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新闻中心首页
7月26日下午,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组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所研究员李少昆冒着高温酷暑,走进我市田间地头,对玉米单产提升技术应用情况进行调研。
今年是我市使用玉米密植滴灌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第二年,该技术由李少昆主持研发,去年开始在我省大面积推广。
技术落实得咋样?玉米长势如何?在市、县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陪同下,李少昆先后到修武县、温县,对我市今年秋粮生产的品种、种植密度、苗期质量、水肥一体化等情况进行全面调研。
修武县郇封镇小位村天道种植专业合作社,承担了粮食单产提升综合试验示范项目,4个实验方种植了“迪卡1210”“农大778”等8个玉米品种及5000株至7000株不等的5个种植密度。
地里,一行行玉米苗笔直挺立、青翠欲滴,一条条滴灌管铺设整齐。玉米长势喜人,离不开技术的加持:选择耐密高产良种,玉米种植密度大幅提高;北斗导航精播提升播种质量,种出来的玉米行距、株距均匀,既有利于通风和光合作用,也有利于提高机械作业效率和减损;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技术,一改过去“一炮轰”施肥方式为分次精准追肥,水肥利用率更加高效且不浪费。
经过一番仔细查看,李少昆大加赞赏:“玉米长势很好,管理到位,各个技术环节落实得不错,这块大田可以作为示范田!”
在温县番田镇西南马村天生植保专业合作社,李少昆走进绿色高质高效玉米高产示范方。这里是温县玉米单产提升工程试验点之一,在超6000株种植密度和使用滴灌等基础上,共种植和展示了20多个省内外玉米新品种,包括“怀川160”“联研35”“MY73”“豫安186”“京科999”等。
看到地里部分玉米茎秆并不粗壮,李少昆“把脉问诊”,指出了“病因”:“这块地不是化控没控好,而是前期氮肥施得太多,影响到化控效果。”
听了李少昆的分析,天生植保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佳佳恍然大悟:“今年使用了密植滴灌等技术,但我没有对新技术仔细研究,仍按往年经验施肥,所以控旺效果不好。”
李少昆提醒,玉米密植要做好选用耐密品种、科学化控、水肥按需定向供给、培育深厚耕层、预防病虫害等5项技术,同时注意合理密植、防止空秆小穗这两点。
“防止空秆小穗的核心问题就是整齐度,怎样保证整齐度?除种子质量要好、种子包衣、高质量播种外,最主要就是滴水出苗。使用这项技术,玉米才会苗齐苗匀、整齐度、保苗率才会提高,产量才有保障。”李少昆说。
藏粮于技、良法落地,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颇受我市种粮大户欢迎,然而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疑问。听说农业专家要来,种粮大户们都等在地头,趁着机会难得,纷纷向李少昆请教。于是,玉米地里开起了“座谈会”。
“玉米宽窄行的行距咋设置?”有人问。
李少昆回答:“窄行种植推荐采用40厘米,窄行大于40厘米,灌溉时间会延长,肥水利用率会降低;窄行小于40厘米,虽然肥水更高效,但是机械收获时没法分行,会影响收获,40厘米是充分考虑了高效和机械作业的选择。宽行80厘米是为了通风透光,密植一定要通风透光,玉米密度大特别是拔节以后田间密闭,病虫害会加重,植株的光合作用也会减少,造成植株抗倒性不好。同时,采用固定的40厘米至80厘米模式,也有利于将来机械水平提升。”
如何实现玉米高产高效?滴灌在抗逆中有哪些作用?高密度种植怎样增强抗倒性?针对这些问题,李少昆一一解答。
玉米地里话田管,专家支招促增产。面对面指导、手把手传授,李少昆每个技术细节都讲解得既细致又实用。我市种粮大户听得认真,心里仿佛吃了“定心丸”,大家都铆足劲做好田间管理,再夺秋粮丰收。
(记者王爱红)
总值班:程红利 |
统 筹:曾琳琳 |
责 编:刘 佳 |
审 核:拜利萍 |
编 辑:李润生 |
校 对:姬 祥 |
|
欧冠免责声明: | ||||||||
|
7月26日下午,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组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所研究员李少昆冒着高温酷暑,走进我市田间地头,对玉米单产提升技术应用情况进行调研。
今年是我市使用玉米密植滴灌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第二年,该技术由李少昆主持研发,去年开始在我省大面积推广。
技术落实得咋样?玉米长势如何?在市、县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陪同下,李少昆先后到修武县、温县,对我市今年秋粮生产的品种、种植密度、苗期质量、水肥一体化等情况进行全面调研。
修武县郇封镇小位村天道种植专业合作社,承担了粮食单产提升综合试验示范项目,4个实验方种植了“迪卡1210”“农大778”等8个玉米品种及5000株至7000株不等的5个种植密度。
地里,一行行玉米苗笔直挺立、青翠欲滴,一条条滴灌管铺设整齐。玉米长势喜人,离不开技术的加持:选择耐密高产良种,玉米种植密度大幅提高;北斗导航精播提升播种质量,种出来的玉米行距、株距均匀,既有利于通风和光合作用,也有利于提高机械作业效率和减损;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技术,一改过去“一炮轰”施肥方式为分次精准追肥,水肥利用率更加高效且不浪费。
经过一番仔细查看,李少昆大加赞赏:“玉米长势很好,管理到位,各个技术环节落实得不错,这块大田可以作为示范田!”
在温县番田镇西南马村天生植保专业合作社,李少昆走进绿色高质高效玉米高产示范方。这里是温县玉米单产提升工程试验点之一,在超6000株种植密度和使用滴灌等基础上,共种植和展示了20多个省内外玉米新品种,包括“怀川160”“联研35”“MY73”“豫安186”“京科999”等。
看到地里部分玉米茎秆并不粗壮,李少昆“把脉问诊”,指出了“病因”:“这块地不是化控没控好,而是前期氮肥施得太多,影响到化控效果。”
听了李少昆的分析,天生植保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佳佳恍然大悟:“今年使用了密植滴灌等技术,但我没有对新技术仔细研究,仍按往年经验施肥,所以控旺效果不好。”
李少昆提醒,玉米密植要做好选用耐密品种、科学化控、水肥按需定向供给、培育深厚耕层、预防病虫害等5项技术,同时注意合理密植、防止空秆小穗这两点。
“防止空秆小穗的核心问题就是整齐度,怎样保证整齐度?除种子质量要好、种子包衣、高质量播种外,最主要就是滴水出苗。使用这项技术,玉米才会苗齐苗匀、整齐度、保苗率才会提高,产量才有保障。”李少昆说。
藏粮于技、良法落地,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颇受我市种粮大户欢迎,然而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疑问。听说农业专家要来,种粮大户们都等在地头,趁着机会难得,纷纷向李少昆请教。于是,玉米地里开起了“座谈会”。
“玉米宽窄行的行距咋设置?”有人问。
李少昆回答:“窄行种植推荐采用40厘米,窄行大于40厘米,灌溉时间会延长,肥水利用率会降低;窄行小于40厘米,虽然肥水更高效,但是机械收获时没法分行,会影响收获,40厘米是充分考虑了高效和机械作业的选择。宽行80厘米是为了通风透光,密植一定要通风透光,玉米密度大特别是拔节以后田间密闭,病虫害会加重,植株的光合作用也会减少,造成植株抗倒性不好。同时,采用固定的40厘米至80厘米模式,也有利于将来机械水平提升。”
如何实现玉米高产高效?滴灌在抗逆中有哪些作用?高密度种植怎样增强抗倒性?针对这些问题,李少昆一一解答。
玉米地里话田管,专家支招促增产。面对面指导、手把手传授,李少昆每个技术细节都讲解得既细致又实用。我市种粮大户听得认真,心里仿佛吃了“定心丸”,大家都铆足劲做好田间管理,再夺秋粮丰收。
(记者王爱红)
总值班:程红利 |
统 筹:曾琳琳 |
责 编:刘 佳 |
审 核:拜利萍 |
编 辑:李润生 |
校 对:姬 祥 |
|
欧冠免责声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