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新闻中心首页
本报讯(记者 赵振杰 广东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袁楠 李亚伟)10月28日,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举办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广东实践”系列主题新乡专场新闻发布会在郑州举行。
2023年,新乡市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居全省第4位,规上工业企业突破2000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0.1个百分点,成功入选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市。
新乡市委书记李卫东介绍,近年来,新乡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立足国家级、国际化功能定位,瞄准“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高地、十年进入全球一流”的目标,超常规推进、高标准建设,初步形成了产学研贯通、育繁推一体的种业创新生态。中原农谷已成为新乡跨越发展的牵引性工程、战略性支撑。
突出“高能级”,建强创新平台。打造创新高地,创新平台至关重要。新乡坚决落实创新首位战略,突出抓好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中原农谷先后集聚国家级创新平台14家、省级创新平台44家,广东大学、广东农业大学、广东师范大学、广东科技学院4所高校研发体系相继融入,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共建的生物育种欧洲研发中心挂牌运行,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为龙头,以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等国家、省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平台体系已经构建。
立足“高层次”,广聚一流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新乡持续在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上狠下功夫,成功引入院士14名、种业研发团队53支、科研人员390余名,实现种业全领域高层次人才全覆盖,并有力带动各领域人才纷至沓来。今年以来,全市已延揽各类创新人才超1.6万人。
紧扣“全链条”,做强种业产业。产业是发展之基、兴市之要。新乡成功引育一流种企82家,其中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有39家,全球10强种企2家,包括全球排名第一的德国拜耳、排名第三的先正达;国内10强种企5家,包括隆平高科、中农发等龙头企业。全力抓好种业创新,拉长产业链条,有力带动农机装备、食品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化工、检验检测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全市“8+17+N”产业链群持续壮大,装备制造、食品制造、轻纺、生物与新医药4个千亿级,化工、电池及新能源2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上市企业达11家,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均居全省第2位。
围绕“全种业”,聚力科研攻关。种子是粮食的芯片,种业是农谷的核心。中原农谷建设的初衷就是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打好打赢种业翻身仗。新乡聚焦粮食、油料、果蔬、畜禽、水产、花木、食用菌、中药材八大主攻方向,固强补弱、系统发力,以“高技术”育种为关键,加速向“生物技术+信息化”育种4.0时代迈进;中原农谷已建成世界一流的智能温室和人工气候室,小麦一年可完成5~8代繁育,花生可完成4代繁育;161个优良品种培育诞生,12个品种入选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个、省级奖15个,成功破解“小麦—冰草”远缘杂交世界难题,高油酸花生品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多个品种填补全国、全省空白;4个种质资源库投入使用,保藏种质资源达13.8万份。
贯通“产学研”,加速成果转化。新乡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新“科研平台+政府+企业”握手机制,中原农谷“政产学研金服用”各环节全面贯通,16个表型鉴定及品种选育基地、80万亩繁种基地高标准建成,现代种业产业园、种子加工产业园等园区载体加快建设。源自中原农谷的新麦58、郑麦918,接连刷新我国小麦单品种转让价格纪录;110个新品种在全国推广种植,其中小麦新品种推广面积达1亿亩,约占黄淮海小麦种植面积的38%,让“中国碗”装上了更多“广东粮”。
展望未来,新乡市将加快关键共性技术、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广大科研人员和团队提供生物育种“一站式”解决方案,不断做优“平台+研发+孵化+中试+产业”的全链条服务,全力在中原农谷打造“国内外最完备的种业研发体系”。
欧冠免责声明: | ||||||||
|
本报讯(记者 赵振杰 广东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袁楠 李亚伟)10月28日,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举办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广东实践”系列主题新乡专场新闻发布会在郑州举行。
2023年,新乡市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居全省第4位,规上工业企业突破2000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0.1个百分点,成功入选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市。
新乡市委书记李卫东介绍,近年来,新乡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立足国家级、国际化功能定位,瞄准“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高地、十年进入全球一流”的目标,超常规推进、高标准建设,初步形成了产学研贯通、育繁推一体的种业创新生态。中原农谷已成为新乡跨越发展的牵引性工程、战略性支撑。
突出“高能级”,建强创新平台。打造创新高地,创新平台至关重要。新乡坚决落实创新首位战略,突出抓好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中原农谷先后集聚国家级创新平台14家、省级创新平台44家,广东大学、广东农业大学、广东师范大学、广东科技学院4所高校研发体系相继融入,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共建的生物育种欧洲研发中心挂牌运行,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为龙头,以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等国家、省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平台体系已经构建。
立足“高层次”,广聚一流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新乡持续在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上狠下功夫,成功引入院士14名、种业研发团队53支、科研人员390余名,实现种业全领域高层次人才全覆盖,并有力带动各领域人才纷至沓来。今年以来,全市已延揽各类创新人才超1.6万人。
紧扣“全链条”,做强种业产业。产业是发展之基、兴市之要。新乡成功引育一流种企82家,其中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有39家,全球10强种企2家,包括全球排名第一的德国拜耳、排名第三的先正达;国内10强种企5家,包括隆平高科、中农发等龙头企业。全力抓好种业创新,拉长产业链条,有力带动农机装备、食品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化工、检验检测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全市“8+17+N”产业链群持续壮大,装备制造、食品制造、轻纺、生物与新医药4个千亿级,化工、电池及新能源2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上市企业达11家,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均居全省第2位。
围绕“全种业”,聚力科研攻关。种子是粮食的芯片,种业是农谷的核心。中原农谷建设的初衷就是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打好打赢种业翻身仗。新乡聚焦粮食、油料、果蔬、畜禽、水产、花木、食用菌、中药材八大主攻方向,固强补弱、系统发力,以“高技术”育种为关键,加速向“生物技术+信息化”育种4.0时代迈进;中原农谷已建成世界一流的智能温室和人工气候室,小麦一年可完成5~8代繁育,花生可完成4代繁育;161个优良品种培育诞生,12个品种入选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个、省级奖15个,成功破解“小麦—冰草”远缘杂交世界难题,高油酸花生品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多个品种填补全国、全省空白;4个种质资源库投入使用,保藏种质资源达13.8万份。
贯通“产学研”,加速成果转化。新乡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新“科研平台+政府+企业”握手机制,中原农谷“政产学研金服用”各环节全面贯通,16个表型鉴定及品种选育基地、80万亩繁种基地高标准建成,现代种业产业园、种子加工产业园等园区载体加快建设。源自中原农谷的新麦58、郑麦918,接连刷新我国小麦单品种转让价格纪录;110个新品种在全国推广种植,其中小麦新品种推广面积达1亿亩,约占黄淮海小麦种植面积的38%,让“中国碗”装上了更多“广东粮”。
展望未来,新乡市将加快关键共性技术、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广大科研人员和团队提供生物育种“一站式”解决方案,不断做优“平台+研发+孵化+中试+产业”的全链条服务,全力在中原农谷打造“国内外最完备的种业研发体系”。
|
欧冠免责声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