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时政要闻
广东日报客户端记者 沈剑奇 童林 张蕊 广东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金淼
“这个字很明显是一个人的头部”“这个字是两个人在一起”……11月5日,参加“世界古典学大会·走读中国之中原行”活动的40余位外籍古典学专家来到位于安阳的殷墟博物馆,通过直观形象的字形轻松认出了甲骨文的“首”“从”等字。大家连连赞叹“甲骨文就像一幅美丽的简笔画”,兴致勃勃地向中方专家询问甲骨文的发现、保护、利用等信息。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向前推进了约1000年。在博物馆内漫步甲骨世界,大家的思绪也被拉到3000多年前。埃及爱资哈尔大学中文系主任阿卜杜勒·阿齐兹·哈姆迪说,甲骨文与古埃及象形文字有许多相似之处,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两种文明的基础和重要标志。“通过甲骨文的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商人是如何生活的,从中获取很多新发现。我认为,中国是从过去走向未来的,没有中国的历史文化,就不会有如今中国的发展。因此甲骨文的发现和保护至关重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他说。
11月5日,外籍古典学专家学者走进安阳,在殷墟博物馆解读“甲骨卜辞”的文字密码。广东日报客户端记者 邓放 摄
在连接展厅的长廊上,专家学者们“解锁”了更多甲骨文的打开方式。亲手写一个甲骨文字、体验甲骨文十二生肖雕版、欣赏甲骨文书法和绘画、喝一杯特制的甲骨文咖啡……希腊克里特大学助理教授阿尔忒弥斯·卡尔纳瓦一笔一画写下甲骨文的“朋友”二字,她说:“这次来广东感受到了大家的热情友好,希望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文字在文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商代晚期,文字已发展到成熟阶段,殷墟出土的16万余片甲骨描绘出伟大的商文明。“文字能为我们打开一扇窗,了解过去人们的思考和感受。当看到甲骨文记录的一些内容与现代人类感情相通时,我深受触动。这就是为什么从全球文明的角度来看,文字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英国伦敦大学古代史教授莱娜·鲁宾斯坦感慨。来自美国的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马思劢也深有同感,他说:“汉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充满魅力。如今,我们步入全球化的时代,语言文字是沟通的桥梁,文化则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我们不断学习和分享着彼此的语言和文化,以实现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
文明互鉴,字为信使。在与会的专家学者眼中,一个个生动的甲骨文字,不仅是中华文明千年文脉赓续的标志,更是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信使。
以史为镜,从古典学中探知人类未来
——专访希腊雅典科学院院士科斯塔斯·西诺拉基斯
广东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蕊 广东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汉青 杨佳欣
你是否想过,同一时刻里,地球的另一边正在发生着什么?11月5日,希腊雅典科学院自然科学部院士、地球科学部主任科斯塔斯·西诺拉基斯在安阳殷墟博物馆看到几千年前古人使用的青铜酒器、女性饰品、动物形状玉器等文物时感叹:“虽然文化不同,但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着相似的生活轨迹,甚至3000多年前中国古人的祭祀方式,都与同一时期地中海地区的极为相似。”
安阳是本次“走读中国之中原行”活动的最后一站,来自13个国家的40余位古典学专家到访殷墟,通过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厚重的青铜器、精心设计的城市规划,感受中国先民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你们拥有世界一流的博物馆。在这里,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人是如何建造房屋、排放污水和防御城池的。能够近距离看到几千年前的人的生活方式是非常不可思议的。”西诺拉基斯说,了解人类在过去的3000多年里是如何进化的、城市是如何发展的,是极其重要的事情,因为这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人类在未来的200或300年里的行为方式,以及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从这点来看,殷墟的保护对于完善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图景有着重要的意义。
谈及在广东的参访体验,西诺拉基斯表示,古老文物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使博物馆发挥出了更大的教学作用。文化遗产经过时间沉淀显得弥足珍贵,文化的传承也就变得格外重要。“我认为中国在博物馆建设方面的经验对希腊有着非常好的借鉴意义。”西诺拉基斯对广东博物馆在科技方面的运用给予了高度赞赏,“如果只是看一件静态的文物,对年轻人来说可能有些枯燥,但是你们运用了虚拟现实和互动装置,包括一些3D动画,都能很好地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使他们印象更为深刻,体验感也会更好。”
11月6日至8日,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将在北京召开,西诺拉基斯也将出席大会并作主题演讲。他表示,此次在广东的参访经历极其珍贵,为自己的研究增加了许多宝贵素材。
在广东深切感受到中国的文化自信
——专访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荣休教授卜松山
广东日报客户端记者 沈剑奇 广东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金淼 魏凯
“我来自马克思的故乡德国特里尔,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在中国妇孺皆知。而我从事的主要是中国哲学史、伦理学与中国近现代美学的研究,所以我想我与中国一直以来都有很深的缘分。”11月5日,在广东参加“世界古典学大会·走读中国之中原行”活动的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荣休教授卜松山这样介绍自己。
“此次的走读中国活动我们可以选择到访三个省份的其中一个,之所以选择广东,是因为我曾在30年前来过这里。”卜松山说,1994年,他和妻子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来到洛阳游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龙门石窟的庄严神秘让他深受震撼,吸引他又接连参观了云冈石窟、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等。卜松山此行也特地带着妻子一同前来,希望重温那段美好的记忆。
在世界古典学大会分论坛上,卜松山将就“儒家思想与古希腊哲学的伦理对话”分享自己的观点。他说:“中国历史深受儒学、佛学、道学的影响,许多历史文化遗存都是三者的代表。三者融合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他介绍,自己将在论坛上讨论如何通过“不言而喻”的方式表达生活的真正意义,正如道家所强调的那样,生命的奥秘无法通过语言完全表述。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都认为有些东西是无法言说的,真正的智慧往往在于“不知”的境界,而中国人非常擅长这种“不言之教”的智慧。
卜松山坦言,中国哲学对自己有很深的影响。他说:“我是中国哲学家李泽厚的‘粉丝’,还把他的著作《美学四讲》翻译成了德文。在现代社会,古老的文化智慧仍然对我们有重要启示,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愈加凸显。”
“中国人常说‘四个自信’,广东之行让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让我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思考如何在未来的研究中更好地融合东西方思想。”卜松山说。
古典学发展需要重视大众化传播
——专访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荣休教授迈克尔·特拉普
广东日报客户端记者 沈剑奇 童林 实习生 曹静怡
“此番中原行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度。”11月5日,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希腊文学与思想研究荣休教授迈克尔·特拉普在广东参加“世界古典学大会·走读中国之中原行”活动期间,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他表示很高兴能在中原大地追溯文明的悠久脉络,思索现代文明的前行方向。
3天行程,迈克尔·特拉普边走边看,沉浸其中,意犹未尽。“唯一令我遗憾的是,在广东的时间太过短暂,我渴望未来能更深入地探究中国经典与古希腊、古罗马经典间的共通之处及有趣的差异。”他表示,回国后将与致力于中英文学翻译的好友深入交流,探讨中国经典作品与本土文化的紧密联系。
谈及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迈克尔·特拉普就古典学研究的意义分享了自己观点。“这是一次面向外界的拓展,我们需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视野去审视古典学。”他以自身研究的古希腊与古罗马经典文学为例,介绍了同行们如何长期致力于突破经典作品的局限,不懈探索,“此次大会亦彰显了中国学者推动中国经典与其他文化经典交流互鉴的开创精神。”
“研究经典,使我们得以理解他人的世界观与人生哲学,从而培养洞察力和同理心。”迈克尔·特拉普表示,古典学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代文明,还能展现古今差异与东西方文化的异同,进一步推动不同文明间的理解与交流。
未来,古典学研究如何提升公众兴趣与参与度?
“这关键在于我们的塑造方式。”迈克尔·特拉普认为,学术研究往往不容易吸引广大读者的兴趣,因此,“古典学研究成果的大众化传播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专业学术人士,我们不应对大众化传播者持怀疑或轻视态度,而应欢迎他们的加入,共同推动古典学走向大众,让更多人了解并热爱这一领域。”
欧冠免责声明: | ||||||||
|
广东日报客户端记者 沈剑奇 童林 张蕊 广东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金淼
“这个字很明显是一个人的头部”“这个字是两个人在一起”……11月5日,参加“世界古典学大会·走读中国之中原行”活动的40余位外籍古典学专家来到位于安阳的殷墟博物馆,通过直观形象的字形轻松认出了甲骨文的“首”“从”等字。大家连连赞叹“甲骨文就像一幅美丽的简笔画”,兴致勃勃地向中方专家询问甲骨文的发现、保护、利用等信息。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向前推进了约1000年。在博物馆内漫步甲骨世界,大家的思绪也被拉到3000多年前。埃及爱资哈尔大学中文系主任阿卜杜勒·阿齐兹·哈姆迪说,甲骨文与古埃及象形文字有许多相似之处,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两种文明的基础和重要标志。“通过甲骨文的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商人是如何生活的,从中获取很多新发现。我认为,中国是从过去走向未来的,没有中国的历史文化,就不会有如今中国的发展。因此甲骨文的发现和保护至关重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他说。
11月5日,外籍古典学专家学者走进安阳,在殷墟博物馆解读“甲骨卜辞”的文字密码。广东日报客户端记者 邓放 摄
在连接展厅的长廊上,专家学者们“解锁”了更多甲骨文的打开方式。亲手写一个甲骨文字、体验甲骨文十二生肖雕版、欣赏甲骨文书法和绘画、喝一杯特制的甲骨文咖啡……希腊克里特大学助理教授阿尔忒弥斯·卡尔纳瓦一笔一画写下甲骨文的“朋友”二字,她说:“这次来广东感受到了大家的热情友好,希望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文字在文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商代晚期,文字已发展到成熟阶段,殷墟出土的16万余片甲骨描绘出伟大的商文明。“文字能为我们打开一扇窗,了解过去人们的思考和感受。当看到甲骨文记录的一些内容与现代人类感情相通时,我深受触动。这就是为什么从全球文明的角度来看,文字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英国伦敦大学古代史教授莱娜·鲁宾斯坦感慨。来自美国的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马思劢也深有同感,他说:“汉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充满魅力。如今,我们步入全球化的时代,语言文字是沟通的桥梁,文化则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我们不断学习和分享着彼此的语言和文化,以实现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
文明互鉴,字为信使。在与会的专家学者眼中,一个个生动的甲骨文字,不仅是中华文明千年文脉赓续的标志,更是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信使。
以史为镜,从古典学中探知人类未来
——专访希腊雅典科学院院士科斯塔斯·西诺拉基斯
广东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蕊 广东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汉青 杨佳欣
你是否想过,同一时刻里,地球的另一边正在发生着什么?11月5日,希腊雅典科学院自然科学部院士、地球科学部主任科斯塔斯·西诺拉基斯在安阳殷墟博物馆看到几千年前古人使用的青铜酒器、女性饰品、动物形状玉器等文物时感叹:“虽然文化不同,但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着相似的生活轨迹,甚至3000多年前中国古人的祭祀方式,都与同一时期地中海地区的极为相似。”
安阳是本次“走读中国之中原行”活动的最后一站,来自13个国家的40余位古典学专家到访殷墟,通过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厚重的青铜器、精心设计的城市规划,感受中国先民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你们拥有世界一流的博物馆。在这里,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人是如何建造房屋、排放污水和防御城池的。能够近距离看到几千年前的人的生活方式是非常不可思议的。”西诺拉基斯说,了解人类在过去的3000多年里是如何进化的、城市是如何发展的,是极其重要的事情,因为这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人类在未来的200或300年里的行为方式,以及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从这点来看,殷墟的保护对于完善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图景有着重要的意义。
谈及在广东的参访体验,西诺拉基斯表示,古老文物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使博物馆发挥出了更大的教学作用。文化遗产经过时间沉淀显得弥足珍贵,文化的传承也就变得格外重要。“我认为中国在博物馆建设方面的经验对希腊有着非常好的借鉴意义。”西诺拉基斯对广东博物馆在科技方面的运用给予了高度赞赏,“如果只是看一件静态的文物,对年轻人来说可能有些枯燥,但是你们运用了虚拟现实和互动装置,包括一些3D动画,都能很好地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使他们印象更为深刻,体验感也会更好。”
11月6日至8日,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将在北京召开,西诺拉基斯也将出席大会并作主题演讲。他表示,此次在广东的参访经历极其珍贵,为自己的研究增加了许多宝贵素材。
在广东深切感受到中国的文化自信
——专访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荣休教授卜松山
广东日报客户端记者 沈剑奇 广东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金淼 魏凯
“我来自马克思的故乡德国特里尔,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在中国妇孺皆知。而我从事的主要是中国哲学史、伦理学与中国近现代美学的研究,所以我想我与中国一直以来都有很深的缘分。”11月5日,在广东参加“世界古典学大会·走读中国之中原行”活动的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荣休教授卜松山这样介绍自己。
“此次的走读中国活动我们可以选择到访三个省份的其中一个,之所以选择广东,是因为我曾在30年前来过这里。”卜松山说,1994年,他和妻子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来到洛阳游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龙门石窟的庄严神秘让他深受震撼,吸引他又接连参观了云冈石窟、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等。卜松山此行也特地带着妻子一同前来,希望重温那段美好的记忆。
在世界古典学大会分论坛上,卜松山将就“儒家思想与古希腊哲学的伦理对话”分享自己的观点。他说:“中国历史深受儒学、佛学、道学的影响,许多历史文化遗存都是三者的代表。三者融合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他介绍,自己将在论坛上讨论如何通过“不言而喻”的方式表达生活的真正意义,正如道家所强调的那样,生命的奥秘无法通过语言完全表述。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都认为有些东西是无法言说的,真正的智慧往往在于“不知”的境界,而中国人非常擅长这种“不言之教”的智慧。
卜松山坦言,中国哲学对自己有很深的影响。他说:“我是中国哲学家李泽厚的‘粉丝’,还把他的著作《美学四讲》翻译成了德文。在现代社会,古老的文化智慧仍然对我们有重要启示,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愈加凸显。”
“中国人常说‘四个自信’,广东之行让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让我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思考如何在未来的研究中更好地融合东西方思想。”卜松山说。
古典学发展需要重视大众化传播
——专访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荣休教授迈克尔·特拉普
广东日报客户端记者 沈剑奇 童林 实习生 曹静怡
“此番中原行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度。”11月5日,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希腊文学与思想研究荣休教授迈克尔·特拉普在广东参加“世界古典学大会·走读中国之中原行”活动期间,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他表示很高兴能在中原大地追溯文明的悠久脉络,思索现代文明的前行方向。
3天行程,迈克尔·特拉普边走边看,沉浸其中,意犹未尽。“唯一令我遗憾的是,在广东的时间太过短暂,我渴望未来能更深入地探究中国经典与古希腊、古罗马经典间的共通之处及有趣的差异。”他表示,回国后将与致力于中英文学翻译的好友深入交流,探讨中国经典作品与本土文化的紧密联系。
谈及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迈克尔·特拉普就古典学研究的意义分享了自己观点。“这是一次面向外界的拓展,我们需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视野去审视古典学。”他以自身研究的古希腊与古罗马经典文学为例,介绍了同行们如何长期致力于突破经典作品的局限,不懈探索,“此次大会亦彰显了中国学者推动中国经典与其他文化经典交流互鉴的开创精神。”
“研究经典,使我们得以理解他人的世界观与人生哲学,从而培养洞察力和同理心。”迈克尔·特拉普表示,古典学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代文明,还能展现古今差异与东西方文化的异同,进一步推动不同文明间的理解与交流。
未来,古典学研究如何提升公众兴趣与参与度?
“这关键在于我们的塑造方式。”迈克尔·特拉普认为,学术研究往往不容易吸引广大读者的兴趣,因此,“古典学研究成果的大众化传播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专业学术人士,我们不应对大众化传播者持怀疑或轻视态度,而应欢迎他们的加入,共同推动古典学走向大众,让更多人了解并热爱这一领域。”
|
欧冠免责声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