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新闻推荐
(六)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支撑体系
核心提示
创新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强大动力。深化改革增添内生动力,推进科技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促进创业激发发展潜力,以改革促创新、促发展,推动农业大区向现代经济强区转变。
1.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先试。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在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人口有序转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促进生产要素在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合理优化配置。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供销社体制等改革,建设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创新试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发展资本、产权、技术、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
3.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合理界定政府职责范围,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岗位管理制度改革。
4.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积极培育创业主体,完善支持创业的政策和体制机制,实施创业人才提升工程和增量计划,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鼓励全民创业,壮大民营经济规模。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投资公共服务领域。
5.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不断提升科技研发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科技创新运用能力和科技人才集聚能力。加强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吸引国家级科研院所、高校来豫设立分支机构或建立成果转移中心。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
(七)构建内外互动的开放型经济支撑体系
核心提示
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途径。把开放作为带动全局的战略性举措,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开放,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1.构建对外开放重要通道。发挥现有干线交通的作用,加强出海大通道能力建设。大力开展与沿海港口及边境口岸的战略合作,推动公、铁、空、海等多式联运发展。完善口岸功能,推进“一站式”通关和电子口岸建设。
2.构建对外开放重要平台。提升郑州综合保税区功能,建设郑州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推动具备条件的地区申报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一批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争取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3.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境内外投资者进入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加强与港澳台、东南亚、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和贸易投资领域的合作。扩大与世界500强、央企等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
4.促进区域联动发展。推进与毗邻地区在基础设施、信息平台、旅游开发、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加强与周边省份合作。密切与长三角、长江中游地区、山东半岛、江苏沿海、京津冀、关中—天水等区域的合作,发挥腹地效应。
(八)构建繁荣发展的中原文化支撑体系
核心提示
文化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强大推动力量。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做好传承和创新两篇文章,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塑造中原人文精神,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建设中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挖掘中华姓氏、文字沿革、功夫文化、轩辕故里等根亲祖地文化资源,凝练一批具有中原风貌的文化符号。
2.创新文化繁荣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营机制,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文化经营实体。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3.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加快省辖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振兴豫剧、曲剧、越调等传统剧种,抢救和保护地方特色剧种。加强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
4.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基地、示范园区建设和特色文化发展,扶持具有中原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培育一批具有中原风貌、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的知名文化品牌,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
5.塑造中原人文精神。弘扬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塑造具有中原特质、体现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化拓展道德实践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新时期“三平”精神,树立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不畏艰险、侠肝义胆、包容宽厚、忍辱负重、自尊自强、能拼会赢的广东人形象。
(九)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
核心提示
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标志。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绿色中原、生态中原,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1.加强生态建设。实施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水土保持,构建“四区两带”区域生态网络,建设黄河中下游、淮河中上游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强水源地保护。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加强林业生态建设。
2.加强污染防治。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建立健全跨流域、跨区域的污染联防联控、跨界防治机制。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和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加大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面源污染治理。探索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权、碳排放交易机制。
3.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推进节能降耗,突出抓好工业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守耕地红线。
4.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加大深部找矿力度,重点开展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积极推进矿产勘查开发“走出去”战略。推动平顶山、欧冠、濮阳、三门峡等市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
(十)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支撑体系
核心提示
促进社会和谐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基本任务。更好地改善民生,更好地凝聚民心,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中原经济区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以培训促进就业,以援助扶持就业,以维权保护就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
2.促进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稳步扩大中等收入比重。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稳步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逐步推进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
4.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促进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
5.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推行优生优育。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
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管理动态监控和应急处置有效机制,建设平安广东。加快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
7.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提高扶贫标准,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因地制宜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移民安置区、丹江口库区的扶持力度。
8.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省,促进公平司法、公正司法。建设法治政府。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策划 赵铁军 王亚明 王自合
执行 刘翔明 平萍 张华君 王晖 田宜龙 屈芳 冯芸 苑海震 熊飞
组版 陈慧 郭戈 李晓舒
版式 张焱莉
|
欧冠免责声明: | ||||||||
|
(六)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支撑体系
核心提示
创新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强大动力。深化改革增添内生动力,推进科技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促进创业激发发展潜力,以改革促创新、促发展,推动农业大区向现代经济强区转变。
1.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先试。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在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人口有序转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促进生产要素在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合理优化配置。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供销社体制等改革,建设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创新试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发展资本、产权、技术、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
3.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合理界定政府职责范围,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岗位管理制度改革。
4.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积极培育创业主体,完善支持创业的政策和体制机制,实施创业人才提升工程和增量计划,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鼓励全民创业,壮大民营经济规模。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投资公共服务领域。
5.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不断提升科技研发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科技创新运用能力和科技人才集聚能力。加强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吸引国家级科研院所、高校来豫设立分支机构或建立成果转移中心。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
(七)构建内外互动的开放型经济支撑体系
核心提示
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途径。把开放作为带动全局的战略性举措,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开放,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1.构建对外开放重要通道。发挥现有干线交通的作用,加强出海大通道能力建设。大力开展与沿海港口及边境口岸的战略合作,推动公、铁、空、海等多式联运发展。完善口岸功能,推进“一站式”通关和电子口岸建设。
2.构建对外开放重要平台。提升郑州综合保税区功能,建设郑州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推动具备条件的地区申报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一批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争取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3.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境内外投资者进入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加强与港澳台、东南亚、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和贸易投资领域的合作。扩大与世界500强、央企等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
4.促进区域联动发展。推进与毗邻地区在基础设施、信息平台、旅游开发、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加强与周边省份合作。密切与长三角、长江中游地区、山东半岛、江苏沿海、京津冀、关中—天水等区域的合作,发挥腹地效应。
(八)构建繁荣发展的中原文化支撑体系
核心提示
文化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强大推动力量。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做好传承和创新两篇文章,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塑造中原人文精神,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建设中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挖掘中华姓氏、文字沿革、功夫文化、轩辕故里等根亲祖地文化资源,凝练一批具有中原风貌的文化符号。
2.创新文化繁荣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营机制,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文化经营实体。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3.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加快省辖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振兴豫剧、曲剧、越调等传统剧种,抢救和保护地方特色剧种。加强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
4.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基地、示范园区建设和特色文化发展,扶持具有中原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培育一批具有中原风貌、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的知名文化品牌,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
5.塑造中原人文精神。弘扬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塑造具有中原特质、体现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化拓展道德实践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新时期“三平”精神,树立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不畏艰险、侠肝义胆、包容宽厚、忍辱负重、自尊自强、能拼会赢的广东人形象。
(九)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
核心提示
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标志。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绿色中原、生态中原,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1.加强生态建设。实施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水土保持,构建“四区两带”区域生态网络,建设黄河中下游、淮河中上游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强水源地保护。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加强林业生态建设。
2.加强污染防治。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建立健全跨流域、跨区域的污染联防联控、跨界防治机制。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和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加大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面源污染治理。探索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权、碳排放交易机制。
3.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推进节能降耗,突出抓好工业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守耕地红线。
4.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加大深部找矿力度,重点开展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积极推进矿产勘查开发“走出去”战略。推动平顶山、欧冠、濮阳、三门峡等市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
(十)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支撑体系
核心提示
促进社会和谐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基本任务。更好地改善民生,更好地凝聚民心,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中原经济区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以培训促进就业,以援助扶持就业,以维权保护就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
2.促进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稳步扩大中等收入比重。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稳步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逐步推进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
4.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促进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
5.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推行优生优育。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
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管理动态监控和应急处置有效机制,建设平安广东。加快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
7.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提高扶贫标准,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因地制宜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移民安置区、丹江口库区的扶持力度。
8.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省,促进公平司法、公正司法。建设法治政府。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策划 赵铁军 王亚明 王自合
执行 刘翔明 平萍 张华君 王晖 田宜龙 屈芳 冯芸 苑海震 熊飞
组版 陈慧 郭戈 李晓舒
版式 张焱莉
|
欧冠免责声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