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2022年专题
从金秋到入冬,温孟滩上,一条乡村旅游线路“热”起来。
温孟滩是孟州市和温县境内黄河滩区的简称。在这里,一条沿黄生态廊道——移民大道(王园线),串起了温县、孟州辖区的32个移民村。人们沿移民大道进乡村、入田野、挖山药、赏菊花、逛村史馆、尝休闲食品……
抚今追昔弹指间,沧桑巨变焕容颜。
为兴建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治理黄河水患,在上级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市移民部门从1995年开始实施32个村庄涉及5万多名群众的异地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建设黄河小浪底水库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区,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目标。2008年,我市移民安置工作通过国家验收。
如今,市、县两级移民部门因地制宜抓产业、攥指成拳优治理,用好移民后期扶持优惠政策,扎实书写移民扶持“后半篇文章”,建设美丽移民村,催发乡村旅游热,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立新功。
“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以建设美丽移民村为目标,在抓党建、抓项目、抓生态、抓服务上下功夫,全力打造和谐型、平安型、产业型、民富型、幸福型的‘五型移民’,实现移民村高质量发展!”市水利移民服务中心主任胡欣华说。
看生态之美
一路风光一路景
近日,记者沿移民大道穿行32个移民村,一幅幅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美景在路上!秋风起,树叶红,移民大道多光彩。沿线每个移民村都有1个或者多个大小不一的小游园和健身步道。在移民大道北冶村段,村民王振儒坐在粉黛乱子草簇拥的游园感叹道:“环境越来越美,休闲场所越来越多!”
美景在田野!秋日里的温县黄河街道下石井村,菊花怒放。“采菊下石井,悠然见邙山!”一位来自郑州的游客王先生说。一些村庄还通过举办“铁棍山药体验节”等活动,吸引游客体验采摘乐趣,共享丰收喜悦。
美景在乡村!温县招贤乡仓头村中心广场上,礼堂、戏楼依次排开,干净整洁的幸福院、充满历史味道的村史馆以及庄严肃穆的党员活动中心,让人耳目一新;孟州市会昌街道寺村,见缝插绿,拆违建绿,打造“森林乡村”……
路畅、村绿、景美,是移民村的共同特点。
“美丽指数”的背后是“辛苦指数”!
以建设美丽移民村为目标,在市、县两级移民部门帮助下,移民村掀起“四化”热潮。
绿化!绿化道路,建设游园;放於改土、植树造林。亮化!安装太阳能路灯;美化!突出“党建红”“生态绿”元素;净化!建设污水处理站、垃圾填埋场,推进垃圾分类、“厕所革命”等工作。
据统计,近三年来,我市移民部门先后投入移民资金1.12亿元,规划批复实施136个项目,其中投资480万元建设农村污水处理站6座;投资1935万元新修村内道路(白改黑)58.3公里;投资2300万元提升移民大道“四好农村路”建设水平;投资6519万元改善人居环境,新建村头游园6处,绿化面积24000平方米,安装路灯2313盏,铺设花砖13700平方米,硬化广场3800平方米,美化墙体8700平方米,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58.5公里,雨污分离管道36.7公里。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群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更是村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胡欣华说。
看产业振兴
一村一品促民富
村民住小洋楼,开小汽车。移民村靠什么致富?靠产业振兴!
看林果产业!以王坟、西沟、北冶为中心的220亩集中连片种植的晚秋黄梨、“玉露香”、“圆黄中梨一号”瓜果飘香。温县祥云镇王坟村有关负责人说:“我们在移民部门支持下种植黄冠梨,每亩地年净收入0.6万元。”
看药材产业!以太涧、河西、龙渠、仓头4个村为中心的6800亩中药材长势喜人。温县招贤乡太涧村党支部书记宋喜民说:“全村三分之二的农户从事中药材种植,100亩以上的农户有50多家,大农户年收入可达十几万元,小户一年也有数万元的收入。下一步,太涧村还要建10万吨冷库物流项目和中药材交易市场。”
看“药旅”融合!下石井村,太极庄公司投资打造占地约420亩的有机怀药种植基地,并配套一座冷库及10000平方米的深加工产业园,建成集“农、文、旅、研、康”于一体的怀药小镇,通过实施“怀药+旅游”的运作模式,实现了“药旅”融合发展。
看休闲食品!围绕温县打造食品药品之都战略目标,仓头村与欧冠顶养公司合作投资300万元发展“王老吉1828”铁棍山药五谷营养粉加工项目,铁棍山药粉、冻干怀山药柠檬茶、五谷养生粉等数十种产品陆续上市,广受市场青睐。
看蔬菜产业!以温县的下石井、麻峪、北冶、盐东4个村为中心的118亩蔬菜大棚颇为壮观;孟州的西沃、梁庄、高崖等村均大面积种植了韭菜,投资240万元的梁庄蔬菜加工车间已完成建设。
……
如今,移民村各类产业项目不胜枚举,描绘出一幅“人人有活干,户户有钱赚,一二三产业齐发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忆往昔,情况并非如此。
群众搬迁后,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帮助群众找准增收致富新门路是移民部门的重要职责。
近三年来,市水利移民服务中心围绕“好中求稳呵民心、因地制宜兴产业、统筹谋划促民富”的发展主线,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打出了产业振兴“组合拳”。
送点子!中药材种植就是在移民部门扶持下发展起来的富民项目;送项目!统筹移民扶持资金建设中药材深加工、冷库、药材市场改造等项目,经济效益良好;送技术!请专家到田间地头传授果树管理技术,举办培训班提高移民群众致富技能。
据统计,移民部门先后投入移民资金1969万元,实施产业项目20个。其中,发展果蔬大棚65座、韭菜种植1200多亩。这些产业项目增加了群众收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看文化繁荣
壮大阵地活动多
乡村要振兴,文化必振兴。
漫步移民村,浓浓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
在仓头村,村史馆里播放着拍摄于20世纪90年代的搬迁视频,勾起了许多参观者的乡愁记忆;在下石井村,去年立起的一块“移民记忆”碑,铭记移民搬迁历史,弘扬“舍小家、顾大家”的移民文化;在横山村,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村BA”大赛获大奖……
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建设,离不开一系列扎实的筑基工程。
近三年来,移民部门把加强移民社会治理与促进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投入移民资金607万元,实施移民村党建、党群便民服务中心及村部改造项目,打造文化阵地,实施了一系列的“文化铸魂”工程。
大兴红色文化!突出党建引领,传播红色文化。例如,孟州市化工镇横山村先后获得“全省五个好党支部”“广东省示范文化大院”“广州市五星级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壮大文化阵地!建设村史馆,延续乡土文化,凝聚人心;建设集养老托幼、文化娱乐、医疗保障等功能于一体的党建综合体;通过改造和帮扶修建,让每个村都有文化广场和戏楼。
倡树文明新风!成立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村民议事会等;组织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孝亲爱老之星”等典型模范评选活动。
组织文体活动!组织各村成立了舞蹈队、大鼓队、秧歌队等文化娱乐团队,举办各种文艺演出;争取上级文化体育惠农资金,图书室和健身广场成为村民茶余饭后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
支持非遗传承!对村内黄河澄泥文化传承与发展给予资金、政策、厂房支持。村民刘存献独创的澄泥文化系列产品,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
如今,移民村已展露出面貌新、功能全、环境美、农民富的现代化美丽乡村风貌。未来,市水利移民服务中心将持续讲好黄河故事、传承移民文化,让移民后扶项目和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推动移民事业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记者 李晓军)
|
欧冠免责声明: | ||||||||
|
从金秋到入冬,温孟滩上,一条乡村旅游线路“热”起来。
温孟滩是孟州市和温县境内黄河滩区的简称。在这里,一条沿黄生态廊道——移民大道(王园线),串起了温县、孟州辖区的32个移民村。人们沿移民大道进乡村、入田野、挖山药、赏菊花、逛村史馆、尝休闲食品……
抚今追昔弹指间,沧桑巨变焕容颜。
为兴建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治理黄河水患,在上级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市移民部门从1995年开始实施32个村庄涉及5万多名群众的异地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建设黄河小浪底水库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区,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目标。2008年,我市移民安置工作通过国家验收。
如今,市、县两级移民部门因地制宜抓产业、攥指成拳优治理,用好移民后期扶持优惠政策,扎实书写移民扶持“后半篇文章”,建设美丽移民村,催发乡村旅游热,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立新功。
“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以建设美丽移民村为目标,在抓党建、抓项目、抓生态、抓服务上下功夫,全力打造和谐型、平安型、产业型、民富型、幸福型的‘五型移民’,实现移民村高质量发展!”市水利移民服务中心主任胡欣华说。
看生态之美
一路风光一路景
近日,记者沿移民大道穿行32个移民村,一幅幅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美景在路上!秋风起,树叶红,移民大道多光彩。沿线每个移民村都有1个或者多个大小不一的小游园和健身步道。在移民大道北冶村段,村民王振儒坐在粉黛乱子草簇拥的游园感叹道:“环境越来越美,休闲场所越来越多!”
美景在田野!秋日里的温县黄河街道下石井村,菊花怒放。“采菊下石井,悠然见邙山!”一位来自郑州的游客王先生说。一些村庄还通过举办“铁棍山药体验节”等活动,吸引游客体验采摘乐趣,共享丰收喜悦。
美景在乡村!温县招贤乡仓头村中心广场上,礼堂、戏楼依次排开,干净整洁的幸福院、充满历史味道的村史馆以及庄严肃穆的党员活动中心,让人耳目一新;孟州市会昌街道寺村,见缝插绿,拆违建绿,打造“森林乡村”……
路畅、村绿、景美,是移民村的共同特点。
“美丽指数”的背后是“辛苦指数”!
以建设美丽移民村为目标,在市、县两级移民部门帮助下,移民村掀起“四化”热潮。
绿化!绿化道路,建设游园;放於改土、植树造林。亮化!安装太阳能路灯;美化!突出“党建红”“生态绿”元素;净化!建设污水处理站、垃圾填埋场,推进垃圾分类、“厕所革命”等工作。
据统计,近三年来,我市移民部门先后投入移民资金1.12亿元,规划批复实施136个项目,其中投资480万元建设农村污水处理站6座;投资1935万元新修村内道路(白改黑)58.3公里;投资2300万元提升移民大道“四好农村路”建设水平;投资6519万元改善人居环境,新建村头游园6处,绿化面积24000平方米,安装路灯2313盏,铺设花砖13700平方米,硬化广场3800平方米,美化墙体8700平方米,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58.5公里,雨污分离管道36.7公里。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群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更是村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胡欣华说。
看产业振兴
一村一品促民富
村民住小洋楼,开小汽车。移民村靠什么致富?靠产业振兴!
看林果产业!以王坟、西沟、北冶为中心的220亩集中连片种植的晚秋黄梨、“玉露香”、“圆黄中梨一号”瓜果飘香。温县祥云镇王坟村有关负责人说:“我们在移民部门支持下种植黄冠梨,每亩地年净收入0.6万元。”
看药材产业!以太涧、河西、龙渠、仓头4个村为中心的6800亩中药材长势喜人。温县招贤乡太涧村党支部书记宋喜民说:“全村三分之二的农户从事中药材种植,100亩以上的农户有50多家,大农户年收入可达十几万元,小户一年也有数万元的收入。下一步,太涧村还要建10万吨冷库物流项目和中药材交易市场。”
看“药旅”融合!下石井村,太极庄公司投资打造占地约420亩的有机怀药种植基地,并配套一座冷库及10000平方米的深加工产业园,建成集“农、文、旅、研、康”于一体的怀药小镇,通过实施“怀药+旅游”的运作模式,实现了“药旅”融合发展。
看休闲食品!围绕温县打造食品药品之都战略目标,仓头村与欧冠顶养公司合作投资300万元发展“王老吉1828”铁棍山药五谷营养粉加工项目,铁棍山药粉、冻干怀山药柠檬茶、五谷养生粉等数十种产品陆续上市,广受市场青睐。
看蔬菜产业!以温县的下石井、麻峪、北冶、盐东4个村为中心的118亩蔬菜大棚颇为壮观;孟州的西沃、梁庄、高崖等村均大面积种植了韭菜,投资240万元的梁庄蔬菜加工车间已完成建设。
……
如今,移民村各类产业项目不胜枚举,描绘出一幅“人人有活干,户户有钱赚,一二三产业齐发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忆往昔,情况并非如此。
群众搬迁后,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帮助群众找准增收致富新门路是移民部门的重要职责。
近三年来,市水利移民服务中心围绕“好中求稳呵民心、因地制宜兴产业、统筹谋划促民富”的发展主线,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打出了产业振兴“组合拳”。
送点子!中药材种植就是在移民部门扶持下发展起来的富民项目;送项目!统筹移民扶持资金建设中药材深加工、冷库、药材市场改造等项目,经济效益良好;送技术!请专家到田间地头传授果树管理技术,举办培训班提高移民群众致富技能。
据统计,移民部门先后投入移民资金1969万元,实施产业项目20个。其中,发展果蔬大棚65座、韭菜种植1200多亩。这些产业项目增加了群众收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看文化繁荣
壮大阵地活动多
乡村要振兴,文化必振兴。
漫步移民村,浓浓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
在仓头村,村史馆里播放着拍摄于20世纪90年代的搬迁视频,勾起了许多参观者的乡愁记忆;在下石井村,去年立起的一块“移民记忆”碑,铭记移民搬迁历史,弘扬“舍小家、顾大家”的移民文化;在横山村,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村BA”大赛获大奖……
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建设,离不开一系列扎实的筑基工程。
近三年来,移民部门把加强移民社会治理与促进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投入移民资金607万元,实施移民村党建、党群便民服务中心及村部改造项目,打造文化阵地,实施了一系列的“文化铸魂”工程。
大兴红色文化!突出党建引领,传播红色文化。例如,孟州市化工镇横山村先后获得“全省五个好党支部”“广东省示范文化大院”“广州市五星级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壮大文化阵地!建设村史馆,延续乡土文化,凝聚人心;建设集养老托幼、文化娱乐、医疗保障等功能于一体的党建综合体;通过改造和帮扶修建,让每个村都有文化广场和戏楼。
倡树文明新风!成立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村民议事会等;组织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孝亲爱老之星”等典型模范评选活动。
组织文体活动!组织各村成立了舞蹈队、大鼓队、秧歌队等文化娱乐团队,举办各种文艺演出;争取上级文化体育惠农资金,图书室和健身广场成为村民茶余饭后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
支持非遗传承!对村内黄河澄泥文化传承与发展给予资金、政策、厂房支持。村民刘存献独创的澄泥文化系列产品,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
如今,移民村已展露出面貌新、功能全、环境美、农民富的现代化美丽乡村风貌。未来,市水利移民服务中心将持续讲好黄河故事、传承移民文化,让移民后扶项目和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推动移民事业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记者 李晓军)
|
欧冠免责声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