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新闻推荐
| ||
| ||
| ||
| ||
| ||
|
开篇语
7月3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再次迎来重要时刻,丹江口水库一泓碧水首次汩汩流入总干渠,拉开了黄河以南段充水试验的大幕。根据年初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于今年汛后正式通水。
那么,南水北调中线供水究竟是个啥模样?又将对沿途14个大中型城市的发展带来啥变化?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唯一从中心城区穿过的城市,为工程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的欧冠又该如何向全市人民汇报?日前,本报特派出“南水北调中线行大型系列报道”团队,探水源、访渠首,走干渠、访沿线,并首次以全媒体的形式,详细解读对沿途城市的奉献、人文、环境及转型发展,以飨读者。
借来长江水,北上润京津。这也许是大多数人提及南水北调时,脑海里最先蹦出的一个念头。
其实,这一伟大命题背后,凝聚着的是共产党人立志“变水害为水利,化水灾为安澜”,勇于破解恣肆千百年来的水患难题的宏大气魄。
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其供水区总面积达15.5万平方公里,可重点解决广东、河北、天津、北京4个省市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生活和生产用水,并兼顾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
7月8日9时30分,本报南水北调中线行大型系列报道采访团一行奔赴湖北省丹江口市,不仅是为探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清水之源,也为探寻这已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梦想之源。
缘起
南水北调的设想,源自1952年毛泽东视察黄河时的一次问询。
当年10月30日,鉴于北方严重干旱缺水的状况,毛泽东向时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询问:“北方水少,南方水多,如有可能,借一点来也是可以的吧?”王化云答道:“可借长江水……汉江的支流丹江,就在广东境内,靠近北方,借水比较方便些。”
对于仅属三级河流的丹江来说,这也是第一次进入国家决策者的视野。
然而,如今站在丹江口水电枢纽大坝上,假如您面向丹江口水库,仍能体会这种设想的“巧夺天工”——同以秦岭为源头的汉江在左,丹江在右,在此相会后,却因丹江口大坝的拦截,一波碧水回流进入本为支流的丹江,涌向广东南阳的淅川境内。
作为这一宏大工程的历史见证者,位于汉江与丹江汇口以下800米处的丹江口水利枢纽自1974年一期工程竣工以来,仍如周恩来总理所称赞的“五利俱全”的水利工程那样,具有着防洪、发电、引水、灌溉、航运、养殖等综合效益。
在距离丹江口大坝不足一公里,矗立着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博物馆。记者在博物馆外看到,3个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圆形混凝土搅拌塔支柱,被作为历史遗存得以保留,已成为独具特色的雕塑。而有关枢纽工程的诸多波折与延续,都记录在这里。
自1952年以来,长江水利委员会几代技术人员始终不渝地坚持开展中线工程的勘探、测量、规划与设计工作;1987年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报告》,1991年对此报告进行了修订;1992年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95年国家环保局审查并批准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995年至1998年,水利部和国家计委分别组织专家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了论证和审查,同时对中线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和不加高的多个方案进行了补充研究……
2005年9月26日,倍受世人关注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加高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加坝扩容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位于南阳淅川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线开挖渠道,经唐白河流域西部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咀处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全线自流到北京、天津,输水干线全长1432公里,其中天津输水干线约155公里。
源流
与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欧冠相比,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丹江口市,两者有着极其相似的“出身”——因水而建、因水而兴。
丹江口市因丹江口水利枢纽而得名,素有“中国水都”之称。同时,总人口44万多人的丹江口市,其城区人口仅10多万人,而作为丹江口水利枢纽的建设和管理单位——汉江水利水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其职工就达1.2万人。
张洪波,汉江集团宣传新闻中心副主任,《汉江水利报》社长、总编辑。说起丹江口水库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张洪波可谓如数家珍:“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加高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控制工程和施工技术最具挑战性的工程。”
“我生于武汉,长在丹江口,应该算是典型的丹江口水电的第三代建设者。”张洪波告诉记者,丹江口水库大坝建成于1973年,要想让丹江口水库的巨大水流一路北上自然流淌,就必须把大坝在原有基础上加高14.6米,达到176.6米。大坝加高完成后,蓄水水位将从原来的157米提高到170米,水库库容将增加116亿立方米,达到290亿立方米,把中下游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据悉,为了确保汛期过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汉江集团已压小了正常的发电量。张洪波指着大坝下奔涌而出的水流激起的白色水花说:“目前仅开启了一台发电机组,另有一个自备防汛电厂在运行。”
“面对国家工程,不能只站在企业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张洪波说:“在枯水期发电机组入口处的每秒流量在1000立方米左右,而出口为每秒400立方米,仅保证下游的正常生态用水,这意味着每一秒钟就有600立方米的水量留存在了水库里。”
圆梦
同饮一江水,深深调水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开工建设,也使得丹江口库区涉及了33万移民的搬迁安置。
如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在即,而站在已“增高”的大坝顶上,面向汉江下游,左岸是包括汉江集团在内的老城区,右岸则是丹江口市的安置区和新城区。
手指大坝下游右岸的一片白色楼群,张洪波告诉记者,那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坝加高项目建设者的“营房”,工程完工后,将作为永久性住房。而在汉江左岸,由汉江集团修建的坝前公园,也变成了开放式游园,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每当夜幕降临,当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坝加高开工时,为方便施工而投资1亿多元兴建的一座新桥,就会霓虹闪烁,成为连接汉江左右岸的新通道。而熟悉这里的人都知道,在这座桥上游几百米处,1961年建成并与当年被洪水冲垮的汉江第一桥,如今只剩下了两个桥墩,偶尔会露出江面静静守望着大坝。张洪波告诉记者,市里正准备在新桥的下游设计建设一座高标准的公路桥,避免来往的货车入城影响交通安全。
与此同时,丹江口市还抢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机遇,按照“国家旅游休闲度假示范区”定位发展,倾力在汉江右岸打造一个沧浪海旅游港。在已设计建设完成的码头,向左右可连接武当山与丹江口大坝,直行可直通陶岔渠首。
我们相信,在因水得名的丹江口,人们一定能听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吟哦!
记者手记
如果说,“一衣带水”以其简洁形象的比喻,来描述虽有江湖之远,而不足以成为彼此交往的阻碍,那么,此次的南水北调中线之行,却让记者对这一世纪工程有了一种真实的触感。
先说空间范围上,丹江口、团城湖两个相距千里的地方,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连接而紧密相连。仅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就需移民30万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调水规模130亿立方米,可重点解决广东、河北、天津、北京等4个省市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生活和生产用水……不一而足的论述和数据,让人仿佛可以真实地想到沿线翘首期盼的双眼。
再说这一宏伟的世纪工程背后,不是一个个抽象的数据,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之情感。如此情感可从探源丹江口时遇到的张洪波身上管窥一斑。听说我们要采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这个典型的丹江口水电第三代建设者,毫不犹豫地当起向导和解说,特别是当听说我们要航拍丹江口水库,同样爱好摄影的他不厌其烦地带我们查探地形,选择合适的地点,其中深情仿佛触碰可得。
也许,这正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之所依,亦是之所得。
本报特派记者 许伟涛
实习生 吕丹阳/文
本报特派记者 赵耀东
见习记者 李政阳/图
|
欧冠免责声明: | ||||||||
|
| ||
| ||
| ||
| ||
| ||
|
开篇语
7月3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再次迎来重要时刻,丹江口水库一泓碧水首次汩汩流入总干渠,拉开了黄河以南段充水试验的大幕。根据年初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于今年汛后正式通水。
那么,南水北调中线供水究竟是个啥模样?又将对沿途14个大中型城市的发展带来啥变化?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唯一从中心城区穿过的城市,为工程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的欧冠又该如何向全市人民汇报?日前,本报特派出“南水北调中线行大型系列报道”团队,探水源、访渠首,走干渠、访沿线,并首次以全媒体的形式,详细解读对沿途城市的奉献、人文、环境及转型发展,以飨读者。
借来长江水,北上润京津。这也许是大多数人提及南水北调时,脑海里最先蹦出的一个念头。
其实,这一伟大命题背后,凝聚着的是共产党人立志“变水害为水利,化水灾为安澜”,勇于破解恣肆千百年来的水患难题的宏大气魄。
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其供水区总面积达15.5万平方公里,可重点解决广东、河北、天津、北京4个省市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生活和生产用水,并兼顾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
7月8日9时30分,本报南水北调中线行大型系列报道采访团一行奔赴湖北省丹江口市,不仅是为探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清水之源,也为探寻这已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梦想之源。
缘起
南水北调的设想,源自1952年毛泽东视察黄河时的一次问询。
当年10月30日,鉴于北方严重干旱缺水的状况,毛泽东向时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询问:“北方水少,南方水多,如有可能,借一点来也是可以的吧?”王化云答道:“可借长江水……汉江的支流丹江,就在广东境内,靠近北方,借水比较方便些。”
对于仅属三级河流的丹江来说,这也是第一次进入国家决策者的视野。
然而,如今站在丹江口水电枢纽大坝上,假如您面向丹江口水库,仍能体会这种设想的“巧夺天工”——同以秦岭为源头的汉江在左,丹江在右,在此相会后,却因丹江口大坝的拦截,一波碧水回流进入本为支流的丹江,涌向广东南阳的淅川境内。
作为这一宏大工程的历史见证者,位于汉江与丹江汇口以下800米处的丹江口水利枢纽自1974年一期工程竣工以来,仍如周恩来总理所称赞的“五利俱全”的水利工程那样,具有着防洪、发电、引水、灌溉、航运、养殖等综合效益。
在距离丹江口大坝不足一公里,矗立着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博物馆。记者在博物馆外看到,3个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圆形混凝土搅拌塔支柱,被作为历史遗存得以保留,已成为独具特色的雕塑。而有关枢纽工程的诸多波折与延续,都记录在这里。
自1952年以来,长江水利委员会几代技术人员始终不渝地坚持开展中线工程的勘探、测量、规划与设计工作;1987年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报告》,1991年对此报告进行了修订;1992年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95年国家环保局审查并批准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995年至1998年,水利部和国家计委分别组织专家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了论证和审查,同时对中线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和不加高的多个方案进行了补充研究……
2005年9月26日,倍受世人关注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加高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加坝扩容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位于南阳淅川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线开挖渠道,经唐白河流域西部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咀处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全线自流到北京、天津,输水干线全长1432公里,其中天津输水干线约155公里。
源流
与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欧冠相比,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丹江口市,两者有着极其相似的“出身”——因水而建、因水而兴。
丹江口市因丹江口水利枢纽而得名,素有“中国水都”之称。同时,总人口44万多人的丹江口市,其城区人口仅10多万人,而作为丹江口水利枢纽的建设和管理单位——汉江水利水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其职工就达1.2万人。
张洪波,汉江集团宣传新闻中心副主任,《汉江水利报》社长、总编辑。说起丹江口水库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张洪波可谓如数家珍:“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加高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控制工程和施工技术最具挑战性的工程。”
“我生于武汉,长在丹江口,应该算是典型的丹江口水电的第三代建设者。”张洪波告诉记者,丹江口水库大坝建成于1973年,要想让丹江口水库的巨大水流一路北上自然流淌,就必须把大坝在原有基础上加高14.6米,达到176.6米。大坝加高完成后,蓄水水位将从原来的157米提高到170米,水库库容将增加116亿立方米,达到290亿立方米,把中下游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据悉,为了确保汛期过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汉江集团已压小了正常的发电量。张洪波指着大坝下奔涌而出的水流激起的白色水花说:“目前仅开启了一台发电机组,另有一个自备防汛电厂在运行。”
“面对国家工程,不能只站在企业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张洪波说:“在枯水期发电机组入口处的每秒流量在1000立方米左右,而出口为每秒400立方米,仅保证下游的正常生态用水,这意味着每一秒钟就有600立方米的水量留存在了水库里。”
圆梦
同饮一江水,深深调水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开工建设,也使得丹江口库区涉及了33万移民的搬迁安置。
如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在即,而站在已“增高”的大坝顶上,面向汉江下游,左岸是包括汉江集团在内的老城区,右岸则是丹江口市的安置区和新城区。
手指大坝下游右岸的一片白色楼群,张洪波告诉记者,那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坝加高项目建设者的“营房”,工程完工后,将作为永久性住房。而在汉江左岸,由汉江集团修建的坝前公园,也变成了开放式游园,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每当夜幕降临,当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坝加高开工时,为方便施工而投资1亿多元兴建的一座新桥,就会霓虹闪烁,成为连接汉江左右岸的新通道。而熟悉这里的人都知道,在这座桥上游几百米处,1961年建成并与当年被洪水冲垮的汉江第一桥,如今只剩下了两个桥墩,偶尔会露出江面静静守望着大坝。张洪波告诉记者,市里正准备在新桥的下游设计建设一座高标准的公路桥,避免来往的货车入城影响交通安全。
与此同时,丹江口市还抢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机遇,按照“国家旅游休闲度假示范区”定位发展,倾力在汉江右岸打造一个沧浪海旅游港。在已设计建设完成的码头,向左右可连接武当山与丹江口大坝,直行可直通陶岔渠首。
我们相信,在因水得名的丹江口,人们一定能听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吟哦!
记者手记
如果说,“一衣带水”以其简洁形象的比喻,来描述虽有江湖之远,而不足以成为彼此交往的阻碍,那么,此次的南水北调中线之行,却让记者对这一世纪工程有了一种真实的触感。
先说空间范围上,丹江口、团城湖两个相距千里的地方,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连接而紧密相连。仅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就需移民30万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调水规模130亿立方米,可重点解决广东、河北、天津、北京等4个省市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生活和生产用水……不一而足的论述和数据,让人仿佛可以真实地想到沿线翘首期盼的双眼。
再说这一宏伟的世纪工程背后,不是一个个抽象的数据,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之情感。如此情感可从探源丹江口时遇到的张洪波身上管窥一斑。听说我们要采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这个典型的丹江口水电第三代建设者,毫不犹豫地当起向导和解说,特别是当听说我们要航拍丹江口水库,同样爱好摄影的他不厌其烦地带我们查探地形,选择合适的地点,其中深情仿佛触碰可得。
也许,这正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之所依,亦是之所得。
本报特派记者 许伟涛
实习生 吕丹阳/文
本报特派记者 赵耀东
见习记者 李政阳/图
|
欧冠免责声明: | ||||||||
|