机关、单位遵守保
密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有关机关、单位应当配合。保密
行政管理部门发现机关、单位存在泄密隐患的,应当要求
其采取措施,限期整改;对存在泄密隐患的设施、设备、
场所,应当责令停止使用;对严重违反保密规定的涉密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
031
员,应当建议有关机关、单位给予处分并调离涉密岗位;
发现涉嫌泄露国家秘密的,应当督促、指导有关机关、单
位进行调查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五条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对保密检查中发现的
非法获取、持有的国家秘密载体,应当予以收缴。
第四十六条 办理涉嫌泄露国家秘密案件的机关,需
要对有关事项是否属于国家秘密以及属于何种密级进行鉴
定的,由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鉴定。
第四十七条 机关、单位对违反保密规定的人员不依
法给予处分的,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议纠正,对拒不
纠正的,提请其上一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对该机关、单位
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予以处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
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非法获取、持有国家秘密载体的;
(二)买卖、转送或者私自销毁国家秘密载体的;
(三)通过普通邮政、快递等无保密措施的渠道传
递国家秘密载体的;
(四)邮寄、托运国家秘密载体出境,或者未经有
关主管部门批准,携带、传递国家秘密载体出境的;
032
(五)非法复制、记录、存储国家秘密的;
(六)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涉及国家秘密的;
(七)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或者未采取保
密措施的有线和无线通信中传递国家秘密的;
(八)将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接入互联网及
其他公共信息网络的;
(九)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涉密信息系
统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
(十)使用非涉密计算机、非涉密存储设备存储、
处理国家秘密信息的;
(十一)擅自卸载、修改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
程序、管理程序的;
(十二)将未经安全技术处理的退出使用的涉密计
算机、涉密存储设备赠送、出售、丢弃或者改作其他用途的。
有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且不适用处分的人员,
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督促其所在机关、单位予以处理。
第四十九条 机关、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发生重大泄
密案件的,由有关机关、单位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不适用处分的人员,由保
密行政管理部门督促其主管部门予以处理。
机关、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对应当定密的事项不定密,
或者对不应当定密的事项定密,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有关
机关、单位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
员给予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
033
第五十条 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运营商、服务
商违反本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由公安机关或者国家安全
机关、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予以处罚。
第五十一条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履行保
密管理职责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
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本法制定中国人民
解放军保密条例。
第五十三条 本法自 2010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
034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
035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
~ 第十六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已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
次会议于 2014 年 11 月 1 日通过,
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2014 年 11 月 1 日
035
036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国家安全机关在反间谍工
作中的职权
第三章 公民和组织的义务和权利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
目 录
2014 年 11 月 1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
037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防范、制止和惩治间谍行为,维护国家
安全,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反间谍工作坚持中央统一领导,坚持公开工
作与秘密工作相结合、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积极
防御、依法惩治的原则。
第三条 国家安全机关是反间谍工作的主管机关。
公安、保密行政管理等其他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
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加强协调,依法做好有关工作。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的安全、荣
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
行为。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及
各企业事业组织,都有防范、制止间谍行为,维护国家安
全的义务。
国家安全机关在反间谍工作中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
动员、组织人民防范、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间谍行为。
第五条 反间谍工作应当依法进行,尊重和保障人权,
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 境外机构、组织、个人实施或者指使、资助
他人实施的,或者境内机构、组织、个人与境外机构、组
038
织、个人相勾结实施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间
谍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追究。
第七条 国家对支持、协助反间谍工作的组织和个人
给予保护,对有重大贡献的给予奖励。
第二章 国家安全机关在反间谍
工作中的职权
第八条 国家安全机关在反间谍工作中依法行使侦
查、拘留、预审和执行逮捕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九条 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任务时,
依照规定出示相应证件,有权查验中国公民或者境外人员
的身份证明,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询问有关情况。
第十条 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任务时,
依照规定出示相应证件,可以进入有关场所、单位;根据
国家有关规定,经过批准,出示相应证件,可以进入限制
进入的有关地区、场所、单位,查阅或者调取有关的档案、
资料、物品。
第十一条 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人员在依法执行紧急
任务的情况下,经出示相应证件,可以优先乘坐公共交通
工具,遇交通阻碍时,优先通行。
国家安全机关因反间谍工作需要,按照国家有关规
定,可以优先使用或者依法征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
织和个人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场地和建筑物,必要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
039
可以设置相关工作场所和设备、设施,任务完成后应当及
时归还或者恢复原状,并依照规定支付相应费用;造成损
失的,应当补偿。
第十二条 国家安全机关因侦察间谍行为的需要,根
据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
察措施。
第十三条 国家安全机关因反间谍工作需要,可以依
照规定查验有关组织和个人的电子通信工具、器材等设备、
设施。查验中发现存在危害国家安全情形的,国家安全机
关应当责令其整改;拒绝整改或者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
可以予以查封、扣押。
对依照前款规定查封、扣押的设备、设施,在危害
国家安全的情形消除后,国家安全机关应当及时解除查封、
扣押。
第十四条 国家安全机关因反间谍工作需要,根据国
家有关规定,可以提请海关、边防等检查机关对有关人员
和资料、器材免检。有关检查机关应当予以协助。
第十五条 国家安全机关对用于间谍行为的工具和其
他财物,以及用于资助间谍行为的资金、场所、物资,经
设区的市级以上国家安全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依法查封、
扣押、冻结。
第十六条 国家安全机关根据反间谍工作需要,可以
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反间谍技术防范标准,指导有关部门落
实反间谍技术防范措施,对存在隐患的部门,经过严格的
040
批准手续,可以进行反间谍技术防范检查和检测。
第十七条 国家安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
当严格依法办事,不得超越职权、滥用职权,不得侵犯组
织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国家安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反间谍工作职
责获取的组织和个人的信息、材料,只能用于反间谍工作。
对属于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应当保密。
第十八条 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受法
律保护。
第三章 公民和组织的义务和权利
第十九条 机关、团体和其他组织应当对本单位的人
员进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教育,动员、组织本单位的人员防
范、制止间谍行为。
第二十条 公民和组织应当为反间谍工作提供便利或
者其他协助。
因协助反间谍工作,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
面临危险的,可以向国家安全机关请求予以保护。国家安
全机关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依法采取保护措施。
第二十一条 公民和组织发现间谍行为,应当及时向
国家安全机关报告;向公安机关等其他国家机关、组织报
告的,相关国家机关、组织应当立即移送国家安全机关处
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
041
第二十二条 在国家安全机关调查了解有关间谍行为
的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时,有关组织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
不得拒绝。
第二十三条 任何公民和组织都应当保守所知悉的有
关反间谍工作的国家秘密。
第二十四条 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非法持有属于国
家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
第二十五条 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非法持有、使用
间谍活动特殊需要的专用间谍器材。专用间谍器材由国务
院国家安全主管部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确认。
第二十六条 任何个人和组织对国家安全机关及其工
作人员超越职权、滥用职权和其他违法行为,都有权向上
级国家安全机关或者有关部门检举、控告。受理检举、控
告的国家安全机关或者有关部门应当及时查清事实,负责
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告知检举人、控告人。
对协助国家安全机关工作或者依法检举、控告的个
人和组织,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境外机构、组织、个人实施或者指使、
资助他人实施,或者境内机构、组织、个人与境外机构、
组织、个人相勾结实施间谍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
刑事责任。
042
实施间谍行为,有自首或者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
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给予奖励。
第二十八条 在境外受胁迫或者受诱骗参加敌对组
织、间谍组织,从事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活动,
及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机构如实说明情况,或者入境
后直接或者通过所在单位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
如实说明情况,并有悔改表现的,可以不予追究。
第二十九条 明知他人有间谍犯罪行为,在国家安全
机关向其调查有关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时,拒绝提供的,
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予以处分,或者由国家安
全机关处十五日以下行政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
事责任。
第三十条 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安全机关依法
执行任务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依法执行任务,未使用暴力、
威胁方法,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
轻的,由国家安全机关处十五日以下行政拘留。
第三十一条 泄露有关反间谍工作的国家秘密的,由
国家安全机关处十五日以下行政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
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对非法持有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
和其他物品的,以及非法持有、使用专用间谍器材的,国
家安全机关可以依法对其人身、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的
地方进行搜查;对其非法持有的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
043
料和其他物品,以及非法持有、使用的专用间谍器材予以
没收。非法持有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国
家安全机关予以警告或者处十五日以下行政拘留。
第三十三条 隐藏、转移、变卖、损毁国家安全机关
依法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的,或者明知是间谍活动的
涉案财物而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
掩饰、隐瞒的,由国家安全机关追回。构成犯罪的,依法
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境外人员违反本法的,可以限期离境或
者驱逐出境。
第三十五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强制措施
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决定书之日起六十日内,向作出
决定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自
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六条 国家安全机关对依照本法查封、扣押、
冻结的财物,应当妥善保管,并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涉嫌犯罪的,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处理;
(二)尚不构成犯罪,有违法事实的,对依法应当
没收的予以没收,依法应当销毁的予以销毁;
(三)没有违法事实的,或者与案件无关的,应当
解除查封、扣押、冻结,并及时返还相关财物;造成损失
的,应当依法赔偿。
国家安全机关没收的财物,一律上缴国库。
044
第三十七条 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
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或者有非法拘禁、刑讯逼
供、暴力取证、违反规定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
隐私等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本法所称间谍行为,是指下列行为:
(一)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实施或者指使、资助他
人实施,或者境内外机构、组织、个人与其相勾结实施的
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活动;
(二)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
的任务的;
(三)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以外的其他境外机构、
组织、个人实施或者指使、资助他人实施,或者境内机构、
组织、个人与其相勾结实施的窃取、刺探、收买或者非法
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或者策动、引诱、收买国家工作
人员叛变的活动;
(四)为敌人指示攻击目标的;
(五)进行其他间谍活动的。
第三十九条 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照法律、行
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履行防范、制止和惩治间谍行为
以外的其他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职责,适用本法的有关规
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
045
第四十条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93 年 2 月 22
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同时废止。
046
047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令
~ 第 692 号 ~
现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
实施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总理 李克强
2017 年 11 月 22 日
047
048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国家安全机关在反间谍
工作中的职权
第三章 公民和组织维护国家
安全的义务和权利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
实施细则
目 录
2017 年 11 月 22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 692 号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0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以下简
称《反间谍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国家安全机关负责本细则的实施。
公安、保密行政管理等其他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
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加强协调,依法做好有关工作。
第三条 《反间谍法》所称“境外机构、组织”包括
境外机构、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分支(代表)
机构和分支组织;所称“境外个人”包括居住在中华人民
共和国境内不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
第四条 《反间谍法》所称“间谍组织代理人”,是
指受间谍组织或者其成员的指使、委托、资助,进行或者
授意、指使他人进行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活动的
人。
间谍组织和间谍组织代理人由国务院国家安全主管
部门确认。
第五条 《反间谍法》所称“敌对组织”,是指敌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危
害国家安全的组织。
敌对组织由国务院国家安全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公
安部门确认。
050
第六条 《反间谍法》所称“资助”实施危害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间谍行为,是指境内外机构、组织、
个人的下列行为:
(一)向实施间谍行为的组织、个人提供经费、场
所和物资的;
(二)向组织、个人提供用于实施间谍行为的经费、
场所和物资的。
第七条 《反间谍法》所称“勾结”实施危害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间谍行为,是指境内外组织、个人的
下列行为:
(一)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共同策划或者进行
危害国家安全的间谍活动的;
(二)接受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的资助或者指使,
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的间谍活动的;
(三)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建立联系,取得支持、
帮助,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的间谍活动的。
第八条 下列行为属于《反间谍法》第三十九条所称
“间谍行为以外的其他危害国家安全行为”:
(一)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
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
(二)组织、策划、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的恐怖活动的;
(三)捏造、歪曲事实,发表、散布危害国家安全
的文字或者信息,或者制作、传播、出版危害国家安全的
音像制品或者其他出版物的;
05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实施细则
(四)利用设立社会团体或者企业事业组织,进行
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
(五)利用宗教进行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
(六)组织、利用邪教进行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
(七)制造民族纠纷,煽动民族分裂,危害国家安
全的;
(八)境外个人违反有关规定,不听劝阻,擅自会
见境内有危害国家安全行为或者有危害国家安全行为重大
嫌疑的人员的。
第二章 国家安全机关在反间谍
工作中的职权
第九条 境外个人被认为入境后可能进行危害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活动的,国务院国家安全主管部门可以
决定其在一定时期内不得入境。
第十条 对背叛祖国、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嫌疑人,
依据《反间谍法》第八条的规定,国家安全机关可以通缉、
追捕。
第十一条 国家安全机关依法执行反间谍工作任务
时,有权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询问有关情况。
第十二条 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反间谍工
作任务时,对发现身份不明、有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嫌疑
人员,可以检查其随带物品。
052
第十三条 国家安全机关执行反间谍工作紧急任务的
车辆,可以配置特别通行标志和警灯、警报器。
第十四条 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反间谍工
作任务的行为,不受其他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反间谍工作任务时,
应当出示国家安全部侦察证或者其他相应证件。
国家安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当严格依
法办事,不得超越职权、滥用职权,不得侵犯组织和个人
的合法权益。
第三章 公民和组织维护国家安全的
义务和权利
第十五条 机关、团体和其他组织对本单位的人员进
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教育,动员、组织本单位的人员防范、
制止间谍行为的工作,应当接受国家安全机关的协调和指
导。
机关、团体和其他组织不履行《反间谍法》和本细
则规定的安全防范义务,未按照要求整改或者未达到整改
要求的,国家安全机关可以约谈相关负责人,将约谈情况
通报该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推动落实防范间谍行为和其他
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责任。
第十六条 下列情形属于《反间谍法》第七条所称“重
大贡献”:
053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实施细则
(一)为国家安全机关提供重要线索,发现、破获
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案件的;
(二)为国家安全机关提供重要情况,防范、制止
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发生的;
(三)密切配合国家安全机关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
务,表现突出的;
(四)为维护国家安全,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
子进行斗争,表现突出的;
(五)在教育、动员、组织本单位的人员防范、制
止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工作中,成绩显著的。
第十七条 《反间谍法》第二十四条所称“非法持有
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是指:
(一)不应知悉某项国家秘密的人员携带、存放属
于该项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的;
(二)可以知悉某项国家秘密的人员,未经办理手续,
私自携带、留存属于该项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
品的。
第十八条 《反间谍法》第二十五条所称“专用间谍
器材”,是指进行间谍活动特殊需要的下列器材:
(一)暗藏式窃听、窃照器材;
(二)突发式收发报机、一次性密码本、密写工具;
(三)用于获取情报的电子监听、截收器材;
(四)其他专用间谍器材。
专用间谍器材的确认,由国务院国家安全主管部门
054
负责。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 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由有关部门依
法予以处分,国家安全机关也可以予以警告;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下列情形属于《反间谍法》第二十七条所
称“立功表现”:
(一)揭发、检举危害国家安全的其他犯罪分子,
情况属实的;
(二)提供重要线索、证据,使危害国家安全的行
为得以发现和制止的;
(三)协助国家安全机关、司法机关捕获其他危害
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的;
(四)对协助国家安全机关维护国家安全有重要作
用的其他行为。
“重大立功表现”,是指在前款所列立功表现的范
围内对国家安全工作有特别重要作用的。
第二十一条 有证据证明知道他人有间谍行为,或者
经国家安全机关明确告知他人有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行
为,在国家安全机关向其调查有关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时,
拒绝提供的,依照《反间谍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二条 国家安全机关依法执行反间谍工作任务
055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实施细则
时,公民和组织依法有义务提供便利条件或者其他协助,
拒不提供或者拒不协助,构成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依法
执行反间谍工作任务的,依照《反间谍法》第三十条的规
定处罚。
第二十三条 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依法执行反间谍
工作任务,造成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人身伤害或者财物
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并由司法机关或者国家
安全机关依照《反间谍法》第三十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四条 对涉嫌间谍行为的人员,国家安全机关
可以决定其在一定期限内不得出境。对违反《反间谍法》
的境外个人,国务院国家安全主管部门可以决定限期离境
或者驱逐出境,并决定其不得入境的期限。被驱逐出境的
境外个人,自被驱逐出境之日起 10 年内不得入境。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照法律、行
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履行防范、制止和惩治间谍行为
以外的其他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职责,适用本细则的有关
规定。
第二十六条 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94 年 6 月
4 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实施细则》
同时废止。
056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
057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
~ 第三十六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
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
会议于 2015 年 12 月 27 日通过,
现予公布,自 2016 年 1 月 1 日起施
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2015 年 12 月 27 日
057
058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的认定
第三章 安全防范
第四章 情报信息
第五章 调查
第六章 应对处置
第七章 国际合作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十章 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
目 录
2015 年 12 月 27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十八次会议通过 根据 2018 年 4 月 27 日第十三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等六部法律的决定》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
059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防范和惩治恐怖活动,加强反恐怖主义
工作,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
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国家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依法取缔恐
怖活动组织,对任何组织、策划、准备实施、实施恐怖活
动,宣扬恐怖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组织、领导、参
加恐怖活动组织,为恐怖活动提供帮助的,依法追究法律
责任。
国家不向任何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作出妥协,不向
任何恐怖活动人员提供庇护或者给予难民地位。
第三条 本法所称恐怖主义,是指通过暴力、破坏、
恐吓等手段,制造社会恐慌、危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财
产,或者胁迫国家机关、国际组织,以实现其政治、意识
形态等目的的主张和行为。
本法所称恐怖活动,是指恐怖主义性质的下列行为:
(一)组织、策划、准备实施、实施造成或者意图
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公共设施损坏、社会秩序
混乱等严重社会危害的活动的 ;
(二)宣扬恐怖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或者非
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的物品,强制他人在公共场所穿戴宣
060
扬恐怖主义的服饰、标志的 ;
(三)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 ;
(四)为恐怖活动组织、恐怖活动人员、实施恐怖
活动或者恐怖活动培训提供信息、资金、物资、劳务、技
术、场所等支持、协助、便利的 ;
(五)其他恐怖活动。
本法所称恐怖活动组织,是指三人以上为实施恐怖
活动而组成的犯罪组织。
本法所称恐怖活动人员,是指实施恐怖活动的人和
恐怖活动组织的成员。
本法所称恐怖事件,是指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危害的恐怖活动。
第四条 国家将反恐怖主义纳入国家安全战略,综合
施策,标本兼治,加强反恐怖主义的能力建设,运用政治、
经济、法律、文化、教育、外交、军事等手段,开展反恐
怖主义工作。
国家反对一切形式的以歪曲宗教教义或者其他方法
煽动仇恨、煽动歧视、鼓吹暴力等极端主义,消除恐怖主
义的思想基础。
第五条 反恐怖主义工作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
结合,防范为主、惩防结合和先发制敌、保持主动的原则。
第六条 反恐怖主义工作应当依法进行,尊重和保障
人权,维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在反恐怖主义工作中,应当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自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
061
由和民族风俗习惯,禁止任何基于地域、民族、宗教等理
由的歧视性做法。
第七条 国家设立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统一领
导和指挥全国反恐怖主义工作。
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反恐怖主义工作
领导机构,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立反恐怖主义工作领
导机构,在上级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的领导和指挥下,
负责本地区反恐怖主义工作。
第八条 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人民检察院、人
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以及其他有关国家机关,应当根据
分工,实行工作责任制,依法做好反恐怖主义工作。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
织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军事法规以及国
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并根据反恐怖主义工作领
导机构的部署,防范和处置恐怖活动。
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联动配合机制,依靠、动员村民
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共同开
展反恐怖主义工作。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协助、配合有关部门开
展反恐怖主义工作的义务,发现恐怖活动嫌疑或者恐怖活
动嫌疑人员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或者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条 对举报恐怖活动或者协助防范、制止恐怖活
动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在反恐怖主义工作中作
出其他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
062
彰、奖励。
第十一条 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家、公民或者机构实施的恐怖活动犯罪,或者实施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恐怖活
动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使刑事管辖权,依法追究刑事
责任。
第二章 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的认定
第十二条 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根据本法第
三条的规定,认定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由国家反恐怖主
义工作领导机构的办事机构予以公告。
第十三条 国务院公安部门、国家安全部门、外交部
门和省级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对于需要认定恐怖活动
组织和人员的,应当向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提出
申请。
第十四条 金融机构和特定非金融机构对国家反恐怖
主义工作领导机构的办事机构公告的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
的资金或者其他资产,应当立即予以冻结,并按照规定及
时向国务院公安部门、国家安全部门和反洗钱行政主管部
门报告。
第十五条 被认定的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对认定不服
的,可以通过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的办事机构申
请复核。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应当及时进行复核,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
063
作出维持或者撤销认定的决定。复核决定为最终决定。
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作出撤销认定的决定
的,由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的办事机构予以公告;
资金、资产已被冻结的,应当解除冻结。
第十六条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有管辖权的中级
以上人民法院在审判刑事案件的过程中,可以依法认定恐
怖活动组织和人员。对于在判决生效后需要由国家反恐怖
主义工作领导机构的办事机构予以公告的,适用本章的有
关规定。
第三章 安全防范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反
恐怖主义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反恐怖主义意识。
教育、人力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有关职业培
训机构应当将恐怖活动预防、应急知识纳入教育、教学、
培训的内容。
新闻、广播、电视、文化、宗教、互联网等有关单位,
应当有针对性地面向社会进行反恐怖主义宣传教育。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人民政府以及有
关部门,加强反恐怖主义宣传教育。
第十八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应当
为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法进行防范、调查恐怖活动
提供技术接口和解密等技术支持和协助。
064
第十九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应当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落实网络安全、信息内容监督
制度和安全技术防范措施,防止含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
内容的信息传播;发现含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内容的信
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保存相关记录,删除相关信息,
并向公安机关或者有关部门报告。
网信、电信、公安、国家安全等主管部门对含有恐
怖主义、极端主义内容的信息,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及时
责令有关单位停止传输、删除相关信息,或者关闭相关网
站、关停相关服务。有关单位应当立即执行,并保存相关
记录,协助进行调查。对互联网上跨境传输的含有恐怖主
义、极端主义内容的信息,电信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技术措
施,阻断传播。
第二十条 铁路、公路、水上、航空的货运和邮政、
快递等物流运营单位应当实行安全查验制度,对客户身份
进行查验,依照规定对运输、寄递物品进行安全检查或者
开封验视。对禁止运输、寄递,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者
客户拒绝安全查验的物品,不得运输、寄递。
前款规定的物流运营单位,应当实行运输、寄递客
户身份、物品信息登记制度。
第二十一条 电信、互联网、金融、住宿、长途客运、
机动车租赁等业务经营者、服务提供者,应当对客户身份
进行查验。对身份不明或者拒绝身份查验的,不得提供服
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
065
第二十二条 生产和进口单位应当依照规定对枪支等
武器、弹药、管制器具、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炸物品、核
与放射物品作出电子追踪标识,对民用爆炸物品添加安检
示踪标识物。
运输单位应当依照规定对运营中的危险化学品、民
用爆炸物品、核与放射物品的运输工具通过定位系统实行
监控。
有关单位应当依照规定对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实行
严格的监督管理,严密防范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扩散或者
流入非法渠道。
对管制器具、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炸物品,国务院
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在特定区域、
特定时间,可以决定对生产、进出口、运输、销售、使用、
报废实施管制,可以禁止使用现金、实物进行交易或者对
交易活动作出其他限制。
第二十三条 发生枪支等武器、弹药、危险化学品、
民用爆炸物品、核与放射物品、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被盗、
被抢、丢失或者其他流失的情形,案发单位应当立即采取
必要的控制措施,并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同时依照规定
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公安机关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开
展调查。有关主管部门应当配合公安机关开展工作。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制作、生产、储存、运输、
进出口、销售、提供、购买、使用、持有、报废、销毁前
款规定的物品。公安机关发现的,应当予以扣押;其他主
066
管部门发现的,应当予以扣押,并立即通报公安机关;其
他单位、个人发现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
第二十四条 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国务院有
关部门、机构依法对金融机构和特定非金融机构履行反恐
怖主义融资义务的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发现涉嫌恐怖主义融资
的,可以依法进行调查,采取临时冻结措施。
第二十五条 审计、财政、税务等部门在依照法律、
行政法规的规定对有关单位实施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发现
资金流入流出涉嫌恐怖主义融资的,应当及时通报公安机
关。
第二十六条 海关在对进出境人员携带现金和无记名
有价证券实施监管的过程中,发现涉嫌恐怖主义融资的,
应当立即通报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和有管辖权的公
安机关。
第二十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组织实施城乡
规划,应当符合反恐怖主义工作的需要。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组织、督促有关
建设单位在主要道路、交通枢纽、城市公共区域的重点部
位,配备、安装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等防范恐怖袭
击的技防、物防设备、设施。
第二十八条 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对宣扬极端主义,
利用极端主义危害公共安全、扰乱公共秩序、侵犯人身财
产、妨害社会管理的,应当及时予以制止,依法追究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
067
责任。
公安机关发现极端主义活动的,应当责令立即停止,
将有关人员强行带离现场并登记身份信息,对有关物品、
资料予以收缴,对非法活动场所予以查封。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宣扬极端主义的物品、资料、
信息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
第二十九条 对被教唆、胁迫、引诱参与恐怖活动、
极端主义活动,或者参与恐怖活动、极端主义活动情节轻
微,尚不构成犯罪的人员,公安机关应当组织有关部门、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和
监护人对其进行帮教。
监狱、看守所、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加强对服刑的恐
怖活动罪犯和极端主义罪犯的管理、教育、矫正等工作。
监狱、看守所对恐怖活动罪犯和极端主义罪犯,根据教育
改造和维护监管秩序的需要,可以与普通刑事罪犯混合关
押,也可以个别关押。
第三十条 对恐怖活动罪犯和极端主义罪犯被判处徒
刑以上刑罚的,监狱、看守所应当在刑满释放前根据其犯
罪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服刑期间的表现,释放后
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等进行社会危险性评估。进行社会危
险性评估,应当听取有关基层组织和原办案机关的意见。
经评估具有社会危险性的,监狱、看守所应当向罪犯服刑
地的中级人民法院提出安置教育建议,并将建议书副本抄
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068
罪犯服刑地的中级人民法院对于确有社会危险性的,
应当在罪犯刑满释放前作出责令其在刑满释放后接受安置
教育的决定。决定书副本应当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被决
定安置教育的人员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
申请复议。
安置教育由省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安置教育机构
应当每年对被安置教育人员进行评估,对于确有悔改表现,
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应当及时提出解除安置教育的意见,
报决定安置教育的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决定。被安置教育人
员有权申请解除安置教育。
人民检察院对安置教育的决定和执行实行监督。
第三十一条 公安机关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将遭受恐
怖袭击的可能性较大以及遭受恐怖袭击可能造成重大的人
身伤亡、财产损失或者社会影响的单位、场所、活动、设
施等确定为防范恐怖袭击的重点目标,报本级反恐怖主义
工作领导机构备案。
第三十二条 重点目标的管理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
责:
(一)制定防范和应对处置恐怖活动的预案、措施,
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
(二)建立反恐怖主义工作专项经费保障制度,配备、
更新防范和处置设备、设施;
(三)指定相关机构或者落实责任人员,明确岗位
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
069
(四)实行风险评估,实时监测安全威胁,完善内
部安全管理;
(五)定期向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报告防范措施落
实情况。
重点目标的管理单位应当根据城乡规划、相关标准
和实际需要,对重点目标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运行
符合本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技防、物防设备、设施。
重点目标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
息系统值班监看、信息保存使用、运行维护等管理制度,
保障相关系统正常运行。采集的视频图像信息保存期限不
得少于九十日。
对重点目标以外的涉及公共安全的其他单位、场所、
活动、设施,其主管部门和管理单位应当依照法律、行政
法规规定,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
第三十三条 重点目标的管理单位应当对重要岗位人
员进行安全背景审查。对有不适合情形的人员,应当调整
工作岗位,并将有关情况通报公安机关。
第三十四条 大型活动承办单位以及重点目标的管理
单位应当依照规定,对进入大型活动场所、机场、火车站、
码头、城市轨道交通站、公路长途客运站、口岸等重点目
标的人员、物品和交通工具进行安全检查。发现违禁品和
管制物品,应当予以扣留并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发现涉
嫌违法犯罪人员,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
第三十五条 对航空器、列车、船舶、城市轨道车辆、
070
公共电汽车等公共交通运输工具,营运单位应当依照规定
配备安保人员和相应设备、设施,加强安全检查和保卫工
作。
第三十六条 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应当掌握重点目标
的基础信息和重要动态,指导、监督重点目标的管理单位
履行防范恐怖袭击的各项职责。
公安机关、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应当依照有关规
定对重点目标进行警戒、巡逻、检查。
第三十七条 飞行管制、民用航空、公安等主管部门
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空域、航空器和飞行活动管理,
严密防范针对航空器或者利用飞行活动实施的恐怖活动。
第三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军事机关应当在重点国
(边)境地段和口岸设置拦阻隔离网、视频图像采集和防
越境报警设施。
公安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应当严密组织国(边)
境巡逻,依照规定对抵离国(边)境前沿、进出国(边)
境管理区和国(边)境通道、口岸的人员、交通运输工具、
物品,以及沿海沿边地区的船舶进行查验。
第三十九条 出入境证件签发机关、出入境边防检查
机关对恐怖活动人员和恐怖活动嫌疑人员,有权决定不准
其出境入境、不予签发出境入境证件或者宣布其出境入境
证件作废。
第四十条 海关、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发现恐怖活动
嫌疑人员或者涉嫌恐怖活动物品的,应当依法扣留,并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
071
即移送公安机关或者国家安全机关。
第四十一条 国务院外交、公安、国家安全、发展改革、
工业和信息化、商务、旅游等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境外投资
合作、旅游等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对中国在境外的公民以
及驻外机构、设施、财产加强安全保护,防范和应对恐怖
袭击。
第四十二条 驻外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安全防范制度和
应对处置预案,加强对有关人员、设施、财产的安全保护。
第四章 情报信息
第四十三条 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建立国家
反恐怖主义情报中心,实行跨部门、跨地区情报信息工作
机制,统筹反恐怖主义情报信息工作。
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反恐怖主义情报信息搜集工作,
对搜集的有关线索、人员、行动类情报信息,应当依照规
定及时统一归口报送国家反恐怖主义情报中心。
地方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应当建立跨部门情报
信息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反恐怖主义情报信息工作,对重
要的情报信息,应当及时向上级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
报告,对涉及其他地方的紧急情报信息,应当及时通报相
关地方。
第四十四条 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有关部门应
当依靠群众,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基层情报信息工作
072
力量,提高反恐怖主义情报信息工作能力。
第四十五条 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军事机关在
其职责范围内,因反恐怖主义情报信息工作的需要,根据
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察
措施。
依照前款规定获取的材料,只能用于反恐怖主义应
对处置和对恐怖活动犯罪、极端主义犯罪的侦查、起诉和
审判,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第四十六条 有关部门对于在本法第三章规定的安全
防范工作中获取的信息,应当根据国家反恐怖主义情报中
心的要求,及时提供。
第四十七条 国家反恐怖主义情报中心、地方反恐怖
主义工作领导机构以及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应当对有关情
报信息进行筛查、研判、核查、监控,认为有发生恐怖事
件危险,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应对处置措施的,应
当及时通报有关部门和单位,并可以根据情况发出预警。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通报做好安全防范、应对处置工
作。
第四十八条 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有关部门和
单位、个人应当对履行反恐怖主义工作职责、义务过程中
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予以保密。
违反规定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
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
073
第五章 调查
第四十九条 公安机关接到恐怖活动嫌疑的报告或者
发现恐怖活动嫌疑,需要调查核实的,应当迅速进行调查。
第五十条 公安机关调查恐怖活动嫌疑,可以依照有
关法律规定对嫌疑人员进行盘问、检查、传唤,可以提取
或者采集肖像、指纹、虹膜图像等人体生物识别信息和血
液、尿液、脱落细胞等生物样本,并留存其签名。
公安机关调查恐怖活动嫌疑,可以通知了解有关情
况的人员到公安机关或者其他地点接受询问。
第五十一条 公安机关调查恐怖活动嫌疑,有权向有
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相关信息和材料。有关单位和个
人应当如实提供。
第五十二条 公安机关调查恐怖活动嫌疑,经县级以
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查询嫌疑人员的存款、汇款、
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可以采取查封、扣押、冻
结措施。查封、扣押、冻结的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情况
复杂的,可以经上一级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延长一个月。
第五十三条 公安机关调查恐怖活动嫌疑,经县级以
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根据其危险程度,责令恐怖
活动嫌疑人员遵守下列一项或者多项约束措施:
(一)未经公安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或者指定的处所;
074
(二)不得参加大型群众性活动或者从事特定的活
动;
(三)未经公安机关批准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
者进入特定的场所;
(四)不得与特定的人员会见或者通信;
(五)定期向公安机关报告活动情况;
(六)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身份证件、驾驶证件
交公安机关保存。
公安机关可以采取电子监控、不定期检查等方式对
其遵守约束措施的情况进行监督。
采取前两款规定的约束措施的期限不得超过三个月。
对不需要继续采取约束措施的,应当及时解除。
第五十四条 公安机关经调查,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
罪嫌疑人的,应当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立案侦查。本章
规定的有关期限届满,公安机关未立案侦查的,应当解除
有关措施。
第六章 应对处置
第五十五条 国家建立健全恐怖事件应对处置预案体
系。
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应当针对恐怖事件的
规律、特点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分级、分类制定国家
应对处置预案,具体规定恐怖事件应对处置的组织指挥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
075
系和恐怖事件安全防范、应对处置程序以及事后社会秩序
恢复等内容。
有关部门、地方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应当制定
相应的应对处置预案。
第五十六条 应对处置恐怖事件,各级反恐怖主义工
作领导机构应当成立由有关部门参加的指挥机构,实行指
挥长负责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负责人可以担任指
挥长,也可以确定公安机关负责人或者反恐怖主义工作领
导机构的其他成员单位负责人担任指挥长。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的恐怖事件或者特别重
大恐怖事件的应对处置,由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
负责指挥;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发生的涉及多个
行政区域的恐怖事件或者重大恐怖事件的应对处置,由省
级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负责指挥。
第五十七条 恐怖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反恐怖主义工
作领导机构应当立即启动恐怖事件应对处置预案,确定指
挥长。有关部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
队、民兵组织,按照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和指挥长的
统一领导、指挥,协同开展打击、控制、救援、救护等现
场应对处置工作。
上级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可以对应对处置工作
进行指导,必要时调动有关反恐怖主义力量进行支援。
需要进入紧急状态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或者国务院依照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
076
序决定。
第五十八条 发现恐怖事件或者疑似恐怖事件后,公
安机关应当立即进行处置,并向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
报告;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发现正在
实施恐怖活动的,应当立即予以控制并将案件及时移交公
安机关。
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尚未确定指挥长的,由在
场处置的公安机关职级最高的人员担任现场指挥员。公安
机关未能到达现场的,由在场处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或者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职级最高的人员担任现场指挥员。
现场应对处置人员无论是否属于同一单位、系统,均应当
服从现场指挥员的指挥。
指挥长确定后,现场指挥员应当向其请示、报告工
作或者有关情况。
第五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境外的机构、人员、
重要设施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恐怖袭击的,国务院外交、公
安、国家安全、商务、金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旅游、
交通运输等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启动应对处置预案。国务院
外交部门应当协调有关国家采取相应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境外的机构、人员、重要设施遭
受严重恐怖袭击后,经与有关国家协商同意,国家反恐怖
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可以组织外交、公安、国家安全等部门
派出工作人员赴境外开展应对处置工作。
第六十条 应对处置恐怖事件,应当优先保护直接受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
077
到恐怖活动危害、威胁人员的人身安全。
第六十一条 恐怖事件发生后,负责应对处置的反恐
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可以决定由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下列
一项或者多项应对处置措施:
(一)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
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
(二)封锁现场和周边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
证件,在有关场所附近设置临时警戒线;
(三)在特定区域内实施空域、海(水)域管制,
对特定区域内的交通运输工具进行检查;
(四)在特定区域内实施互联网、无线电、通讯管制;
(五)在特定区域内或者针对特定人员实施出境入
境管制;
(六)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关闭或
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者可能导致
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
(七)抢修被损坏的交通、电信、互联网、广播电视、
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
(八)组织志愿人员参加反恐怖主义救援工作,要
求具有特定专长的人员提供服务;
(九)其他必要的应对处置措施。
采取前款第三项至第五项规定的应对处置措施,由
省级以上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决定或者批准;采取前
款第六项规定的应对处置措施,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反恐怖
078
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决定。应对处置措施应当明确适用的时
间和空间范围,并向社会公布。
第六十二条 人民警察、人民武装警察以及其他依法
配备、携带武器的应对处置人员,对在现场持枪支、刀具
等凶器或者使用其他危险方法,正在或者准备实施暴力行
为的人员,经警告无效的,可以使用武器;紧急情况下或
者警告后可能导致更为严重危害后果的,可以直接使用武
器。
第六十三条 恐怖事件发生、发展和应对处置信息,
由恐怖事件发生地的省级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统一发
布;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的恐怖事件,由指定的省
级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统一发布。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虚假恐怖事件信息;
不得报道、传播可能引起模仿的恐怖活动的实施细节;不
得发布恐怖事件中残忍、不人道的场景;在恐怖事件的应
对处置过程中,除新闻媒体经负责发布信息的反恐怖主义
工作领导机构批准外,不得报道、传播现场应对处置的工
作人员、人质身份信息和应对处置行动情况。
第六十四条 恐怖事件应对处置结束后,各级人民政
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帮助受影响的单位和个人尽快恢复生
活、生产,稳定受影响地区的社会秩序和公众情绪。
第六十五条 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给予恐怖事件受
害人员及其近亲属适当的救助,并向失去基本生活条件的
受害人员及其近亲属及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卫生、医疗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
079
保障等主管部门应当为恐怖事件受害人员及其近亲属提供
心理、医疗等方面的援助。
第六十六条 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对恐怖事件立案侦
查,查明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依法追究恐怖活
动组织、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六十七条 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应当对恐怖事
件的发生和应对处置工作进行全面分析、总结评估,提出
防范和应对处置改进措施,向上一级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
机构报告。
第七章 国际合作
第六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据缔结或者参加的国
际条约,或者按照平等互惠原则,与其他国家、地区、国
际组织开展反恐怖主义合作。
第六十九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国务院授权,代表
中国政府与外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开展反恐怖主义政策
对话、情报信息交流、执法合作和国际资金监管合作。
在不违背我国法律的前提下,边境地区的县级以上
地方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经国务院或者中央有关部门
批准,可以与相邻国家或者地区开展反恐怖主义情报信息
交流、执法合作和国际资金监管合作。
第七十条 涉及恐怖活动犯罪的刑事司法协助、引渡
和被判刑人移管,依照有关法律规定执行。
080
第七十一条 经与有关国家达成协议,并报国务院批
准,国务院公安部门、国家安全部门可以派员出境执行反
恐怖主义任务。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派员出境
执行反恐怖主义任务,由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
第七十二条 通过反恐怖主义国际合作取得的材料可
以在行政处罚、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但我方承诺不
作为证据使用的除外。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七十三条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
当按照事权划分,将反恐怖主义工作经费分别列入同级财
政预算。
国家对反恐怖主义重点地区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对应对处置大规模恐怖事件给予经费保障。
第七十四条 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有关部门,
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应当依照
法律规定的职责,建立反恐怖主义专业力量,加强专业训
练,配备必要的反恐怖主义专业设备、设施。
县级、乡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指导有关单位、村
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建立反恐怖主义工作力量、志愿者
队伍,协助、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反恐怖主义工作。
第七十五条 对因履行反恐怖主义工作职责或者协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
081
助、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反恐怖主义工作导致伤残或者死亡
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待遇。
第七十六条 因报告和制止恐怖活动,在恐怖活动犯
罪案件中作证,或者从事反恐怖主义工作,本人或者其近
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经本人或者其近亲属提出申
请,公安机关、有关部门应当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保护
措施:
(一)不公开真实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
(二)禁止特定的人接触被保护人员;
(三)对人身和住宅采取专门性保护措施;
(四)变更被保护人员的姓名,重新安排住所和工
作单位;
(五)其他必要的保护措施。
公安机关、有关部门应当依照前款规定,采取不公
开被保护单位的真实名称、地址,禁止特定的人接近被保
护单位,对被保护单位办公、经营场所采取专门性保护措
施,以及其他必要的保护措施。
第七十七条 国家鼓励、支持反恐怖主义科学研究和
技术创新,开发和推广使用先进的反恐怖主义技术、设备。
第七十八条 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中国人民解
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因履行反恐怖主义职责的紧
急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以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
任务完成后应当及时归还或者恢复原状,并依照规定支付
相应费用;造成损失的,应当补偿。
082
因开展反恐怖主义工作对有关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
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补偿。有关单位和个
人有权依法请求赔偿、补偿。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七十九条 组织、策划、准备实施、实施恐怖活动,
宣扬恐怖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
义的物品,强制他人在公共场所穿戴宣扬恐怖主义的服饰、
标志,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为恐怖活动组织、
恐怖活动人员、实施恐怖活动或者恐怖活动培训提供帮助
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条 参与下列活动之一,情节轻微,尚不构成
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
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一)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或者煽动实施恐怖
活动、极端主义活动的;
(二)制作、传播、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
主义的物品的;
(三)强制他人在公共场所穿戴宣扬恐怖主义、极
端主义的服饰、标志的;
(四)为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或者实施恐怖主义、
极端主义活动提供信息、资金、物资、劳务、技术、场所
等支持、协助、便利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
083
第八十一条 利用极端主义,实施下列行为之一,情
节轻微,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五日以上十五日
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一)强迫他人参加宗教活动,或者强迫他人向宗
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提供财物或者劳务的;
(二)以恐吓、骚扰等方式驱赶其他民族或者有其
他信仰的人员离开居住地的;
(三)以恐吓、骚扰等方式干涉他人与其他民族或
者有其他信仰的人员交往、共同生活的;
(四)以恐吓、骚扰等方式干涉他人生活习俗、方
式和生产经营的;
(五)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
(六)歪曲、诋毁国家政策、法律、行政法规,煽动、
教唆抵制人民政府依法管理的;
(七)煽动、胁迫群众损毁或者故意损毁居民身份证、
户口簿等国家法定证件以及人民币的;
(八)煽动、胁迫他人以宗教仪式取代结婚、离婚
登记的;
(九)煽动、胁迫未成年人不接受义务教育的;
(十)其他利用极端主义破坏国家法律制度实施的。
第八十二条 明知他人有恐怖活动犯罪、极端主义犯
罪行为,窝藏、包庇,情节轻微,尚不构成犯罪的,或者
在司法机关向其调查有关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时,拒绝提
供的,由公安机关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
084
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十三条 金融机构和特定非金融机构对国家反恐
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的办事机构公告的恐怖活动组织及恐
怖活动人员的资金或者其他资产,未立即予以冻结的,由
公安机关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对直接负
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万元以
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十万元以上罚款,并对直接负
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万元
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
留。
第八十四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服务提供者有
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主管部门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
下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处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十万元以上罚款,
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万
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可以由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
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
拘留:
(一)未依照规定为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法
进行防范、调查恐怖活动提供技术接口和解密等技术支持
和协助的;
(二)未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停止传输、删除含
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内容的信息,保存相关记录,关闭
相关网站或者关停相关服务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
085
(三)未落实网络安全、信息内容监督制度和安全
技术防范措施,造成含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内容的信息
传播,情节严重的。
第八十五条 铁路、公路、水上、航空的货运和邮政、
快递等物流运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主管部门处
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
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实行安全查验制度,对客户身份进行查验,
或者未依照规定对运输、寄递物品进行安全检查或者开封
验视的;
(二)对禁止运输、寄递,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
者客户拒绝安全查验的物品予以运输、寄递的;
(三)未实行运输、寄递客户身份、物品信息登记
制度的。
第八十六条 电信、互联网、金融业务经营者、服务
提供者未按规定对客户身份进行查验,或者对身份不明、
拒绝身份查验的客户提供服务的,主管部门应当责令改正;
拒不改正的,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对其
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万元以下罚
款;情节严重的,处五十万元以上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
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
以下罚款。
住宿、长途客运、机动车租赁等业务经营者、服务提
供者有前款规定情形的,由主管部门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
086
元以下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
人员处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
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十万元
以下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
员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依照规定对枪支等武器、弹药、管制器具、
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炸物品、核与放射物品作出电子追踪
标识,对民用爆炸物品添加安检示踪标识物的;
(二)未依照规定对运营中的危险化学品、民用爆
炸物品、核与放射物品的运输工具通过定位系统实行监控
的;
(三)未依照规定对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实行严格
的监督管理,情节严重的;
(四)违反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
对管制器具、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炸物品决定的管制或者
限制交易措施的。
第八十八条 防范恐怖袭击重点目标的管理、营运单
位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
告,并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对
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下
罚款:
(一)未制定防范和应对处置恐怖活动的预案、措
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
087
(二)未建立反恐怖主义工作专项经费保障制度,
或者未配备防范和处置设备、设施的;
(三)未落实工作机构或者责任人员的;
(四)未对重要岗位人员进行安全背景审查,或者
未将有不适合情形的人员调整工作岗位的;
(五)对公共交通运输工具未依照规定配备安保人
员和相应设备、设施的;
(六)未建立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值班监看、
信息保存使用、运行维护等管理制度的。
大型活动承办单位以及重点目标的管理单位未依照
规定对进入大型活动场所、机场、火车站、码头、城市轨
道交通站、公路长途客运站、口岸等重点目标的人员、物
品和交通工具进行安全检查的,公安机关应当责令改正;
拒不改正的,处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
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十九条 恐怖活动嫌疑人员违反公安机关责令其
遵守的约束措施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责令改正;
拒不改正的,处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第九十条 新闻媒体等单位编造、传播虚假恐怖事件
信息,报道、传播可能引起模仿的恐怖活动的实施细节,
发布恐怖事件中残忍、不人道的场景,或者未经批准,报
道、传播现场应对处置的工作人员、人质身份信息和应对
处置行动情况的,由公安机关处二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对
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日以上
088
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罚款。
个人有前款规定行为的,由公安机关处五日以上十五
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九十一条 拒不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反恐怖主义安全
防范、情报信息、调查、应对处置工作的,由主管部门处
二千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日以上十五日以
下拘留,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单位有前款规定行为的,由主管部门处五万元以下
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对其直接
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九十二条 阻碍有关部门开展反恐怖主义工作的,
由公安机关处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万元
以下罚款。
单位有前款规定行为的,由公安机关处二十万元以
下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阻碍人民警察、人民解放军、人民武装警察依法执
行职务的,从重处罚。
第九十三条 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情节严重的,由主
管部门责令停止从事相关业务、提供相关服务或者责令停
产停业;造成严重后果的,吊销有关证照或者撤销登记。
第九十四条 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有关部门的
工作人员在反恐怖主义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
舞弊,或者有违反规定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
089
私等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
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在反恐怖主义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
有其他违法违纪行为的,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有关部门
检举、控告。有关部门接到检举、控告后,应当及时处理
并回复检举、控告人。
第九十五条 对依照本法规定查封、扣押、冻结、扣留、
收缴的物品、资金等,经审查发现与恐怖主义无关的,应
当及时解除有关措施,予以退还。
第九十六条 有关单位和个人对依照本法作出的行政
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章 附则
第九十七条 本法自 2016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2011
年 10 月 29 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
加强反恐怖工作有关问题的决定》同时废止。
090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091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
~ 第五十三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已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
会议于 2016 年 11 月 7 日通过,现
予公布,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2016 年 11 月 7 日
091
092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网络安全支持与促进
第三章 网络运行安全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行安全
第四章 网络信息安全
第五章 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目 录
2016 年 11 月 7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093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
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
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建设、运营、维护和
使用网络,以及网络安全的监督管理,适用本法。
第三条 国家坚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并重,遵循
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推进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鼓励网络技术创新和应用,
支持培养网络安全人才,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提
高网络安全保护能力。
第四条 国家制定并不断完善网络安全战略,明确保
障网络安全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提出重点领域的网络
安全政策、工作任务和措施。
第五条 国家采取措施,监测、防御、处置来源于中
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的网络安全风险和威胁,保护关键信
息基础设施免受攻击、侵入、干扰和破坏,依法惩治网络
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和秩序。
第六条 国家倡导诚实守信、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
推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取措施提高全社会的网
络安全意识和水平,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促进网络安全的
094
良好环境。
第七条 国家积极开展网络空间治理、网络技术研发
和标准制定、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推动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
民主、透明的网络治理体系。
第八条 国家网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网络安全工作和
相关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电信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和其
他有关机关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各
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网络安全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网络安全保护和
监督管理职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
第九条 网络运营者开展经营和服务活动,必须遵守
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遵守商业道德,诚实信
用,履行网络安全保护义务,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承
担社会责任。
第十条 建设、运营网络或者通过网络提供服务,应
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
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网络安全、稳定运行,
有效应对网络安全事件,防范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网
络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第十一条 网络相关行业组织按照章程,加强行业自
律,制定网络安全行为规范,指导会员加强网络安全保护,
提高网络安全保护水平,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第十二条 国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095
网络的权利,促进网络接入普及,提升网络服务水平,为
社会提供安全、便利的网络服务,保障网络信息依法有序
自由流动。
任何个人和组织使用网络应当遵守宪法法律,遵守
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不得危害网络安全,不得利用
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煽动颠覆国家政权、
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宣扬
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宣扬民族仇恨、民族歧视,传播暴
力、淫秽色情信息,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经济秩序和
社会秩序,以及侵害他人名誉、隐私、知识产权和其他合
法权益等活动。
第十三条 国家支持研究开发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
长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依法惩治利用网络从事危害未成年
人身心健康的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
境。
第十四条 任何个人和组织有权对危害网络安全的行
为向网信、电信、公安等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部门应当
及时依法作出处理;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及时移送
有权处理的部门。
有关部门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保护
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096
第二章 网络安全支持与促进
第十五条 国家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标准体系。国务
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
职责,组织制定并适时修订有关网络安全管理以及网络产
品、服务和运行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国家支持企业、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网络相关行
业组织参与网络安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
第十六条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
当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扶持重点网络安全技术产业和项
目,支持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安全可信
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保护网络技术知识产权,支持企业、
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等参与国家网络安全技术创新项目。
第十七条 国家推进网络安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鼓励有关企业、机构开展网络安全认证、检测和风险评估
等安全服务。
第十八条 国家鼓励开发网络数据安全保护和利用技
术,促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
展。
国家支持创新网络安全管理方式,运用网络新技术,
提升网络安全保护水平。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
经常性的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并指导、督促有关单位做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097
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大众传播媒介应当有针对性地面向社会进行网络安
全宣传教育。
第二十条 国家支持企业和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等教
育培训机构开展网络安全相关教育与培训,采取多种方式
培养网络安全人才,促进网络安全人才交流。
第三章 网络运行安全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十一条 国家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网络
运营者应当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要求,履行下列
安全保护义务,保障网络免受干扰、破坏或者未经授权的
访问,防止网络数据泄露或者被窃取、篡改:
(一)制定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定网
络安全负责人,落实网络安全保护责任;
(二)采取防范计算机病毒和网络攻击、网络侵入
等危害网络安全行为的技术措施;
(三)采取监测、记录网络运行状态、网络安全事
件的技术措施,并按照规定留存相关的网络日志不少于六
个月;
(四)采取数据分类、重要数据备份和加密等措施;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098
第二十二条 网络产品、服务应当符合相关国家标准
的强制性要求。网络产品、服务的提供者不得设置恶意程
序;发现其网络产品、服务存在安全缺陷、漏洞等风险时,
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按照规定及时告知用户并向有关
主管部门报告。
网络产品、服务的提供者应当为其产品、服务持续
提供安全维护;在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期限内,不得终
止提供安全维护。
网络产品、服务具有收集用户信息功能的,其提供
者应当向用户明示并取得同意;涉及用户个人信息的,还
应当遵守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
规定。
第二十三条 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应当
按照相关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由具备资格的机构安全
认证合格或者安全检测符合要求后,方可销售或者提供。
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公布网络关键设
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目录,并推动安全认证和安全检测
结果互认,避免重复认证、检测。
第二十四条 网络运营者为用户办理网络接入、域名
注册服务,办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入网手续,或者为
用户提供信息发布、即时通讯等服务,在与用户签订协议
或者确认提供服务时,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
用户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的,网络运营者不得为其提供相
关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099
国家实施网络可信身份战略,支持研究开发安全、
方便的电子身份认证技术,推动不同电子身份认证之间的
互认。
第二十五条 网络运营者应当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
预案,及时处置系统漏洞、计算机病毒、网络攻击、网络
侵入等安全风险;在发生危害网络安全的事件时,立即启
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并按照规定向有关主
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六条 开展网络安全认证、检测、风险评估等
活动,向社会发布系统漏洞、计算机病毒、网络攻击、网
络侵入等网络安全信息,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第二十七条 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从事非法侵入他人
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
安全的活动;不得提供专门用于从事侵入网络、干扰网络
正常功能及防护措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活动
的程序、工具;明知他人从事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的,不
得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
第二十八条 网络运营者应当为公安机关、国家安全
机关依法维护国家安全和侦查犯罪的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
协助。
第二十九条 国家支持网络运营者之间在网络安全信
息收集、分析、通报和应急处置等方面进行合作,提高网
络运营者的安全保障能力。
有关行业组织建立健全本行业的网络安全保护规范
100
和协作机制,加强对网络安全风险的分析评估,定期向会
员进行风险警示,支持、协助会员应对网络安全风险。
第三十条 网信部门和有关部门在履行网络安全保护
职责中获取的信息,只能用于维护网络安全的需要,不得
用于其他用途。
第二节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行安全
第三十一条 国家对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务、能源、交
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务、电子政务等重要行业和领域,
以及其他一旦遭到破坏、丧失功能或者数据泄露,可能严
重危害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公共利益的关键信息基础设
施,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基础上,实行重点保护。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具体范围和安全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制
定。
国家鼓励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以外的网络运营者自愿
参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体系。
第三十二条 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关键
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的部门分别编制并组织实施本
行业、本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规划,指导和监督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行安全保护工作。
第三十三条 建设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应当确保其具有
支持业务稳定、持续运行的性能,并保证安全技术措施同
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101
第三十四条 除本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外,关键信息
基础设施的运营者还应当履行下列安全保护义务:
(一)设置专门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负责人,
并对该负责人和关键岗位的人员进行安全背景审查;
(二)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技术培
训和技能考核;
(三)对重要系统和数据库进行容灾备份;
(四)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三十五条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采购网络产
品和服务,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应当通过国家网信部门
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的国家安全审查。
第三十六条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采购网络产
品和服务,应当按照规定与提供者签订安全保密协议,明
确安全和保密义务与责任。
第三十七条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在中华人民
共和国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应当
在境内存储。因业务需要,确需向境外提供的,应当按照
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办法进行安全评
估;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三十八条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应当自行或
者委托网络安全服务机构对其网络的安全性和可能存在的
风险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测评估,并将检测评估情况和改
进措施报送相关负责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的部
102
门。
第三十九条 国家网信部门应当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对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护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风险进行抽查检
测,提出改进措施,必要时可以委托网络安全服务机构对
网络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检测评估;
(二)定期组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进行网
络安全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网络安全事件的水平和协同配
合能力;
(三)促进有关部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
以及有关研究机构、网络安全服务机构等之间的网络安全
信息共享;
(四)对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与网络功能的恢
复等,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
第四章 网络信息安全
第四十条 网络运营者应当对其收集的用户信息严格
保密,并建立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
第四十一条 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
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
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
息,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103
使用个人信息,并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与用
户的约定,处理其保存的个人信息。
第四十二条 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
集的个人信息;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
信息。但是,经过处理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除
外。
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
保其收集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毁损、丢失。
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个人信息泄露、毁损、丢失的情况时,
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按照规定及时告知用户并向有关
主管部门报告。
第四十三条 个人发现网络运营者违反法律、行政法
规的规定或者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其个人信息的,有权
要求网络运营者删除其个人信息;发现网络运营者收集、
存储的其个人信息有错误的,有权要求网络运营者予以更
正。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予以删除或者更正。
第四十四条 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
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个人信息。
第四十五条 依法负有网络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对在履行职责中知悉的个人信息、隐
私和商业秘密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
提供。
第四十六条 任何个人和组织应当对其使用网络的行
104
为负责,不得设立用于实施诈骗,传授犯罪方法,制作或
者销售违禁物品、管制物品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
群组,不得利用网络发布涉及实施诈骗,制作或者销售违
禁物品、管制物品以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的信息。
第四十七条 网络运营者应当加强对其用户发布的信
息的管理,发现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
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该信息,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防
止信息扩散,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第四十八条 任何个人和组织发送的电子信息、提供
的应用软件,不得设置恶意程序,不得含有法律、行政法
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
电子信息发送服务提供者和应用软件下载服务提供
者,应当履行安全管理义务,知道其用户有前款规定行为
的,应当停止提供服务,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保存有关
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第四十九条 网络运营者应当建立网络信息安全投
诉、举报制度,公布投诉、举报方式等信息,及时受理并
处理有关网络信息安全的投诉和举报。
网络运营者对网信部门和有关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
检查,应当予以配合。
第五十条 国家网信部门和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网络信
息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发现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发布或者
传输的信息的,应当要求网络运营者停止传输,采取消除
等处置措施,保存有关记录;对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105
外的上述信息,应当通知有关机构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
要措施阻断传播。
第五章 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
第五十一条 国家建立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
制度。国家网信部门应当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加强网络安全
信息收集、分析和通报工作,按照规定统一发布网络安全
监测预警信息。
第五十二条 负责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的
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本行业、本领域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
和信息通报制度,并按照规定报送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信息。
第五十三条 国家网信部门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网
络安全风险评估和应急工作机制,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
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负责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的部门应当制
定本行业、本领域的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
演练。
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应当按照事件发生后的危害
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对网络安全事件进行分级,并规定
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第五十四条 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的风险增大时,省级
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并根
据网络安全风险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下列措施:
106
(一)要求有关部门、机构和人员及时收集、报告
有关信息,加强对网络安全风险的监测;
(二)组织有关部门、机构和专业人员,对网络安
全风险信息进行分析评估,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影响
范围和危害程度;
(三)向社会发布网络安全风险预警,发布避免、
减轻危害的措施。
第五十五条 发生网络安全事件,应当立即启动网络
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对网络安全事件进行调查和评估,要
求网络运营者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消除安全隐
患,防止危害扩大,并及时向社会发布与公众有关的警示
信息。
第五十六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履行网络
安全监督管理职责中,发现网络存在较大安全风险或者发
生安全事件的,可以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该网络的运
营者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网络运营者
应当按照要求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消除隐患。
第五十七条 因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突发事件或者生
产安全事故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行政
法规的规定处置。
第五十八条 因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秩序,处置
重大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需要,经国务院决定或者批准,
可以在特定区域对网络通信采取限制等临时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107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九条 网络运营者不履行本法第二十一条、第
二十五条规定的网络安全保护义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
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或者导致危害网络安全等后
果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
人员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不履行本法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网络安全保
护义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
正或者导致危害网络安全等后果的,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
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
以下罚款。
第六十条 违反本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二款和第
四十八条第一款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
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或者导致危害网络安全
等后果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
的主管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设置恶意程序的;
(二)对其产品、服务存在的安全缺陷、漏洞等风
险未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或者未按照规定及时告知用户并
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的;
(三)擅自终止为其产品、服务提供安全维护的。
108
第六十一条 网络运营者违反本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
规定,未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或者对不提供真实
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相关服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
正;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
下罚款,并可以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
整顿、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
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开展网络安
全认证、检测、风险评估等活动,或者向社会发布系统漏
洞、计算机病毒、网络攻击、网络侵入等网络安全信息的,
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情节
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由有关主
管部门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相
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三条 违反本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从事危害网
络安全的活动,或者提供专门用于从事危害网络安全活动
的程序、工具,或者为他人从事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提供
技术支持、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尚不构成犯罪的,
由公安机关没收违法所得,处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
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
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
单位有前款行为的,由公安机关没收违法所得,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109
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违反本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人
员,五年内不得从事网络安全管理和网络运营关键岗位的
工作;受到刑事处罚的人员,终身不得从事网络安全管理
和网络运营关键岗位的工作。
第六十四条 网络运营者、网络产品或者服务的提供
者违反本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第四十一条至第四十三条
规定,侵害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由有关主管
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
法所得、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
得的,处一百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
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
的,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
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违反本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
式获取、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尚不构
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
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一百万元以下罚
款。
第六十五条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违反本法第
三十五条规定,使用未经安全审查或者安全审查未通过的
网络产品或者服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使用,处
采购金额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110
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六条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违反本法第
三十七条规定,在境外存储网络数据,或者向境外提供网
络数据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
法所得,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暂
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
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
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法第四十六条规定,设立用于实
施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或者利用网络发布涉
及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信息,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
关处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万
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关闭用于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
网站、通讯群组。
单位有前款行为的,由公安机关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
元以下罚款,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
员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六十八条 网络运营者违反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
对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未停止传输、
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保存有关记录的,由有关主管部门
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或者情节
严重的,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暂
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111
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
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电子信息发送服务提供者、应用软件下载服务提供
者,不履行本法第四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的安全管理义务的,
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六十九条 网络运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
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
重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
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
款:
(一)不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对法律、行政法规禁
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采取停止传输、消除等处置措施
的;
(二)拒绝、阻碍有关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的;
(三)拒不向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提供技术支
持和协助的。
第七十条 发布或者传输本法第十二条第二款和其他
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的,依照有关法
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七十一条 有本法规定的违法行为的,依照有关法
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记入信用档案,并予以公示。
第七十二条 国家机关政务网络的运营者不履行本法
规定的网络安全保护义务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有关机关
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
112
法给予处分。
第七十三条 网信部门和有关部门违反本法第三十条
规定,将在履行网络安全保护职责中获取的信息用于其他
用途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
给予处分。
网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
权、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依
法承担民事责任。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
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五条 境外的机构、组织、个人从事攻击、侵入、
干扰、破坏等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
活动,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国务院公安
部门和有关部门并可以决定对该机构、组织、个人采取冻
结财产或者其他必要的制裁措施。
第七章 附则
第七十六条 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网络,是指由计算机或者其他信息终端及相
关设备组成的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对信息进行收集、存
储、传输、交换、处理的系统。
(二)网络安全,是指通过采取必要措施,防范对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113
网络的攻击、侵入、干扰、破坏和非法使用以及意外事故,
使网络处于稳定可靠运行的状态,以及保障网络数据的完
整性、保密性、可用性的能力。
(三)网络运营者,是指网络的所有者、管理者和
网络服务提供者。
(四)网络数据,是指通过网络收集、存储、传输、
处理和产生的各种电子数据。
(五)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
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自然人个人身份的各种
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
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等。
第七十七条 存储、处理涉及国家秘密信息的网络的
运行安全保护,除应当遵守本法外,还应当遵守保密法律、
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七十八条 军事网络的安全保护,由中央军事委员
会另行规定。
第七十九条 本法自 2017 年 6 月 1 日起施行。
114
1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
~ 第六十九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
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二十八次会议于 2017 年 6 月 27
日通过,现予公布,自 2017 年 6
月 28 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2017 年 6 月 27 日
115
116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国家情报工作机构职权
第三章 国家情报工作保障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
目 录
2017 年 6 月 27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根据 2018 年 4 月 27 日第
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
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等六部法
律的决定》修正
1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保障国家情报工作,维护国家安
全和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国家情报工作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国家
重大决策提供情报参考,为防范和化解危害国家安全的风
险提供情报支持,维护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
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
第三条 国家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分工协作、科学高
效的国家情报体制。
中央国家安全领导机构对国家情报工作实行统一领
导,制定国家情报工作方针政策,规划国家情报工作整体
发展,建立健全国家情报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各领域
国家情报工作,研究决定国家情报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中央军事委员会统一领导和组织军队情报工作。
第四条 国家情报工作坚持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相结
合、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分工负责与协作配合相
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国家安全机关和公安机关情报机构、军队情
报机构 ( 以下统称国家情报工作机构 ) 按照职责分工,相
互配合,做好情报工作、开展情报行动。
各有关国家机关应当根据各自职能和任务分工,与
118
国家情报工作机构密切配合。
第六条 国家情报工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忠于国
家和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忠于职守,纪律严明,清正
廉洁,无私奉献,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第七条 任何组织和公民都应当依法支持、协助和配
合国家情报工作,保守所知悉的国家情报工作秘密。
国家对支持、协助和配合国家情报工作的个人和组
织给予保护。
第八条 国家情报工作应当依法进行,尊重和保障人
权,维护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九条 国家对在国家情报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个
人和组织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国家情报工作机构职权
第十条 国家情报工作机构根据工作需要,依法使用
必要的方式、手段和渠道,在境内外开展情报工作。
第十一条 国家情报工作机构应当依法搜集和处理境
外机构、组织、个人实施或者指使、资助他人实施的,或
者境内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实施的危害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家安全和利益行为的相关情报,为防范、制止和惩
治上述行为提供情报依据或者参考。
第十二条 国家情报工作机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
定,与有关个人和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委托开展相关工作。
1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
第十三条 国家情报工作机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
定,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第十四条 国家情报工作机构依法开展情报工作,可
以要求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提供必要的支持、协助和配
合。
第十五条 国家情报工作机构根据工作需要,按照国
家有关规定,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察措
施和身份保护措施。
第十六条 国家情报工作机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任务
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批准,出示相应证件,可以
进入限制进入的有关区域、场所,可以向有关机关、组织
和个人了解、询问有关情况,可以查阅或者调取有关的档
案、资料、物品。
第十七条 国家情报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因执行紧急任
务需要,经出示相应证件,可以享受通行便利。
国家情报工作机构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按照国
家有关规定,可以优先使用或者依法征用有关机关、组织
和个人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场地和建筑物,必要时,
可以设置相关工作场所和设备、设施,任务完成后应当及
时归还或者恢复原状,并依照规定支付相应费用;造成损
失的,应当补偿。
第十八条 国家情报工作机构根据工作需要,按照国
家有关规定,可以提请海关、出入境边防检查等机关提供
免检等便利。
120
第十九条 国家情报工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严格
依法办事,不得超越职权、滥用职权,不得侵犯公民和组
织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私
利,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
第三章 国家情报工作保障
第二十条 国家情报工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开展
情报工作,受法律保护。
第二十一条 国家加强国家情报工作机构建设,对其
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资产实行特殊管理,给予
特殊保障。
国家建立适应情报工作需要的人员录用、选调、考核、
培训、待遇、退出等管理制度。
第二十二条 国家情报工作机构应当适应情报工作需
要,提高开展情报工作的能力。
国家情报工作机构应当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提高对
情报信息的鉴别、筛选、综合和研判分析水平。
第二十三条 国家情报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因执行任
务,或者与国家情报工作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的人员因协助
国家情报工作,其本人或者近亲属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时,
国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予以保护、营救。
第二十四条 对为国家情报工作作出贡献并需要安置
的人员,国家给予妥善安置。
1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
公安、民政、财政、卫生、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退役军人事务、医疗保障等有关部门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
位应当协助国家情报工作机构做好安置工作。
第二十五条 对因开展国家情报工作或者支持、协助
和配合国家情报工作导致伤残或者牺牲、死亡的人员,按
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抚恤优待。
个人和组织因支持、协助和配合国家情报工作导致
财产损失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第二十六条 国家情报工作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严格的
监督和安全审查制度,对其工作人员遵守法律和纪律等情
况进行监督,并依法采取必要措施,定期或者不定期进行
安全审查。
第二十七条 任何个人和组织对国家情报工作机构及
其工作人员超越职权、滥用职权和其他违法违纪行为,有
权检举、控告。受理检举、控告的有关机关应当及时查处,
并将查处结果告知检举人、控告人。
对依法检举、控告国家情报工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的个人和组织,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国家情报工作机构应当为个人和组织检举、控告、
反映情况提供便利渠道,并为检举人、控告人保密。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阻碍国家情报工作机构
122
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开展情报工作的,由国家情报工作机构
建议相关单位给予处分或者由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处
警告或者十五日以下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
任。
第二十九条 泄露与国家情报工作有关的国家秘密
的,由国家情报工作机构建议相关单位给予处分或者由国
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处警告或者十五日以下拘留;构成
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冒充国家情报工作机构工作人员或者其他
相关人员实施招摇撞骗、诈骗、敲诈勒索等行为的,依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构成犯
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国家情报工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超越
职权、滥用职权,侵犯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利用职务
便利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私利,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
和个人信息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
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法自 2017 年 6 月 28 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
123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
~ 第七十三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已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
议于 2017 年 9 月 1 日通过,现予
公布,自 2018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2017 年 9 月 1 日
123
124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核设施安全
第三章 核材料和放射性废物安全
第四章 核事故应急
第五章 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
目 录
2017 年 9 月 1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
12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核安全,预防与应对核事故,安全
利用核能,保护公众和从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保护生态
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
内,对核设施、核材料及相关放射性废物采取充分的预防、
保护、缓解和监管等安全措施,防止由于技术原因、人为
原因或者自然灾害造成核事故,最大限度减轻核事故情况
下的放射性后果的活动,适用本法。
核设施,是指:
(一)核电厂、核热电厂、核供汽供热厂等核动力
厂及装置;
(二)核动力厂以外的研究堆、实验堆、临界装置
等其他反应堆;
(三)核燃料生产、加工、贮存和后处理设施等核
燃料循环设施;
(四)放射性废物的处理、贮存、处置设施。
核材料,是指:
(一)铀 -235 材料及其制品;
(二)铀 -233 材料及其制品;
(三)钚 -239 材料及其制品;
126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管制的核材料。
放射性废物,是指核设施运行、退役产生的,含有
放射性核素或者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浓度或者比活度大
于国家确定的清洁解控水平,预期不再使用的废弃物。
第三条 国家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加
强核安全能力建设,保障核事业健康发展。
第四条 从事核事业必须遵循确保安全的方针。
核安全工作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责任明确、
严格管理、纵深防御、独立监管、全面保障的原则。
第五条 核设施营运单位对核安全负全面责任。
为核设施营运单位提供设备、工程以及服务等的单
位,应当负相应责任。
第六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核安全的监
督管理。
国务院核工业主管部门、能源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
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核安全管理工作。
国家建立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有关部门
推进相关工作。
第七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
部门编制国家核安全规划 , 报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八条 国家坚持从高从严建立核安全标准体系。
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核安全标准。核
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
核安全标准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适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
127
修改。
第九条 国家制定核安全政策,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
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工业主管部门和能
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培育核安全文化的机制。
核设施营运单位和为其提供设备、工程以及服务等
的单位应当积极培育和建设核安全文化,将核安全文化融
入生产、经营、科研和管理的各个环节。
第十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核安全相关科学技术的研
究、开发和利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注重核安全人才的
培养。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在相关科研规划中安排与核设
施、核材料安全和辐射环境监测、评估相关的关键技术研
究专项,推广先进、可靠的核安全技术。
核设施营运单位和为其提供设备、工程以及服务等
的单位、与核安全有关的科研机构等单位,应当持续开发
先进、可靠的核安全技术,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
提高核安全水平。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
门对在科技创新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
规定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危害核设施、核材料
安全。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核安全信息的
权利,受到核损害的,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128
第十二条 国家加强对核设施、核材料的安全保卫工
作。
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建立和完善安全保卫制度,采
取安全保卫措施,防范对核设施、核材料的破坏、损害和
盗窃。
第十三条 国家组织开展与核安全有关的国际交流与
合作,完善核安全国际合作机制,防范和应对核恐怖主义
威胁,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公约所规
定的义务。
第二章 核设施安全
第十四条 国家对核设施的选址、建设进行统筹规划,
科学论证,合理布局。
国家根据核设施的性质和风险程度等因素,对核设
施实行分类管理。
第十五条 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具备保障核设施安全
运行的能力,并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满足核安全要求的组织管理体系和质量保
证、安全管理、岗位责任等制度;
(二)有规定数量、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三)具备与核设施安全相适应的安全评价、资源
配置和财务能力;
(四)具备必要的核安全技术支撑和持续改进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
129
(五)具备应急响应能力和核损害赔偿财务保障能
力;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六条 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
和标准的要求,设置核设施纵深防御体系,有效防范技术
原因、人为原因和自然灾害造成的威胁,确保核设施安全。
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对核设施进行定期安全评价,
并接受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审查。
第十七条 核设施营运单位和为其提供设备、工程以
及服务等的单位应当建立并实施质量保证体系,有效保证
设备、工程和服务等的质量,确保设备的性能满足核安全
标准的要求,工程和服务等满足核安全相关要求。
第十八条 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严格控制辐射照射,
确保有关人员免受超过国家规定剂量限值的辐射照射,确
保辐射照射保持在合理、可行和尽可能低的水平。
第十九条 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对核设施周围环境中
所含的放射性核素的种类、浓度以及核设施流出物中的放
射性核素总量实施监测,并定期向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
门和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
门报告监测结果。
第二十条 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制定培训计划,对从业人员进行核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并
进行考核。
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为从业人员提供相应的劳动防
130
护和职业健康检查,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第二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对国
家规划确定的核动力厂等重要核设施的厂址予以保护,在
规划期内不得变更厂址用途。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核动力厂等重
要核设施周围划定规划限制区,经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
部门同意后实施。
禁止在规划限制区内建设可能威胁核设施安全的易
燃、易爆、腐蚀性物品的生产、贮存设施以及人口密集场所。
第二十二条 国家建立核设施安全许可制度。
核设施营运单位进行核设施选址、建造、运行、退
役等活动,应当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申请许可。
核设施营运单位要求变更许可文件规定条件的,应
当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第二十三条 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对地质、地震、气
象、水文、环境和人口分布等因素进行科学评估,在满足
核安全技术评价要求的前提下,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
部门提交核设施选址安全分析报告,经审查符合核安全要
求后,取得核设施场址选择审查意见书。
第二十四条 核设施设计应当符合核安全标准,采用
科学合理的构筑物、系统和设备参数与技术要求,提供多
样保护和多重屏障,确保核设施运行可靠、稳定和便于操
作,满足核安全要求。
第二十五条 核设施建造前,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
131
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建造申请,并提交下列材
料:
(一)核设施建造申请书;
(二)初步安全分析报告;
(三)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四)质量保证文件;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六条 核设施营运单位取得核设施建造许可证
后,应当确保核设施整体性能满足核安全标准的要求。
核设施建造许可证的有效期不得超过十年。有效期
届满,需要延期建造的,应当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
门审查批准。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且经评估不存在安全
风险的除外:
(一)国家政策或者行为导致核设施延期建造;
(二)用于科学研究的核设施;
(三)用于工程示范的核设施;
(四)用于乏燃料后处理的核设施。
核设施建造完成后应当进行调试,验证其是否满足
设计的核安全要求。
第二十七条 核设施首次装投料前,核设施营运单位
应当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提出运行申请,并提交
下列材料:
(一)核设施运行申请书;
(二)最终安全分析报告;
132
(三)质量保证文件;
(四)应急预案;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核设施营运单位取得核设施运行许可证后,应当按
照许可证的规定运行。
核设施运行许可证的有效期为设计寿期。在有效期
内,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
和新的核安全标准的要求,对许可证规定的事项作出合理
调整。
核设施营运单位调整下列事项的,应当报国务院核
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一)作为颁发运行许可证依据的重要构筑物、系
统和设备;
(二)运行限值和条件;
(三)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与核安全
有关的程序和其他文件。
第二十八条 核设施运行许可证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
运行的,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于有效期届满前五年,向国
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延期申请,并对其是否符合
核安全标准进行论证、验证,经审查批准后,方可继续运行。
第二十九条 核设施终止运行后,核设施营运单位应
当采取安全的方式进行停闭管理,保证停闭期间的安全,
确保退役所需的基本功能、技术人员和文件。
第三十条 核设施退役前,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
133
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提出退役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核设施退役申请书;
(二)安全分析报告;
(三)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四)质量保证文件;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核设施退役时,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按照合理、可
行和尽可能低的原则处理、处置核设施场址的放射性物质,
将构筑物、系统和设备的放射性水平降低至满足标准的要
求。
核设施退役后,核设施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核设施场址及其周围环
境中所含的放射性核素的种类和浓度组织监测。
第三十一条 进口核设施,应当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
有关核安全法律、行政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并报国务院核
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
出口核设施,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核设施
出口管制的规定。
第三十二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照法
定条件和程序,对核设施安全许可申请组织安全技术审查,
满足核安全要求的,在技术审查完成之日起二十日内,依
法作出准予许可的决定。
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审批核设施建造、运行
许可申请时,应当向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核设施所在地省、
134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征询意见,被征询意见的单位应
当在三个月内给予答复。
第三十三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安全技
术审查时,应当委托与许可申请单位没有利益关系的技术
支持单位进行技术审评。受委托的技术支持单位应当对其
技术评价结论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第三十四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成立核安全
专家委员会,为核安全决策提供咨询意见。
制定核安全规划和标准,进行核设施重大安全问题
技术决策,应当咨询核安全专家委员会的意见。
第三十五条 国家建立核设施营运单位核安全报告制
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建立核安全经验反馈制度,并
及时处理核安全报告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建立核安全经验反馈体系。
第三十六条 为核设施提供核安全设备设计、制造、
安装和无损检验服务的单位,应当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
理部门申请许可。境外机构为境内核设施提供核安全设备
设计、制造、安装和无损检验服务的,应当向国务院核安
全监督管理部门申请注册。
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进口的核安全设
备进行安全检验。
第三十七条 核设施操纵人员以及核安全设备焊接人
员、无损检验人员等特种工艺人员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取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
135
相应资格证书。
核设施营运单位以及核安全设备制造、安装和无损
检验单位应当聘用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人员从事与核设施
安全专业技术有关的工作。
第三章 核材料和放射性废物安全
第三十八条 核设施营运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持有核
材料,应当按照规定的条件依法取得许可,并采取下列措
施,防止核材料被盗、破坏、丢失、非法转让和使用,保
障核材料的安全与合法利用:
(一)建立专职机构或者指定专人保管核材料;
(二)建立核材料衡算制度,保持核材料收支平衡;
(三)建立与核材料保护等级相适应的实物保护系
统;
(四)建立信息保密制度,采取保密措施;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三十九条 产生、贮存、运输、后处理乏燃料的单
位应当采取措施确保乏燃料的安全,并对持有的乏燃料承
担核安全责任。
第四十条 放射性废物应当实行分类处置。
低、中水平放射性废物在国家规定的符合核安全要
求的场所实行近地表或者中等深度处置。
高水平放射性废物实行集中深地质处置,由国务院
136
指定的单位专营。
第四十一条 核设施营运单位、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
单位应当对放射性废物进行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处置,
确保永久安全。
第四十二条 国务院核工业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
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编制低、中水平放射
性废物处置场所的选址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
国务院核工业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高
水平放射性废物处置场所的选址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组
织实施。
放射性废物处置场所的建设应当与核能发展的要求
相适应。
第四十三条 国家建立放射性废物管理许可制度。
专门从事放射性废物处理、贮存、处置的单位,应
当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申请许可。
核设施营运单位利用与核设施配套建设的处理、贮
存设施,处理、贮存本单位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的,无需申
请许可。
第四十四条 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对其产生的放射性
固体废物和不能经净化排放的放射性废液进行处理,使其
转变为稳定的、标准化的固体废物后,及时送交放射性废
物处置单位处置。
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对其产生的放射性废气进行处
理,达到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后,方可排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
137
第四十五条 放射性废物处置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放射
性污染防治标准的要求,对其接收的放射性废物进行处置。
放射性废物处置单位应当建立放射性废物处置情况
记录档案,如实记录处置的放射性废物的来源、数量、特
征、存放位置等与处置活动有关的事项。记录档案应当永
久保存。
第四十六条 国家建立放射性废物处置设施关闭制
度。
放射性废物处置设施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
办理关闭手续,并在划定的区域设置永久性标记:
(一)设计服役期届满;
(二)处置的放射性废物已经达到设计容量;
(三)所在地区的地质构造或者水文地质等条件发
生重大变化,不适宜继续处置放射性废物;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关闭的情形。
第四十七条 放射性废物处置设施关闭前,放射性废
物处置单位应当编制放射性废物处置设施关闭安全监护计
划,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安全监护计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安全监护责任人及其责任;
(二)安全监护费用;
(三)安全监护措施;
(四)安全监护期限。
放射性废物处置设施关闭后,放射性废物处置单位
138
应当按照经批准的安全监护计划进行安全监护;经国务院
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后,将其交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进行监护管理。
第四十八条 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
乏燃料处理处置费用,列入生产成本。
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预提核设施退役费用、放射性
废物处置费用,列入投资概算、生产成本,专门用于核设
施退役、放射性废物处置。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
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工业主
管部门和能源主管部门制定。
第四十九条 国家对核材料、放射性废物的运输实行
分类管理,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运输安全。
第五十条 国家保障核材料、放射性废物的公路、铁
路、水路等运输,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公路、铁路、
水路等运输的管理,制定具体的保障措施。
第五十一条 国务院核工业主管部门负责协调乏燃料
运输管理活动,监督有关保密措施。
公安机关对核材料、放射性废物道路运输的实物保
护实施监督,依法处理可能危及核材料、放射性废物安全
运输的事故。通过道路运输核材料、放射性废物的,应当
报启运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按照规定权限批准;
其中,运输乏燃料或者高水平放射性废物的,应当报国务
院公安部门批准。
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批准核材料、放射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
139
性废物运输包装容器的许可申请。
第五十二条 核材料、放射性废物的托运人应当在运
输中采取有效的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措施,对运输中的核
安全负责。
乏燃料、高水平放射性废物的托运人应当向国务院
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提交有关核安全分析报告,经审查批
准后方可开展运输活动。
核材料、放射性废物的承运人应当依法取得国家规
定的运输资质。
第五十三条 通过公路、铁路、水路等运输核材料、
放射性废物,本法没有规定的,适用相关法律、行政法规
和规章关于放射性物品运输、危险货物运输的规定。
第四章 核事故应急
第五十四条 国家设立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组织、
协调全国的核事故应急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核
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核事故
应急管理工作。
第五十五条 国务院核工业主管部门承担国家核事故
应急协调委员会日常工作,牵头制定国家核事故应急预案,
经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成
员单位根据国家核事故应急预案部署,制定本单位核事故
140
应急预案,报国务院核工业主管部门备案。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承担核事
故应急协调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场
外核事故应急预案,报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审批后
组织实施。
核设施营运单位负责制定本单位场内核事故应急预
案,报国务院核工业主管部门、能源主管部门和省、自治
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备案。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按照国务
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规定,制定本系统支援地方的核事
故应急工作预案,报国务院核工业主管部门备案。
应急预案制定单位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势变化,
适时修订应急预案。
第五十六条 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按照应急预案,配
备应急设备,开展应急工作人员培训和演练,做好应急准
备。
核设施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指定的
部门,应当开展核事故应急知识普及活动,按照应急预案
组织有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区开展核事故应急演练。
第五十七条 国家建立核事故应急准备金制度,保障
核事故应急准备与响应工作所需经费。核事故应急准备金
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第五十八条 国家对核事故应急实行分级管理。
发生核事故时,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按照应急预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
141
的要求开展应急响应,减轻事故后果,并立即向国务院核
工业主管部门、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
市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报告核设施状况,根据需要提出场
外应急响应行动建议。
第五十九条 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按照国家核
事故应急预案部署,组织协调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人民
政府、核设施营运单位实施核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按照国务
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规定,实施核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按照核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要
求,实施应急响应支援。
第六十条 国务院核工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负责发布核事故应急信息。
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统筹协调核事故应急国
际通报和国际救援工作。
第六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核设施营
运单位等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和授权,组织开展核事
故后的恢复行动、损失评估等工作。
核事故的调查处理,由国务院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负
责实施。
核事故场外应急行动的调查处理,由国务院或者其
指定的机构负责实施。
第六十二条 核材料、放射性废物运输的应急应当纳
入所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场外核事故应急预案或者辐射
142
应急预案。发生核事故时,由事故发生地省、自治区、直
辖市人民政府负责应急响应。
第五章 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第六十三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及核设施所在地省、自
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
依法公开核安全相关信息。
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公开与核安全
有关的行政许可,以及核安全有关活动的安全监督检查报
告、总体安全状况、辐射环境质量和核事故等信息。
国务院应当定期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
告核安全情况。
第六十四条 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公开本单位核安全
管理制度和相关文件、核设施安全状况、流出物和周围环
境辐射监测数据、年度核安全报告等信息。具体办法由国
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第六十五条 对依法公开的核安全信息,应当通过政
府公告、网站以及其他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及时向社会
公开。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依法向国务院核安全
监督管理部门和核设施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
府指定的部门申请获取核安全相关信息。
第六十六条 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就涉及公众利益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
143
重大核安全事项通过问卷调查、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
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并以适当形式
反馈。
核设施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就
影响公众利益的重大核安全事项举行听证会、论证会、座
谈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并以适
当形式反馈。
第六十七条 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采取下列措施,开
展核安全宣传活动:
(一)在保证核设施安全的前提下,对公众有序开
放核设施;
(二)与学校合作,开展对学生的核安全知识教育
活动;
(三)建设核安全宣传场所,印制和发放核安全宣
传材料;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六十八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对存在核安
全隐患或者违反核安全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向国务院
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得编造、散布核安全虚假
信息。
第六十九条 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的
政府信息公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144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七十条 国家建立核安全监督检查制度。
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对
从事核安全活动的单位遵守核安全法律、行政法规、规章
和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在核设施集中的地
区设立派出机构。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派出
机构应当向核设施建造、运行、退役等现场派遣监督检查
人员,进行核安全监督检查。
第七十一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
部门应当加强核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提高核安全监管水平。
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核安全监
管技术研究开发,保持与核安全监督管理相适应的技术评
价能力。
第七十二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
部门进行核安全监督检查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现场进行监测、检查或者核查;
(二)调阅相关文件、资料和记录;
(三)向有关人员调查、了解情况;
(四)发现问题的,现场要求整改。
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将
监督检查情况形成报告,建立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
145
第七十三条 对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
关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从事核安全活动的单位应当
予以配合,如实说明情况,提供必要资料,不得拒绝、阻挠。
第七十四条 核安全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忠于职守,勤
勉尽责,秉公执法。
核安全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具备与监督检查活动相应
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并定期接受培训。
核安全监督检查人员执行监督检查任务,应当出示
有效证件,对获知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
当依法予以保密。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七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
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
门未依法对许可申请进行审批的;
(二)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核设施所在地省、自治
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未依法公开核安全相关信
息的;
(三)核设施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未就影响公众利益的重大核安全事项征求利益相关方意见
的;
(四)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
146
门未将监督检查情况形成报告,或者未建立档案的;
(五)核安全监督检查人员执行监督检查任务,未
出示有效证件,或者对获知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
信息未依法予以保密的;
(六)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
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有其他滥用职
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七十六条 违反本法规定,危害核设施、核材料安
全,或者编造、散布核安全虚假信息,构成违反治安管理
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七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
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
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
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止建设或者停产整顿:
(一)核设施营运单位未设置核设施纵深防御体系
的;
(二)核设施营运单位或者为其提供设备、工程以
及服务等的单位未建立或者未实施质量保证体系的;
(三)核设施营运单位未按照要求控制辐射照射剂
量的;
(四)核设施营运单位未建立核安全经验反馈体系
的;
(五)核设施营运单位未就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核
安全事项征求利益相关方意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
147
第七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在规划限制区内建设可
能威胁核设施安全的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的生产、贮
存设施或者人口密集场所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
门责令限期拆除,恢复原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
的罚款。
第七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核设施营运单位有下列
情形之一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
一百万元以上五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
止建设或者停产整顿;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造
成环境污染的,责令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逾期不
采取措施的,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履行,所需费用由污
染者承担;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经许可,从事核设施建造、运行或者退役
等活动的;
(二)未经许可,变更许可文件规定条件的;
(三)核设施运行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经审查批准,
继续运行核设施的;
(四)未经审查批准,进口核设施的。
第八十条 违反本法规定,核设施营运单位有下列情
形之一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
警告;情节严重的,处五十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造成环境污染的,责令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逾期
不采取措施的,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履行,所需费用由
148
污染者承担:
(一)未对核设施进行定期安全评价,或者不接受
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审查的;
(二)核设施终止运行后,未采取安全方式进行停
闭管理,或者未确保退役所需的基本功能、技术人员和文
件的;
(三)核设施退役时,未将构筑物、系统或者设备
的放射性水平降低至满足标准的要求的;
(四)未将产生的放射性固体废物或者不能经净化
排放的放射性废液转变为稳定的、标准化的固体废物,及
时送交放射性废物处置单位处置的;
(五)未对产生的放射性废气进行处理,或者未达
到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排放的。
第八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核设施营运单位未对核
设施周围环境中所含的放射性核素的种类、浓度或者核设
施流出物中的放射性核素总量实施监测,或者未按照规定
报告监测结果的,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地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八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受委托的技术支持单位
出具虚假技术评价结论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
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
149
第八十三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
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五十万元以上
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
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二万元以上
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经许可,为核设施提供核安全设备设计、
制造、安装或者无损检验服务的;
(二)未经注册,境外机构为境内核设施提供核安
全设备设计、制造、安装或者无损检验服务的。
第八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核设施营运单位或者核
安全设备制造、安装、无损检验单位聘用未取得相应资
格证书的人员从事与核设施安全专业技术有关的工作的,
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十万元以上
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二万元以上
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八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未经许可持有核材料的,
由国务院核工业主管部门没收非法持有的核材料,并处
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
法所得。
第八十六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十万元以上
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十万元以上
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环境污染的,责令限期采取治
150
理措施消除污染,逾期不采取措施的,指定有能力的单位
代为履行,所需费用由污染者承担:
(一)未经许可,从事放射性废物处理、贮存、处
置活动的;
(二)未建立放射性废物处置情况记录档案,未如
实记录与处置活动有关的事项,或者未永久保存记录档案
的;
(三)对应当关闭的放射性废物处置设施,未依法
办理关闭手续的;
(四)关闭放射性废物处置设施,未在划定的区域
设置永久性标记的;
(五)未编制放射性废物处置设施关闭安全监护计
划的;
(六)放射性废物处置设施关闭后,未按照经批准
的安全监护计划进行安全监护的。
第八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核设施营运单位有下列
情形之一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
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制定场内核事故应急预案的;
(二)未按照应急预案配备应急设备,未开展应急
工作人员培训或者演练的;
备应急设备,未开展应急工作人员培训或者演练的;
(三)未按照核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要求,实施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
151
急响应支援的。
第八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核设施营运单位未按照
规定公开相关信息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
改正;拒不改正的,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八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对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
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从事核安
全活动的单位拒绝、阻挠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
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
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暂扣或者吊销其许可证;构
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
罚。
第九十条 因核事故造成他人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或
者环境损害的,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核损害责任
制度承担赔偿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战争、武装冲突、
暴乱等情形造成的除外。
为核设施营运单位提供设备、工程以及服务等的单
位不承担核损害赔偿责任。核设施营运单位与其有约定的,
在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按照约定追偿。
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通过投保责任保险、参加互助
机制等方式,作出适当的财务保证安排,确保能够及时、
有效履行核损害赔偿责任。
第九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
刑事责任。
152
第八章 附则
第九十二条 军工、军事核安全,由国务院、中央军
事委员会依照本法规定的原则另行规定。
第九十三条 本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核事故,是指核设施内的核燃料、放射性产物、放
射性废物或者运入运出核设施的核材料所发生的放射性、
毒害性、爆炸性或者其他危害性事故,或者一系列事故。
纵深防御,是指通过设定一系列递进并且独立的防
护、缓解措施或者实物屏障,防止核事故发生,减轻核事
故后果。
核设施营运单位,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申
请或者持有核设施安全许可证,可以经营和运行核设施的
单位。
核安全设备,是指在核设施中使用的执行核安全功
能的设备,包括核安全机械设备和核安全电气设备。
乏燃料,是指在反应堆堆芯内受过辐照并从堆芯永
久卸出的核燃料。
停闭,是指核设施已经停止运行 , 并且不再启动。
退役,是指采取去污、拆除和清除等措施,使核设
施不再使用的场所或者设备的辐射剂量满足国家相关标准
的要求。
经验反馈,是指对核设施的事件、质量问题和良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
153
实践等信息进行收集、筛选、评价、分析、处理和分发,
总结推广良好实践经验,防止类似事件和问题重复发生。
托运人,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申请将托运
货物提交运输并获得批准的单位。
第九十四条 本法自 2018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154
155
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
~ 第五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
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二次会议于 2018 年 4 月 27 日
通过,现予公布,自 2018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2018 年 4 月 27 日
155
156
157
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
(2018 年 4 月 27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英雄烈士的保护,维护社会公共
利益,传承和弘扬英雄烈士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
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
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近代以来,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
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而毕生奋斗、
英勇献身的英雄烈士,功勋彪炳史册,精神永垂不朽。
第三条 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
记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国家保护英雄烈士,对英雄烈士予以褒扬、纪念,
加强对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宣传、教育,维护英雄烈士
尊严和合法权益。
全社会都应当崇尚、学习、捍卫英雄烈士。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英雄烈士的保护,
将宣传、弘扬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的重要内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英雄烈士保护工作的部门和
158
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做好英雄烈士保护工作。
军队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规定,
做好英雄烈士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英雄烈士保护工作经费列
入本级预算。
第五条 每年 9 月 30 日为烈士纪念日,国家在首都北
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举行纪念仪式,缅怀英雄
烈士。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军队有关部门应当在烈士
纪念日举行纪念活动。
举行英雄烈士纪念活动,邀请英雄烈士遗属代表参
加。
第六条 在清明节和重要纪念日,机关、团体、乡村、
社区、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和军队有关单位根据实际情况,
组织开展英雄烈士纪念活动。
第七条 国家建立并保护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纪念、
缅怀英雄烈士。
矗立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人民自
由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精神的象征,是国家和人民纪念、
缅怀英雄烈士的永久性纪念设施。
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名称、碑题、碑文、浮雕、图形、
标志等受法律保护。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英雄烈士纪念设施
159
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
建设和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加
强对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和管理;对具有重要纪念意
义、教育意义的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财政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
地区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的修缮保护,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予
以补助。
第九条 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应当免费向社会开放,供
公众瞻仰、悼念英雄烈士,开展纪念教育活动,告慰先烈
英灵。
前款规定的纪念设施由军队有关单位管理的,按照
军队有关规定实行开放。
第十条 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应当健全服务和
管理工作规范,方便瞻仰、悼念英雄烈士,保持英雄烈士
纪念设施庄严、肃穆、清净的环境和氛围。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范围
内从事有损纪念英雄烈士环境和氛围的活动,不得侵占英
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范围内的土地和设施,不得破坏、污
损英雄烈士纪念设施。
第十一条 安葬英雄烈士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军
队有关部门应当举行庄严、肃穆、文明、节俭的送迎、安
葬仪式。
第十二条 国家建立健全英雄烈士祭扫制度和礼仪规
范,引导公民庄严有序地开展祭扫活动。
160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为英雄烈士遗属祭
扫提供便利。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引导公民
通过瞻仰英雄烈士纪念设施、集体宣誓、网上祭奠等形式,
铭记英雄烈士的事迹,传承和弘扬英雄烈士的精神。
第十四条 英雄烈士在国外安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驻该国外交、领事代表机构应当结合驻在国实际情况组织
开展祭扫活动。
国家通过与有关国家的合作,查找、收集英雄烈士
遗骸、遗物和史料,加强对位于国外的英雄烈士纪念设施
的修缮保护工作。
第十五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对英雄烈士事迹和精
神的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认识和
记述历史。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军队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
英雄烈士遗物、史料的收集、保护和陈列展示工作,组织
开展英雄烈士史料的研究、编纂和宣传工作。
国家鼓励和支持革命老区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开展
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
第十七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以青少年学生为重点,
将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宣传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英雄烈士事迹
和精神纳入教育内容,组织开展纪念教育活动,加强对学
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161
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
第十八条 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网信
等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以英雄烈士事迹为题材、弘扬英雄
烈士精神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广播电视节目以及出版物
的创作生产和宣传推广。
第十九条 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出版单位、互联
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通过播放或者刊登英雄烈士题材
作品、发布公益广告、开设专栏等方式,广泛宣传英雄烈
士事迹和精神。
第二十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
织以捐赠财产、义务宣讲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帮扶英雄
烈士遗属等公益活动的方式,参与英雄烈士保护工作。
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捐赠财产用于英雄烈士
保护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第二十一条 国家实行英雄烈士抚恤优待制度。英雄
烈士遗属按照国家规定享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医
疗等方面的优待。抚恤优待水平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相适应并逐步提高。
国务院有关部门、军队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应
当关心英雄烈士遗属的生活情况,每年定期走访慰问英雄
烈士遗属。
第二十二条 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
事迹和精神。
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公共场所、互联网或者利用广播电
162
视、电影、出版物等,以侮辱、诽谤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
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
将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用于或者变相用于商标、商业广
告,损害英雄烈士的名誉、荣誉。
公安、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网信、
市场监督管理、负责英雄烈士保护工作的部门发现前款规
定行为的,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第二十三条 网信和电信、公安等有关部门在对网络
信息进行依法监督管理工作中,发现发布或者传输以侮辱、
诽谤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
誉的信息的,应当要求网络运营者停止传输,采取消除等
处置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对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
的上述信息,应当通知有关机构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
措施阻断传播。
网络运营者发现其用户发布前款规定的信息的,应
当立即停止传输该信息,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防止信息
扩散,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网络运营
者未采取停止传输、消除等处置措施的,依照《中华人民
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四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对侵害英雄烈士合
法权益和其他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向负责英雄烈士保护
工作的部门、网信、公安等有关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部
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第二十五条 对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
163
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
荣誉的行为,英雄烈士的近亲属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
诉讼。
英雄烈士没有近亲属或者近亲属不提起诉讼的,检
察机关依法对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负责英雄烈士保护工作的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履
行职责过程中发现第一款规定的行为,需要检察机关提起
诉讼的,应当向检察机关报告。
英雄烈士近亲属依照第一款规定提起诉讼的,法律
援助机构应当依法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第二十六条 以侮辱、诽谤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
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依
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
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在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范围内从事有
损纪念英雄烈士环境和氛围的活动的,纪念设施保护单位
应当及时劝阻;不听劝阻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
责英雄烈士保护工作的部门、文物主管部门按照职责规定
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
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宣扬、美化侵略
战争和侵略行为,寻衅滋事,扰乱公共秩序,构成违反治
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
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64
第二十八条 侵占、破坏、污损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英雄烈士保护工作的部门责令改
正;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被侵占、破坏、污
损的纪念设施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
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处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
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
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
员在英雄烈士保护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
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
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本法自 2018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
165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令
~ 第 717 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
理条例》已经 2019 年 3 月 20 日国
务院第 41 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
布,自 2019 年 7 月 1 日起施行。
总理 李克强
2019 年 5 月 28 日
165
166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采集和保藏
第三章 利用和对外提供
第四章 服务和监督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
资源管理条例
目 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
167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我国人类遗传资
源,维护公众健康、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制定本
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人类遗传资源包括人类遗传资源
材料和人类遗传资源信息。
人类遗传资源材料是指含有人体基因组、基因等遗
传物质的器官、组织、细胞等遗传材料。
人类遗传资源信息是指利用人类遗传资源材料产生
的数据等信息资料。
第三条 采集、保藏、利用、对外提供我国人类遗传
资源,应当遵守本条例。
为临床诊疗、采供血服务、查处违法犯罪、兴奋剂
检测和殡葬等活动需要,采集、保藏器官、组织、细胞
等人体物质及开展相关活动,依照相关法律、行政法规
规定执行。
第四条 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全国人类遗传
资源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
内,负责有关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
责本行政区域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
168
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本
行政区域有关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工作。
第五条 国家加强对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的保护,开展
人类遗传资源调查,对重要遗传家系和特定地区人类遗传
资源实行申报登记制度。
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我国人类遗传资
源调查,制定重要遗传家系和特定地区人类遗传资源申报
登记具体办法。
第六条 国家支持合理利用人类遗传资源开展科学研
究、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提高诊疗技术,提高我国生物安
全保障能力,提升人民健康保障水平。
第七条 外国组织、个人及其设立或者实际控制的机
构不得在我国境内采集、保藏我国人类遗传资源,不得向
境外提供我国人类遗传资源。
第八条 采集、保藏、利用、对外提供我国人类遗传
资源,不得危害我国公众健康、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九条 采集、保藏、利用、对外提供我国人类遗传
资源,应当符合伦理原则,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伦理
审查。
采集、保藏、利用、对外提供我国人类遗传资源,
应当尊重人类遗传资源提供者的隐私权,取得其事先知情
同意,并保护其合法权益。
采集、保藏、利用、对外提供我国人类遗传资源,
应当遵守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制定的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
169
第十条 禁止买卖人类遗传资源。
为科学研究依法提供或者使用人类遗传资源并支付
或者收取合理成本费用,不视为买卖。
第二章 采集和保藏
第十一条 采集我国重要遗传家系、特定地区人类遗
传资源或者采集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规定种类、数量
的人类遗传资源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并经国务院科学
技术行政部门批准:
(一)具有法人资格;
(二)采集目的明确、合法;
(三)采集方案合理;
(四)通过伦理审查;
(五)具有负责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的部门和管理制
度;
(六)具有与采集活动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
和人员。
第十二条 采集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应当事先告知人
类遗传资源提供者采集目的、采集用途、对健康可能产生
的影响、个人隐私保护措施及其享有的自愿参与和随时无
条件退出的权利,征得人类遗传资源提供者书面同意。
在告知人类遗传资源提供者前款规定的信息时,必
须全面、完整、真实、准确,不得隐瞒、误导、欺骗。
170
第十三条 国家加强人类遗传资源保藏工作,加快标
准化、规范化的人类遗传资源保藏基础平台和人类遗传资
源大数据建设,为开展相关研究开发活动提供支撑。
国家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机构、企业根
据自身条件和相关研究开发活动需要开展人类遗传资源保
藏工作,并为其他单位开展相关研究开发活动提供便利。
第十四条 保藏我国人类遗传资源、为科学研究提供
基础平台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并经国务院科学技术行
政部门批准:
(一)具有法人资格;
(二)保藏目的明确、合法;
(三)保藏方案合理;
(四)拟保藏的人类遗传资源来源合法;
(五)通过伦理审查;
(六)具有负责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的部门和保藏管
理制度;
(七)具有符合国家人类遗传资源保藏技术规范和
要求的场所、设施、设备和人员。
第十五条 保藏单位应当对所保藏的人类遗传资源加
强管理和监测,采取安全措施,制定应急预案,确保保藏、
使用安全。
保藏单位应当完整记录人类遗传资源保藏情况,妥
善保存人类遗传资源的来源信息和使用信息,确保人类遗
传资源的合法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
171
保藏单位应当就本单位保藏人类遗传资源情况向国
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提交年度报告。
第十六条 国家人类遗传资源保藏基础平台和数据库
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有关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
机构、企业开放。
为公众健康、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国家
可以依法使用保藏单位保藏的人类遗传资源。
第三章 利用和对外提供
第十七条 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本级人民政府
有关部门对利用人类遗传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发展生物医
药产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生
物科技和产业创新、协调发展。
第十八条 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机构、企业利
用人类遗传资源开展研究开发活动,对其研究开发活动以
及成果的产业化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予以
支持。
第十九条 国家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机构、
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相关研究开发活动需要,利用我国人
类遗传资源开展国际合作科学研究,提升相关研究开发能
力和水平。
第二十条 利用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开展生物技术研究
172
开发活动或者开展临床试验的,应当遵守有关生物技术研
究、临床应用管理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
第二十一条 外国组织及外国组织、个人设立或者实
际控制的机构(以下称外方单位)需要利用我国人类遗传
资源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应当遵守我国法律、行政法规
和国家有关规定,并采取与我国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
疗机构、企业(以下称中方单位)合作的方式进行。
第二十二条 利用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开展国际合作科
学研究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并由合作双方共同提出申
请,经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批准:
(一)对我国公众健康、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没有危害;
(二)合作双方为具有法人资格的中方单位、外方
单位,并具有开展相关工作的基础和能力;
(三)合作研究目的和内容明确、合法,期限合理;
(四)合作研究方案合理;
(五)拟使用的人类遗传资源来源合法,种类、数
量与研究内容相符;
(六)通过合作双方各自所在国(地区)的伦理审查;
(七)研究成果归属明确,有合理明确的利益分配
方案。
为获得相关药品和医疗器械在我国上市许可,在临床
机构利用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开展国际合作临床试验、不涉
及人类遗传资源材料出境的,不需要审批。但是,合作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
173
方在开展临床试验前应当将拟使用的人类遗传资源种类、
数量及其用途向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备案。国务院科
学技术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
行政部门加强对备案事项的监管。
第二十三条 在利用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开展国际合作
科学研究过程中,合作方、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合作期
限等重大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审批手续。
第二十四条 利用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开展国际合作科
学研究,应当保证中方单位及其研究人员在合作期间全过
程、实质性地参与研究,研究过程中的所有记录以及数据
信息等完全向中方单位开放并向中方单位提供备份。
利用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开展国际合作科学研究,产
生的成果申请专利的,应当由合作双方共同提出申请,专
利权归合作双方共有。研究产生的其他科技成果,其使用
权、转让权和利益分享办法由合作双方通过合作协议约定;
协议没有约定的,合作双方都有使用的权利,但向第三方
转让须经合作双方同意,所获利益按合作双方贡献大小分
享。
第二十五条 利用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开展国际合作科
学研究,合作双方应当按照平等互利、诚实信用、共同参
与、共享成果的原则,依法签订合作协议,并依照本条例
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对相关事项作出明确、具体的约定。
第二十六条 利用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开展国际合作科
学研究,合作双方应当在国际合作活动结束后 6 个月内共
174
同向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提交合作研究情况报告。
第二十七条 利用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开展国际合作科
学研究,或者因其他特殊情况确需将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材
料运送、邮寄、携带出境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并取得
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出具的人类遗传资源材料出境证
明:
(一)对我国公众健康、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没有危害;
(二)具有法人资格;
(三)有明确的境外合作方和合理的出境用途;
(四)人类遗传资源材料采集合法或者来自合法的
保藏单位;
(五)通过伦理审查。
利用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开展国际合作科学研究,需
要将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材料运送、邮寄、携带出境的,可
以单独提出申请,也可以在开展国际合作科学研究申请中
列明出境计划一并提出申请,由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
合并审批。
将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材料运送、邮寄、携带出境的,
凭人类遗传资源材料出境证明办理海关手续。
第二十八条 将人类遗传资源信息向外国组织、个人
及其设立或者实际控制的机构提供或者开放使用,不得危
害我国公众健康、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可能影响我
国公众健康、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通过国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
175
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组织的安全审查。
将人类遗传资源信息向外国组织、个人及其设立或
者实际控制的机构提供或者开放使用的,应当向国务院科
学技术行政部门备案并提交信息备份。
利用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开展国际合作科学研究产生
的人类遗传资源信息,合作双方可以使用。
第四章 服务和监督
第二十九条 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应当加强电子
政务建设,方便申请人利用互联网办理审批、备案等事项。
第三十条 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应当制定并及时
发布有关采集、保藏、利用、对外提供我国人类遗传资源
的审批指南和示范文本,加强对申请人办理有关审批、备
案等事项的指导。
第三十一条 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应当聘请生物
技术、医药、卫生、伦理、法律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评
审委员会,对依照本条例规定提出的采集、保藏我国人类
遗传资源,开展国际合作科学研究以及将我国人类遗传资
源材料运送、邮寄、携带出境的申请进行技术评审。评审
意见作为作出审批决定的参考依据。
第三十二条 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依
照本条例规定提出的采集、保藏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开展
国际合作科学研究以及将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材料运送、邮
176
寄、携带出境申请之日起 20 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
不予批准的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因特殊原
因无法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审批决定的,经国务院科学技术
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 10 个工作日。
第三十三条 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采集、保藏、
利用、对外提供人类遗传资源活动各环节的监督检查,发
现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及时依法予以处理并向社会公布检
查、处理结果。
第三十四条 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可以采
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现场检查;
(二)询问相关人员;
(三)查阅、复制有关资料;
(四)查封、扣押有关人类遗传资源。
第三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
为,有权向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
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投诉、举报。
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
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应当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和电子
邮件地址,接受相关投诉、举报。对查证属实的,给予举
报人奖励。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
177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由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
采集、保藏的人类遗传资源和违法所得,处 50 万元以上
500 万元以下罚款,违法所得在 100 万元以上的,处违法
所得 5 倍以上 10 倍以下罚款:
(一)未经批准,采集我国重要遗传家系、特定地
区人类遗传资源,或者采集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规定
种类、数量的人类遗传资源;
(二)未经批准,保藏我国人类遗传资源;
(三)未经批准,利用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开展国际
合作科学研究;
(四)未通过安全审查,将可能影响我国公众健康、
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人类遗传资源信息向外国组
织、个人及其设立或者实际控制的机构提供或者开放使用;
(五)开展国际合作临床试验前未将拟使用的人类
遗传资源种类、数量及其用途向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
备案。
第三十七条 提供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骗手段取
得行政许可的,由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撤销已经取得
的行政许可,处 50 万元以上 500 万元以下罚款,5 年内
不受理相关责任人及单位提出的许可申请。
178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经批准将我国人类
遗传资源材料运送、邮寄、携带出境的,由海关依照法律、
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应当配合海关开
展鉴定等执法协助工作。海关应当将依法没收的人类遗传
资源材料移送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
部门进行处理。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责令停
止开展相关活动,没收违法采集、保藏的人类遗传资源和
违法所得,处 50 万元以上 100 万元以下罚款,违法所得
在 100 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 5 倍以上 10 倍以下罚款:
(一)采集、保藏、利用、对外提供我国人类遗传
资源未通过伦理审查;
(二)采集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未经人类遗传资源提
供者事先知情同意,或者采取隐瞒、误导、欺骗等手段取
得人类遗传资源提供者同意;
(三)采集、保藏、利用、对外提供我国人类遗传
资源违反相关技术规范;
(四)将人类遗传资源信息向外国组织、个人及其
设立或者实际控制的机构提供或者开放使用,未向国务院
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备案或者提交信息备份。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
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
50 万元以下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
179
(一)保藏我国人类遗传资源过程中未完整记录并
妥善保存人类遗传资源的来源信息和使用信息;
(二)保藏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未提交年度报告;
(三)开展国际合作科学研究未及时提交合作研究
情况报告。
第四十一条 外国组织、个人及其设立或者实际控制
的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在我国境内采集、保藏我国人类
遗传资源,利用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开展科学研究,或者向
境外提供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的,由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
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采集、保藏的人类遗传资
源和违法所得,处 100 万元以上 1000 万元以下罚款,违
法所得在 100 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 5 倍以上 10 倍以
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买卖人类遗传资源的,
由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
采集、保藏的人类遗传资源和违法所得,处 100 万元以上
1000 万元以下罚款,违法所得在 100 万元以上的,处违
法所得 5 倍以上 10 倍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对有本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九条、
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规定违法行为的单位,情节严重
的,由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依据职责禁止其 1 至 5 年内从
事采集、保藏、利用、对外提供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的活动;
情节特别严重的,永久禁止其从事采集、保藏、利用、对
180
外提供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的活动。
对有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至第三十九条、第四十一条、
第四十二条规定违法行为的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
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
分,并由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
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依据职责没收其违法所得,
处 50 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禁止其 1 至 5 年内从
事采集、保藏、利用、对外提供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的活动;
情节特别严重的,永久禁止其从事采集、保藏、利用、对
外提供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的活动。
单位和个人有本条例规定违法行为的,记入信用记
录,并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向社会公示。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
规定,不履行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六条 人类遗传资源相关信息属于国家秘密
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国家
其他有关保密规定实施保密管理。
第四十七条 本条例自 2019 年 7 月 1 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
181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
~ 第三十五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已由中
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于
2019年10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
自 2020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2019 年 10 月 26 日
181
182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核心密码、普通密码
第三章 商用密码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
目 录
2019 年 10 月 26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
183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密码应用和管理,促进密码事业发
展,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密码,是指采用特定变换的方法对
信息等进行加密保护、安全认证的技术、产品和服务。
第三条 密码工作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遵循统一领
导、分级负责,创新发展、服务大局,依法管理、保障安
全的原则。
第四条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密码工作的领导。中央密
码工作领导机构对全国密码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制定国家
密码工作重大方针政策,统筹协调国家密码重大事项和重
要工作,推进国家密码法治建设。
第五条 国家密码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全国的密码工
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密码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
的密码工作。
国家机关和涉及密码工作的单位在其职责范围内负
责本机关、本单位或者本系统的密码工作。
第六条 国家对密码实行分类管理。
密码分为核心密码、普通密码和商用密码。
第七条 核心密码、普通密码用于保护国家秘密信息,
核心密码保护信息的最高密级为绝密级,普通密码保护信
184
息的最高密级为机密级。
核心密码、普通密码属于国家秘密。密码管理部门
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对核心密
码、普通密码实行严格统一管理。
第八条 商用密码用于保护不属于国家秘密的信息。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依法使用商用密码保护
网络与信息安全。
第九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密码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
依法保护密码领域的知识产权,促进密码科学技术进步和
创新。
国家加强密码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对在密码工作
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
彰和奖励。
第十条 国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密码安全教育,将密
码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增
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密码安全意识。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密码工作纳入本
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十二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窃取他人加密保护
的信息或者非法侵入他人的密码保障系统。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密码从事危害国家安全、
社会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权益等违法犯罪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
185
第二章 核心密码、普通密码
第十三条 国家加强核心密码、普通密码的科学规划、
管理和使用,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措施,增强密码安
全保障能力。
第十四条 在有线、无线通信中传递的国家秘密信息,
以及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的信息系统,应当依照法律、
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使用核心密码、普通密码进行加
密保护、安全认证。
第十五条 从事核心密码、普通密码科研、生产、服务、
检测、装备、使用和销毁等工作的机构(以下统称密码工
作机构)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有关规定以及核
心密码、普通密码标准的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和保密责任制,确保核心密码、普通
密码的安全。
第十六条 密码管理部门依法对密码工作机构的核心
密码、普通密码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密码工作机
构应当配合。
第十七条 密码管理部门根据工作需要会同有关部门
建立核心密码、普通密码的安全监测预警、安全风险评估、
信息通报、重大事项会商和应急处置等协作机制,确保核
心密码、普通密码安全管理的协同联动和有序高效。
密码工作机构发现核心密码、普通密码泄密或者影
186
响核心密码、普通密码安全的重大问题、风险隐患的,应
当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并及时向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密码
管理部门报告,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密码管理部门会同
有关部门组织开展调查、处置,并指导有关密码工作机构
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第十八条 国家加强密码工作机构建设,保障其履行
工作职责。
国家建立适应核心密码、普通密码工作需要的人员
录用、选调、保密、考核、培训、待遇、奖惩、交流、退
出等管理制度。
第十九条 密码管理部门因工作需要,按照国家有关
规定,可以提请公安、交通运输、海关等部门对核心密码、
普通密码有关物品和人员提供免检等便利,有关部门应当
予以协助。
第二十条 密码管理部门和密码工作机构应当建立健
全严格的监督和安全审查制度,对其工作人员遵守法律和
纪律等情况进行监督,并依法采取必要措施,定期或者不
定期组织开展安全审查。
第三章 商用密码
第二十一条 国家鼓励商用密码技术的研究开发、学
术交流、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
有序的商用密码市场体系,鼓励和促进商用密码产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
187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遵循非歧视原则,
依法平等对待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商用密码科研、生
产、销售、服务、进出口等单位(以下统称商用密码从业
单位)。国家鼓励在外商投资过程中基于自愿原则和商业
规则开展商用密码技术合作。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
利用行政手段强制转让商用密码技术。
商用密码的科研、生产、销售、服务和进出口,不
得损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
第二十二条 国家建立和完善商用密码标准体系。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家密码管理部门依
据各自职责,组织制定商用密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国家支持社会团体、企业利用自主创新技术制定高
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关技术要求的商用密码团体标准、
企业标准。
第二十三条 国家推动参与商用密码国际标准化活
动,参与制定商用密码国际标准,推进商用密码中国标准
与国外标准之间的转化运用。
国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教育、科研机构等参与
商用密码国际标准化活动。
第二十四条 商用密码从业单位开展商用密码活动,
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商用密码强制性国家标准
以及该从业单位公开标准的技术要求。
国家鼓励商用密码从业单位采用商用密码推荐性国
家标准、行业标准,提升商用密码的防护能力,维护用户
188
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五条 国家推进商用密码检测认证体系建设,
制定商用密码检测认证技术规范、规则,鼓励商用密码从
业单位自愿接受商用密码检测认证,提升市场竞争力。
商用密码检测、认证机构应当依法取得相关资质,
并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商用密码检测认证技术规
范、规则开展商用密码检测认证。
商用密码检测、认证机构应当对其在商用密码检测
认证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承担保密义务。
第二十六条 涉及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社会公共利
益的商用密码产品,应当依法列入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
全专用产品目录,由具备资格的机构检测认证合格后,方
可销售或者提供。商用密码产品检测认证适用《中华人民
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有关规定,避免重复检测认证。
商用密码服务使用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
品的,应当经商用密码认证机构对该商用密码服务认证合
格。
第二十七条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要求使
用商用密码进行保护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其运营者应当
使用商用密码进行保护,自行或者委托商用密码检测机构
开展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
应当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检测评估、网络安全等级测
评制度相衔接,避免重复评估、测评。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采购涉及商用密码的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
189
络产品和服务,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应当按照《中华人
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规定,通过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
家密码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组织的国家安全审查。
第二十八条 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国家密码管理部
门依法对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且具有加密保护功
能的商用密码实施进口许可,对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公共
利益或者中国承担国际义务的商用密码实施出口管制。商
用密码进口许可清单和出口管制清单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
门会同国家密码管理部门和海关总署制定并公布。
大众消费类产品所采用的商用密码不实行进口许可
和出口管制制度。
第二十九条 国家密码管理部门对采用商用密码技术
从事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的机构进行认定,会同有关部
门负责政务活动中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管理。
第三十条 商用密码领域的行业协会等组织依照法
律、行政法规及其章程的规定,为商用密码从业单位提供
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引导和督促商用密码从业单位
依法开展商用密码活动,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行业诚信建
设,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第三十一条 密码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建立日常监管
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商用密码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建立统
一的商用密码监督管理信息平台,推进事中事后监管与社
会信用体系相衔接,强化商用密码从业单位自律和社会监
督。
190
密码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得要求商
用密码从业单位和商用密码检测、认证机构向其披露源代
码等密码相关专有信息,并对其在履行职责中知悉的商业
秘密和个人隐私严格保密,不得泄露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法第十二条规定,窃取他人加密
保护的信息,非法侵入他人的密码保障系统,或者利用密
码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权益等违
法活动的,由有关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法第十四条规定,未按照要求使
用核心密码、普通密码的,由密码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或者
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由密码管理部门
建议有关国家机关、单位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
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或者处理。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发生核心密码、普通密
码泄密案件的,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密码管理部门建议
有关国家机关、单位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
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或者处理。
违反本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发现核心密码、普
通密码泄密或者影响核心密码、普通密码安全的重大问题、
风险隐患,未立即采取应对措施,或者未及时报告的,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
191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密码管理部门建议有关国家机关、单
位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
分或者处理。
第三十五条 商用密码检测、认证机构违反本法第
二十五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开展商用密码检测认证的,
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密码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或者停止
违法行为,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三十万元
以上的,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没有
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三十万元的,可以并处十万元
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相关资质。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法第二十六条规定,销售或者提
供未经检测认证或者检测认证不合格的商用密码产品,或
者提供未经认证或者认证不合格的商用密码服务的,由市
场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密码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或者停止违法
行为,给予警告,没收违法产品和违法所得;违法所得
十万元以上的,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十万元的,可以并处三万
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违反本法第
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未按照要求使用商用密码,或者未
按照要求开展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的,由密码管理部
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或者导致危害网络安全
等后果的,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
的主管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192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违反本法第二十七条第
二款规定,使用未经安全审查或者安全审查未通过的产品
或者服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使用,处采购金额
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
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法第二十八条实施进口许可、出
口管制的规定,进出口商用密码的,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
门或者海关依法予以处罚。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未经认定从
事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的,由密码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或
者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没收违法产品和违法所得;
违法所得三十万元以上的,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
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三十万元的,
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 密码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单位的工作人
员在密码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泄
露、非法向他人提供在履行职责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和个人
隐私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
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国家密码管理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
193
的规定,制定密码管理规章。
第四十三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
队的密码工作管理办法,由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本法制定。
第四十四条 本法自 2020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