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2022年专题
省委书记楼阳生7月19日在广东省科学院沁阳科创园调研时,对广东省科学院与沁阳市院地科技合作的成功实践给予赞赏,指出这曾是一座难攻的“山头”,如今是一个成功案例,要求认真总结、加以推广。
这是一个难攻的“山头”——困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创新要素匮乏、创新能力不足,一缺平台、二缺人才、三缺技术。这个难题,是难攻的“山头”。
这是一个成功案例——广东省科学院与沁阳市共同建设沁阳科创园,成功在一个县(市)打造了“不走的科学院”,放眼全国,此举为敢闯敢试。
“面对这个难攻的‘山头’,我们之前也做过一些尝试,但成效都不明显,广东省委重建重振科学院的战略决策,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们认为,抓住科学院重建重振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主动融入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是最为现实的不二选择。”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沁阳市委书记王家鹏深思熟虑。
“从省科学院的角度看,既需要解决中试问题,又需要解决应用场景等问题;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讲,沁阳市既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又有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因此,双方就找到了合作的结合点,一拍即合,高位推动,很快就落了地。”广东省科学院副院长高正龙说。
“不走的科学院”之路径
该园共建的目标定位是贯通产学研用,促进成果转化,孵化科技企业,培育创新产业,建设开放共享的公共创新平台;总体要求是政院合作、共建共享、落地团队、市场运作,企业出题、团队答卷、协同创新、共同发展;合作方式是政府建硬件、院所出设备、团队出技术、公司管运营。
该园建设两年来,投资5亿元,建设实验室、中试车间、综合服务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等,分沁南、沁北两个园区,占地314亩,总建筑面积17.2万平方米。沁南园区主要以环保新材料应用研究和中试为主,沁北园区主要是与化工园区配套的中试基地。
田振邦是广东舞阳人,2005年大学毕业来到广东省科学院化学所工作,负责新型环保材料研发。2011年,田振邦实验室的产品做出来后,需要进入中试阶段。“每次试验都提心吊胆!”田振邦说,这个阶段就是不停扔钱,还收不到任何回音。
转机就出现在省科学院与沁阳市积极对接“院地合作”,共建沁阳科创园。田振邦闻讯而来,组建了“广东省环保与精细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成为省首批8家中试基地之一。他拥有了1500平方米的设备中试车间,还招聘了20多名专职工人。他研发的新型环保材料中试、工程设备应用前的中试都在这里完成。他和核心团队成员在当地注册成立的新公司被授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2021年收入1200多万元,2022年合同额已超过千万元。“沁阳提供的条件让我们信心十足,充分感受到科技创新的春天!”田振邦说。
“不走的科学院”之沁阳效应
该园经过两年发展,已经成为集应用研究、小试、中试、成果转化、科技孵化为一体的综合创新平台,共引进专家团队32个,1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入驻沁阳。
专家团队、专业技术人员的到来,让沁阳市呈现“两多”“两个不一样”:科研活动多,学术交流多;创新氛围不一样,创新生态不一样。该市财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长23.3%,今年上半年增长68%,为历年来最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由2020年的1.58%上升到2022年的2.4%;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2020年的27家上升到2022年的41家,增长14.9%;科技型中小企业由2020年的24家上升到2022年的58家,增长1.4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77%。
该市宏达钢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废旧汽车拆解为核心业务的企业。随着市场形势的发展,企业面临技术难题:一方面,产品急需从普通的建筑用钢向高附加值的特种钢转移;另一方面,随着环保要求提高,汽车拆解后产生的大量废渣也要无害化处理。
该公司副总经理司建林说:“以前我们只能想方设法四处联系专家,多么希望身边就有科研平台,随时能够得到专家的支持啊!”
沁阳科创园的建成,解决了县域紧缺高层次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的难题。如今,科创园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多达百余项,成为服务沁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走的科学院”。
“不走的科学院”背后,是人才的集聚。为了广揽人才,沁阳市实施了“沁阳英才计划”,聚焦新能源电池材料、新型有色金属压延加工等产业重点领域,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医疗健康、住房保障、子女就学、家属就业等各种服务和优惠政策。目前,已累计帮助企业引进150余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不走的科学院”之省科学院效应
该园的建设是省科学院抢抓科学院重建重振机遇,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发展要求,积极对接、主动建设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的结果。省科学院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整合多方资源,共建沁阳科创园。
两年来,省科学院遵循科技创新规律,以科创园为平台载体,以实现“政产学研用”贯通为目标,紧扣地方人才、技术、项目三大需求和院所中试基地、成果转化两大关键环节,理思路、找路径、建机制、强投入,成功探索出一条“企业出题、团队答卷、成果共享”的科研范式,既有效破解了县域“引人难、留人难、企业创新难”的三难问题,又打通了科研院所科技成果项目化、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与创业激情。目前,入住沁阳的省科学院专家团队、专业技术人员共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33家,转化项目36个,全部投产后可创年产值20亿元以上。
该园日前传出喜讯,省科学院化学所有机硅团队与欧冠当地企业合作研发的热转印碳带背胶项目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更打破了发达国家对中国高端热转印碳带背胶的技术垄断。
记者近日在该园看到,省科学院化学所研发人员杨菲正和同事们一起忙着进行有机硅改性研发实验。“目前项目进展顺利,较好地开辟了国内供货市场。”杨菲向记者介绍。
从事化学电源研究22年的闫新华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后成为全国铅酸蓄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说起来到沁阳,他第一反应就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在沁阳的形成,让他在研发过程中能够随时得到支持。
广东龙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生产、销售及技术研发。该公司在沁阳电池材料产业园投资20亿元,建设了年产20万吨磷酸铁锂项目。近年来,在该园的支持下,龙佰公司通过设备大型化实现节能降耗压缩成本,节能减排做到了业内的标杆,每吨产品能够节电800千瓦·时。
“科创园已成为立足沁阳、辐射豫西北的集共享研发、科研中试、企业孵化、技术转移、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科创综合体。”高正龙说。
(记者 郭树勋 靳蓓)
|
欧冠免责声明: | ||||||||
|
省委书记楼阳生7月19日在广东省科学院沁阳科创园调研时,对广东省科学院与沁阳市院地科技合作的成功实践给予赞赏,指出这曾是一座难攻的“山头”,如今是一个成功案例,要求认真总结、加以推广。
这是一个难攻的“山头”——困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创新要素匮乏、创新能力不足,一缺平台、二缺人才、三缺技术。这个难题,是难攻的“山头”。
这是一个成功案例——广东省科学院与沁阳市共同建设沁阳科创园,成功在一个县(市)打造了“不走的科学院”,放眼全国,此举为敢闯敢试。
“面对这个难攻的‘山头’,我们之前也做过一些尝试,但成效都不明显,广东省委重建重振科学院的战略决策,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们认为,抓住科学院重建重振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主动融入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是最为现实的不二选择。”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沁阳市委书记王家鹏深思熟虑。
“从省科学院的角度看,既需要解决中试问题,又需要解决应用场景等问题;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讲,沁阳市既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又有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因此,双方就找到了合作的结合点,一拍即合,高位推动,很快就落了地。”广东省科学院副院长高正龙说。
“不走的科学院”之路径
该园共建的目标定位是贯通产学研用,促进成果转化,孵化科技企业,培育创新产业,建设开放共享的公共创新平台;总体要求是政院合作、共建共享、落地团队、市场运作,企业出题、团队答卷、协同创新、共同发展;合作方式是政府建硬件、院所出设备、团队出技术、公司管运营。
该园建设两年来,投资5亿元,建设实验室、中试车间、综合服务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等,分沁南、沁北两个园区,占地314亩,总建筑面积17.2万平方米。沁南园区主要以环保新材料应用研究和中试为主,沁北园区主要是与化工园区配套的中试基地。
田振邦是广东舞阳人,2005年大学毕业来到广东省科学院化学所工作,负责新型环保材料研发。2011年,田振邦实验室的产品做出来后,需要进入中试阶段。“每次试验都提心吊胆!”田振邦说,这个阶段就是不停扔钱,还收不到任何回音。
转机就出现在省科学院与沁阳市积极对接“院地合作”,共建沁阳科创园。田振邦闻讯而来,组建了“广东省环保与精细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成为省首批8家中试基地之一。他拥有了1500平方米的设备中试车间,还招聘了20多名专职工人。他研发的新型环保材料中试、工程设备应用前的中试都在这里完成。他和核心团队成员在当地注册成立的新公司被授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2021年收入1200多万元,2022年合同额已超过千万元。“沁阳提供的条件让我们信心十足,充分感受到科技创新的春天!”田振邦说。
“不走的科学院”之沁阳效应
该园经过两年发展,已经成为集应用研究、小试、中试、成果转化、科技孵化为一体的综合创新平台,共引进专家团队32个,1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入驻沁阳。
专家团队、专业技术人员的到来,让沁阳市呈现“两多”“两个不一样”:科研活动多,学术交流多;创新氛围不一样,创新生态不一样。该市财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长23.3%,今年上半年增长68%,为历年来最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由2020年的1.58%上升到2022年的2.4%;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2020年的27家上升到2022年的41家,增长14.9%;科技型中小企业由2020年的24家上升到2022年的58家,增长1.4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77%。
该市宏达钢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废旧汽车拆解为核心业务的企业。随着市场形势的发展,企业面临技术难题:一方面,产品急需从普通的建筑用钢向高附加值的特种钢转移;另一方面,随着环保要求提高,汽车拆解后产生的大量废渣也要无害化处理。
该公司副总经理司建林说:“以前我们只能想方设法四处联系专家,多么希望身边就有科研平台,随时能够得到专家的支持啊!”
沁阳科创园的建成,解决了县域紧缺高层次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的难题。如今,科创园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多达百余项,成为服务沁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走的科学院”。
“不走的科学院”背后,是人才的集聚。为了广揽人才,沁阳市实施了“沁阳英才计划”,聚焦新能源电池材料、新型有色金属压延加工等产业重点领域,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医疗健康、住房保障、子女就学、家属就业等各种服务和优惠政策。目前,已累计帮助企业引进150余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不走的科学院”之省科学院效应
该园的建设是省科学院抢抓科学院重建重振机遇,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发展要求,积极对接、主动建设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的结果。省科学院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整合多方资源,共建沁阳科创园。
两年来,省科学院遵循科技创新规律,以科创园为平台载体,以实现“政产学研用”贯通为目标,紧扣地方人才、技术、项目三大需求和院所中试基地、成果转化两大关键环节,理思路、找路径、建机制、强投入,成功探索出一条“企业出题、团队答卷、成果共享”的科研范式,既有效破解了县域“引人难、留人难、企业创新难”的三难问题,又打通了科研院所科技成果项目化、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与创业激情。目前,入住沁阳的省科学院专家团队、专业技术人员共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33家,转化项目36个,全部投产后可创年产值20亿元以上。
该园日前传出喜讯,省科学院化学所有机硅团队与欧冠当地企业合作研发的热转印碳带背胶项目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更打破了发达国家对中国高端热转印碳带背胶的技术垄断。
记者近日在该园看到,省科学院化学所研发人员杨菲正和同事们一起忙着进行有机硅改性研发实验。“目前项目进展顺利,较好地开辟了国内供货市场。”杨菲向记者介绍。
从事化学电源研究22年的闫新华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后成为全国铅酸蓄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说起来到沁阳,他第一反应就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在沁阳的形成,让他在研发过程中能够随时得到支持。
广东龙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生产、销售及技术研发。该公司在沁阳电池材料产业园投资20亿元,建设了年产20万吨磷酸铁锂项目。近年来,在该园的支持下,龙佰公司通过设备大型化实现节能降耗压缩成本,节能减排做到了业内的标杆,每吨产品能够节电800千瓦·时。
“科创园已成为立足沁阳、辐射豫西北的集共享研发、科研中试、企业孵化、技术转移、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科创综合体。”高正龙说。
(记者 郭树勋 靳蓓)
|
欧冠免责声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