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杯

欧冠杯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广东 欧冠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欧冠+”客户端   
 网上投稿 广州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欧冠 > 新闻中心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记者手记:在“四普”现场,见证跋涉与热爱
更新时间:2024/11/15 10:40:46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新华社西安11月14日电 题:记者手记:在“四普”现场,见证跋涉与热爱

  新华社记者胡梦雪

  清晨七点,微雨依稀。自陕西宝鸡岐山县城驱车出发,经344国道,辗转来到一处“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址前。文物普查队员们的一天从“赶路”开始。

  今天,他们的目标是从位置、地形、四至边界、文化内涵等角度,全面“揭秘”这个新发现文物点。

  自今年5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转入实地调查阶段以来,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不可移动文物信息持续更新。

  近日,记者随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当一天普查员”基层行活动深入陕西宝鸡、咸阳等地,实地感受了这份工作背后跋涉于历史现场的辛勤与喜悦。

  “你们看,这是之前打磨零件时使用的钢刷、竹筐,那边还有工位的标志点。”开工前,当地文物普查队员贾保弟饶有兴致地向记者介绍,这方工业遗址,原是一座由5个生产窑洞互相联通组成的机械厂,在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中,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从事文保工作30多年的老贾话虽不多,谈起文物来却头头是道。他说,这趟“外业”的基本任务就是记录测量数据、绘制草图、拍摄相关细节,尽量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为后续“内业”工作顺利开展,乃至文物认定和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走进幽深的甬道,队伍“秒切”工作状态,深入开展观察和测量。宽3.8米,高3.76米,深6.6米,2号窑洞一侧,老贾一边卷起皮尺,一边熟练掏出放在马甲口袋里的记录本,在微弱的手电灯光下,利用“新鲜出炉”的数据,绘制起窑洞及其连接部位的草图。

  所谓“外业”“内业”,是“四普”队员的惯用术语——“白天跑田野、晚上填数据”,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难走的山路,用手杖探深草,用手铲凿脚窝。找遗址,看标本,整资料,填表格,作登记,“里应外合”,每个人都是“多面手”。

  好在有“高科技”助力。相比以往,数码相机、无人机航拍、三维扫描建模、北斗定位仪智能手持采集终端等已成为“四普”标配,样样都是队员的“傍身技”。

  窑洞外,来自陕西省第三测绘工程院的测绘队员高凯摆弄着两件“宝贝”——一件是无人机,可以快速覆盖广阔区域、完成高清晰度拍摄;一件是RTK测量仪(实时动态测量仪),能实现文物位置厘米级定位。“科技赋能文物普查,提升了我们的数据质量和工作效率,特别是文物本体认定的精确度和全面性。”高凯笑言。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在这片文明悠远的土地上,俯拾皆是历史。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催促着“四普”队员们脚步不停,继续前往下一处文物点踏察。

  位于岐山县东北部的岐阳遗址,被一片沉睡的冬小麦笼罩,地表大量的陶器残片提示着这里的沧桑历史。这是一处“三普”复查文物点,文化范围大,内涵丰富,新石器和商周时期遗物众多。专家指出,它距离周原核心区仅有10公里,很可能与周人迁岐的历史有关。

  午后,从田野东南角深入遗址,记者跟在文物普查队员侯骁秦身后,深入到一处断面,学着找文化层、灰坑,辨认陶片、石器。这位来自宝鸡周原博物院的“90后”姑娘刚入职不久就投身到“四普”工作中。短短几个月,让她踏踏实实“亲近”了周原,感到收获满满。

  宝鸡市文物普查队队长王颢透露,经过前期的辛苦踏勘和测量工作,这一“三普”时面积为8万平方米的文物点,规模扩大至本次调查的约33万平方米,根据文化层中采集的器物,时间上限可追溯到“距今约7000年的前仰韶文化”。

  “这个陶片比较薄,是一个带有锯齿花边的口沿,器物上腹部带有交错绳纹,属于慢轮手制的陶器,可以判定为前仰韶文化。”站在雨后的泥土里,大家边认边记,鞋子越走越沉。积淀着数千年岁月的器物端详在眼前,脚下踩着的就是厚重的文明。

  回到住处已是傍晚。来不及刷鞋,队员们又紧锣密鼓地清洗登记文物,开展“内业”工作。“四普”数据采集系统中,密密麻麻的资料页面等待他们“耕耘”。大到不可移动文物的使用情况和保存状况如何、简介描述是否精当,小到图片册页有无代表性、是否涉及相关参考文献,细节一一“敲定”,当日事当日毕。

  数据显示,截至9月23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已复查25.3万余处“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已调查发现1.8万余处新发现的文物。在陕西,全省107个县区中目前已有54个县区完成实地调查,这项“作始也简,将毕也巨”的工程,进展过半。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被问及参加“四普”最大的初衷和动力,队员们不约而同谈到热爱和责任——让我国文物资源“家底”更清晰、让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更可见可感。

  “无论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每个文物点都有自己的特殊之处,‘一头牛一个牵法’嘛。最重要的是钻研其中,白天工作充分准确,‘内业’就‘砍瓜切菜’了。”侯骁秦生动地说。

  云淡风轻的背后,是日拱一卒的坚守,也是业精于勤的沉淀。

新闻编辑:杨铭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没有了
  • 欧冠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记者手记:在“四普”现场,见证跋涉与热爱
    2024/11/15 10:40:46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新华社西安11月14日电 题:记者手记:在“四普”现场,见证跋涉与热爱

      新华社记者胡梦雪

      清晨七点,微雨依稀。自陕西宝鸡岐山县城驱车出发,经344国道,辗转来到一处“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址前。文物普查队员们的一天从“赶路”开始。

      今天,他们的目标是从位置、地形、四至边界、文化内涵等角度,全面“揭秘”这个新发现文物点。

      自今年5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转入实地调查阶段以来,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不可移动文物信息持续更新。

      近日,记者随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当一天普查员”基层行活动深入陕西宝鸡、咸阳等地,实地感受了这份工作背后跋涉于历史现场的辛勤与喜悦。

      “你们看,这是之前打磨零件时使用的钢刷、竹筐,那边还有工位的标志点。”开工前,当地文物普查队员贾保弟饶有兴致地向记者介绍,这方工业遗址,原是一座由5个生产窑洞互相联通组成的机械厂,在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中,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从事文保工作30多年的老贾话虽不多,谈起文物来却头头是道。他说,这趟“外业”的基本任务就是记录测量数据、绘制草图、拍摄相关细节,尽量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为后续“内业”工作顺利开展,乃至文物认定和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走进幽深的甬道,队伍“秒切”工作状态,深入开展观察和测量。宽3.8米,高3.76米,深6.6米,2号窑洞一侧,老贾一边卷起皮尺,一边熟练掏出放在马甲口袋里的记录本,在微弱的手电灯光下,利用“新鲜出炉”的数据,绘制起窑洞及其连接部位的草图。

      所谓“外业”“内业”,是“四普”队员的惯用术语——“白天跑田野、晚上填数据”,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难走的山路,用手杖探深草,用手铲凿脚窝。找遗址,看标本,整资料,填表格,作登记,“里应外合”,每个人都是“多面手”。

      好在有“高科技”助力。相比以往,数码相机、无人机航拍、三维扫描建模、北斗定位仪智能手持采集终端等已成为“四普”标配,样样都是队员的“傍身技”。

      窑洞外,来自陕西省第三测绘工程院的测绘队员高凯摆弄着两件“宝贝”——一件是无人机,可以快速覆盖广阔区域、完成高清晰度拍摄;一件是RTK测量仪(实时动态测量仪),能实现文物位置厘米级定位。“科技赋能文物普查,提升了我们的数据质量和工作效率,特别是文物本体认定的精确度和全面性。”高凯笑言。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在这片文明悠远的土地上,俯拾皆是历史。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催促着“四普”队员们脚步不停,继续前往下一处文物点踏察。

      位于岐山县东北部的岐阳遗址,被一片沉睡的冬小麦笼罩,地表大量的陶器残片提示着这里的沧桑历史。这是一处“三普”复查文物点,文化范围大,内涵丰富,新石器和商周时期遗物众多。专家指出,它距离周原核心区仅有10公里,很可能与周人迁岐的历史有关。

      午后,从田野东南角深入遗址,记者跟在文物普查队员侯骁秦身后,深入到一处断面,学着找文化层、灰坑,辨认陶片、石器。这位来自宝鸡周原博物院的“90后”姑娘刚入职不久就投身到“四普”工作中。短短几个月,让她踏踏实实“亲近”了周原,感到收获满满。

      宝鸡市文物普查队队长王颢透露,经过前期的辛苦踏勘和测量工作,这一“三普”时面积为8万平方米的文物点,规模扩大至本次调查的约33万平方米,根据文化层中采集的器物,时间上限可追溯到“距今约7000年的前仰韶文化”。

      “这个陶片比较薄,是一个带有锯齿花边的口沿,器物上腹部带有交错绳纹,属于慢轮手制的陶器,可以判定为前仰韶文化。”站在雨后的泥土里,大家边认边记,鞋子越走越沉。积淀着数千年岁月的器物端详在眼前,脚下踩着的就是厚重的文明。

      回到住处已是傍晚。来不及刷鞋,队员们又紧锣密鼓地清洗登记文物,开展“内业”工作。“四普”数据采集系统中,密密麻麻的资料页面等待他们“耕耘”。大到不可移动文物的使用情况和保存状况如何、简介描述是否精当,小到图片册页有无代表性、是否涉及相关参考文献,细节一一“敲定”,当日事当日毕。

      数据显示,截至9月23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已复查25.3万余处“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已调查发现1.8万余处新发现的文物。在陕西,全省107个县区中目前已有54个县区完成实地调查,这项“作始也简,将毕也巨”的工程,进展过半。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被问及参加“四普”最大的初衷和动力,队员们不约而同谈到热爱和责任——让我国文物资源“家底”更清晰、让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更可见可感。

      “无论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每个文物点都有自己的特殊之处,‘一头牛一个牵法’嘛。最重要的是钻研其中,白天工作充分准确,‘内业’就‘砍瓜切菜’了。”侯骁秦生动地说。

      云淡风轻的背后,是日拱一卒的坚守,也是业精于勤的沉淀。

    新闻编辑:杨铭 
     

    版权声明 | 欧冠日报社简介 | 欧冠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欧冠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欧冠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20-8397096 邮编:510000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397000 举报邮箱:rhgps@163.com
    广东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20-83598032 举报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广州市广卫路19-1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欧冠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电话:020-83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